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羊毛变毛衣的喜悦



王敏清

  1943年冬,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延安的生活十分艰苦。当时,我们这批在延安中学学习的学生,都过着供给制的生活。尽管物质条件很差,学校还得千方百计解决学生们的吃、穿、住问题。就拿穿衣来讲,夏季怎么也好凑合,最多是在土布单衣上多打几个补丁;光着脚丫子穿“拥军”鞋。
  可严冬即将来临,如何解决学生们的穿衣问题呢?校领导和老师们急得团团转。
  一天,同学们听到一个好消息:每人发3斤羊毛。大家蹦着跳着奔走相告,个个喜笑颜开。但当那刚从绵羊身上剪下的羊毛领到手后,同学们都发了愁,怎样才能把羊毛穿到身上呢?后来才知道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老师们早就安排好了:组织大同学帮助小同学的班组,并有“行家”进行指导。于是不分男女大小,大家一起动手,热热闹闹地开始了纺毛线和编织毛衣的活动。
  我们首先对羊毛进行摘选,去掉其中的污物与杂质。这可是个又臭又脏的活,但想到马上就有毛衣穿了,喜悦的心情反而使大家谁也没在意这些,干得挺起劲。接着,是把羊毛洗净,并用手撕松。然后,再用短粗木棍作捻砣,将羊毛捻成单股毛线。那时每人手中拎着一个不停旋转的捻砣,还真有点意思呢!若遇上几个相好的朋友在一起,边聊天、边捻线,更别有一番情趣。最后再将单股毛线合成三段,便制成了可编织的毛线。当同学们看到自己双手纺成的毛线时,个个喜出望外,有的把毛线贴在脸上亲了又亲;有的开玩笑说:
  “这是××公司的产品。”还有的说:“100元一斤我也不卖。”
  编织毛衣开始后,对我们这些连拿竹针都不会的同学来讲,真是够为难的。万事开头难嘛!可难,也得干。织错了便拆掉重织,再错了,再拆。就这样,一件件毛衣眼看即将织成,同学们还没等完工,便迫不及待地穿到身上,蹿前跑后着相互比试。毛衣,只有白色,谈不上什么鲜艳不鲜艳;而且针线有粗有细,更无从去讲究样式如何,但同学们非常满意。因为这毕竟是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不仅可以立即穿上它御寒,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宝贵精神,增强了在艰苦条件下生活的能力。
  我穿上第一次亲手编织的毛衣,真是暖在身上,美在心里。这毛衣,我穿了一冬又一冬,破了就补补,不能再补了,就拆掉改织背心、毛袜穿。那些心灵手巧的女生,为了时髦,还在衣边上织几行上下针。这几道简单的条纹,使她们穿上毛衣后更加神气起来。
  现在回忆起来,这件事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商店里应时服装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比我们那时编织的毛衣不知要漂亮多少倍。然而,如果没有当年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就不会战胜困难,丰衣足食,也不会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现在的幸福生活也无从谈起。我们是从艰苦的环境中摔打出来的,深深懂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的可贵。到什么时候,这个光荣的传统也不能丢;否则,就失了我们民族的气节和精髓。
                     1991年5月28日
  --------
  王敏清
  男,延中三班学生。长期从事中央领导的保健工作。曾任卫生部保健局局长,主任医师。



  ------------------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