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四节 进中原书局



  我为什么离开了三友实业社,又怎么进的中原书局,事隔六十多年,实在记不清了。只有一点是清楚的:我不是被辞退,而是自动走的。至于为什么要走,怎么走的,只记得某些主观愿望和某些客观因素。

  南京路的一年,是我离开故乡,自谋生活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从站柜台到画广告,决定了我一生从事美术事业的前途。又因南京路这一条经济大动脉,华洋杂处,会公众生,把我这带点农民意识的小县城的眼睛,逐渐变成十里洋场的眼睛,脑子里也装满新鲜事物和社会新面貌;又接触了布满南京路的文化艺术环境,使我对所爱的所需的有所认识,进而有所选择。也许就是这个原因,我逐渐意识到需要换一个工作环境,来充实和消化这些东西。在三友社,主要是和一群十七八岁的青年过群体生活,缺少独立的思维活动。只有在和比我们年岁大一点的老店员接触时,才感到思维活动的天地大一些,互相了解多一些。他们对我的绘画才能比较赏识,认为我应该找到一个更合适的工作,以发展我的才能。或许就是其中的一位大朋友把我引荐给了中原书局,让我有机会直接进入文化事业圈子,获得广阔前途。总之,假使没有这位大朋友的引荐,就谋不到这个新职业,进不了中原书局,那么我也许会走上另一条生活道路。

  中原书局的前身是一家翻印石印本古籍文献和绣像小说的老店,后来见到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教科书有大利可图,便继世界书局之后,也进入教科书出版商的行列。中原书局在书店林立的棋盘街有一个大门市部,门市部有一个大橱窗。他们把我找去,先放在上海旧城方滨路的编辑室,给一套已编好的小学教科书画插图,同时给门市部大橱窗画广告。编辑主任是位年过半百的老文人,名叫刘铣珊。加上他的一个年轻助手和我,三张写字台占了楼上一间房,这间房有个阳台,可以看到方滨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从这条路一直往东走,到路的尽头便是闹市区小东门,上海县的城隍庙就坐落在这里。城隍庙是南市区的吃喝玩乐中心,有茶园、酒楼、饭馆、点心铺、手工艺市场等等。最有名的商品是麻将牌,当时已出现一种塑料制品, 但因其太轻, 不如竹背骨腹的传统制品那么畅销。城隍庙左邻是有名的“豫园”,一座纯粹东方式花园;右邻是著名的“新舞台”戏院,专演海派京剧,也是采用舞台布景的首创者。

  提起城隍庙,可以算得十里洋场中唯一的东方型游乐购物中心。住在洋人租界里过洋场生活的人,都要到这儿来寻找中国人的老生活、老情趣。我这个土小子,在方滨路西头工作,也乐意到东头来寻欢作乐,反映出我灵魂深处的储存,土的多于洋的。尽管我以后的艺术活动中,西方文化的影响越积越多,比如,学美国“怕老婆”长篇漫画,创作了中国的“王先生”;学美国的时装杂志,设计上海时装;还学墨西哥画家阿佛罗比斯画生活速写,可是到最后,我还是拿起毛笔、宣纸画中国画。

  在中原书局编辑部里,三个人各占一张写字台,各干各的,互不干扰,比不得三友实业社,年轻人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容易把时间白白度过。我们三人,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很难谈到一块儿,所以白天的时间只顾工作。下班以后,刘老回家,我和他的助手虽同住编辑室,也因兴趣不同,玩不到一起。晚饭以后,我经常到老西门三友社宿舍去找老朋友,有时候和他们结伴游“大世界”,看戏听曲,消磨前半夜。

  两个月以后,书店要我画一幅古人读书画,挂在大橱窗里,作为旧版书的广告背景。这件事即使我高兴,又使我苦恼。高兴者,工作有了新刺激;苦恼者,我画的全是现实人物,从未画过古人。于是我和刘老商量怎么画法。他建议在荷池畔柳荫下画个老学者持书作凝神之状。荷池柳荫好画,老学者也可以参考古画,这一下我开了窍,便动手购置材料,开始起稿。这幅画要占满整个橱窗,尺寸相当大,还得画在布上。颜料可以用广告色,我在三友社用过;布用的是漂白洋布,布面光滑,也还容易掌握。一切准备齐全,我就在编辑室一面空墙上,挂起按尺寸缝好了的布,用木炭在布上起大稿,落墨,填色,忙了一星期,任务完成。送到棋盘街书店门市部橱窗里一挂,引来了不少观众,书店经理说,没想到这小子年纪轻轻还会这一手,我们书店没白养他。这一说,我的个子似乎高了一大截。画是好是坏不管它,光凭这一点胆量,也够我得意的。

  ------------------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