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网文网 > 时尚阅读 > 梅朝荣品诸葛亮 >
三十三


  阳奉阴违

  蜀汉是三国时期最先灭亡的国家。自刘备死后,它就开始走下坡路,到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在下坡路上已是急速下滑。有人认为是幼主刘禅昏庸无能造成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能辅佐他强大。甚至有人骂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事实真是人们想像的那样吗?后主刘禅声称自己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三国志》卷三十三《后主传》注引《魏略》),真相是这样的吗?是刘禅真的扶不起来,还是诸葛亮根本就不想扶起来呢?是"扶不起"还是"不愿扶"?

  世人说起懦弱、无能,往往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论起无志、堕落,常常有"乐不思蜀"来概括。好像除了在长坂坡做了回英雄人物赵子龙的"道具"以外,这位蜀汉后主实在没有跟什么壮举连在一起过。

  刘禅真相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吗?刘备还有两个儿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如果刘禅是这么一个昏庸无能之人,刘备为什么还传位给他呢?刘备既然传位给他,说明他还不至于那么无能的。其实刘禅并不是人们眼中的"阿斗"。

  刘备生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晋书·李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

  对于刘禅不战而降,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

  刘备死后,刘禅执掌蜀汉政权存活了四十多年,不管怎么着也不能说他一无是处。刘禅并不懦弱,反而还很聪明,如果配备一个得力之人辅佐,假以时日定能做个好皇帝,虽然不能保证蜀国是不是最先灭亡,但是几乎可以肯定它不会灭亡那么快。

  刘备死时曾托孤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吩咐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拥立刘禅继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手握大权。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而事实上,对于事无巨细,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都要咨询诸葛亮。而诸葛亮所做的则未必是他所说的那样:"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

  刘禅刚刚继位,魏国借蜀国易主社会不稳之机,发动五路兵马攻打蜀国。形式危机,蜀国朝中大臣焦虑恐慌。可是身为托孤大臣的诸葛亮却称病不上朝。

  建兴元年秋八月,忽有边报说:"魏调五路大兵,来取西川;第一路,曹真为大都督,起兵十万,取阳平关;第二路,乃反将孟达,起上庸兵十万,犯汉中;第三路,乃东吴孙权,起精兵十万,取峡口入川;第四路,乃蛮王孟获,起蛮兵十万,犯益州四郡;第五路,乃番王轲比能,起羌兵十万,犯西平关。此五路军马,甚是厉害。"已先报知丞相,丞相不知为何,数日不出视事。后主听罢大惊,即差近侍赍旨,宣召孔明入朝。使命去了半日,回报:"丞相府下人言,丞相染病不出。"后主转慌;次日,又命黄门侍郎董允、谏议大夫杜琼,去丞相卧榻前,告此大事。董、杜二人到丞相府前,皆不得入。

  诸葛亮位高权重,关键时刻就要耍一下"大牌"脾气,还是杜琼说得对:"先帝托孤于丞相,今主上初登宝位,被曹丕五路兵犯境,军情至急,丞相何故推病不出?"诸葛亮为什么不出来,他是在将刘禅的军。

  刘禅刚即位不久就发生如此大的军事行动,他再聪明也得发蒙啊!早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蜀国内外大事都是有诸葛亮把持,现在刘禅即位,他要借此机会看看刘禅将要如何对他。面对此次战事刘禅确实现在还没有能力来对付。没办法只好"亲往丞相府问计"。

  自诸葛亮"开府"以来,"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按照常理,诸葛亮应该慢慢得把权力归还刘禅,可他不但没有放权,而且还在刘禅身边安插上自己嫡系人员,明着说是辅佐,暗地却是监视跟踪。刘禅没有半点锻炼机会。这种情况时间一长渐渐地形成一种习惯,国家大事要先汇报给诸葛亮,然后才告诉刘禅。等到刘禅这里,诸葛亮对此事已经早已做出决断,刘禅也只能听之任之。这简直是在培养惰性。

  这就好比把一只青蛙放在一个容器内,上面盖上一个透明玻璃盖,每次青蛙往上跳时都会被玻璃盖顶回去,开始的时候青蛙是不遗余力地跳,可它怎么也跳不出来,每次都被顶回去,到后来它就失去信心,老老实实待在里面,不再往外跳了,等你把盖子拿走,它还是不能跳出去,因为在它脑子里已经形成个定式,始终认为它是跳不出去的。刘禅现在开始有点像那只青蛙了,他上面始终有诸葛亮在操持一切,无论他如何挣扎,也不能摆脱束缚。渐渐地就形成习惯,一切事务全由丞相裁决吧!

  从《前出师表》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禅的处理态度。他让刘禅在对待"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时,"事无大小"都要向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人,"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实际上就是让刘禅什么事情也别干,什么主意也别拿。当然这从一时看,确实收到了很大的效果。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诸葛亮这样的做法欠妥。试想:如果一切要依靠群臣,自己毫无主见,这样一个人怎能当个好皇帝?而且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又继续执行诸葛亮的做法,大约要到费祎的晚期,刘禅才开始处理朝政。

  刘备死时,刘禅已经有17年了,到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时,刘禅已有21岁了。费祎于公元253年,也就是说从刘备死时的公元223年到公元253年这近30年的时间里,刘禅做了个"无权皇帝"。同样的,孙权在接掌东吴时,也是20岁,他在当时艰难的环境下成长为一名卓越而老练的政治家、外交谋略家,是非常不容易的。孙权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才会有如此巨大的成绩。而反观刘禅,本身资质就不如孙权,再不给他多加实践的机会,他又怎么能成为一个有为之主呢?

  拿诸葛亮北伐来说吧。诸葛亮一心想要北伐,表面是为了恢复汉室,实质是为了集权。他上书说要北伐,刘禅就规劝他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身为一个君主有劝臣子的吗?刘禅如此说,只不过是委婉地拒绝诸葛亮北伐请求。但是诸葛亮视规劝于不顾,毅然发动北伐,导致蜀国消耗大量才力物力,国库空虚,人才凋敝,诸葛亮也殒身五丈原,给刘禅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乱摊子。

  不是刘禅"扶不起"来,是看要如何扶。诸葛亮大权独揽,独断专行,把刘禅放在一个傀儡地位,看都不看,何谈辅佐了。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