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我1925年独自一人从浙江桐庐故乡投身上海,开始个人奋斗,前后十年,最后成为以创作《王先生》长篇漫画为生的自由职业者。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十八岁的中学生,在南京路上站柜台卖布开始,进而当了三友实业社门市部的广告绘图员,后又逐渐济身于出版界,结识了活跃于漫画界的知名人士,被吸收为创办《上海漫画》周刊的同伙人,事业日渐发展。说起来,应该算得上一帆风顺,登龙有术。其实,我不过是凭着一点灵感,顺着某一条水流,任凭漂浮,然后抓到一个登岸的机会;在前进的道路上,又抓抬一切可以装进肚子的饲料,得过且过而已。 回想我的创作道路,1923年我就读的盐务中学,是浙江盐运使衙门办的,校长蒋邦彦是个满脑子崇洋媚外的官僚。他办这所学校,表面是为盐政事业培养后备人员,其实是为他欺世盗名捞个办学的美称。当时中国的关税和盐政,全在帝国主义的监督下行动,根本没有自主权。这个中学从三年级开始,除了国文外全部采用英文课本。我在这个学校读了二年,自问英语学得还算过得去。记得学校的图书阅览室订了一份上海的英文日报《大陆报》。我常有兴趣去翻阅该报的星期日增刊长篇漫画版,其中有一篇惧内放事《Bringing up Father》连载,虽然我不能全看懂,但对画中人物的关系,大体可以理解。“王先生”最早受启发,应该推算到那个时期。及至《上海漫画》问世,我对《大陆报》的星期漫画增刊就看得更有瘾了。 《上海漫画》第二、三、六、七四个版有时翻印点外国画报的新闻图片,如美国旧金山的《三藩市日报》画刊,伦敦的《图画伦敦》周刊,日本的《朝日新闻》画刊,都是来源。上海南京路有家卖外国乐器的“别发”洋行,附设一个卖外国报刊的书摊,我和张光宇经常到“别发”去搜购这类报刊,除了供《上海漫画》翻印外,也寻找个人感兴趣的期刊。我每期必买的有英国的《Punch 》,美国的《纽约客》 ,还有美国的《Vanity Fair》。我们发现其中有位墨西哥画家珂佛罗皮斯所作的世界名人漫像专栏,光宇吸收了他的夸张手法,我学得了他的速写工夫。1935年他访问上海时,我正担任《时代画报》主编,请他画了幅邵洵美的漫像,发表在画报上。外国画家直接为中国画报供稿,我作为主编,颇为洋洋得意。 此外, 我对美国同一出版社出版的《Vogue》 时装杂志也发生兴趣, 开始在《上海漫画》和《图画晨报》发表时装设计图,还被一家时装店聘为设计师。提起这些, 是要说明我在上海十年,受洋场文化的熏陶是多方面的,而《Bringing upfather》对“王先生”的启发尤为重要。这个英文标题直译的话,应该是“把爸爸提起来”,有些费解;若从故事内容的含义来看,应该是反映这个家庭成员之间的社会矛盾。胖老头是下层社会出身,他的夫人则属于上流社会,女儿受了妈妈的教育,自然成了上流社会的人物。老头儿一举一纵,处处表现他来自下层社会的习惯和意识,经常使老太太生气,母女二人对刻都想把老头儿向上流社会提,而老头儿偏要到处出丑,闹得家庭不和,笑话层出不穷。表面看是怕老婆的故事,实际是社会成分之间的矛盾,不也就是阶级矛盾吗? 英国的《Punch 》是一份老牌幽默杂志,经常发表社会讽刺漫画,为中国漫画家所熟悉。我1990年5 月在杭州华君武漫画展开幕式上提到一十年代中国出了个沈泊尘漫画大师,就是这位沈大师在上海创办了一份《上海泼克》漫画期刊,无疑是受《Punch 》的影响。从而也说明,中国之有漫画艺术,不能否认是受了外来文化的启迪。但是,影响归影响,启迪归启迪,中国漫画家的创作才能和智慧,则是深深扎根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的。沈泊尘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课》如此;张光宇、黄文农和华君武的政治讽刺画如此;我想,叶浅予的《王先生》也如此吧。 ------------------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