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1955年至1961年,杨俊生先后考入北京市女子第二中学(初中)和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中(高中),最终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俊生初中二年级时的1957年,针对知识界的“大鸣大放”,反“右”运动扫掠全国,五十多万人被打成“右派”。第二年,俊生初三时,“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漫卷全国,历代吃苦受难的中国人民豪情万丈,发起为了把“一年超过英国,三年超过美国,五年进入共产主义”梦想变为现实的总攻。1960年,即俊生高二时,又演变为吃糠咽菜的三年“自然灾害”…… 全民大炼钢铁,她曾把铺盖搬到炉窑旁;炼钢需要废铁,她曾拆下自家的大铁门;全民大办农业,她曾在假期里步行几十里,帮助社员去耙地铲草;全民大办水利,她曾跳进没膝深的水里挖淤泥…… “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是杨俊生立下的誓言。“党中央号召我们,祖国正需要我们,我们革命后代要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祖国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与许多人不同的是,杨俊生没有把社会活动代替对文化知识的学习。相反,她学习更用功、自觉了。在机器隆隆的工厂,在人欢马叫的工地,那些戴着眼镜,铺展复杂的图纸,向周围的人讲解指点,交待工作任务的工程技术人员,更让她敬佩和羡慕。他们比划指点过处,图纸变成了一批批闪光的机器、一座座巍峨的大厦、一座座雄伟的水坝……俊生感觉到这些人更有威力、更“有用”!爸爸妈妈常教育他们:“学校活动要参加,个人学习更要抓紧!”“国家建设最需要的是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 那段时期,学校教学课时明显减少,有时减去一半。她和三四个学习较好的同学自发组成了“自修学习小组”,地点就在房子稍宽敞一些的俊生家里,一边学习课本内容,一边阅读课外书籍,交流学习体会。对实在弄不懂的问题就拿到学校请教老师,或请高年级的同学辅导。有的老师为俊生等人的学习精神所感动,常常是下工地先赶到俊生家,辅导完功课才回去。中学时期的杨俊生,文化知识的涉猎面更宽更广了,不少优秀书籍都曾深深地打动着她。“那时,每读一本好书,我就感到自己长了一截,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就进了一步,”杨俊生说,“小学时就读过一些书,中学重读时的理解就不一样,到大学时就更加深刻了。”“我爱书,书给了我一个新的视野,新的灵魂。”在文学读物外,俊生开始偏向自然科学,像《十万个为什么》、《世界大发明》、《趣味生物学》等,把身边熟悉的世界,重新展现在她面前,她感到了自然的深奥和个人的渺小。尤其在物理上,她表现出特别的偏好,而且与同学们尝试着做些小手电、小台灯、小收音机之类的东西。 杨俊生回忆说:“每次发明创造大功告成,真是喜不可言,心中荡起一股英雄凯旋般的自豪……”因为,她有了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她仰慕居里夫人,想当女科学家。她惊叹——居里夫人温和善良的笑容里,怎能包容住磐石般的坚韧?为何对所钟爱的事业有着火山喷发般的热情?俊生觉得:她是真正的强者!活得有价值。自己活着,一定要像她那样…… 杨俊生的自修学习小组常常学到家里吃晚饭的时间,她总是强留大家一起进餐。“没想到将军家的伙食与大家都一样:高粱面、地瓜面和菜叶蒸成的饽饽,加点儿咸菜。我们也不客气,十几个人一顿就吃下去三笼屉,俊生总是劝大家再吃几个。”一位姓邹的同学说。久而久之才发现,这样的伙食标准,俊生家也维持不住!尽管军人家庭有特殊待遇的规定。当时杨俊生家里,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重点照顾,三个弟弟(东胜、东明、东成)和两个妹妹(东荣、杨杨)都正处在长身体的年龄,是“次重点”。往下轮到俊生、易生和堂弟。全家伙食常常是靠弄点菜帮菜叶、豆腐渣以及爷爷、姑姑在院里种、养东西来补贴。“俊生却从不提这些事,尤其对特别困难的工农子弟,每次都不让走。甚至还多带些午饭到学校给我,一直持续了一年多,直到形势好转。”同学赵欣说。 在那个“政治是统帅,是灵魂”的年代,天地万物皆被“政治”重新安排塑造,人际关系也因“阶级界限”的划分而发生种族歧视般的残酷,甚至是对生存权的践踏。面对这条“界限”,人人噤若寒蝉,避之不及……对那些“地主崽子”、“资本家的臭小姐”、“她父亲是被镇压的”等议论,杨俊生从来都是不屑一顾。 俊生初中班上有几位“默默无闻”、“小心翼翼”却又学习优异、要求进步的女生。平时,杨俊生与这些人一起交流学习,课间一起谈笑。作为班上的文体骨干,凡组织活动,俊生皆实事求是,按特长安排人选。但在一次讨论参加国庆集体到天安门庆祝游行时,终于发生了“冲突”:杨俊生说:“既然大家都认为这几个人的个人表现都很积极上进,就应该允许他们参加游行活动!”“可他们的家庭出身也要看,成分不合格不能参加!”“毛主席说,不惟成分论,重在表现!”“反正家庭出身不好,肯定受影响!”“谁没有缺点错误?你身上的缺点错误,也是你家庭出身带来的吗?不能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就否定一个人的现实表现,就限制个人的进步成长!家庭是家庭,个人是个人!” 事后,俊生找到班主任,客观地反映了确定参加庆祝游行活动人员的具体情况,阐明自己的观点、想法。在她的努力说服下,最终有几位出身“有问题”的同学参加了这次集体活动。 当年的同学都知道,俊生要是较起真儿,“绵羊”变“狮子”,谁也挡不住。杨俊生高中时,学校有位教学水平很高的物理老师,“反右”时被贬入俊生所在年级的办公室,当打水扫地的勤杂工。俊生无论什么场合遇见他,都尊敬地招呼:“老师,您好!”使得对方诚惶诚恐。后来,俊生不顾好友劝阻,主动与那位老师交往,请教物理课难题,借阅辅导书籍,引来不少非议。 学年末,民主评议时,有些同学给俊生提意见:“他是‘右派分子’,你应该与他划清界限。”“我是学生,学的是对国家有用的知识,知识不分‘红’和‘黑’!”“对右派分子,大家都不应该理他!”杨俊生被激上了火:“他戴什么帽子我不管,我只知道——他是人!评语怎么写都行!”这一老一少“忘年交”,一如既往,直到这位老师被下放。 今天谈到这事儿,杨俊生感慨道:“我从这位老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不仅是学业。其敬业诚实,治学严谨,令人敬佩。”杨俊生大学的同学曾讲了个故事:有一年校运动会上,作为系代表队的主力,俊生发着高烧参加了女子4×100米接力赛,拿了全校第一。最后一棒的俊生十分显眼,刚下操场就被校报编辑拦住:“杨俊生同学,听说你是带病拿了第一,请谈谈当时你是怎样想的?是不是想到毛主席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我没想那么多,”俊生截住话,“我只想到拼命也要为集体争第一!就这些,谢谢您。”说完就走。那位编辑“傻愣”着,在原地站了半天,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周围的同学则大笑不止。 杨俊生周围的同事、朋友,对这位如今已年过半百的女将军这样评论:“她的‘爱’与‘憎’,一样分明。”“少说多做,埋头苦干,质朴无华。”“一是一,二是二,丁是丁,卯是卯,泾渭分明,从不含糊。”“她像大姐、像慈母。” 我们该如何概括杨俊生的个性的各种侧面呢?有两首诗可以代替,那是她大学的同学临别相赠:你的个性,千彩流溢,“三原色”为“真”“善”“毅”;调在一起,才显出你生命的瑰丽。另一首写道:上山时,你拉着我们的手,山顶上,你呈上庆功的酒;晴朗天,你像暖暖的清溪,托起片片轻舟,风起处,你骤如排空巨浪,淘沙碎石,摧枯拉朽。有人说:她敢说敢干,无所顾忌,因为她是杨成武的女儿。她说:“我不想辩解,正因为我是杨成武的女儿,说也没人信。但是,我只有一个想法——下辈子,我若转世,变成张成武、王成武、李成武的女儿,我还是像今天这样:坦坦荡荡,真真实实,该讲就讲……因为,我就是我!谁也代替不了我……” 长安街春风年年绿,香山枫叶度度红。人的少年时代似乎特别快,转眼间,俊生将结束6年的中学生活,开始面临报考大学、择业定向的大问题。为此,杨成武全家都参与进来,各抒己见,逐渐形成两大“阵营”:一方主张“择文、从民”,以妈妈的意见为代表。“你爸跃马横枪一生,我也当兵这么多年,如今你大姐毅生(原名易生)又从父当兵。俊生你应以择教师、医生等职业为佳,这样对全家老少也好有个照应……”另一方主张“择武、从军”,以俊生的大弟、堂弟等男孩为代表。“爸爸是我们儿女心中的榜样,人生的楷模!二姐的才智个性,天生就是做军人的材料,家里的事有我们弟妹……” 争论延伸到晚饭桌上。最后请爸爸“拍板定调”。杨成武沉思良久,转向妻子,商量道:“孩子们大了。我看这事交给俊生自己。自己的终生大事自己决定!你说咋样?”赵志珍略一顿,点点头:“好吧!不论啥结果,我们都依她。”一直默不作声的杨俊生,缓缓地走进自己的房间,房门在身后关上。她从内心感谢爸妈的理解和尊重。现在,只剩下了自己,自己确定生命的航标,自我设计人生的航线。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她感到手心在冒汗,浑身发冷。 夜幕如漆。全家人睡了,北京城睡了,星星在打盹,俊生的思绪飞越沉寂的城市,飘向无际的苍穹……她想了许多,从狼牙山下小山村那半截儿铅笔头上的梦,到“八一”小学明亮的教室;从献给毛主席的那束鲜花,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工地;从狼牙山上拾来的“英雄石”,到志愿军赴朝出征……那一幕幕镜头,一个个身影,“爹娘”的憨笑,程老师的慈爱,物理老教师的严谨,保尔·柯察金的刚毅,居里夫人的坚韧……还有爸妈的关怀,弟妹的期盼……“我走到今天,前面有多少人在为我铺路啊?身边又有多少人在帮助?没有人民,没有党,没有祖国,哪有我杨—俊—生!” 沉沉的回忆,沉沉的思索……突然,美军现代坦克群越过鸭绿江,航空母舰黑洞洞的炮口喷吐串串火舌,“鬼怪式”战斗机群在祖国的蓝天横行……绿色校园里,同学们在硝烟里奔跑,弟妹在火光中倒下……俊生醒了!一轮红日在东方升起,暖暖的阳光唤醒了城市,新的一天开始了。 俊生整了整衣服,平静地走出房间,在父母面前站定:“爸爸,妈妈,我不需要再考虑了!我选择——从军!国防科技!” 两个月后,一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入学通知书”,放在了杨俊生的面前。她久久地、久久地凝视着“通知书”上那颗红色的五角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在这颗军徽下,父母浴血征战了三十多年!姐姐毅生又戴上这颗军徽!现在,自己也将为这颗军徽所代表的事业而奋斗终生! 列车在东北平原上飞驰……车厢里充满欢声笑语。一身崭新军装的杨俊生,一声不响,她正回想着昨晚临行前爸爸的谈话:“俊生,你现在已经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应当知道:穿上这身军装,将意味着什么?军人,必须具备军人的品质、军人的精神、军人的意志、军人的气魄。真正的军人,不只是光穿上军服……”俊生瞪大了眼睛。“首先,我作为一个老战士,再是作为你的父亲,给你三点忠告:第一,从今天起,做一切事要靠自己,再难的事也要咬牙挺过去!不能一遇到事就想别人帮。第二,做人要坦诚善良、光明磊落;做事要扎实高效,事无大小,做就要做好,做到底!第三点,最主要,就是军人的本质是什么?这问题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去体会、去领悟……3年后给我一个满意的回答。”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又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于1953年,属于大军区建制,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是我军第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军事技术工程学院,专门为国家和军队培养和输送国防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它规模大,有教学楼群、训练基地、试验工厂、医院、军事法庭、体育馆、俱乐部等,各军兵种系部齐全,教员二千多名,专家教授二百多名,是亚洲最大、世界瞩目的高等军事工程学府。 开课前的3个月是入校军训。一开始,杨俊生就尝到了军人的艰辛。清晨起床号一响,接着就是一个个的紧张程序:起床、出操、整理内务、洗漱、开饭、军训、学军事政治理论……晚饭后是集体活动,学习、晚点名,九点半准时熄灯就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程序、每一分时间都要求速度、标准。不存在自己的趣好,这里只有必须执行的纪律。一天下来,紧张忙碌,累得全身散了架。在那段时间,一听到那声悠长的起床号,俊生心里就紧张。她逐渐品味出爸爸那句话的含义:“一切事靠自己,再难再苦,咬牙挺过去……” 一天半夜,一声急促的号声把大家从睡梦中惊醒——“不好,紧急集合!”俊生翻身下床打背包,不知怎的,总是放在枕头包下的背包带不见了!黑暗中,她到处摸索,急得满头大汗……大家都已冲出屋门,她才找到一个背包带。原来,忙碌中,邻床学员把她的背带“摸”走了!俊生刚跑进队列,就听见一声吼:“讲评!”这位教官,黑瘦高个,平时一脸严肃,让学员们敬而生畏。“刚才,我们利用不到五分钟时间,进行了夜间紧急集合演练,从整个情况来看,集合时间、速度都好于以往,说明你们已逐渐适应军事化生活,这是值得表扬的,希望以后继续保持发扬。” 杨俊生心跳加快,“千万别点名批评我……”“有个同学在这次紧急集合中掉了队,拖了全队的后腿,希望下不为例……”杨俊生一肚子委屈,红着脸低下了头。“以后,我们军训的科目更多、强度更大,希望大家做好思想准备,真正的军人是血汗浸泡出来的……”杨俊生兴奋起来,攥紧了拳头…… 军训的科目很多:严格的队列训练、实弹射击、大强度的体能训练、单兵技(战)术训练,等等。一次,学院把这批新学员拉到距哈尔滨市50公里外的呼兰河地区进行野营训练。一天半夜,“紧急集合”的哨声就急促地响了起来。劳累一天的学员们急行军约七八公里时,几乎拖散了架,刚想席地休整,又传来命令——“强行军10公里!在一小时内到达预定目标!”部队飞跑起来!俊生觉得身上的东西越来越沉……“杨俊生!把小郭的枪背上!”背后传来教官的命令。 俊生边跑边接枪背在身上,杨俊生觉得肺像被撕裂了,腿失去了知觉。有两次,她真想收一收脚……不行!咬紧牙,挺过去!挺过去!她紧盯着前面的人,一步不落……到达指定位置后,她几乎“瘫”在地上…… 对秦教官,她没有任何怨言。“服从命令,就是军人的天职”。俊生从小就受父母的这种教育。直到很长时间后,她才从母亲那儿得知,爸爸为了锻炼她,事先曾给学院有关领导同志打了招呼:“第一,对杨俊生不能有任何特殊,与工农子弟一样。第二,在训练和学习上,要求更要严格!” 3个月的训练,杨俊生感到收获很大。不仅是意志、作风、品格、身体素质与过去大不一样,而且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有很大的距离。这个距离,只有靠坚韧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细致扎实的努力,才能一步步缩短。”她更加深了对爸爸“做事要扎实”那句话的理解。 3个月训练结束后,杨俊生被分配到导弹自动控制系,走进了哈军工的“象牙塔”——红楼(外墙是红色)。这是中国导弹技术的科研、教学基地,有极严格的保密性,从此,她开始接受长达6年的正规化高等军事专业教育。 在杨俊生的眼里,原来仅限于一种飞得远、威力大的“神秘武器”。“不管怎么说,它还是个炸弹。”通过一段时间的上课学习、观摩讲解、图片幻灯、内部电影、文字资料等多渠道的了解,俊生的想法看法完全变了。 她给父母的信中写道:“导弹代表了现代化战争的发展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国防实力。有没有它,国际地位大不一样。很可惜,我们还没有原子弹……自动化控制是尖端中的尖端技术,就像人的大脑。爸、妈,我很庆幸,我已走进了尖端中的‘尖端’里。你们都知道,这是我理想中的金娃娃!我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兴奋和激动……” 杨俊生走进“红楼”时,苏联的导弹专家、教授已全部回国,并带走了许多核心技术资料和先进的试验仪器。当时,中国的导弹技术队伍整体上还不成熟,所造成的损失甚至空白,一时还难以弥补。 “只有掌握尖端科技的民族,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戴其萼,一位俊生所尊敬的专业老师,在一次授课时讲,“只有掌握住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导弹尖端技术,国防才能强大,民族才有底气,才不会受人制约和摆布,达到这一目标,现在全靠我们自力更生,而且必须在你们这批学员身上实现!不能再迟了。”这声音,代表一个被激怒民族的倔强呼喊! 俊生被震撼着,整个新一代的民族自尊被震撼着。时隔不久,有的同学因部队需要,被调往广西导弹部队。离别前,俊生、戎生这两位孩提时代的好朋友、在“八一”小学曾一起给毛主席献花的同班同学,相互击掌立誓:继承父辈的革命精神,为了强大国防,把青春无私地献给国防科技的现代化事业! 自步入“红楼”之日起,杨俊生就“泡”进了导弹自动化控制专业知识的海洋里,数不清的数据,数不清的图纸,数不清的学术名词、概念,数不清的公式、计算,“泡”在了被解剖开的导弹、陀螺定向仪、一排排的自动化控制仪表旁……仔细搜寻、查对导弹“大脑”中每一根神经、每一根血管、每一个细胞。为了拓宽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周末,她谢绝了同学们的邀请,又“泡”进了图书馆,涉猎更多的相关专业书籍。 为了了解世界上关于导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根据当时的条件,俊生努力“啃”俄语,并对照字典翻阅了大量俄文专业书刊资料。红楼——图书馆——食堂——宿舍,“四点一线”,每天一圈儿,组成了她自己的“自动化仪表盘”,构成了哈军工6年的运行轨迹。这个“圈子”,既很小,又很大。小到在三尺见方的全国地图上“点”不出来,大到能容下祖国的全部领土、海疆。在这段时间里,按照离家前的约定,俊生提前给爸爸杨成武去了一封信:“爸爸,我首先作为一名小战士,其次作为您的女儿,回答您在两年前给我出的题目——军人的本质是什么?根据我目前的体会,答案应是:无私为国奉献、牺牲,这就是军人的本质。不知您能打多少分?” 很快,父亲回信了。内容很简单:“俊生:来信收悉,看到了你的答案,我和你妈很高兴:作为军人和女儿,你都开始成熟了。我的批分:看实践。” 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广袤千里、死寂沉沉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一声巨爆、一片炽白,黑灰色的“蘑菇云”冲天而起,撕开了中国被核威胁久久笼罩的阴暗天空。它昂着骄傲的头颅,向苍穹伸展、伸展……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国际“强权政治”的谈判桌上,中国将与核大国平起平坐!中国被核威胁、核讹诈的局面,将成为永远的历史!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关系,乃至世界和平,将因此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尽管中国对外宣称:“我们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声惊雷,这个场面,虽然在千里之外的大西北,但所有中国人的心灵都感受到强烈的冲击波和震撼力,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中,不亚于引爆了又一颗“原子弹”! 当电波载着这一喜讯,传到“红楼”中杨俊生的耳畔时,她的心激动得似乎要跳出胸膛,大脑飞速地旋转——导弹!导弹是原子弹不可分割的载体,是原子弹的“孪生兄弟”,中程导弹、远程导弹!杨俊生猜测:导弹研制步伐将大踏步前进!中国导弹技术的新一轮发展时代即将到来!此时,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胸中逐渐酝酿:第一步,排列出目前中国导弹“大脑”技术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作为今后选择主攻的方向目标;第二步,针对这些目标,尽可能搜集掌握国内外有关该目标的情况资料;第三步,在上述基础上,弄清楚达到每个目标道路上尚未解决的关键环节;第四步,疏通自己的“信息网”,联络“专家顾问团”,不断学习、积累。 1966年5月6日,中共中央下发了“5.16通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8月5日,《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如一颗重磅炸弹,惊醒了中国人的“觉悟”!瞬时间,“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哈军工并非世外桃源,在摧枯拉朽般的革命洪流中,与外界隔绝的院墙如纸糊般地坍塌……迷惑不解的杨俊生也被卷入这场“史无前列”的大潮中。 第二年,杨俊生利用“大串联”的机会,寻访当年先辈们闹革命的足迹,进一步武装充实自己的头脑。她走访了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瑞金,谒拜了毛主席的家乡韶山,参观了古田会议旧址……她回到了父亲的出生地和参加闽西暴动的长汀县,瞻仰了父亲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张赤男烈士的纪念碑,走访了父亲曾参加和指挥的赣州战役、漳州战役、南水口战役、黄坡战役等旧址。最后,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向西进发……通过这次走访,俊生更多地了解了父辈们,更多地了解了这支军队,更多地了解了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世纪伟人——毛泽东。 1968年初,杨俊生走出“红楼”,离开了她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摇篮——哈军工,离开了老师和同学,还有实验室和各种仪器……按照组织上的分配,来到第二炮兵司令部报到。 报到的第一天,就被安排到某基地接受新的锻炼、新的任务。当天晚上,杨俊生翻来覆去不能入睡,望着漆黑遥远的北方天空,回想起哈军工近6年的日日夜夜。在那里,她完成了由一个纤弱的女孩子,向一名真正的革命军人的转变。在那里,她由一个对导弹技术几乎无知的中学毕业生,转变为一个从事国防现代科技尖端的专业工作者,并为自己投身这一事业做好极为充分的准备。在那里,她立下了“把青春献给国防科技现代化事业”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从明天开始,将奔赴新的工作岗位,以自己充分的准备,开始实现哈军工的誓言,一展宏图大志。然而,历史命运,最终还是没有放过这“沧海一粟”,没有放过杨成武夫妇及他们幸福和睦的家庭。这一家,战火硝烟中九死一生,日本鬼子、国民党反动派都未能毁灭。但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和平年代里却被“打倒”,被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和中央“文革”小组几乎置于死地!这场噩梦,几乎断送掉杨俊生的一生,甚至生命。 林彪集团、江青一伙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初以个人野心为基础而纠合起来的反党反人民的宗派集团,以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为目的,以“忠心耿耿”、“溜须拍马”等为手段,骗取毛泽东的信任,然后大搞假材料、谗言谪贬,借毛泽东之权威打倒老干部,扫清绊脚石,安插自己的亲信党羽,最终达到自己的罪恶目的。 “彭、罗、陆、杨”就是这样倒下的。“二月逆流”就是这样捏造的,杨俊生被罩在这张阴谋大网下。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她的“导弹之梦”,显得那样天真、无奈和脆弱…… 1968年3月22日,那夜又冷又黑,疲惫的北京早早地进入梦乡。西北风呜咽着,扫过昏黄路灯下的路面,掠起满街红红绿绿的传单……半夜1点,后海南沿的一条深巷里,闪出一队全副武装的军人,无声地奔向一幢灰黄色的小楼。这时,小楼院内的警卫排,忽然接到“不许开灯,不许说话,迅速撤离”的命令,迷惑不解地被遣离开小楼。其岗位迅速被替代,小楼被围。“哐啷哐啷”,门被敲开,二十多个荷枪实弹的军人冲进大厅。这小楼,就是杨俊生和父母全家的住宅。杨成武将军,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总参党委第一书记、军委副秘书长、军委常委。半小时前,空军政委余立金,在家中被空军司令员吴法宪紧急电话唤醒,一出门便被戴上手铐带走……约一小时前,正在开会的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被林彪当场宣布“调离”,从人民大会堂会场直送机场,飞赴沈阳,一落地即被囚禁……震动全国的“杨、傅、余事件”从此拉开了序幕。继叶剑英、贺龙、陈毅等老帅之后,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等一批少壮将领也被推入“打倒”的行列。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