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恭亲王自议政以来,办理事务,未闻有昭著劣迹。惟召对时,语言词气之间,诸多不检,究非臣民所共见共闻。而被参各款,查办又无实据。若遽行罢斥,窃恐传闻中外,议论纷然;于用人行政,似有关系,殊非浅鲜。
臣愚昧之见,请皇太后、皇上恩施格外,饬下王公、大臣集议,请旨施行。
惇亲王这样说了,慈禧太后当然不能怫然拒绝,吩咐召见孚郡王,让他和军机大臣文祥当天传谕王公、大臣和科、道官员,次日齐集内阁,会议蔡寿祺和惇亲王之折。
慈禧太后还特地面谕文祥,传达两宫皇太后懿旨:惇亲王所言极是,恭王议政以来,没有劣迹,尽心国事。王朝奖惩,一秉至公!
皇太后新的懿旨态度变了,惇亲王很高兴,大臣们也很高兴。
当天,京城盛传:天怒已回,眷顾未替。宫中且多言,恭王将复辅政矣!
当夜,大臣们纷纷拜见恭亲王,预先祝贺发生的转机,期望不会再有什么变故。
恭王只是虚与应酬,不多说话,送客时宛转表示,自己身体欠安,过几天要御前辞行,要去乡下调养。
大臣们走后,恭王夫人长出一口气:太后总算念及旧情!没有你恭王,哪有她的今日?
恭王收拾东西,漠然地看她一眼,不说话。
夫人奇怪:你收拾东西干什么?再次辅政,要多个心眼,我的议政王!
恭王叹息一声:你以为这就没事了?真的认为天怒已回?笑话!将复辅政?能保住命就不错了!
第二天,果然如恭王所料,一切发生了逆转,或者说一切没有改变,慈禧太后变得更加强硬。
两宫皇太后一身素服,再次隆重地召见新宠八大臣:倭仁、周祖培、朱凤标、瑞常、基溥、万青黎、吴廷栋、王发桂。慈安太后依旧神情不大自在,泥塑木雕一般。
大臣不知道慈禧太后的意思,如何处置恭王,自然分成两派:一是复用,一是贬逐。
慈禧太后面色苍白,一双眼睛冷冷的,发出一种逼人的寒光,面对众臣,一字一顿地怒声说:恭王狂肆已甚,必不可复用!
此言一出,众人大惊,昨日传谕不是天怒已回了吗?不是亲口说:王朝奖惩,一秉至公,从谏如流么?
慈禧太后依旧愤怒,质问说:即如载龄,人材岂任尚书者乎?王必予之!
慈禧太后话锋一转,冷笑说:惇亲王,今日上疏抗争!前年在热河,言恭王欲反者,不是他惇亲王是谁?你们为我评评理!
慈禧太后的态度,十分明确,恶惩恭王!没有回旋的余地。
大学士倭仁、周祖培等,回到内阁,召集科、道官员们会议,传达皇太后的最新懿旨,罢免恭亲王。
昨晚面领懿旨的军机大臣文祥,大感意外,在会上也传达了面奉恭王复职的圣谕:恭亲王于召对时,一切过失,恐误正事。因蔡寿祺折,恭亲王骄盈各节,不能不降旨示惩。及惇亲王折,不能不交议,均无成见,总以国事为重!合疏请复任王,我听许焉可也!
孚郡王等也证实此旨属实,的确是他们三人一同面奉圣谕的。
孚郡王、文祥传达懿旨之后,一些拥护恭亲王的大臣喜出望外,立即附和。
慈禧太后的喜怒无常,让大臣们不知所措。
户部侍郎吴廷栋大声说:大学士倭仁等八大臣,刚才面奉懿旨,千真万确,应以此为准!
负责东陵工程的醇郡王刚好回京,得知此事原委,立即上书,援救恭王,称恭王任职以来,事烦任重,其勉图报效之心,臣民所共见!其有失于检点之处,实小节之亏,叩请两宫太后准其改过自新,以观后效。
御史王拯、御史孙翼谋等也上书申救恭王,认为恭王实心为国效力,功不可没。
孙翼谋在上书中说得恳切,声情并茂,慈禧太后特地多看了几遍:
今外难尚未尽平,民气尚未尽复,币藏之度尚未尽裕,善后之事尚未尽筹。
言用人,则是非议论,或无定评。言行政,则通变之权宜,非拘常例。
诗曰: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
无一专任之人,此后之执咎者谁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