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人生中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都值得为它劳动。 ——安德鲁·卡内基(美) 一九九三年九月三十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消息:“内地画家刘宇一的油画作品《良宵》九月二十六日上午在香港公开拍卖,香港金利来集团主席曾宪梓以七百六十万港市买下了这幅作品。这是历年来中国画家作品售价最高的一次。” “油画《良宵》生动地描绘了毛泽东主席和数十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们与各族代表在皓月明媚、宫灯高悬的庭院中吟诗作画。品茗倾谈、歌舞升平时情景。场面气势庞大,构图饱满和谐,人物细腻逼真,色彩华丽典雅,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还具有传世的文学价值。……在上百名竞投者中,有来自美国、日本、台湾、瑞士等地的买家。” 代表父亲曾宪梓以一千万港元的底价参加竞投且志在必得的曾智明说:“父亲在毛主席纪念堂曾经见过这幅画,非常喜爱它,再三嘱咐我一定要买下这幅油画。” 曾宪梓自谦不懂艺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多来自感性,不过他觉得《良宵》不仅具备历史价值,更具备艺术价值。 特别是一九九三年是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所以曾宪梓认为此际得到《良宵》更具有特别意义。 曾宪梓说:“我是穷人,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时期,我学的第一首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现在祖国强大了,我们不能忘记创造新中国的巨人。” “我买下《良宵》,就是要将之收为传家之宝,让子子孙孙记住国家的创建者。我在家中,要求全家都学会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爱祖国、爱香港。” 曾宪梓此举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想借花费八百三十六万港元(含佣金)购买《良宵》、创下中国油画在海外拍卖的最高记录的机会,向海外表明中国油画艺术不可忽略的宝贵价值,同时也表明自己对中国油画艺术走向世界艺术宝库的坚定信心。 只要是祖国需要,曾宪梓必会义不容辞地奉献。 而且这种永不言倦的奉献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有时候更是从精神上、从中国人特别是来自于国内的中国人的人格尊严上得到具体地表现……不久前,香港举办慈善演唱会,曾宪梓作为应邀嘉宾,也参加了是次活动。 本来他准备好在香港歌星刘德华演唱时,捐赠一百万给香港慈善机构,但后来发现来自中国大陆的青年歌唱家毛阿敏演唱时居然无人捐款,且她本人也觉得很尴尬,所以当即决定马上改捐。 因为始终觉得自己是大陆的“同志”的曾宪梓认为,大陆人一定要为大陆人争光,像毛阿敏这样国家级的演员,自然有自己的荣誉、自己的地位。 而且,他们到香港参加慈善义演本来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事情,完全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 在金钱之欲永无止境的香港,曾宪梓却将钱财看得十分淡泊。 作为战后第一代实业家,拥有亿万资产的曾宪梓,在捉襟见肘的苦况中打下江山,虽然在他的祖国、他的家乡需要他的时候,常常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大手笔的捐赠,不过在他个人的生活上,却依然克勤克俭,异常节剩香港的《东周刊》杂志,曾经刊载了这样一则消息:“领带大王曾宪梓,生活以简朴见称,平日吃的是青菜、白饭,即使请客,消费也以四千元为限。他最爱吃街边档的肠粉。他慨叹没尝此美食已久,‘罪魁祸首’竟然是《东方日报》的一位记者。” “几年前,《东方日报》还在土瓜湾旧址时,与曾宪梓的写字楼相距不远。” “有一天早上,曾宪梓在街边买了‘两纹’(两元)肠粉,正准备捧着热腾腾的肠粉回公司大快朵颐时,却碰上《东方日报》记者。” “翌日,领带大王买‘两纹,肠粉的故事就见了报。自此,曾宪梓眼见至爱的美食也不敢光顾。有时忍不住,唯有叫下属代买,以解对肠粉的‘相思’之苦。” 生活简朴的曾宪梓有一个不为常人所知的习惯:“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我都要计算一下,每一分钱花得值不值?” 曾宪梓常常自认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所以他一定要保持勤俭的生活作风。 对于逾十亿身家的商业巨子曾宪梓常常是一盒普通的盒饭就是一顿“丰盛”的午餐,金利来的员工们已经习以为常。 身为主席秘书的周文珊小姐,在跟随曾宪梓十余年后的今天仍然十分感慨他说:“老板的生活有时简单到令人担心这样下去会营养不良的程度,两年前,公司还没有食堂的时候,老板同所有员工一样,常常买盒饭在公司吃饭。” “一般我会替他买上海榨菜肉丝饭、叉烧饭,再加上一点点青菜便是一顿在老板来说真的是很丰盛的午餐。” “因为他有时候简单到吃两个馒头、喝一杯开水就可以对付过去,问他要不要加一些菜,他说不用,馒头就已经是很好吃的了。” “不过,也有一些人说老板‘孤寒’,但我从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可以花的、值得花的钱就是再多也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他认为不可以花的,也就是说,完全可以节省的,就是你只花了十元钱,他也认为不应该,是极大的浪费。” 吃番薯粥长大的曾宪梓、尝透了饥寒交迫滋味的曾宪梓,历经缺乏温饱的年代、票证的年代的曾宪梓,这种不为常人所能理解的节衣省食的生活习惯,已经成为他人生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童年时无法遏止的种种渴望。 那时候,叔父一家人为逃避战乱从泰国返回家乡梅县,与曾宪梓的一家人共同住在曾家的祖屋里。 叔父他们很有钱,他们的房间正好住在曾宪梓他们住的房间的隔壁,于是常常有一种很香很香的红焖猪肉的香味从叔父他们的房间传出。 而且,由于相距太近的缘故,这种诱人的甚至是热气腾腾的香味又十分容易地就传到曾宪梓和他妈妈住的房间。 这种情况,对于经常是饥肠辘辘的曾宪梓简直就是一种难以忍受却又不得不忍受的折磨。 馋得直咽口水的曾宪梓就经常偷偷地趴在房间的窗户边悄悄地吸入这种美妙的香味。 实际上,如果伸出头,是可以看得见叔父的餐桌的,但是对曾宪梓管教十分严厉的妈妈说了:“孩子,听话,要有志气。不要看了,看了你会更想、更难受。” 小小年纪的曾宪梓觉得妈妈的话只对了一半“是的,妈妈我可以有志气,可以忍着不去看,但是我的好妈妈啊,这么香的香味是挡不住的呀,我就是求它不要飘、它也会飘过来的呀?!” 这种情景,直到今天,对于曾宪梓来说,都记得非常的清楚,并且是历历在目、无法忘怀的。 因为,当时那种很深很深的渴望,已经万般无奈、万般无助地铭刻在他童年绿茵茵的心灵里。 在今天,曾宪梓吃饭非常的快,有时候甚至可以说是在“狼吞虎咽”。 因为小时候老是饿肚子,很少有饱的感觉,好不容易挨到了吃饭的时候,但是又稀又薄的番薯粥常常是还没有塞住肚子的一角,就已经没有了。 就这样,曾宪梓经常是在饥饿的感觉中将一天天默默地渡过的。 不过,也有不懂事的时候,喝完粥不到一个时辰,曾宪梓就对母亲嚷着肚子饿了,母亲只好含着眼泪告诉儿子:“饿了,就赶快睡觉吧,睡着了,就不会饿啦。” 到渐渐长大并且懂事之后,曾宪梓就再也不向妈妈吵着肚子饿了之类,因为他知道,在外面像男人一样干繁重体力活的妈妈比他们更饿。 所以只要一有饿的感觉,曾宪梓就会将家里水缸里的凉水咕咕噜噜地喝上几勺子,灌它个水饱之后,就不会饿了。 随着在家乡捐资、投资项目的日益增多,曾宪梓返回家乡的次数也在显著增多。 虽然每一次返回家乡令曾宪梓觉得十分劳累,但是曾宪梓还是有乐在其中的感慨。 特别是,回乡后很随便地就可以品尝到家乡的风味小吃,如酿豆腐、牛肉丸、味酵饭、仙人饭等等,要知道,这些都是他童年时代垂涎三尺的美食埃严于律己的曾宪梓,从一九六三年来港之后,在经历由贫到富的三十余个春秋里,从不涉足任何舞树歌台,他曾经笑言自己的知识盲点就是夜总会、跳舞厅。 曾宪梓平时既不抽烟又不饮酒,最大的嗜好就是每天早晨去九龙塘会所游泳、节假日打打乒乓球,要不就在家里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唱卡拉OK之类。 “有这样的人生享受,我就很满足了。” 不过,曾宪梓严于律己的同时,对公司的职工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的。因为他认为。公司的每一个员工的素质表现,都是公司形象的具体象征。 曾宪梓希望用部队的那种铁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的员工,并使员工们永远保持高昂的士气。 这种做法与他早年的人生一大憾事不无关系,那还是五十年代初期,毛泽东主席号召全体子弟兵“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抗美援朝的时候,年仅十七岁的曾宪梓报名参加志愿军,但后来由于血压高体格检查无法通过而不被录取,使得曾宪梓气恼地将自己埋在被窝里,哭了几天几夜……“能做一百分,不做九十九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一流的效益”这些都是曾宪梓对每一个员工的要求。 一九九四年,金利来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开始后,集团主席曾宪梓上台发言时,台下比较嘈杂,曾宪梓足足停止了二分钟,一言不发地站在台上,直到台下鸦雀无声之后,才脸色严峻他说了这样一席话:“我们金利来的精神是‘勤、俭、诚、信’,但除此之外,还心须有一个优良的纪律作为基矗”“我希望我们金利来每一个员工,当台上负责人正在发言的时候,就应当给予必须的尊重。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这也是金利来的精神。” “而且,我还希望,你们每一位,就是到了其他的社交场所,也要认真遵循这个铁的纪律,也要发扬金利来的精神,作好带头人。” 曾宪梓每天上班的时间必定是上午九点钟之前,如果这一天他九点半钟还没有来公司,那么就意味着他的身体不舒服或者临时发生了什么紧急的事情。 这使得多年以来本来是上午九点钟开始上班的金利来公司常常是八点五十五分钟的时候,员工们就全部到齐了。因为如果有人八点五十九分来的话,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已经迟到了一样。 曾宪梓处事十分公正,不过常常是对事不对人。他经常对员工们说:“你们要努力去做,不要怕做不到,只要用心去做。努力去思考,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摸透老板性情的周文珊这样告诉公司的员工:“你如果做错了什么事情,你最好主动地告诉老板,自己跟着道歉,不要等到他知道之后,找到你并批评你的时候,就已经迟了。” 不苟言笑的时候,曾宪梓的外表看起来比较严厉一些,但是他实际上是一个十分细心而且又善于关心员工的人。 员工们如果有什么问题,他从心里会替他们担心,并且在处理日常繁忙工作的时候,都不忘记尽心尽力地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 不过,公司的员工特别“害怕”跟曾宪梓在一起吃饭,因为到了饭菜实在吃不完的时候,崇尚节俭的曾宪梓会站起来用公筷将剩余的饭菜像派任务一般地分配到各员工的碗里。 曾宪梓说:“花钱不用学,你就是将再多的钱送给一个白痴,他也会花,并且很快就给你花光了。但是挣钱要学、节俭要学。” “要知道,光有勤劳是不够的,还要俭。俭就是理财、就是持家,该花的钱就花、不该花的钱就坚决不要花。” “这两点我自己就能够保证做到,而且,我也希望你们年轻的一代,也能够做到。” 外表严谨的曾宪梓其实更有他随和、平易近人的一面。八十年代中期,曾宪梓在百忙中挤出时间接见一群来自家乡的青年朋友。 当时金利来的公司地址还是位于九龙土瓜湾。这群年轻人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曾宪梓明窗净几的董事长办公室。 并对室内的旭日东升图、特别是画图两侧的一幅对联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金如旭日腾飞起,利似春潮带雨来。” 而且,和蔼可亲的曾宪梓特意让他们一行四人分别坐在他的大班椅上轮流拍照,过足:“金利来老板瘾”。 并且,曾宪梓在请大家人座后,语重心长地与这些年轻人攀谈起来:“你们青年人有朝气、有闯劲,要多为梅县的经济发展出谋出力。金利来是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的,香港工商界的巨子李嘉诚、霍英东的事业,也是从小到大的发展起来的。梅县现在也可以多搞一些小型企业,逐步发展。” “不过做生意还是要掌握很多方式方法的,要算了再做,不要做了再算,只有这样才可以稳打稳扎,顺顺利利地向前发展。” 了解曾宪梓的人实际上都知道,曾宪梓实实在在是有他幽默的一面的。 七十年代中期,曾宪梓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梅县的时候,家乡的父老乡亲还不知道他到底是“何许人也”,以至于当曾宪梓在当地市领导的陪同下走进梅县的大会堂时,曾宪梓还在听见周围的人们在议论哪一位是“曾宪梓”。 曾宪梓上台后,十分幽默地绕台一周,并笑吟吟地告诉乡亲们:站在他们面前的这个又黑,又红、又粗、又高大、特别是又爱家乡的人就是曾宪梓。 不言而喻,曾宪梓的这段精采的开场白,不仅一下子缩短了与梅县乡亲们的距离,而且在梅县的所有乡亲们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且也为曾宪梓赢来了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 久经沙场的曾宪梓讲话从来不用讲稿,他有十分难得的演讲天才,经历无数次会场即兴演讲,他讲话的内容都不一样,而且,越是即兴演讲,他现场发挥得就越好,演讲的内容更是生动且精采。 曾宪梓对掌握会场特别有经验,他曾经在沈阳面对五到六万个听众发表演讲。 当他上台之后,发现下面仍然人声鼎沸,于是他便含着微笑、静静地站在麦克风前,一言不发,足有三分钟。之后,全场肃静,曾宪梓赶忙抓紧机会,发表他的演讲。 曾宪梓的演讲天才,也是自己通过实践、通过思索而总结出来的。因为在最开始的时候,当曾宪梓面对众多的听众时,也曾经有过怯场的感觉。 但精明的曾宪梓上台之后就如实地将他的这种心情告诉大家:“对不起,我的心里很激动,也很紧张。而且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你们看,直到现在,我的手仍在颤抖。” 曾宪梓讲完之后,人们发出善意的笑声,会场气氛相当活泼,而且,曾宪梓自己也感到不再紧张,并且轻松多了。 这之后,曾宪梓还将这种解除紧张的妙法,传授给他的夫人黄丽群。 一九九四年农历初九的这一天,是曾宪梓花甲之喜。公司的全体员工欢天喜地地为他们敬爱的老板庆贺生日。 虽然只是正式上班前的临时小庆典,但气氛的热烈且温馨,令所有的人都由衷的喜悦以及难以忘怀之感。 当时在场的日本电视台的记者们十分感慨他说:“真了不起,金利来集团的员工跟老板的关系,就像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那样亲密无间。” 曾宪梓笑呵呵他说:“今年是狗年,我自己的属相也是狗。今年的生日可谓非比寻常。我自己由一只小狗到大狗,现在变成了老狗,虽然人生易老,但我还是觉得非常开心,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各位同事对我的支持。” 曾宪梓是一个相当念旧的人。当年住在平安大厦创业的房子仍然保存下来,甚至当年的第一张发财办公台、缝纫机都作为珍贵的纪念品而保存下来。 提起办公台,曾宪梓激动他说:“那是很有纪念价值的珍品,当年我就是在那张工作台上,做着一人经营的生意,而且,那时候领带的商标名为金狮,也是我自己亲手逐条逐条缝制上去的。” 对待物品念旧的曾宪梓对待早年的朋友更是极具爱心。 当他独立创业后不久,六口之家的压力、领带产品极欲寻求出路的困境、资金的短缺,使得起早贪黑、拼命劳作的曾宪梓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不过,即使是这样,热心热肠的曾宪梓还是请来不少需要工作的同乡、同学到公司工作。 其实,这时候的金利来已经有足够的人手,曾宪梓请他们来公司的目的是想尽力帮助这些朋友摆脱困境。因为曾宪梓十分清楚,所有刚刚到香港的大陆人一时半会凡是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的。 可是,事情发展的结果并不怎么理想,而且常常使曾宪梓深觉遗憾。原因是一般从大陆出来的人,短时间内并不能真正理解当一个人在为生存而奋斗的时候,所必须付出的努力。而且特别是处在香港这样一个有劳才有获的现实社会里。 这些从国内出来的朋友发现到了曾宪梓的金利来公司后,并没有得到他们所想象的“高官厚禄”,就十分想不通:“我以前跟你是好朋友,大家一起玩耍、一起长大的,你现在不但不给一定的位置给我,反而给我同旁人一样的薪水,你也大不够朋友了。” 他们并不明白,与曾宪梓从前平等的朋友关系已经转变为今日不平等的宾主关系。而这种宾主关系,就意味着他们必须付出多少,才能够得到多少。 所以,这些早年的朋友一旦在曾宪梓这个跳板上站稳脚跟之后,便纷纷另谋高就了。不过,曾宪梓并不担心,他认为只是观念不同使然,而且也有信心得到这些朋友的理解。 曾宪梓人品的高尚,一直以来都是有口皆碑的。 不论是在生意场上还是在社会上做人,他都本着一个既为自己着想、更为他人着想的原则。 虽然他也时时刻刻需要挣钱、需要发展他的事业,但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曾宪梓都能够做到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以家乡的利益为重,以香港的前途、香港的平稳过渡为重。 对于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善良的曾宪梓又会尽心尽力地提供帮助、真正做到为他人排忧解难。 并且,曾宪梓把他与人为善的本质运用到各个方面,“忍一下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极富人情味的曾宪梓所秉承的这些思想,使得他在创业和人生旅途上,再难做的生意做成了、再难解决的问题也顺利解决了。 对祖国,曾宪梓是怀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心情去奉献的,同样,对那些在他历经磨难的日子里出手相助的人们,曾宪梓也是怀着感激的心情将他们铭记在心,并曾经千方百计地四出寻找这些渺无音讯的人们,渴望有机会对他们一一报答。 儿时给他买“味酵饭”的婶婶、念中学时为曾宪梓洗衣、熬药的房东阿婆等等这些心地善良的人们,给了曾宪梓家庭之外的像亲人一样的温暖。可惜他们还没等得及曾宪梓的报答,就一一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另外一个曾宪梓终身感激并一直在默默寻找的人,就是当年极力鼓励曾宪梓上学读书、给曾宪梓讲授很多热爱祖国的道理、并主动帮曾宪梓争取政府助学金、办好入学手续的土改工作组组长。 他给曾宪梓一生的影响十分大,如果当时曾宪梓真的留在家里当农民,而没有继续上学的话,将是另外一个人生。 曾宪梓只知道他是广东兴宁县人,返回家乡后,曾宪梓多次寻找,甚至委托当地的政府帮忙,但最后,还是音讯全无。这件事情,直到今天,曾宪梓仍然耿耿于怀,而且,只要一提起来,就会很难过、觉得十分可惜。 在曾宪梓的一生中,凡是帮助过他的人,他都牢牢记在心里并一一加以回报,凡是欺侮过他的入,他都不去报复。 比如在曾宪梓刚刚开始创业缺乏资金时,有一个梅县的青年朋友主动愿意提供五千元的帮助,另一位远房阿嫂,也提出来要将私人积攒的三万元养老金给曾宪梓投资作周转。 在最后,虽然曾宪梓都没有接受这些可亲可敬的人们的帮助,但直到今天,曾宪梓对他们仍然充满了感激之情,仍然会报答他们的厚爱。 一九六三年,曾宪梓刚从国内来香港时,得到了住在上水的姑姑、姑父的热情帮助,对此,曾宪梓心里充满感激并铭记于心。 到了七十年代末期,曾宪梓创立金利来有了一定的基矗这时候,姑父的一个医生朋友在做医生的同时,也在新界经营一些房地产生意,并向香港的广东省银行贷款二百六十万港元。 本来是由热心帮朋友的姑父作这笔贷款的担保人的,但只有名望的姑父还不具备担保的经济实力,于是在姑父的要求下,曾宪梓只好出面与姑父一起作这笔贷款的担保人。 其实,做生意最讲求稳重的曾宪梓非常不愿意担保,但出于对姑父一家的感激他还是答应了。 不过,事隔不久,曾宪梓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不知是因为经营房地产生意亏本还是因为什么别的原因,医生突然离开了香港,而且无影无踪。 姑父知道后急得发病,再加之银行频频催债,姑父身体更是雪上加霜。见此情况,曾宪梓便对姑父说:“您还是安心养病吧,保重身体要紧。至于贷款方面的事情,由我自己独立承担。我既然也在担保书上签了字,就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 曾宪梓想到姑父一家从前对自己的照顾,觉得现在帮助他们是应该的。虽然在当时的二百六十万港元是一笔庞大的数目,但做人善于知恩图报的曾宪梓还是毫不犹豫地将这笔钱还给了银行。 一直以来,对于亲情,不计前嫌的曾宪梓始终是十分珍惜的。 七十年代初期,当曾宪梓所创立的金利来事业刚刚有了一定的起色的时候,曾宪梓从泰国的朋友那里得知自己的哥哥曾宪概因为投资酒楼生意而惨遭亏蚀,而且因为年关将至,一家人因无钱过年,以至于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 善良的曾宪梓知道后念及血浓于水,毕竟骨肉情深,在这种事业危机、生活困难的时候,如果自己亲人不伸出援助之手,那么还能指望谁人相救呢?! 于是,曾宪梓主动给泰国的哥哥、嫂嫂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们自己有四万铢钱存在叔父那儿,希望他们去取回来用以解决临时的危机。 大年三十的那天,当曾宪梓的哥哥、嫂嫂从叔父那儿拿到这笔钱之后,他们为曾宪梓宽厚的胸襟感动得掉下了滚滚热泪……创下宏绩伟业的曾宪梓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温馨和睦的大家庭。他的永不停止的报国之情更得到家人的大力支持。 特别是他的夫人黄丽群不仅全力支持曾宪梓的系列大手笔捐赠,而且常常也慈善不甘人后地慷慨解囊,捐助国内和香港的妇女儿童事业。 在今天,当年与曾宪梓甘苦与共的黄丽群已经是香港中华总商会妇女委员会主席、嘉应商会副主席。 对于他们一笔、一笔的捐赠,曾经有人好奇地问道:“你们这样散尽银纸,你们的儿子们会不会有什么想法?” 曾宪梓说:“钱这个东西,在没有饭吃的时候很重要,一旦丰衣足食之后,钱多来又有何用呢,它只会为后代带来财产纠纷。” “不过,令我觉得欣慰的是,孩子们很争气,从来都是支持我的捐赠行动的。再说他们的钱要靠他们自己去赚。或许他们有时还不能完全理解,但将来,我相信他们是会感激我的良苦用心的。” 曾宪梓的大儿子曾智谋,今年三十六岁,是金利来集团公司的经理,他获有加拿大约克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目前主要在集团公司负责电脑部及物业管理。 二儿子曾智雄,今年三十三岁,是集团公司经理。主要负责集团公司的业务发展。 他们两个人都已成家立业,并得到曾宪梓替他们买下的一间住宅、一部房车。而且,大儿子曾智谋已经有了两个天使般的美丽动人的女儿。使得曾宪梓忙于社会活动及商务活动之余,更有了含佑弄孙的机会。 ‘三儿子曾智明,今年二十八岁,也是集团公司经理,负责金利来货品的中国销售以及系列市场拓展。 踏入社会、独立创业之后,曾宪梓的三个儿子,从父亲一生艰难困苦、以讫成功的过程中,才真正体会出“金钱”是要通过努力才能一点一滴地积累、一点一滴地赚来的道理。 苦心训练儿子创业的曾宪梓,并不是一开始就将儿子们留在公司做经理、做主管的。 因为白手兴家的曾宪梓饱尝创业的艰难,但这些在别人眼中的,“太子爷”是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长大的,如果他们一离开学校就回公司当主管,不仅他们自己不可能有任何管理经验,而且也不容易使人信服。 他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独立在外面的世界去拼去闯的创业阶段,而且回到金利来公司之后,每个人都从头开始,从扫地、产品生产,到包装、送货,学会“凡事亲历亲为。” 曾宪梓对自己的儿子管教十分严格,他虽然殷切希望儿子们能够成功地接过他的接力棒,将金利来世代相传,但是,他也并不着意将产业传授给儿子们。 对于今天尽心尽力任职于集团公司的三个儿子,曾宪梓也十分满意。至于接下来能否继承自己的位置,则要看他们的管理能力了曾宪梓常对儿子们说:“坐享其成是没有用的,要懂得依靠自。 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我给你一笔钱,你拿去尽情地花,直到最后完完全全地花光了,但你不会觉得真正的开心,你还没有体会到创业的乐趣,更不用说品尝成功的滋味了。” “如果这笔钱,是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智慧赚来的,这时候,你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该如何善用这笔钱、该如何利用这笔钱去赚取更大更多的钱,也就只有这时候,你才能体会得出开心的真正魅力。” 深知“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的曾宪梓,为了使自己一手创立的金利来常胜不衰,于一九九二年九月将金利来上市,成为公众管理的公司。由此可见曾宪梓与众不同的眼光与胸襟。 实际上,曾宪梓教育自己的孩子最重心的部分就是放在人品方面的教育。他认为:“虽然在当今社会,我们给孩子教科学知识重要,但是我认为对年轻一代人品的培育则是更为重要。我们一定要教育孩子正真做人、正道从商。” 曾宪梓甚至在政协会议上表示:“今后,在我这颗‘大树’下乘凉的,绝对不是我的儿子。他们不能依靠我,他们要靠自己去闯荡世界。” “我若把产业留给我的后代,只富了我的一家,但我如果把我的产业用来培养家乡的后一代,将来就能使整个家乡都富起来。” 一九四年二月,梅州市珊全村的曾氏祖居“三省堂”,张灯结彩,呈现出一派隆重且热烈的节日气氛。 在和谐优美的八音乐声中,曾宪梓全家在曾氏词堂齐齐奉香鞠躬、虔诚拜祭列祖列宗,祠堂的左右两边刻有内容为“念先人修身齐家不外十章大学,期后裔继志述事毋望一部孝经。” 家乡的亲人,特意为抽身回归生身祖地的曾宪梓及其家人安排了客家风情浓郁的客家情歌、民间小调等文艺节目,九十二岁高龄的曾宪梓的母亲蓝优妹在子子孙孙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各类精采的演出。 为浓烈的乡情所感染的曾宪梓和黄丽群也声情并茂的即兴表演他们拿手的夫妻对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将整个喜庆活动推向高潮……几天之后,当曾宪梓搀扶着母亲到祖屋后面的先尊墓前酬拜先德并准备和母亲一起离开家乡返归香港的时候,曾宪梓敬爱的母亲蓝优妹,因病在故乡梅州市碎然去世。 这是回乡参加自己一年一度几十项捐赠落成典礼活动的曾宪梓万万没有想到的,几天来,精神爽朗的母亲到那里笑到哪里,甚至元宵节曾宪梓为梅州父老赞助的烟火晚会,母亲也开心地从头到尾地看完……曾宪梓一下子从驾歌燕舞的喜庆之中跌落进失去母亲的巨大悲痛里。他想起母亲含辛茹苦、艰苦备尝的一生、想起给自己人生的种种教诲,心里更是说不出的难过。 一直以来,母亲是非常关心家乡建设和乐于助人的。对于曾宪梓的每一项爱国爱乡的义举,母亲从来都是既赞赏又支持。 在曾宪梓的内心深处,有一个为母亲感到的最大的遗憾——精明能干的母亲没能认识字,如果母亲有文化,将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 不过,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却也有一个自己记事的小本子,里面是她自己发明创造的各种符号,圈圈点点,记下了所有亲戚朋友的名字,别人看不懂没有关系,她自己就经常给世界各地的亲戚朋友打电话。 到今天,善良慈爱的母亲离开曾宪梓已经快一年了,而曾宪梓对母亲的思念仍在魂牵梦索之中…… ------------------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