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网文网 > 吕正操回忆录 >
九十八


  二、要修路先选线

  在修建西南三线过程中,我多次说,西南修路不是三条线,而是四条线,即在成昆、川黔、贵昆三线之外,还有川汉线。

  修建川汉铁路是毛主席的指示。

  一九六四年,李井泉和我联名向中央提出《关于川汉线选线的请示报告》。薄一波在报告上批道:“不要像以往那样,虽然列了几条线叫选线,而实际上主观上早已定了一条,选是假的。报告中两条线均应进行同样的实地勘测、初步设计,然后比较选定。”

  接着,周总理也写了批语:“同意报告中所提计划革命意见,和一波批语。”并在报告介绍第一方案所经地段“其他资源也较丰富”一句旁批注:“有哪些地下资源,望先与地质部、冶金部联系研究后标图送阅,以便在现地勘察线路时,进行矿藏勘察。”

  周总理对新建铁路很重视优化选线,很重视沿线矿藏勘察和地下资源的开发。

  毛主席完全同意周总理的意见,也作了如下批示:“周说得对。必须同时勘察三条线上的地下资源,即煤、铁、其他金属及森林情况。”

  我十分赞同毛主席、周总理的批示。早在一九五三年,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全国铁路勘测设计员工发表广播词,就要求“在复杂的地形中选出经济合理的线路来”。一九六五年春、夏,我两次去四川、湖北、湖南、贵州四省察看线路,途经五十个县,行程共四千八百余公里。

  第一次:

  二月二十八日至三月九日,我从成都出发,经万盛、南川、武隆、黔江、宣恩、恩施、建始、酉阳、秀山、彭水、涪陵等地,到达重庆。九天途径四川、湖北两省十二个县,行程共计一千六百多公里,其中水程一百八十八公里。沿途察看铁路线路,详记行踪及观感。

  一日《日记》写道:“南川境内虽有几处平坝,但山多林疏,石多土少,遍山石骨外露,倾欹综错,工程上石方数量很大。过鬼王山东坡,即入武隆境,山上林、土均较南川为多,但山高峰峭,很少平坝,河谷狭窄,工农业均难发展。”

  二日《日记》写道:“武隆到黔江属四川境,山重水复,石多土少,万峰插云,谷倾千仞,林木疏稀,层岩暴露,叠土为田,挂地而耕。长此下去,必将石愈露而土愈少。过黔江十二公里即入湖北境,山峦亦多,但高峻不如川境,田、林亦稍多于四川。耕作尚属精细,惟公路管理,稍逊于川境。……终日萦回万山丛中,惟见石骨嶙峋,云气氤氲,殊少平坝,川地更甚。彭水、黔江间虽有保家楼,无平坝,皆几百亩之山坳耳。”

  三日《日记》写道:“今日沿途所见,恩施、建始地形,与昨、前两天川、鄂各县大同小异。建始到清江途中,众山稠叠,群峰插谷,行程逾百公里。只有马水河、红岩寺、华莫坪几处小坝,实亦山坳也。清江峡谷,峭壁悬绝,两岸直立,相距不过百米,高达二三百米,中通一水,不能行舟。两岸上边,为高达三四百米之堆积层,更上又是一级峭壁,遥相对立。其堆积层看来是从上向下逐渐塌滑下来的,是一条水力发电最好的河流,好像天然为发电而开的河渠。铁路在此选线,很不理想。沿河谷走,则无路基,打隧道则成为地下铁道,而车站又势必设在堆积层上,无法防止塌滑。如路线选在堆积层上,则路基难于保险。作为川汉干线,绝不能以此走;作为钢厂专用线,也不必非经此路不可。重要干线,不经亲自察看,不宜草率定案。一经铸成大错,即难于收拾。”

  四日《日记》写道:“所谓革命,就是要亲自参加变革社会、变革自然的斗争,从革命斗争中摸规律找经验,以推动三大革命的发展。不参加改变客观世界,只靠上级指示决定来办事,凭权力凭聪明发号施令,生杀予夺任意为之,既不联系实际,又不听群众意见,抓不住下头,也不可能抓住上头。这样的官僚主义者没有不坏事的,我们也是这一流人,要不痛改,一定会变成革命对象。设计革命,就是要领导带头,下楼出院,谁勘测谁设计,设计参加施工。在劳动实践中,改变生活习惯,思想感情也会随之改变,再讲马列主义、毛主席思想就比较易于接受,否则坐井观天,坐而论道,不管革命名词讲得如何响亮,文章写得多么动人,离实际十万八千里,不会革出什么名堂出来。”

  五日《日记》写道:“早九点从黔江出发,昨夜大雪,沿途云雾笼罩,山路崎岖,白雪盖地,能见度很差。沿唐岩河到两河口为预定铁路选线经过地区。十二点半到酉阳县。县城北十公里小坝有长五公里的平直公路,为几日来所少见。城北一公里大酉洞,进洞后四面环山,有水田十几亩,住户一家,所谓世外桃源,不过尔尔。……看了四院已选出大小比较线,经过勘测已有八十公里,还没有找出一条比较合理的线路。最困难的地方,不在于山大石多,而在酉秀黔彭、花垣、承顺、龙山、咸丰全是克斯特地质最发育地区,很难绕过。以酉水峡谷为最甚,号称三百洞,实际何止三百。看来仍须作很多工作,才有可能作出比较,提方案。”

  六日《日记》写道:“六天来走十个县,除南川外,武隆、酉秀黔彭、咸丰、宣恩、恩施、建始全是山区,大部为石灰岩地质,间有少数页岩。石多于土,有田皆沃。喀斯特很发育,溶洞、暗河、陷穴、漏斗、波立谷、石笋、石牙、蜡烛峰,到处都有。气候潮寒,凉湿侵肤,半年烤炭火,最易感冒,而蚊蝇四季不灭,晴天冬日亦可看到,蚊帐、棉装,四时必备,并非人们想象中江南气候也。”

  七日《日记》写道:“(龚滩到彭水)这一段江岸大都是石灰岩层,溶洞暗河很多,石层破碎,纹理紊乱,间有五小段页岩地区,坡度较缓,均作车站之用。五十公里线路仅山洞即达二十二公里……而溶洞地带能否钻洞,尚需探明。”

  第二次:

  五月五日至二十一日,我从武汉出发,经沙洋、宜昌、巴东、奉节、万县、恩施、来凤、保靖、桑植、大庸、常德、吉首、秀山、印江等地,到达遵义。十七天途径湖北、四川、湖南、贵州四省三十八个县,行程共计三千一百多公里,其中水程六百九十六公里。沿途察看铁路选线线路,详记行踪、观感以及途径县历史沿革和经济地理情形。

  八日《日记》写道:“(巴东)北岸十五公里皆属山坡,便于修路。入巫山十二峰则形势大变,尽属悬崖峭壁,不能修路堤,也无法设站,必须打十公里左右的长洞,才能通过。继入巫峡,线路长十八公里,亦不能设站。孔明碑站在峭壁上,从图上曲线看,有可能设站,但实地看看,根本不可能,可见室内设计与实际情况相去天壤。过巫山县后,则山势开豁,便于修路堤,行三十五公里后,入瞿塘峡,长约五公里需要开山洞,达白帝城奉节县。”

  九日《日记》写道:“奉节至万县,两岸山势较缓,但沟涧横列,修路须建很多桥涵和档墙。小江以下有金字山相连,坡度在45°,修路基也很困难。这一段虽无长隧,但工程量也很大。从巫山到万县全属万县专区。北岸有许多山沟,可摆中小工厂。万县至梁平、重庆间可摆大工厂。梁平有煤,可供动力之用。”

  十日《日记》写道:“川、鄂、湘边,土地虽少,但土壤保水保肥力强,粮产量大,各种植物均易生长。如能在保土、治水、施肥、交通四件事上下些工夫,这些地方都是生产大有希望的地区。”

  十五日《日记》写道:“大庸到慈利,一渡沣水;到石门县前,又渡沣水;自石门经张公庙(铁甲山渡口)三渡沣水而至常德。大庸基本是山区,东部有一部分为丘陵区;慈利为丘陵区,有一部分山区;石门为丘陵区,过张公庙以后则豁然开朗,为一望无际之平原。十天以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大平原。”

  十六日《日记》写道:“(从常德出发)少顷渡沅江走江南岸,五十公里看公路旁边的桃花源,完全是人造的,有此益证陶文之假。后人无聊,牵强附会,徒增麻烦。”

  十八日《日记》写道:“从吉首出发,经过矮寨峰顶。川湘公路在此处一公里内盘绕十四匝,极为险峻。在顶上俯视洞河溪流,群山拱立,亦一极好风景。洞河发源自大、小龙洞,从洞中流出,高者三百公尺为大龙洞,小龙洞亦有一百公尺,现已发电,大龙洞仍拟装机发电。过矮寨后行五十公里到花垣,再行二十五公里到荣洞为川湘分界处。再行四十七公里即到秀山。……秀山到园梁山,再到彭水,新选出一条不经黔江的方案,可缩短四十四公里,工程量也差不多。正安方案也作了初步勘察,工程量相当大,且有十二处车站在页岩地质上,不易稳固,但线路经过贵州,有联系到遵义之便利,可以减少现有川黔路的压力。”

  十九日《日记》写道:“上午九点到四一一总队听大家讨论川汉方案意见,多数人意见着重在沣水、沅水方案,其他方案多数人不大赞成。秀山以西亦有三方案即正安、南川、涪陵方案,三个方案都有不同意见。这是少数人讨论,准备在六月份开一次大讨论会,再最后提出推荐方案。下午四点对总队职工讲了一次形势。”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建国后(“文化”期间除外)的日记保存完好。这里摘录的十多篇日记片断,记述了当年勘察线路的行程,而且还描述了所经历地区的自然风貌,其中也有不少深切的感受。

  经过实地勘测,我又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讨论,比较分析,反复论证,结论是:川汉线地质相当复杂,工程异常艰巨,造价极高;而修建襄渝线则切实可行。于是,铁道部向毛主席送上请示报告,建议暂不修川汉铁路,应立即动工修建襄渝铁路,以达到川汉线从重庆通往武汉的目的。

  毛主席认真研究了铁道部的报告,同意修建襄渝铁路,收回自己的意见。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