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三章 雾都重庆的年少时光


   
    汹涌澎湃的长江,滚滚向东流。
   
    寒冬的长江上空,低沉沉,灰蒙蒙的。袁兴烈一家七口人乘坐木船,逆流而上。
   
    人所共知,行船走下水省时省力,有风无风,挂不挂帆,都顺流而下,
   
    “千里江陵一日还”说的就是这种情景。逆水而上,则费时费力,困难重重。有时遇上浪涌,撑一篙,还要倒退三尺。几乎一路上都需要纤夫拉纤。
   
    一路上,懂事的二毛与老船工聊天,老船工们苦中取乐,说:“二毛,唱支歌吧!”
   
    二毛回答说“好啊”,于是,二毛站立船头,放开稚嫩的嗓子,大模大样地哼起当年流行的纤夫曲:
   
    “吆哎吼,吆哎吼,大家一起用力拉!……”
   
    善良的母亲看着纤夫肩上的道道伤痕,一声不响地回到船舱,拆了小五毛的小花被,给纤夫缝了条宽宽的纤绳套,又找了丈夫的旧布鞋,送给那位年长的纤夫。
   
    老纤夫感激地说:
   
    “我们弄船人吃的就是这碗饭,哪一个弄船人的肩上、脚上不是血痕加血痕、老茧叠老茧啊!”
   
    老纤夫们用力拉着纤绳,吃力地在行进……
   
    隆冬季节,江面上浮着碎冰,纤夫们穿着单薄的破衣衫,裸露的腿上,冻得起了紫红色的冻疮。因为冬季江水变浅,船只好走江心,这样一来,纤绳就不够长,船驶入急流时,纤夫们不得不跳进冰冷的江水中拉船,有时甚至用肩、用背推着船行。那可怜的纤夫,把生命之力张扬到极致。
   
    二毛站立船头,怀着崇敬的心情全神贯注地凝视着岸上的纤夫。这时,小他四岁的四毛走过来同他说话,他顾不得理睬,四毛一怒之下,便将二毛哥哥推下船去。二毛虽然在桃源学会了游泳,但在湍急而冰冷的江水中却难以施展,只有拼命挣扎。老船工见状,不顾天寒水冷,纵身跳入江水,凭着他极好的水性,将二毛托出水面。二毛得救了,一家人感激老船工。他们忙着为二毛和老船工换衣服、取暖,四毛吓得哭了。就是从那时候起,二毛下定决心要学会在大江大河中游泳,长大要像老船工那样,遇险救人……
   
    低沉的天空,朦朦胧胧的雾霭笼罩着坐落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这座山城。这座背靠青山、面向大江的山城,远远近近的景物显得模模糊糊,似乎被水浸泡过一般,湿漉漉的。不知在江上颠簸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袁兴烈一家七口终于到达了抗日战争期间的大后方——重庆。
   
    重庆这个城市与水有缘,浩浩荡荡的长江,流经到这里就变得水平岸阔。贴着这座层层叠叠的山城,长江拐了几个大弯,与嘉陵江一会合,就使得重庆有了一种得水独厚的感觉。
   
    袁隆平在重庆生活了8年,大大小小搬了好几次家,搬来搬去竟都是在水边,如同孙悟空逃不脱如来佛的手掌心。
   
    无论长江岸边还是嘉陵江岸边,都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茶灶。贫苦的市民用砖头垒起一口老虎灶,支起几只瓦罐似的水壶,取的是灶头后面的江水,只要花上一个铜板,便能买上一壶开水。少年袁隆平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便是为母亲去茶灶买一壶开水,一家人饮茶冲凉便全靠这壶水了。
   
    尽管中华大地燃烧着抗日战争的烽火,但这座被称做陪都的重庆还是很繁荣的。
   
    当年重庆的繁荣,当然是与两条江水分不开的。是水的流通引来了舟楫,发展了水上运输。水上运输不仅运费低,而且因为江水夹在大山峡谷之间,这在战争年代比陆地运输更为安全一些。袁隆平记得,在离他家不远处,一年四季都有载着瓜果蔬菜和粮食的船只往来。若是买菜买粮,只需走下临水码头就可以买到。每隔三五天,母亲还可在码头买到鲜艳的花束。
   
    袁隆平的母亲是一位文化素养很高的女性,她天生喜爱花卉,也喜欢插花艺术。
   
    这位知识渊博的母亲曾熟读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关于插花的论著。面对那娇艳的花束,她读给孩子们听:
   
    夫花有喜怒寤寐晓夕。浴花者得其候,乃为膏雨。淡云
    薄日,夕阳佳月,花之晓也。狂号连雨,烈焰浓寒,花之夕
    也。唇檀烘目,媚体藏风,花之喜也。晕酣神敛,烟色迷
    离,花之愁也。欹枝困槛,如不胜风,花之梦也。嫣然流
    盼,光华溢目,花之醒也。……
   
    当年,袁家租住的房屋面积很小,母亲常说: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母亲总是把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特别是母亲的插花,让整齐的小房间熠熠生辉。
   
    母亲每逢从码头回来,总要捧回一束很便宜的野花。一开春,母亲便开始插花,最早是黄色的迎春花,而后便是白色的丁香花,接着是紫色的野蔷薇,红色的野玫瑰……秋天是金色的野菊花,冬天,母亲还在瓶里插上一两枝松柏枝。那松柏枝也给斗室带来满屋清香,几个孩子围着松柏枝写作业。母亲常给花瓶换水,有时见孩子们写作业累了,就给他们讲松柏树的风格。这位贤达的母亲,不只是希望孩子们努力读书,还希望他们有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袁隆平小时候在嘉陵江学游泳,常从江边捡些好看的河流石带回家来,因为母亲喜欢收藏各式各样的河流石。母亲端详着花纹各异的河流石,对二毛说:
   
    “二毛,这些好看的河流石,多少万年以前,它们也许有棱有角,有锋有芒,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它们也曾为改造大自然立下不朽功劳——用它们锋利的尖角开挖河道,用它们的身躯加固河床。那尖锋曾是我们祖先挑战大自然的工具。总之,它们曾是改天换地的先驱……
   
    “一颗小小的石子可以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作为一个人来到世间,决不可苟且偷生。作为一个人,能够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变得更美好;作为一个人,能够去改造世界,使世界变得更理想。倘若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发挥那种创造力,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妈妈,我们应该怎样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呢?”二毛若有所思地问妈妈。妈妈告诉他:
   
    “小时候,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长大了,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一天,二毛捡到了一枚闪闪发光的河流石,小伙伴们都说这是一块天然钻石。二毛欢天喜地地跑回家里,拿给妈妈看。妈妈摇摇头说:
   
    “这是一块漂亮的河流石,但它不是钻石。”
   
    “那钻石是什么样子的呢?”二毛问妈妈。
   
    妈妈告诉他:
   
    “钻石就是人们常说的宝石。钻石有十几种色泽,但其中最优异的是那种无色的钻石。因为这种无色钻石在黑夜发出的光最亮,只有在漆黑的夜里,人们才能看到那令人叹为观止的色泽。”
   
    妈妈看了看几个孩子,接着说下去:
   
    “无色钻石的色泽真实而自然,质地非凡。同样,人生的色泽倘若是真实而自然的,那么他的气质也是非凡的。”
   
    小二毛忽闪着一双大眼睛问妈妈:
   
    “什么是人生的色泽呢?”
   
    妈妈微笑着回答说:
   
    “虚荣不是,浮华也不是;得意的脸不是,骄傲的心也不是;名位不是,权势更不是。人生的色泽不是别的,是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最美好的道德品格。”
   
    从教会学校毕业的母亲,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上帝给你的不会太多。”二毛毕竟年纪尚小,他对母亲的话似懂非懂。长大成人以后的袁隆平,回想儿时母亲讲过的话,渐渐地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人不可贪婪,学会拥有,也须学会放弃。
   
    在袁隆平家的院子里有棵橘子树,树冠尚小,枝权也显干瘦,本无亮丽之处,可它却撑起了另一个灿烂的生命:一株花红叶绿的凌霄花正在攀缘着它生长。那凌霄花生来花朵张扬,藤蔓更为张扬,它在橘子树的树干上盘绕几圈之后,竟然爬上了树冠。
   
    一天,妈妈走来,用剪刀狠狠地剪断凌霄花的枝蔓,并把它从树上扯下来,抛得远远的。二毛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把那么好看的花给毁掉?妈妈问他是喜欢吃橘子,还是喜欢看花?小二毛说两样都喜欢。妈妈说,二者不可兼得。二毛问,为什么?妈妈告诉他,那凌霄花虽然很好看,但它太张扬了。它张扬着攀来攀去,它依附,它寄生,它吸尽橘子树的汁液,橘子树便要枯萎了。所以,二者不可兼得。
   
    “肯于索取,也肯于舍弃,二者不可兼得。”这是袁隆平成人以后从母亲的教诲中悟出的一个人生哲理。
   
    袁兴烈一家人在重庆一住就是8年。父亲袁兴烈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军人,因积极抗日,颇得国民党将领孙连仲的赏识,被委任为第二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的上校秘书。
   
    随着父亲的升迁,二毛的家境也日渐好转。后来,他一家迁居到嘉陵江南岸,当年的门牌为周家湾狮子口龙门浩27号。
   
    龙门浩这条长街,街巷深深,全由青石板铺得整整齐齐,曲曲弯弯地顺着山势向前延伸,两旁民房多是二层小楼,一片灰黑色。少年袁隆平走在这条长长的青石板路上,好像总是走也走不完。
   
    1939年8月,袁隆平与弟弟袁隆德一同走进嘉陵江畔的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
   
    嘉陵江,波涛滚滚,它穿过奇峰峡谷,来到山城重庆。一路上,时而汹涌澎湃,时而清澈宁静。袁隆平每天放学之后,邀上几个小伙伴,带上四弟隆德,跳人嘉陵江,游向江心,好不欢畅。
   
    一天傍晚,父亲站在楼上远眺,发现嘉陵江中有两个黑点一前一后在游动。已经是放学时分,两个孩子却不在家中,他心中就有些疑虑,便拿来望远镜仔细观看。这一看吓了一跳:原来正是自己的两个儿子在江中游泳。他疾步走向江边,大声呼叫着,才把隆平和隆德叫上岸来。父亲责问隆平说:
   
    “你自己喜欢游泳,水性也好,偶尔一游,倒也罢了,为何要带水性不好的隆德一起来耍?”
   
    “隆德水性不好更需要学习锻炼嘛!”
   
    “出了危险怎么办?”
   
    “请老爸放心,有我‘浪里白条’在此,确保隆德平安!”
   
    一句话,把父亲给说乐了。
   
    “呜——呜——呜——”
   
    急促、凄厉的空袭警报声,一次又一次在重庆上空响起。
   
    预告空袭的信号弹,在引人注目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升空。
   
    紧接着,日军飞机飞临头顶。它们盘旋了两圈后,将重磅炸弹倾泻下来。顿时,爆炸声震耳欲聋,燃烧弹引发的冲天大火,烧向民房、高楼,美丽的山城变成一片火海……
   
    袁兴烈不顾一切地带着两个儿子冲进防空洞。
   
    空袭警报解除后,他们一家人聚在一起。这时,他们看到的山城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房倒屋塌,横尸遍地,惨不忍睹。
   
    日军当年对重庆的轰炸,是20世纪历史上不能抹去的残暴的一页。日军对一个后方城市的轰炸,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对无辜百姓杀戮之残酷,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也是空前的。留在袁隆平记忆中那高悬的火球,那尖厉的空袭警报声,是永远不会磨灭的。重庆大轰炸这一页历史,令人悲愤,又催人奋起。它折射出了日本侵略者丧心病狂、惨无人道的强盗嘴脸;同时,也闪耀着中华民族英勇顽强、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这一页历史深深地留在少年袁隆平的记忆中,从而更激发了他爱国主义的情感。
   
    学校为了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时常让学生躲到郊外的壕沟里去上课。就在那阴森森的壕沟里,袁隆平学会了他永生难忘的抗日救亡歌曲:
   
    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在战场!
    四方,都是炮火,
    四方,都是豺狼。
    宁愿死,不投降!
    宁愿死,不投降!
   
    伟大的抗日战争,使整个中华民族经受了战斗洗礼,也使得袁隆平一家东奔西逃。国无宁日,居无定所。虽说家住大后方,最后定居在重庆,但屡遭敌机轰炸,屡屡迁居;食品和日用品极度匮乏,父亲的薪水入不敷出。昔日不愁衣食的高级职员,与全民族共同承受着生活的艰辛。自幼便受到爱国主义熏陶的袁隆平,总是怀着激愤的心情,在课堂,在游行队伍中,高唱一支又一支救亡歌曲。那一支支救亡歌曲,像一把把火炬,点燃在少年的心头:
   
    同学们,
    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片片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袁隆平放学回家后,常和弟兄们同唱救亡歌曲,爸爸、妈妈也和着孩子们唱,唱得雄赳赳、气昂昂。
   
    父亲告诉孩子们,日军从1939年至1941年对重庆大轰炸的 3年间,不足9平方公里的重庆市,遭受了近万次空袭。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惨剧!父亲悲愤地说:
   
    “你们弟兄应该永远记住中华民族遭受的这段悲惨历史才是。”
   
    袁隆平眼含泪水,懂事地冲父亲点点头。
   
    袁隆平在少年时代,最先听到的呐喊就是“抗日救国”。多灾多难的祖国,千疮百孔,给幼小的袁隆平心头打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从小立下志向,长大要成为一个与祖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有用人才。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已无暇东顾。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重庆,恢复了昔日的平静,被日机炸毁的街面店铺和民宅开始修复,袁隆平的学习和生活也开始走向正常。
   
    1942年8月,袁隆平在龙门浩中心小学学业期满,考入重庆市复兴初级中学。刚满12岁的袁隆平,已经是中学生了。这时,爸爸、妈妈喊“二毛”少了,都改口叫“隆平”这个学名了。
   
    进入中学以后,袁隆平感到很兴奋,因为中学增加了代数、物理等新课程。这些新课程,对于长于思考、喜欢提问的袁隆平来说,是很有趣味的。第一堂代数课,他便向老师提出了一个令老师难以说得清的问题:
   
    “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会得正数?”
   
    “小同学,你们刚开始学代数,只要准确地记牢法则,按照这条法则去运算就可以了。”老师说。
   
    有一堂物理课,老师讲了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关于“物质能量”的方程式,袁隆平聚精会神地听完老师的讲解后,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问道:
   
    “老师,为什么物质的能量和光速的平方成正比呢?”
   
    这的确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它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本人花费了10年时间,于20世纪20年代才得出的一个著名的公式。但袁隆平的勤学好问,还是博得了老师的赞扬。
   
    袁隆平的少年时代,几乎对身边的一切都饶有兴趣,几片落叶,一窝蚂蚁搬家,都能让他凝神一个时辰。朦朦胧胧之中,他开始思考生命的奥秘……
   
    正是因为袁隆平有着一颗好奇、纯朴的童心,才有他成年以后在科研事业中的豁达、坚毅与率真。
   
    袁隆平少年时代兴趣广泛,喜欢音乐,爱好体育,尤其酷爱游泳。他曾立志学习老船工过硬的游泳本领。在桃园,他学会了蛙泳和仰泳;来重庆后,又学会了自由泳,并且几次横渡长江。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父亲的工作又有变动,袁隆平一家人于 1946年6月由重庆迁回汉口。袁隆平传入汉口博爱中学高一班读书。
   
    1947年夏季,湖北省举行游泳比赛,袁隆平跃跃欲试。
   
    当年,袁隆平尽管已经年满17岁,但因发育较晚,个子矮小,体育老师不肯推荐他参加市区选拔赛。
   
    怎么办?同学们帮他出了个主意——在汉口市区举行选拔赛那一天,他尾随参赛同学溜入赛场。选拔赛开始了,只见袁隆平那灵巧的身姿在游泳池里如同一条飞鱼,以奇快的速度冲向终点。他成功了,他获得了汉口赛区男子自由泳第一名。接着,他以预选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参加了湖北省的省级比赛,获得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从而为博爱中学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们心目中的袁隆平,自青少年时代起便是智慧、执著、诚实、坚韧的典范。因为他有了这些美德,所以,他总是以坦然、自信、微笑来面对未来的漫漫人生。


123456网文网(my285.com)

下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