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6岁入学读书,爱他的曾祖父去世。8岁时,屡考不中的父亲开馆授徒,他跟着学习《五经》,似乎与他父亲不同,他学习起来很轻松,不到两年,《五经》就读完了。
14岁时,随父亲到长沙应试,成绩极佳。
20岁时,到外县求学。
他的父亲,一共17次应试,到43岁时才补个秀才,还晚了他一年。
24岁时,他中了举人。第二年入京会试,没有考取。于是,他游历江南,借钱买了生平第一部重要著作《二十三史》,从此潜心研读。
曾国藩标其祖德,归纳为八个字: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就是:读书、种蔬、养鱼、养猪、早起、扫屋、祭祀祖先、亲睦乡里。
这一年,曾国藩写了一首风暮杂感诗:
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
老父亲发现儿子才华非凡,就让国藩在厅堂书写一联:
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本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会儿曹。
这一联,与林则徐老父一联可媲美:
粗衣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
曾国藩兄弟5人:他最长,其余依次是国潢、国华、国荃、国葆。
国潢资质平平,常常做些杀人的勾当,居官在外的曾国藩有一年回家时,拿一把铁锥刺其股,鲜血直流,质问他:你杀人就不痛吗?
国藩受困于江西时,在家读书的国华,率5000人往救,随后从征皖北,在三河一战中惨死,壮怀激烈。国藩呼天哀号,写词追悼:生也何雄,死也何苦,我实负弟,茹恨终古!
曾国藩25岁入京之时,曾写诗述怀:
韶华弹指总悠悠,我到人间廿五秋。
自愧望洋迷学海,更无清福住糟邱。
尊前瓦注曾千局,脚底红尘即九洲。
自笑此身何处著?笙歌丛里合闲游。
为臧为否两蹉跎,搔首乾坤踏踏歌。
万事拼同骈拇视,浮生无奈茧丝多。
频年踪迹随波谲,大半光阴被墨磨。
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斫蛟鼍?
国藩一路顺利,考试频频过关。他的座师是当朝权臣大学士穆彰阿。由于座师的一再提携,他在37岁时,就从四品的侍讲学士,跃升至从二品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是道光二十七年,他在《致弟书》中自豪地写道:湖南三十七(37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可是此后,直到咸丰二年,他一直在侍郎之位上来回调动:从兵部到工部,从刑部到吏部。没有人发现他的政治才能和抱负,他一度想回家归养,只是因为欠债1000两,没有路费这才作罢。
咸丰皇帝主政之后,机会来了。
道光皇帝去世,遗命无郊配。当时,权臣穆彰阿不愿奉遗诏,群臣则主张奉遵遗命,国藩第一次上奏折《遵议大礼议》,提出了折衷方案,博得了继任的咸丰皇帝的夸奖,称赞:曾国藩所奏,颇有是处。
第二次著名的上奏是《汰兵疏》,此疏展示了国藩的军事见识和才能。咸丰皇帝却没有觉出曾的经世之才,只是象征性地召见了他,敷衍说:你的奏疏很切中时弊,等广西乱事平定后再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