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三五章 问难苍天 莅临罗渊


  放逐以来,屈原的性格是极其随和的,有事无事总是找农民渔夫闲谈聊天,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民众中间,仿佛自己是鱼,百姓是水,离开百姓须臾便难以生存。他的性格开朗、活泼、乐观,但却绝不轻浮,虽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忧郁和愤懑,但总将苦涩埋藏于心底,只要与民众在一起,便以和颜悦色待人,谈笑风生相处。他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尤长管弦丝竹,因而常常给贫困愁苦的乡邻带来几分欢娱和喜悦。博古通今,深明事理,能言善辩,是屈原的重要特点之一,因而乡邻们最爱聚拢在他的身边,询长问短,以长见识。他总是有问必答,滔滔不绝,从不使大家失望。然而,自从写完了《哀郢》和《怀沙》之后,屈原的性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仿佛是变成了另一个人似的,他沉默寡言,终日不说一句话,连女儿小媭有事找他商议,他都赖得答腔。他整日呆坐,望着屋顶出神,傻愣愣的,似已灵魂出窃。他经常不饮不食,饭端上来了,女儿盛一碗递到他的手里,劝他进餐用膳,他捧碗在手,机械麻木似的吃着,常常忘记了咀嚼,不知道钳菜,或者哆哆嗦嗦地伸筷钳菜,筷子掉到了盘碗里。他整夜整夜地坐在如豆的油灯下冥思苦想,面无表情,两眼失神,困倦已极,便曲肱而枕,合衣而寝。他变得孤僻起来,喜欢独处,很少与外人接触和来往,连翁老汉来找,他都极力回避。除了茅屋中呆坐,庭院中踱步,便是独自一人出门。出门后,他漫无目的地四处徜徉,人们热情地跟他打着招呼,他只是毫无表情地点点头,极少答言,更无攀谈。有时他循汨罗江岸前进,走得很远很远;有时他在玉笥山的密林中转悠,攀上玉笥山顶眺望;有时他到渡船亭侧去看人来人往,仿佛欲在这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寻找着什么,探讨着什么;有时他到那个夜诵《离骚》的高阜去伫立呆望,似乎是在等候远去归来的亲人;有时他会借一只小船,独自一人地到江上去,不扬帆,不划桨,任其自由飘荡。他的行为失去了理智的控制与支配,天黑了,起风了,下雨了,他不知还家,每每需要人们去四处寻找。屈原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在乡邻们心灵的水面上投下了一块重石,激起了朵朵浪花,有人在骂国君昏聩不明,不辨忠奸;有的在骂奸佞小人弄权误国,残害忠良;有的在骂天不公,地不平,致使阴阳易位,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坏人跋扈,好人遭殃;更多的则是在为三闾大夫的健康担忧。大家心里清楚,残酷的政治斗争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对屈原的摧残打击实在是太沉重了,这是无论谁都难以承受的,但是,造成三闾大夫如此精神恍惚的主要和根本的原因,不是他个人的遭遇如何不幸,而是国家的即将危亡和人民就要面临水深火热的深重灾难——屈原关心百姓,百姓也最理解屈原。自然,最忧心如焚的还是小媭姑娘。休看屈原身为尊长,但却很听女儿小媭的话。出于爱和希望,为了照顾小媭的情绪,他每每极力克制着自己,委屈求全,况且小媭的一言一行,对父亲的每一个约束和要求,无不是崇敬爱戴与关切的体现。然而这一次不行了,小媭磨破了嘴皮,软磨破泡,使出浑身的解数,终不见有多少效验,弄得她明里暗里不知为父亲流了多少泪。她知道,这一打击非同寻常,真害怕父亲会一蹶不振,每况愈下,由抑郁而痴呆,而疯癫,而……她不敢再想下去,因为父亲醒里梦里总念念不忘那个彭咸……
  应该承认,由于国破家亡的沉重打击,屈原的心思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悲痛,更加激愤,更加沉重,然而他不仅十分理智,而且异常清醒。上述种种现象,绝非其性格的突然变化,而是在专心致志地沉下心去思考问题,思考天地,思考历史,思考现实,思考人生,思考自己所走过的坎坷历程。经过这段让人忧虑的认真思考,他颇有些大澈大悟,对以往的执着追求开始怀疑,对以往坚定不移的信念开始动摇,对以往所受的蒙骗和痴迷开始省悟,他在重新认识茫茫寰宇中的一切,包括自己本身在内。
  放逐江南之前,特别是流浪汉北以前,屈原对“天”坚信不移,认为它公正无私,专门扶持道德高尚的人,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赞颂的那样:“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上天对一切都公正无私,见有德的人就给予扶持,只有古代圣哲德行高尚,才能够享有天下的土地)。”然而,看看楚国活生生的现实,看看自己的悲惨遭遇,看看当今天下大势,屈原不能不对上述观点发生怀疑,不能不对“天”有所义愤和问难。自己洁身自好,握瑾怀瑜,为了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安宁幸福,对内力主变法改革,对外首倡联齐抗秦,为达此目的,夜以继日地操劳,东西南北地奔波,上顾不得赡养尊长,下顾不得关照妻小,做了一个不孝不义之人,结果又是如何呢?是被罢官撤职,是流浪汉北,是放逐江南,吃尽了颠沛流离之苦,受尽了风霜雨雪之罪,荒僻、鸷禽、猛兽、饥饿、困苦、死亡常与自己相伴,而以靳尚为代表的奸佞群小,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拱手送给暴秦,以换取金银珠宝和巨额贿赂,中饱私囊,结果却甚得昏君的赏识与器重,把持国权和朝政,葬送了祖国的前程和命运,将人民推向了灾难的深渊。如此皇天,这难道是公正无私的吗?前边交代过,屈原初来南阳里游凤凰山上的一座“王庙”,问卜于太卜郑詹尹,受前庭两厢壁画及其题铭的刺激和启发,就已经在仰天发问了,并着手构思《天问》这首诗。倘说那时屈原对天地、对历史、对现实、对人生的怀疑还是隐隐约约的,那么秦将白起攻陷郢都后,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血淋淋的现实,使得他幻想破灭,希望成灰,能够沉下心来,冷静而客观地思考天地人间的诸多问题,大胆地怀疑,勇敢地否定,毫不留情地批判,于是一首光辉的诗篇《天问》便应运而生了。
  天问,就是屈原对于客观世界一切不可解、不合理的现象的问难,正如郭沫若所说:“是屈原把自己对于自然和历史的批判,采用问难的方式提出。”①
  --------
  ①引自郭沫若 《屈原赋今译》。

  在中国古代,认为天意是通过人意来体现,并且对人间万事负责。人间不平是天道不公的证明,不问天,问哪个!到了屈原生活的战国中后期,“天”这个词已经很抽象、很概括而又很笼统,很模糊,它综合了天体、天象、天文诸蕴含在内的自然界以及自然影响下的人事。它不仅是自然,而且是“超自然”(尽管“天”已决不仅仅是人格化的“上帝”或“天老爷”);不仅仅是实体、存在,而且也包括天道、天意、天命,所以《天问》也广涉人事。
  先秦时代宇宙观最重要的内涵是以“人”为本位的“天人以和”思想。这就是在不同程度上承认“天”和“天命”的存在,然而“天命”却一定要通过“人”或“人事”来实现。屈原在《离骚》中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左传》僖公五年:“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意思完全一致。它并没有彻底抛弃天命论,然而却是一种人为本位的、与“人和主义”相结合的“有限天命论”。既然天命通过人事来体现,那么遇到困难灾厄应该责之于“人事”,而不是单纯的听天由命。“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用礼义适应自然规律就吉,不用礼义适应自然规律就凶。能加强生产事业而又节约用度,那么天就不能使你贫困;养生既然周备,劳动又适合时宜,那么天就不能使你困厄;依着规律去做而没有差错,那么天就不能使你遇到什么灾祸)。”①同时,既然“天命”能够影响“人事”(尽管通过“人事”本身来影响),那么“天命”也应该对“人事”负责;假使天行无常,天道不公,那么百姓除了“尤人”以外,当然也可以“怨天”,人们可以怒天、责天、詈天。在《天问》中,屈原正是要反映自己的这一基本哲学思想。有了这些了解,人们就会明确,《天问》中为何还问了那么多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和人事兴亡的问题。
  --------
  ①引自荀子《天论》。

  《天问》里充满了沉思和怀疑。无论是传世的或被篡改的神话传说,还是街谈巷议、百口相传的奇事怪物,抑或传统的偏见、凝固的史观、陈腐的定论、世俗的迷信,一切的天意——人事,屈原都经过自己那天才的大脑审查和反思,从怀疑走向批判,由省察导出否定。这实在是了不起的勇敢和反叛,是人类思想史上带着血色和生气的曙光。
  屈原精心设计了《天问》的层次结构。从总体上看是宇宙起源——天地形成——天象变化——洪水灾难——四方异物——历史传说——历史变迁。具体说来,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天地山川形成之类的发问,第二部分是对自夏至周人事兴亡的发问。先问天地开辟,再问人事兴亡,顺理成章。第一部分的基本次序是:有关混沌初开——有关宇宙形成——有关日月星辰——有关鲧治洪水——有关禹治洪水——有关洪水后大地的总形势——有关大地西北的异闻传说——有关大地东南的异闻传说。它是自上而下,从自然到社会,顺次规范。第二部分是以夏、商、周三个历史朝代为顺序,先写关于夏后启立国至少康中兴的历史传说,中间插了一段后羿一族征服夏王朝的故事;次写关于商朝的历史传说;后写关于周朝的历史传说,从后稷一直问到春秋战国,最后到楚。
  一切想定拟就,成竹在胸,暮春一日,屈原背着女儿小媭及翁老汉等众位乡邻,独自一人携简牍登上了玉笥山顶,以石为凳,以石为几,展简挥毫,仰天而问,边问边记,遂成《天问》的第一部分:
  元古之初,天地未开,混沌一片,如何认识,怎样考察?没有人类,没有文字,是谁把它传述?元气氤氲浮动,弥漫无形,充满整个空间,如何识其原由?日出为昼,日落为夜,为什么会有光明和黑暗?阴阳和元气三者结合构成了茫茫寰宇,它们谁是本源?天高九重,工程浩大,是谁筹划,是谁创建?八根擎天柱竖在何方?大地为何向东南倾斜?九天的边界在何处安置,用什么接连?天边有多少角落弯曲?天地在什么地方会合?十二辰怎样划分?日月靠什么挂悬?群星为何这样罗列?红日在汤谷跃升,直至蒙汜驻轮,自晨至昏,一天行多少路程?明月何德,竟能够死而复苏?明月何图,竟畜玉兔在腹?惠风在何处吹拂?什么门关了天黑?什么门开了天亮?东天未明之时,太阳在何处躲藏?鲧既然难胜治水重任,众臣为何要将他推荐?鸱龟相衔之言既然毫无根据,鲧为何竟要相信?治水既然顺应了民心,帝尧为何要处鲧以死刑?鲧死后尸身弃于羽山,三年不烂,为何竟能够剖腹而生禹?禹继父业治水,终于成就了大业,父子治水的原则和方法有何不同?洪水之渊极其深邃,禹为何竟能填平?广袤的九州大地,禹是根据什么划分?应龙怎样以尾划地,江河经过哪些地方流下?治理洪水鲧做了些什么,禹又把哪些工作完成?共工怒触不周山,大地为何就向东南倾斜?百川东流入海,为何总注不满?东西与南北,究竟哪个更长?南北略呈椭圆,超出东西几何?巍峨的昆仑悬圃,究竟座落在何处?传说的九层增城,它到底有多高?昆仑山上的四方之门,谁曾从那里进出?西北的大门敞开,什么风畅行吞吐?太阳哪有照不到的地方,烛龙照耀在何方?羲和尚未扬鞭,若木之花何以发光?哪里的冬日如春?何处的夏日寒冷?哪里有石林?何兽会说话?哪里有无角的虬龙,驮着黄熊在河里游泳?九头毒蛇闪电一般,在哪里倏忽往返?长人守卫什么山?哪里有一枝九叉,开花结籽的寿麻?一蛇吞下巨象,它自身有多大?染人手脚的黑水在何处?青鸟居住的三危山在哪里?那里的人们都长生不老,他们究竟寿终何时?哪里有人面鱼身的鲮鱼?何处有白首、鼠足、虎爪、食人的鬿雀?羿为何要射落九日,三足乌的羽毛散失在何方?
  写完了第一部分,屈原返回家中,略作休息,然后借了一条小船,沿汨罗江溯流而上,划得很远很远。不知划了几日,行了多少路程,忽一日他调转船头,顺流而下,不划桨,不扬帆,任小船悠悠荡荡,随波漂流。他仰望苍天,俯视江水,边想边问,边问边记,写下了《天问》的第二部分:
  大禹全力投于治水,视察水情,为何竟遇涂山女,二人结合于台桑?娶妻生子,传宗接代,此系一般人的观念,禹的嗜好既然与众不同,为何还贪图一时的欢快?启欲代益为帝,突然遭遇祸难,为何受到拘禁,而能够脱身远患?敌众纷纷归服,启毫无伤害,同是禅让,为何益被推翻,禹的统治却昌盛不衰?启匆忙朝觐上帝,把《九辩》《九歌》带回人间,为什么爱子杀母,让母尸裂坠地面?羿为夏民驱除灾难,何以又射杀河伯,霸占洛妃为妻?用板指拉开巨弓,射杀巨大的野猪,献上肥美的祭肉,上帝为何还不满足?寒浞私通羿妻纯狐,迷人的纯狐给他出主意;羿力大善射,为何遭人算计?鲧死后化为黄熊,向西行进,到昆仑山、灵山求救,一路上的艰难险阻,他是怎样越过?鲧入羽渊,神巫怎样将他救活?他教民广播黑黍,经营芦苇织席,为什么他同样遭到放逐,难道他的罪行不容宽恕?(崔文子向王子乔学仙,王变成一条云气缠绕的白霓,给崔文子送仙药,崔感到惊奇,就用戈击白霓,仙药落在地上,低头一看竟是王的尸体。崔把王尸放在室中,用破筐盖上,一会儿尸体变成一只大鸟叫起来,崔揭开破筐一看,大鸟飞走了。)那云气缭绕着的白霓啊,为什么来到崔文子堂上?自然的法则是阴阳消长,倘若阳气消失人就死亡,王子乔变大鸟还能鸣叫,他本来的躯体怎样消亡?雨师萍号主管着降雨,那云雨究竟是怎样兴起?风伯飞廉胁骨骈生,鹿身,头如雀,有角,蛇尾豹纹,它从哪承取了这奇异的形体?(东海内有五座仙山,相距七万里,随波漂荡,山上的众仙深受其苦。天帝命东海龙王禺强派十五只巨鳌举首戴之,五仙山始得稳定。后来龙伯国有一巨人,一下子钓走了六只巨鳌,把它们背回家去。)巨鳌以头顶戴仙山,五山为何就能稳定不动?巨人舍船陆行,靠什么钓走六鳌?(寒浇不义,欲淫佚其寡嫂,往到其户,佯有所求,因与淫乱。夏少康因田猎放犬逐兽,遂袭杀浇而断其头。)寒浇到寡嫂门上,何求于嫂?为何少康打猎驱使猎犬,他能够砍掉寒浇的头?女歧给寒浇缝衣,乘机同床共息,何以被少康误杀,因淫佚而身遭祸殃?少康整顿士众,怎样使力量壮大?(夏之君主相失国后,依附于同姓诸侯斟灌、斟寻二国。寒浇用兵灭了这两个国家,也杀了相。)斟寻被寒浇攻灭,少康怎样讨伐他?夏桀攻打蒙山国,究竟得到了什么?妹嬉怎样放荡,商汤为何要将她惩罚?……
  商汤到民间巡视,遇见了贤臣伊尹;汤放桀于鸣条,民众与诸侯为何大喜?简狄(有娀国的美女,后来成了帝喾的妃子,生契,契是商的始祖)住在九层瑶台,如何被帝喾看中?凤凰给简狄送来了聘礼,她为何满心欢喜?王亥(商的远祖,契的六世孙)秉承父德,学习他父亲的善良为人,为什么终于困顿,竟在有易国放牧牛羊?他执着盾牌曼舞,为何就有姑娘恋他?体态丰腴、肌肤润泽的姑娘,怎样与之勾搭?有易国的牧人,在哪里撞见了奸情?将他击杀在床上,遵从了谁的命令?王恒(王亥之弟)也秉承了父亲的美德,从哪里得到这些大牛?为何去钻营封禄,从此在有易滞留?(王亥之子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上甲微继踵讨伐,有易国因此不宁;在群鸟栖息的棘丛,为何与妇人调情?弟弟迷于淫乱,害了他的兄长;为什么虚伪狡诈之徒,后代却长久兴旺?成汤巡行东方,来到有莘之域;为何想求取伊尹,还得到善良配侣(伊尹本是有莘国的一个奴隶,汤向有莘国君要,不给。汤于是娶有莘国君的女儿,有莘国君很高兴,就把伊尹作陪嫁的奴隶送来)?(伊尹的母亲住在伊水边,怀孕时梦见神告诉她,石臼中如果出水便向东跑,不要回头。第二天果见石臼出水,她就向东跑,跑了十里,回头一看,后边是茫茫大水,她自己也变成了一棵空心桑树。有莘国有个女子采桑,在空心树中得到一个婴儿,这就是伊尹。姑娘将婴儿献给了国君,国君命厨师抚养)水边空心桑树中捡得的婴儿长大,为何又将他憎恶,作了有莘公主的陪嫁?成汤从重泉(夏桀无道,囚汤于夏台之重泉)获释,究竟有何罪过?成汤不胜愤怒,起兵伐桀,是谁挑起的战祸?
  (武王伐纣,八百诸侯都到孟津与武王会师。甲子日这天会齐各路诸侯,当天攻下殷都)八百诸侯甲子会聚誓师,为何能践约如期?将士如鸷鸟群飞,是谁使他们聚集到一起?武王击杀商纣,周公不加赞许。他为何谋划灭商,等到完成天命却又叹息?天帝把天下授给殷王朝,这王位是根据什么授予?成功了又灭亡它,殷朝的罪过究竟在哪里?诸侯争相派兵,这些力量怎样调集?合力击殷两翼,三军靠谁统领?(楚人卑词致于周昭王曰:‘愿献白雉。’昭王信以为真,南巡至楚,楚人凿其船而沉之,遂不还)昭王(西周第四代君王)浩盛巡游,直至南楚终止,他究竟贪图什么,难道只为了得到白雉?(周穆王爱好游历,讲究策马之术,他驾着骏马,向四方远游,乐而忘返)周穆王善于策马驰骋,为什么要把天下游历?他驱马跑遍了天下,究竟有何寻觅?(周厉王〔幽王祖父〕时,有个宫女碰到龙的唾液变成的大鳖,不婚而孕。到宣王〔幽王的父亲)时,生下一个女孩,因为害怕而抛弃了。当时流传着一首童谣:桑木弓,箕木袋,这些东西亡周代。那时恰巧有一对夫妇在市上叫卖桑木弓和箕木袋,宣王叫人去捉,他们连夜逃往褒国,路上碰到了被弃的女孩,就收养了她。后来褒国有罪,褒人就把这女孩献给了幽王赎罪,她就是褒姒。幽王宠爱美貌的褒姒,不理朝政,后来被申侯、犬戎所杀)相扶炫耀的妖人,为什么号叫于市?周幽王被谁诛杀,又从哪里得到美女褒姒?天命反复无常,怎样佑善罚恶?(齐桓公后期任用易牙、竖刁等奸臣,造成内乱,最后被围困于宫中,饥饿而死)齐桓公九命诸侯,最后是怎样丧命身亡?再看那位纣王,是谁使他迷狂?为何疾恶贤辅,信用谗舌如簧?比干触犯了什么,竟被扼杀、剖心?雷开怎样顺从,赐以爵位、玉金?为什么圣人同德,结果却大不一样?梅伯(纣王诸侯)为何被剁成了肉酱?箕子(纣王亲戚)为什么披发佯狂?(帝喾的原妃姜嫄因踩着巨人的脚印而心动,怀孕生稷。帝喾以为不祥,一再抛弃他,但后稷终于活了下来)后稷为长子嫡出,帝誉为何厌弃?后稷出生后被抛弃在冰上,群鸟怎样对他予以保护?(后稷在尧时曾任司马,这是管理军事的大臣)他为何能够挟弓持箭,以特殊的才能指挥战斗?他的出生既然惊动了帝喾,为何还能够长久兴盛不衰?殷商末年姬昌(周文王名)号令天下,掌握大权,成为诸侯之长。(周人曾在岐建国,强大后迁都于丰)为什么又让他毁弃岐社,承受天命而要取代殷商?(太王初期居于邠,后遭狄人侵略,遂带财物到岐山之下)人们带着财产迁居岐都,众人为啥都来依附太王?殷纣王有迷人的妲己,谁能谏善进忠?纣王把人肉酱赐给姬昌,姬昌奋告上苍;纣王为何亲受上帝惩罚,再无法挽救殷商的灭亡?吕望(即姜太公)在朝歌店铺里屠牛,姬昌如何能够了解他?听到操刀之声,他为何满脸喜色?武王斩杀殷纣,为何怨愤如火?他车载父亲的灵牌会战,为什么如此急迫?上天在降赐大命之时,对受命为君者怎样告诫?既然让他受命治理天下,为什么又派人来取而代之?起初商汤让伊尹做小官,后来让他做辅佐臣僚,为什么又做了汤相,死后在汤庙受祭?阖庐为梦寿的子孙,小时候遭受排斥流离逃亡;为何壮年英武奋发,他的赫赫威名远震四方?彭祖献祭雉羹,上帝怎样乐意品尝,给他许多年寿,究竟活了多久?诸侯共治天下,厉王为何怒火满腔?百姓微如蜂蚁,他们的力量为何如此强大?(周灭商后,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不食周粟,山中采薇充饥,有妇人谓之曰:‘子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遂绝食,七日天遣白鹿乳之)伯夷叔齐采薇时被女人讥讽,白鹿为什么对他们保佑?他们向北来到了首阳山,怎么会乐意在那里滞留?秦景公喂有一只猛犬,他的弟弟为何想弄到手?欲用一百辆车去交换,怎么最后连爵禄也弄丢?
  ……
  最后,屈原以提出楚国的事情作结,其中突出提到的是吴楚之战,楚国为什么总是失败?以此指责楚平王的昏庸无道,以至招来吴楚之间的长期战争,幸亏平王的儿子昭王能“悟过改更”,使楚国重又复兴起来。他希望国君接受前代的教训,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荒淫逸乐。不要认为薄暮雷电交加,这是天公发怒,而祈上天保佑。他告诉大家,国家的兴衰并非天意,完全是人为的。他赞美楚国的贤相子文,希望人们能够学习他。“何弑上自予,忠名弥彰(为何成王杀了国君自立,忠名更加显扬)?”这是何等语重心长的话啊?
  待屈原问罢苍天,写完《天问》,小船早已越过了玉笥山二十余里,来到了汨罗江与湘江相汇合的河泊潭,又名罗渊。这里水域辽阔,水深无底,江陡流急,因水下地势复杂及诸流在此汇合,渊内漩涡片片,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虽说屈原曾多次乘船从这里经过,但都是由他人操舵划桨,自己稳坐其中。这一次不同以往,船上只有他一个人,凭他的操船技术,断难闯过罗渊。更主要的是,他没有继续前进之必要,倘不是因专心致志地问天作诗,船到玉笥山他就该登岸回家了。张着血盆大口似的罗渊拦住了屈原的去路,使他从痴迷和执着中猛醒,急忙调转船头往回返。行了不过一箭之地,他又嘎然止住,停楫静心,略作踌躇之后,将船划至绝壁下,选一可作船碇的犬牙石把小船系牢。这里两岸高耸,石壁陡立,怪石嶙峋,犬牙交错,险峻异常。屈原拽着一棵古枫的垂枝上岸,沿着掩于草木深处的羊肠小路艰难地向上攀登。此刻的屈原骨瘦如柴,体衰力竭,弱不禁风,待他攀上了崖顶,早已经是通身热汗百流,张着大嘴喘得上气不接下气了。时令虽已至孟夏,且这里地处江南,但这一年气候反常,汨罗江一带依然春寒料峭。崖高风大,屈原伫立于高崖之巅,寒风撕扯他的宽袍,撩起他的博带,将他那枯草似的白发吹得根根直立,似在向世人表示他那倔强不屈的性格。屈原魁伟高大,矗立于江岸峭壁之上,与山崖同体,远远望去,酷似一尊巍然高耸的石雕。崖下江水轰然,吼声若雷;渊水湛蓝黑绿,茫茫荡荡,如湖似海,汹涌起伏,令人毛发倒竖,悬心吊胆。如今的屈原心灰意冷,希望成灰,既然“世混浊莫吾知”,他早就决定“从彭咸之所居”,而脚下这泓清池,这潭深泽,正是理想的选择。他暗暗了定了决心,两眼微闭,浊泪簌簌流淌。“人到死时更想活”,屈原似觉正有雪亮的钢刀在剜心,他的心在抽搐,在震颤,在破碎,在巨痛,在淌血……不知这样站立了多久,寒风猛然加剧,风卷云涌,暴雨骤至,屈原站在那里纹丝不动,一任暴雨浇灌,象一尊石雕,与山崖同体,岿然屹立!……


  ------------------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