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网文网 > 刘德华传 >
四十九


  但高不成低不就的嗓音给许多歌曲的演绎大打了折扣,即使是像黄贯中制作的《马龙白兰度》这样的好音乐,也因为那缺少变化的平板嗓音而错失了突破自我的最佳时机。

  有时候我这个局外人都替他着急,突发灵感——要不,窦唯的嗓子歇着也是歇着,干脆先让他借你两天使使。

  我敢拍着胸脯说,那时候你上台领奖唱‘无用礼让,随缘唱最理想’时,肯定会有更多人真心拍掌……”

  恐怕,这样的乐评文章已经算是比较温和的了。

  二十多年来,各种各样的批评已经见怪不怪,刘德华在接受褒奖的同时亦学会了坦然面对。

  更何况,有些批评是良药,能够帮助自己在演唱上不断进步呢。

  再说,有获奖有批评才好,如果出了唱片没有回应,那就死得快了。

  从骨子里就不服输的刘德华,总是能够把自己的心态调试到最佳状态。

  这就注定他当年跟自己掰手腕的举动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结果是,他用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了自己。

  很多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走向成功。

  当年,刘德华就是以跟自己掰手腕的那股劲,认真查找自己声线上的缺点,细心观察歌坛大腕们的演唱技巧,动脑筋、细琢磨,决心从自己并无特色的嗓音中找出“特色”,形成以情带声、温柔而不失男性感染力的演唱特色。

  说实在话这需要勇气。

  面对听众的批评,面对权威的否定,刘德华必须要有经得起打击的承受能力。

  刘德华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下来了,毅力使他越挫越勇,“毅力”成就了他的“人生”。

  2.崭露头角

  “我今天所拥有的歌迷是我一点点慢慢争回来的。”

  刘德华的从影之路是与香港电影一起走过来的,同样,刘德华的演唱之路也离不开香港歌坛的大背景。

  我们不妨对香港歌坛的发展情况作一个回顾:上世纪60年代,由于外语歌及国语歌的“入侵”,再加上本土创作人员的匮乏,香港歌坛处境衰败。

  当时的红歌星均以唱英文歌为主。

  到了70年代,许氏兄弟(许冠文、许冠杰)出现了,唱了不少风趣幽默和情意绵绵的经典歌曲,推动了香港流行歌的发展。

  由此,许冠杰一鼓作气,接二连三地推出《卖身契》、《天才与白痴》等粤语歌,引起了香港人极大的兴趣。

  顾嘉辉、黎小田趁热打铁,借助电视剧这一媒介,使粤语歌曲深深打动了市民的心,同时也唱红了郑少秋、汪明荃、甄妮等人。

  到了80年代初,香港粤语歌曲无论在演唱还是在词、曲的创作上,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这期间,歌手队伍不断壮大:许冠杰、林子祥、罗文、关正杰、徐小凤等为代表的前辈歌星已属“老大”;谭咏麟、陈百强、张国荣、钟镇涛等跨入一线;雷安娜、梅艳芳、叶倩文等后辈前景看好。

  他们的崛起,新闻传媒功不可没。

  几大电子媒介安排了大量流行音乐节目,而且都有每周的流行榜。

  如“中文金曲龙虎榜”、“金榜十大”、“劲歌金曲”等;“中文歌曲擂台阵”则及时告知市民唱片的销量,以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同时,一年一度的乐坛颁奖礼使得收视、收听率越来越高,由无线电视台举办的、每年一届的“新秀歌唱大赛”(梅艳芳获首届冠军),更是吸引了市民的眼球。

  在这样一种繁荣景象中,优秀歌曲层出不穷。

  如许冠杰的《纸船》、《是雨?是泪?》,陈百强的《今宵多珍重》、《涟漪》,谭咏麟的《雨丝·情愁》、《忘不了你》,张国荣的《风继续吹》,林子祥的《这一个夜》,《天籁——星河传说》,徐小凤的《无奈》、《星星河》,雷安娜的《旧梦不须记》,汪明荃的《万水千山总是情》,叶倩文的《漫步人生路》,等等。

  紧接着,年轻歌手全面“夺权”。

  谭咏麟凭《雾之恋》和《爱的根源》创下惊人销量,20场演唱会场场爆满,成为香港歌坛第一人;张国荣的《MONICA》一举成功,轻而易举地成为歌坛偶像派明星;梅艳芳的《赤色梅艳芳》与《飞跃舞台》相继走红;而除了阿LAM(林子祥)还在歌坛稳如泰山外,其他老将的势力似乎就在走下坡路了。

  80年代中期,谭咏麟、张国荣两人在香港歌坛称王称霸,他们两人的唱片销量及所得奖项,令人望尘莫及。

  后来,张学友崭露头角,许多老歌手星运日沉,刘德华就是在这样的香港歌坛背景下走上演唱之路的。

  1988年,刘德华获得了由台湾唱片界给他颁发的“金龙奖”。

  第一次在演唱上得奖,这让从“骂”声中唱起来的刘德华受宠若惊。

  回想当时的感受,他至今仍有感慨:“在出席颁奖礼的时候,心情还不大紧张,可是轮到颁发最杰出演员部分,心里便卜卜跳。

  这个奖,是大会颁发的最后一个奖,如果没有就肯定成败局的了。”

  得到这个奖,让刘德华对自己在唱歌方面的前景有了信心。

  人们可能对他当时得的这个奖已经没有什么记忆(因为他后来得奖太多),但对刘德华来说却是记忆深刻。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