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题记


  人生是一出长剧。这出剧或者辉煌壮丽,或者平淡无奇……总之,都和时代声息相通,是时代长河里翻起的大大小小的浪花,当然也都反映着时代的眉目、生活的哲理。所以,人生本身就构成了一部历史,一部高深莫测的大书。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十分懂得这部书,这部书需要科学而形象的诠释。做这件工作的,是各式各样的作家,做为读者的我们,需要经常从作家们笔下来认识这部大书,因为他们是“破译”种种人生之谜的能手。没有他们,生活的长河纵然照样奔流,在读者的心灵上,可就不免要减弱它的亮度和光彩了。
  感谢那些具有真知灼见和真才实学的作家们,他们向我们提供了那么多古往今来的真实感人的人生图画,使我们从中领略到无穷无尽的人生真谛。真,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做到它也最难,因为在它身上经常落满了各种灰尘。人生,各种各样的人生,经过这些作家们的手笔,增加了透明度,变得不那么晦涩难懂了。我们这些“芸芸众生”,能够从这些作家们的笔下认识人生,的确是一种幸运。但是,现在却轮到我们来记叙和描述一位作家的人生了,这怎么能够让人放心呢?一个平常人的一生,也可以构成一出即使平淡、也会充满各种波澜的长剧,那么,一个作家呢?特别是像孙犁这样一位在现代文坛上被公认为独具风采的作家,我们将怎样去表现他那独特而意蕴丰厚的人生呢?这确实是一个难题。我们明白,在着手写作这部传记的整个过程里,这个难题将始终伴随着我们。我们自然希望能够写出一部忠实而有分量的作家传记,无负于读者,也无愧于作家本人;倘若力有不逮,我们则郑重声明:这不应该影响作家事实上的光辉,这只是因为我们力不从心而已。
  闲言少叙。既然是“剧”,总要开场。现在,就让我们借用孙犁同志1984年写的一首短诗,来揭开这出长剧的序幕吧:

  婴儿的眼睛是清澈的
  青年人的眼睛是热烈的
  中年人的眼睛是惶惑的
  老年人的眼睛是呆滞的
  世界反映到婴儿的眼里
  是完全客观的
  完全真实的

  因为婴儿对它没有判断
  等到有了判断
  世界在人的眼里
  就不是完全客观
  也就不是完全真实的了
  因此就有了感情的反射
  热烈、惶惑,或是呆滞
  热情地追求过了
  有了失败的痛苦
  再追求
  再痛苦
  因此有了惶惑
  及至老年
  已是无可奈何
  他没有勇气
  也没有力量
  于是他的眼睛
  表现了呆滞
  这是人生的过程
  但不是世界的过程
  世界的过程
  仍像在婴儿眼里一样
  在客观的运动
  孔夫子说了一遍
  老子和庄周又说了一遍
  苏格拉底说了一遍
  黑格尔又说了一遍
  世界仍然按照它的意志运行
  人的眼睛
  仍然按照年龄和经历
  变化着它的神情

  对于这首像“谜”一样的诗,人们会有不同的认识。例如,孙犁在延安窑洞居住时的邻居公木,在读了这首诗以后,就以同样的标题,唱和了一首(诗人在篇末说明:“1984年7月28日读孙犁兄《眼睛》,心血来潮,率然命笔……”),其中颇多“反其意而用之”的味道,——或者说是进行了新的补充吧:“世界反映到婴儿的眼睛里/大不过妈妈的奶头/日影恍恍月色溶溶风丝细细/吹不皱一池清水”,“清澈不是从无欲中来/热烈严峻睿智都基于实践/人的过程尽管只是一瞬间/但它必然和世界的过程同步”,“假如世界只在婴儿的眼睛中/做着纯客观自在的运动/可能人类还与古猿晰蜴同居/攀援跳跃在原始森林里”……解诗最难。诗人看世界不同,多是由于各自的生活道路不同、艺术体验不同。因此,我们觉得,对于诗(其它形式的文学作品也一样),最好的阐释办法不是进行字面上的索解,而是将之还原为生活——一切诗都是从那里产生的。所以,现在就让我们回到孙犁的童年,并从那里开始,循着他的脚印探索、前进吧。对于他这首包含着许多人生信息和艺术体验的诗,读者将会得到各人认为满意的答案(因为诗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说不定还会有些别的收获呢。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