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网文网 > 霍英东全传 > |
第十三章地产勃兴 促进香港繁荣(3) |
|
战后,香港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是开始从转口贸易港向工业化城市转型。这种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并非源于香港经济本身的动因,而主要是来自外来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正如历史学者黄鸿钊在他所著的《中英关系史》一书中所述:“抗战开始以后,中国大陆有一大批企业迁移到香港,内地又陆续有一批资金、技术和劳动力流入,给这个转口港增添了新的活力。特别是中国解放前后,上海、广州的资本家持大批资金、机械、技术以及国际联手带进香港。此外,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于东南亚各地政局动荡不定,又流入一批华侨资金和其他外资。有人估计,从1949年至1950年,流入香港的资金约达10亿港元,也有人估计,至少达几十亿港元。英国和英联邦国家给予香港享受特惠关税待遇。从1953年起,美国也容许香港产品输入,并逐步成为香港最大的出口市场。所有这些,都是促进香港最大的出口市场。所有这些,都是促进香港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 而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房地产业的启动,推动了香港工业的发展。那时纱厂、搪瓷厂、水泥厂、船厂经营惨淡,难以维持生产。但工厂在港九市区都占地不少,工厂把所占地盘卖了给地产商建楼,一下子就赚一大笔;有了钱,工厂就迁到偏远地方继续生产,因而得以死而复生,香港的制造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地产业不但推动了建筑业、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旅游、商业、金融业的繁荣,使整个香港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世界航运、贸易和金融中心。 霍英东,正是使香港地产行业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启动并繁荣起来的最重要的人物。他首创的分层出售楼宇、卖楼花、编印售楼说明书等经营手法,都是对地产经营方法的重要革新。正是这几种全新的经营手法的实施,给沉闷的、冷冷清清的香港地产市场注入了一股活力,香港地产市场因此出现前所未有的勃兴景象。 20世纪 40年代,香港仍以帆船为标志。但到了50年代中期,由于卖楼花、分层分单元出售大厦等经营手法推行,短短几年间,高楼大厦遍布港九各地。据统计,从1954年至1960年,香港新建的楼宇不少于1000栋,高楼大厦终取代帆船而成为香港的新标志。可以说,没有卖楼花等经营手法的推行,香港的地产市道不可能在50年代中期就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气象;而如果没有兴旺的地产业的带动和催化,香港经济不可能在50年代后期就迅速起飞。 发明卖楼花,推行分层分单元出售大厦,霍英东也认为是他人生的杰作。他虽然吝于辞令,但却时常在谈话间有意无意、反反复复地提及此事,并引以自豪。 “战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香港各方面比广州还落后。那时,香港没有工业,生产那种简单的‘祝君早安’毛巾和‘金钱牌’暖水壶,就是工业,生活用品如原子笔、塑料丝袜、塑料皮带,几乎都是美国货,而且价钱昂贵,原子笔一支就是300多港币;没有旅游业,没有金融体系……” 霍英东总喜欢反复追忆早期香港的落后,然后又特别喜欢强调说:“但是,自卖‘楼花’之后,香港地产一下子就兴旺起来。一夜之间建起几十栋大厦,工业也被带动起来。那时,纱厂、搪瓷厂、水泥厂、船厂受经济不景气影响,难以支持。但这些工厂在市区都占地不少,有的纱厂占地几十万英尺。这些工厂搬到荃湾等地,把市区的原厂址卖地建楼,一下子赚了大笔钱,工厂起死回生,又可扩大生意了。拆船厂无船可拆,货仓存货不足,都可卖地转搞房地产。这些重大变化都发生在1955年以后那几年间。高楼大厦一建,其他有关工业便带动起来。1959年香港的纱厂总共才30万锭,但到1967年就拥有90万锭了,原因在于房地产市场好。南洋纱厂、黄埔船厂、太古船厂一搬就发了。原来厂址所在地段繁荣了,建了楼房便赚大钱。外国兴起戴假发,香港即刻出现几千间假发厂;塑料花也一下子剧增到几千间,产业工人由几万人增到近百万人,工厂几万间。银行、工厂、写字楼、旅游业……样样都离不开房地产。” 谈完地产业对香港经济的带动、催化作用,霍英东总是要把香港与日本和亚洲的三个“经济小龙”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比较一番,以证明香港起飞于其它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之先——潜意识中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非凡本事以及在香港经济发展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也正是他潜藏于心中的英雄主义情结的一种自然流露。 霍英东非凡的商业头脑和大胆的创新意识,在20世纪50年代经营地产时表露无遗。他首创的几种经营地产的新方法,无疑是他几十年商界生涯中最早表露出来的“闪光点”——仅仅是凭这些,在香港几十年沧桑巨变的辉煌史诗中,霍英东也足以占据其中闪光的一页。 |
|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