123456网文网 > 时尚阅读 > 梅朝荣品诸葛亮 >
三十二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立下豪言壮语:"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是臣下给君主的奏章,要对里面所说的事情负责。但是此次出兵并没有达到他所说的结果,他班师回朝后,并没有受到什么惩罚。《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后主从之,乃诏贬孔明为右将军,行丞相事,照旧总督军马……"

  前后一看,诸葛亮写的这篇文章典型的忽悠刘禅,是诸葛亮给刘禅灌的迷魂汤。

  文章开篇就盖个大帽子,讲述先帝英年早逝,留下这个家业,不过也面临着危险了,朝中臣子仍然坚持不懈地辅佐你,是因为他们在报答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现在你要做的是恢复信心,广开言路,内外平等,重用臣子。首先就把危险系数调高,陈述事情的恐怖性。为他下一步工作做铺垫。

  诸葛亮写这个《出师表》的真实情况,可不是他在文章说的那么好听。不妨细看,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他对政权的分配想法。诸葛亮出师走后,要刘禅处理内政是听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处理军政时多听从向宠。这些人都是先帝在世的时候特意培养留给你的,先帝也曾经说过这些人有能力,陛下可以放心用人。

  诸葛亮大权独揽、权倾朝野,明显地时常对后主刘禅指手画脚,甚至还表露出咄咄一副逼人的威胁态度来逼迫刘禅,同时在他心里还有着许多忧虑。

  他在《出师表》中,先说了当前是危急存亡之秋,形势严峻,而后话锋一转道:"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这其中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一说,就把刘禅的"宫中"和他开府的"府中"归成了"俱为一体",将皇帝的宫中等同于他的丞相府。然后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就进一步地明确要求刘禅把宫中的事体也要交给他"开府"后的幕府来管,不用宫中的管理机构来处理了。而如若刘禅不答应的话,那就是"内外异法"了,那么"陛下"你就有不"开张圣德",不"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而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并且有"偏私"和不"平明"的嫌疑。

  诸葛亮罗列了许多不按照他说的去做将会产生的罪状之后,刘禅是不敢不应。诸葛亮吓唬了刘禅一通之后,接着又叙述自己出征的目的:"讨贼兴复"。诸葛亮一直打着这个旗帜,要挟刘禅,说这是先帝遗命,《出师表》中出现先帝一词就不下八处,在新主面前说老主,目的是为了使刘禅不要忘了,刘备死时说要视丞相如父。诸葛亮也真心实,偏偏真就以相父自居。

  诸葛亮觉得这样还不够,诸葛亮又举荐了将军向宠"为督",掌管京师的近卫军,此前近卫军头领是刘备的心腹赵云,刘备以赵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在进成都后升为翊军将军,翊,卫也,依然是刘备的头号保镖统领。而此刻诸葛亮将其带走出征,换成了自己保荐的向宠。

  现在给刘禅身边全部安排上自己的人,让外人无可乘之机。最后还不忘了,重重加了一笔:"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实际上并不是那么档子事,诸葛亮给刘禅这些名单中,上面所说的人都是诸葛亮介绍的。换句话说都是诸葛亮的人。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是在打预防针。诸葛亮害怕他出征期间里发生变故,第一次北伐时,他最大的政敌李严还没有被贬,如果他在前方作战,后方被李严乘机夺了权,那就得不偿失了。

  最明显的还有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明摆着告诉刘禅,我说的这些人都是贤臣,你要多亲近他们。朝中还有些小人,你要疏远他们。这些小人是谁啊!显然是我没提到的那些人了。你刘禅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要是不按照我说的去做,那你可要走后汉倾颓老路了。这跟诸葛亮在"隆中对"最后一句话作用一样,"隆中对"中诸葛亮就已经忽悠过刘备了,按照我的步骤走则天下可图。这次又来忽悠刘禅,按照我的步骤走可以兴隆。同样计谋都用在了刘备父子身上。

  诸葛亮《后出师表》中说的更是文理不同。信誓旦旦地说蜀汉现在必须要"以攻为守","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明显看出诸葛亮把出兵看成是一次买彩票,反正也没钱,中奖更好,中不上也是怪运气不好。总之都是没钱。

  最后一段更有一句吐血的话:"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攻打魏国这么大的事情,让他说成儿戏一般:我尽我最大力量,至于成与不成那就不是我说的算了。诸葛亮成一个赌徒了,而且还是个不称职的赌徒。作为丞相竟然对出兵没有把握而贸然行动,谁能说他是个忠臣贤相呢?

  唐代杜甫诗曰:"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一下子就将诸葛亮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商初名相伊尹辅佐成汤、太甲两代,周初名相吕望辅佐文王、武王两代,勋劳卓著,孔子对此二人极度推崇,而杜甫的诗说诸葛亮才能功绩与他们两人只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而汉初名相萧何、曹参更是不堪与匹。即使到了近代,仍是誉声不断。郭沫若《蜀道奇》:"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诸葛亮已经牢牢把握住了人们的心理,用一表面现象,蒙蔽了千百年来人们的眼。他留给后人的只有他认为形象光辉一面。其他方面却很少,这其中也许是跟他"国不置史"的原因有关系吧!

  万人景仰的《出师表》只不过是诸葛亮给上级灌的迷魂汤而已。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