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我改学花脸后,跟随孙盛文师兄学戏的时间最长,学的剧目也最多。 盛文师兄,在科内铜锤、架子兼优,因倒仓后嗓音未能完全恢复,舞台上擅长演“老脸”角色。如《普球山》的蔡庆、《英雄会》的黄三太、《四杰村》的鲍自安、《战宛城》的曹操等。出科后,留在富社演出实践,并执教带师弟。他曾先后教会我《大、探、二》、《锁五龙》、《探阴山》、《盗御马》、《取洛阳》、《醉打山门》、《功宴》、《芦花荡》等几十出戏。 那时,盛文哥才十七、八岁,但因父母去世过早,长期的独立生活,使他完全脱去了孩子的稚气。他那微长的面庞上,显得沉稳持重、少年老成。盛文哥为人正直,待人厚道,做事认真。平日,不仅“盛”字辈的师兄们很尊重他,就是“喜”字、“连”字辈的大师兄们也都对他另眼看待。在我们这些小师弟的眼中呢,他俨然是一位“长者”了。 初时,我还真有点怕他呢。时间长了,我才了解,盛文哥员平日说话少露笑容,但语气平和;教戏认真,要求严格,但从不打人,也从不因为我们唱念的字音不准或嘴皮没有用力就将筷子往我们嘴里去柠。他总是耐心指点,反复示范。所以,逐渐地我对这位师哥敬重之余,又加了一层亲近。 盛文师兄教戏时,我们七八个师弟一起学。往往是我和盛戎先会,演出也很露脸。盛文哥很是喜爱我们俩,我们俩对他也更加尊重。 每天早晨,我和盛戎主动轮流为他准备漱口水和洗脸水。他洗漱完毕,我们就给他端来刚沏好的热茶。他演出时,手表、钱都交给我保管。他该换服装了,我们会将他的靴包打开,帮他穿靴子扮戏;他需要饮场,我们给他预备好温水;他需要擦汗,我们就将毛巾送到他面前。多年来,我们师兄弟之间,十分和睦融洽。我们都亲切地唤他“三哥(他在家中排行第三)”。 盛文哥的父亲孙德祥老先生是名武旦,生前长年在上海演出,去世后就地安葬在上海。盛文哥多年来的心愿就是欲将孙老先生的灵柩运回故土北京安葬,不做异乡孤魂,只是苦无能力。这年夏季,盛文哥攒够这笔运费,向师傅、肖先生提出请求。师傅、肖先生闻之,连声夸奖盛文哥孝道,破例批准他赴上海的假期。两星期后,盛文哥拍来“灵柩即日到京”的电报,盛武有戏无法前去。肖先生恐他需要人手都忙,问谁愿去接,我和盛戎应声而起。 早饭后,十点多钟,我俩直奔永定门车站(因有灵柩不能在前门车站下车)。一路上,我俩兴致勃勃,有说有笑,不知不觉走到了天桥一带。我们都想多走一点路,到“城南游艺园”转转。怕误了时间,没敢进去,只从外边绕着走过。这个儿时多次游玩的地方,勾起了我们多少回忆呀! “还记得咱俩爬墙,你摔下来吗?” “怎么不记得?那时太小了,其实没摔疼,倒是吓了一大跳。” 委时,我们都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再不是想听戏又没钱买票,只好越墙而进的两个顽童了。 “你想什么呢?”盛戎问我。 “我们都长大了!那时我们多么盼望能在台上演戏;现在,我们到底能上台了。”我无限感慨地说。 “你猜我想起什么来了了想起咱们一边看戏一边吃的五香豆腐干……”他这一提,我好似已咬了一口五香豆腐干,那香喷喷的五香汁又顺着嘴角在往下淌了。 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前边院墙里伸出一枝挂满青枣的枣树枝。我俩刚才还为自己长大成人而颇感骄傲的心情迅速消失了,只想摘几个枣来解口干之苦。我们都有腰腿功,两下三下就站到了墙上。我放哨,他摘枣,一人装满一兜才跳下地,急不可待地挑个大些的枣塞在嘴里。嗐!不甜、不酸、青楞楞什么味也没有。不过,也将就着将枣边走、边嚼、边吐地都吃了。 我们走得浑身是汗,又热又渴,看见清凉的永定河水缓缓地流着,迅速地跑过去,脱下竹布大褂,在河边洗洗脸,洗洗脚,凉爽多了。他猛地用水撩我,我不示弱,用水回击他,好一场岸边的水战!我们真象是两只飞出笼的小鸟,玩得开心极了。 猛然,我们想起了还要去车站呢,只顾在这里玩,耽误了接盛文哥怎么好?我俩也顾不得三七二十一,撒开腿就跑。从永定河跑到火车站路程不算近呢,一会儿就跑得汗流浃背。我俩脱去大褂,又脱去小褂,赤着背一口气跑到车站。还好,上海来的火车没有进站,我们这才放心地找个树荫,坐在地上歇息。汗落了,我劝盛戎:“快穿上衣服,免得着凉。”他也笑着说:“别光让我穿,你也得穿!要不你的嗓子又……”他说着用手揪着嗓子,张开嘴做了个表示嗓子哑了的鬼脸。 火车来了,我看见盛文哥从前边的车厢上走下来,四处张望着。车站人很拥挤,我们跑不过去,又怕盛文哥看不到人着急,就使劲地大喊:“三哥哥!三哥哥!”我俩的大嗓门真灵,人们都扭头看我们不说,还主动地给我们让开路,我们很快就到了盛文哥身边。盛文哥象见了久别的亲兄弟一样,用胳膊把我俩搂住:“我猜着你们准会来接我的!盛武呢?”“他有戏,肖先生让我们当全权代表。”盛文哥笑着点点头,感到莫大的安慰。 我和盛戎跑前跑后帮助盛文哥办理手续,将灵柩运出车站,抬到雇好的马车上,因盛戎要赶回广和楼演大轴子《五花洞》的包公,临来时,肖先生要我俩必须同去同回,因此未跟车去松柏庵下葬,我们心里很是不安。 我俩顺着永定门、天桥、珠市口、前门回到广和楼,向师傅和肖先生汇报了经过。师傅点头自言自语地说:“不枉养儿一场啊!盛文真是个好孩子。” 这天晚上临睡之前,盛文哥将我俩叫到他的屋子里。 “伸出手来,闭上眼睛,我给你们点东西。”我和盛戎照办了。他把几个又凉又硬的东西放在我们手上。我睁眼一看,是四枚铜子,盛戎手里三枚铜子,我们愣住了。 “这是我每天发的七枚小份钱,出科后,也一直没取消,以后就归你们每天领吧!你们每天演戏够累的,年龄也渐大了,别亏了嘴,七枚钱不好分。今天你四枚,他三枚;明天他四枚,你三枚。可不许打架啊!” 亲切的言语,深切的情意,似一股暖流温热了我们的心。我俩高高兴兴地收下了师哥给的钱。按照他的安排,领用了好几年,直到科班内重新调整,免去出科学生的小份钱后,才算停止。 在过去的旧科班里,师兄们往往依仗自己年龄大一些,早学几年艺,对师弟很是看不起,经常随意欺侮、打骂。至于占师弟的便宜则更是司空见惯。我们的盛文师哥呢,几年来,不仅在艺术上精心、耐心地教会了我们本领,希望我们将来在艺术上能有所作为而且在生活上体贴、关心、爱护我们。他给我俩的这几枚铜钱,凝结着真诚情谊。在那个社会,盛文师兄对我们的一片深情是多么珍贵呵! 几天后,我和盛戎分别在《穆柯寨》中饰演焦赞、孟良。 这天的戏太长了,管事的苏先生为了不使戏太大,让我俩“马前”(即戏往前紧着演)。前边的戏结束了,苏先生一算时间,戏拖得太长,决定删去《穆柯寨》的头场。 这着棋使我和盛戎都很不满意,头场是杨六郎“坐帐”,焦赞向六郎吹出“‘降龙木’在穆柯寨用脚扒拉扒拉就是一大堆,用手拢巴拢巴就是一大捆”的大话后,不得已领命去穆柯寨盗取“降龙木”。第二场孟良回令路遇焦赞,焦赞假借元帅之命,将盗取“降龙木”的将令转交孟良,孟信以为真,反请焦赞同去助力。如将头场删去,一来情节交代不清,二来焦赞对孟良的蒙骗都变成真的,戏的铺垫起伏没了,许多“包袱”相应减色,他这个孟良不好演,我这个焦费更甭提。怎奈将令已下,我们只好遵命照演。果然这场戏没有了往日的活跃气氛,几乎吃素(台下无效果反应)。当快要演到穆桂英和杨宗保会阵“烧山”一场时,后一出戏的演员还没来后台,苏先生怕他退场,又要我们“马后”,我俩的情绪更大了,心里有点起火。临上场,盛戎偷偷告诉我:“不是要‘马后’吗?咱们使劲地多烧烧!”我会意地笑了。 往日孟良用火葫芦放火后,穆桂英用分火扇将火扇向焦、孟,二人慌忙躲闪,扑打向自己烧来的火焰。演时,孟良扑火,焦赞遂转身钻到桌下躲藏,露出一条腿。孟发现,揪焦腿,焦出扑火,孟又钻桌下,焦又将孟揪出,反复三番,示意身边火被扑灭,显得精疲力竭,同时坐在地上高低声轮流呼叫“咳哟!”接着无可奈何地站起身来回营交令。这回可好,他将我拉出来,他钻桌下;我又将他拉出来,我钻进去;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我俩那时都有点人缘,观众见我们特别“卖力”,感到有趣,鼓掌叫好。这出乎意外的效果,更“刺激”了我们的“表演激情”,越发忘乎所以,演个没完,真成了“扑不灭的火焰”。台下观众喝彩声、鼓掌声,与舞台上配合我们动作的“乱锤”声混为一体,震动了整个广和楼。 后台无事的师兄弟扒开台帘,见状跟着捧腹大笑。苏先生初还以为要我们“马后”多加一番动作,后越听越觉不对碴儿。“乱锤”打个没完,台上、台下、后台一片沸腾,急去扒开台帘,看见我们正在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扑火”。打鼓的刘富溪师兄一眼瞥见,见势不好,警告我们:“收了吧,收了吧!”我们已狂热到极点,哪里顾得了许多。苏先生不看则已,一看火冒三丈,揪着台帘,跺脚冲我们高喊:“你们还完得了完不了啦?都给我滚下来!” 火,算是让苏先生给扑灭了。 止戏后,苏先生严厉地指责我们。盛戎依旧用他那惯用的憨声憨气的语调反问:“您不是让我们‘马后’吗?” “让你们‘马后’就没结没完,只两、三分钟的戏,唱涨出一刻多钟来,太不象话了!回去告诉你们盛文师哥,好好地管教管教!” 苏先生若在后台打我们的板子,他是完全有权力的,为什么偏要再去告诉盛文师哥来管我们呢?这也是老先生平日比较喜欢我俩,再者台下得的是正好,不是倒好,不忍加罚罢了。我们很放心,盛文哥绝不会打我们板子。 晚饭后,盛文哥将我俩找去先问明原委,然后说:“吃饭时苏先生和我讲了,要让我管管你们,我听了这话很难过。打你们吧。舍不得;不打你们,你们今天的事做得很不好:苏先生让‘马前’,删了头场,后又让‘马后’,都是有原因的,是为了全场戏演得别撒汤漏水。我若是管苏先生的这份事,我也得这样办,有什么不应该呢?你们的戏不好演,也有着一定的道理。但无论怎么说,也不能在舞台上起哄、开搅,这是多坏的毛病呀:你看,咱们科班的马师兄,论条件,论嗓子,既能文,又能武,各方面都很好,就因为养成了开搅的习惯,他自己不知不觉地就将戏给搅乱了,闹得哪个班社都不敢用他。难道你们要学他吗?”盛文哥说到这里顿了顿,指着我说:“你不是着迷地学郝先生吗?你看过他不少的戏,什么时候见他在舞台上开搅?哪场戏不是在认真、严肃地演?这是饭碗,你们懂吗?不能自己往饭碗里扔砂子坏自己!”他又指着盛戎接着说:“还有你爸爸,裘先生,在咱们这儿串演《白良关》,隔着两出戏就提前将头勒上,为什么呢?怕误场,怕戏演不好,怕不尽责任。你继承父业,这也是其中之一。再有咱们侯大师兄,在这方面都是让我们佩服的。你们要向他们学习!’要知道,现在广和楼的观众都知道,富连成科班有两个好花脸:一个‘铜锤’,一个‘架子’。你们千万要珍惜这种好评,要学真本事,走正路,我想你们心里会明白的。” 这番苦口婆心的劝导,既有批评,又有鼓励,直说得我俩痛哭流涕,真比打我们十板还起作用。从此我开始懂得怎样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艺术。我和盛戎齐声表示,决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了。在不讲说服教育的年代,盛文哥的言传身教,使我们受益非浅,我们之间的感情也更加深了。 这几件往事回忆起来,犹如昨日一般历历在目,激动着我的心。几十年来,我们虽都忙于自己的工作,但都十分珍重这青少年时代留下的珍贵友谊,不断地互相联系,探讨艺术表演问题。特别是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四年,我和盛戎多次聚会探讨“铜锤”和“架子”的表演。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自身难保,但还在互相打听对方的消息。我刚获“解放”,盛文哥就派孩子来向我祝贺,盛戎还带着毕英奇亲到我家来看望。几天后,我也到他家去拜望。我和他们的住处虽然相离得越来越远,关系反觉更亲近了。谁知盛戎不幸患了癌症,我去医院探望他,竟成永诀。他过早地离开我们,至今已有十年啦!幸而他培养了众多的学生,“桃李满天下”。最近又看了盛戎之子——少戎的演出,可喜裘门有后,甚感欣慰。盛戎着活着看到今天,他该有多高兴呀!盛文哥解放后一直在中国戏曲学校任教,一九八一年十一月突患冠心病去世了。就在我接到戏曲学校的通知,赶去医院探望的前十几天,他还打电话嘱咐我一定要将《青梅煮酒论英雄》整理排演,并且说这是郝老师的独创,曹操的表演吃重,表演艺术很高,若不整理演出,就要失传于后人了。实难料到,不几天就传来了盛文哥病逝的噩耗。此次谈话是盛文哥对我最后的嘱托和希望,最后的叮咛和要求。 盛文哥!我的好师哥!好老师!安息吧! 盛戎兄:我的好师哥!好伙伴!安息吧! 我永远不会忘记咱们的友谊,你们未完成的事业,我要继续去努力奋斗! 思念旧日之情,不禁潸潸泪下,唯有落笔成文,以寄托我对你们永久的哀思和悼念: ------------------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