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粉碎了,结束了 “文化大革命”长期持续的内乱。国家和人民得到了挽救。 1977年春天,中国这艘巨轮在徘徊中前进,正处于拨乱反正的关键时刻。在这年3月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并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问题。1977年7月16
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73岁的邓小平复出,他自告奋勇地向中共中央表示,愿意分管科学技术和教育方面的工作。
1977年8月上旬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重视教育、重视科技人才的问题。袁隆平听到这个消息后,深受鼓舞。他预感到,科学的春天即将来临,高举知识的火炬去营造美好明天的日子来临了1
1978年2月,袁隆平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赴北京出席了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78年3月的北京披上了崭新的春装。凉丝丝、湿润润的春风拂面而来,一些不知名的花草在春日里散发着淡淡的香气。那条笔直的中关村大道两旁的白杨树抽出了嫩嫩的绿芽,一片生机盎然。
就在这个万物萌生的春天里,袁隆平怀着兴奋的心情步入全国科学大会的会堂。这次科学大会集聚了来自全国各地各个科学门类的2000多位科学精英。
就在在这万物萌生的春天里,科学事业得到了新生,千千万万的科技精英得到了新生。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致辞中说: “我们得到了第二次解放……科学的春天来到了。” 就在这次科学大会上,党中央发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伟大号召。 就在这次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在他的报告中深刻地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邓小平在他的报告中澄清了科技战线的是与非。从此, “四人帮” 强加给知识分子的“臭老九”的帽子被甩掉了,知识分子重新焕发了青春。 就在这次科学大会上,方毅作了《关于发展科学技术的规划和措施》的报告,提出了从1978年到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和重点,要求在全面安排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把农业、能源、材料、电子计算机、激光、空间、高能物理、遗传工程8个影响全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领域放在突出的地位,做出显著的成绩,以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显然,我们的国家把农业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抓农业,主要是抓粮食。水稻产量在我国居粮食产量的首位,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国家便将杂交水稻的研究事业摆在了最突出的位置上。
在这次科学大会上,袁隆平真正读懂了“知识分子”的意义,读懂了“科学家”的含义,读懂了人生的价值。他想,人生犹如一本书,他参加的这次科学大会则翻开了他生命中最壮美的一页。
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噩梦一夜之间终结了。他以后说话再不用左顾右盼了,行动再不用瞻前顾后了。人们都说,袁隆平活得更洒脱了,人也显得更有朝气了。
科学的春天来到了,使得他能够沉下心来研究杂交水稻。的确,袁隆平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回首过去,踏遍泥泞的步履,虽然有时歪歪扭扭,但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勇往直前的。
袁隆平不想再追忆“文化大革命”中那些荒谬、恐怖以及使人痛苦的种种往事。因为,在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中,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但是,多年来,他常常会想起在不幸之中曾经感动过他,温暖过他,给了他希望和勇气的两位助手尹华奇和李必湖,还有他那贤淑的妻子邓哲,再就是从泥潭中把他拉上岸来的伯乐、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有恩于他的人,他是不会忘记的。 至于他曾经遭遇的暂时的不幸,他以为对自己也许是一剂良药。他记得,美国的思想家爱默生说: “即使天才的光辉像是滔滔不绝的河流,倘若不经过一段时间的闭门思过,若不重新掌握自己,必将造成致命的危害。过度的顺利,天才往往能成为天才的敌人。”
父亲生前也曾叮嘱他:苦难和挫折是人生可贵的一笔财富。 当年已经年逾四十的袁隆平似乎更加成熟了,似乎对人生有了更为透彻的顿悟。 孔子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很有意思的总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用这段话概括了一代圣人的伟大人生。 “四十而不惑”,这里的“不惑”是什么意思呢?是对以后的一切都不再怀疑,不再迷惑;是对生命的一种顿悟,一种理解,一种明澈。 看来40岁对孔子来讲是一个关键,他达到了一种自由、神圣的境界;对袁隆平来说,也是一次转折,在这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他将充分地展露自己的才华,以自己的才能,服务于伟大的祖国,奉献于伟大的时代。
从全国科学大会回来,袁隆平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见了他的同事和助手,心里总想笑。他不时说出一些令人捧腹的俏皮话,他那极俏皮、极幽默的语言,时时给他的助手们带来极大的喜悦。他对杂交水稻事业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说:
“英国诗人拜伦说过这样一段话: ‘将全世界女人的优点都集中到一个女人身上,然后,让我去爱这个女人,让我紧紧地拥抱她!’ “那么,现在我把诗人拜伦的话,这样改动一下:‘将全世界水稻的优点,都集中到一个杂交水稻品种身上,让我们全力研制这种杂交水稻吧,让我们紧紧地拥抱它吧!”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了,袁隆平被任命为这个研究中心的主任。杂交水稻科研队伍日渐扩大,在袁隆平的率领下,这支队伍上下一心,加快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步伐。
新的研究机构成立以后,袁隆平驰骋在广阔的田地里,一如既往地倾心于杂交水稻研究。回到那间斗室,他便专心读书,几乎阅读了所有能找到的古今中外关于遗传学的著作。他博学精思,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写出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1976
年,农业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袁隆平的专著《杂交水稻》和《杂交水稻简明教程》 (中英文对照)。1977 年,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发表了袁隆平的学术论文《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与理论》。他在这篇论文中这样写道: 杂交水稻应用工程技术的研究,现在已知始于20世纪 50年代的日本和美国。在我国,由本人于60年代之初开始 立意,1964年正式投入研究,1966年首次发表初步研究报 告,提出设计思路,到1967年国家正式立项,以至全国的 协作研究,至今业已16度春秋。现在,我们可以确定无疑 地向世界宣告,这项工程技术已由我国先于世界正式完满地 研究成功,并同时先于世界投入实际应用。这是党和政府英 明领导的结果,是党的阳光雨露哺育出来的祖国科技花苑中 的一朵科技奇葩。 研究杂交水稻应用工程的学术理论基础,是经典的遗传 学说,即孟德尔一摩尔根的基因、染色体遗传学理论体系。 但是,处于同一理论体系中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 某一研究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对于杂交水稻研究来说,最 有羁碍的理论,莫过于所谓“显性学说”论者关于“自花授 粉作物无杂种优势”的错误论断。 植物有无杂种优势,并不取决于它们固有的生殖方式, 水稻和其他植物的杂种优势,受共同的规律所支配。水稻有 无杂种优势或优势大小,关键在于选配亲本。这与异花授粉 植物具有很大的共同性。 在这篇论文中,袁隆平以流畅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认真总结了十几年来研制杂交水稻良种的丰富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阐明了杂交水稻研究中几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他批驳了持
“显性学说”观点的某些学者。与此同时,他也论述了选育杂交水稻“三系”的基本原则。他在文章中写道: 从选育水稻“三系”和利用其杂种优势的目的出发,我 们要求的不育材料应该是所谓核质互作型,因为这种类型比 较容易做到“三系”配套。而用远缘杂交进行的所谓核置 换,是创造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的有效方法。 并非一切远缘杂交的核置换都能造成雄性不育和实现 “三系”配套……运用核置换方法求取雄性不育和“三系” 配套的实现,必须把握两点,一是亲缘关系的远近(即细胞 质分化差异程度)要适度;二要以在系统发育上处于低阶段 的品种做母本。即细胞质要比较原始,而细胞核要比较近代 化,核置换才易于获得不育系。 这篇论文的发表,对于杂交水稻的发展、扩大“三系”杂交稻的成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袁隆平的秘书辛业芸说,袁先生善于创新,敢于对旧观念提出质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善用直觉思维,把握灵感顿悟;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方法指导科研实践。这些构成了袁隆平科学思维的四个典型特征。
由于袁隆平的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杂交制种技术已从技术人员手里转移到了寻常百姓家,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自1976年至1988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许多农民每当看到杂交稻田“金镶边”、 “银镶边”的夏收景象时,都异口同声地赞扬杂交稻是“幸福稻”、 “翻身稻”! 湖南省有一位农民说: “我们解决吃饭问题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生产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 这是种田“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形象化语言。 这位普通农民的朴实语言,说出了中国亿万农民的心里话。 在国外,人们则把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