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网文网 > 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
同盟的欧洲序曲(1)


  1904年12月14日,孙中山离开纽约赴伦敦。

  这一次美国大陆之行,孙中山收获颇丰,不仅在气势上压倒了保皇党,而且民众对于孙中山本人以及他所从事的革命事业,也逐渐有了深刻认识。

  到1905年,孙中山开始革命活动恰恰10年。在这10年中,孙中山颠沛流离,矢志不渝为革命奔走,而中国的国内形势也开始悄悄生变。他曾于1900年秋发动惠州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却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孙中山明显感到民心大变:5年前的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甚至亲人都将他视为洪水猛兽;而此时“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在这10年间,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一支革命的重要力量: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随着国内新式教育迅速发展,出国留学盛极一时,与中国传统文人迥异的现代知识分子人数骤增。他们深受新思潮影响激荡,成为革命派的重要力量。

  1905年4月,《革命军》的作者邹容病逝狱中,这本有“号角一声惊梦醒”之誉的革命书籍又掀起思想狂潮;1905年12月,革命党人陈天华蹈海自尽,他的革命檄文《警世钟》、《猛回头》亦再引万人传颂,甚至被“奉为至宝”。另一方面,卢梭、伏尔泰、华盛顿等悉数被介绍进来,革命思潮,汹涌而来。

  这个时期,记录孙中山坚忍不拔从事革命的书籍已相继出版,如《伦敦蒙难记》、章士钊编译的《孙逸仙》,也在焦急地思索与寻找国家出路的有志之士当中引起震荡。有些年轻人读了孙中山的传记后,被深深感染并激励着,甚至有人“几欲破浪走海外,以从之,不能得;则如醉如痴,甚至发狂”,许多官费派往海外的留学生也想借机“往西洋觅孙逸仙”,人心所向,孙中山已在民众心中确立了他的革命领袖地位。

  当时,一些在英、法、德、比等国留学的学生也经常给他们仰慕的革命者孙中山写信,孙中山也萌发了去欧洲一见的想法,但苦于没有经费。旧金山《大同日报》主笔刘成禹写信将这一情况告诉了欧洲留学生,对方立即凑足旅费,电汇孙中山,邀请他来欧洲大陆,孙中山顺利成行。

  就在孙中山离开美国不久,康有为穿着紫色袍褂来到美国。在华盛顿,他获得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接见。在费列得尔菲亚市,穿着蓝色漂亮军服的保皇会两个连的候补士官生,手持黄龙大旗和美国星条旗做他的随从护卫。租雇的军乐队为他开路,沿途保皇党徒大放鞭炮,夹道欢迎。

  但是,历史毕竟是前进的。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谁敢预言幸福命运和美好的未来竟不照顾这位素受尊重、穿着丝袍的学者;相反,却降落到最易受人轻视,穿着西装,把三民主义放在口袋里,无声无息地悄悄溜到欧洲的孙逸仙的身上呢?”

  1905年春,孙中山从英国渡海到比利时。孙中山在那里与留学生着重讨论了革命的方略和依靠的对象。朱和中等留学生根据自己在国内活动的体会,主张以“更换新军脑筋,开通士子知识”,即运动军、学两界为手段;孙中山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