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三、“苦肉计”秘密回京


  left两宫太后势单力薄,小安子施演“苦内计”秘密回京搬来了恭亲王。righ
  小皇帝即位后,哄哄乱乱闹了几天。这几天载淳被八位大臣和两位母后摆布得就像一个木头人似的。一会儿是“大殓”礼,一会儿是祭告天地宗庙,一会儿招见群臣,一会儿拜见太后。小皇上几乎不耐烦了,可张文亮一个劲地劝他:
  “万岁爷是一国之君,勤政爱民乃天子之责也。”
  对于张文亮的称号,他也很不习惯,甚至感到别扭。过去,张文亮称他“大阿哥”,顺耳又亲切,自从载淳登了基,“大阿哥”变成了“万岁爷”,显得疏远而冷淡。载淳曾不止一次地让张文亮仍称“大阿哥”,可张文亮吓得直磕头:
  “万岁爷,你还是饶了奴才吧,打死奴才,奴才也不敢乱称一气。”
  小皇上觉得人们都很敬畏他,闹得他一点都不自在。六岁的小皇上在张文亮的悉心照料下,总算把几个大场面应付了下来,东太后很是感激谙达张文亮。她心中也暗暗高兴,六岁的小儿能如此乖巧,堪称人君,起码,他坐在龙椅上时一动也不动,一脸的严肃,摆架式也好,做模样也好,他摆的装的都很像,大臣们向他磕头,他居然会说:
  “爱卿平身。”
  西太后也庆幸自己生个乖儿子,在最关键的时刻,封她为“圣母皇太后”,气得八大臣哑口无声,乐得自己心花怒放。小皇上往龙椅上一坐,她便觉得沾沾自喜。儿子顺利登了基,又封自己为太后,下一步可不是在太后宝座上享清福。这位27岁的年轻皇太后,政治生涯才刚刚开始,她要大展宏图,做一番“伟业”,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日,八大臣依然拜见皇上,六岁小儿早已跟张文亮到后花园去捉蝈蝈去了。对于小皇上来说,捉蝈蝈远比接受别人的磕头更好玩。
  显然,肃顺很不高兴,其实,他也不想让这个幼童参与什么朝政,他老谋深算,他知道皇上贪玩,两宫太后势必代他行事,肃顺绝对不乐意野心勃勃的西太后掌握实权。事实上,皇上即位后,是八大臣与两宫太后来争夺实权。
  起初,以肃顺、端华、载垣为首的顾命八大臣擅专朝政,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可这几天后,他们明显感到了对手的强劲,这使得他们不敢掉以轻心。
  东太后本来并不十分欣赏西太后的为人,东太后觉得叶赫那拉氏为人奸滑,投机钻营。当年,叶赫那拉氏还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秀女时,她竭力讨皇后的欢心,使得皇后一时心软,在咸丰面前说了她的不少好话。后来叶赫那拉氏得宠后,特别是生了大阿哥后,她的眼里再也没有皇后了。为了拉拢大阿哥,她们俩也曾明争暗斗过。不过,今日不比当初,那时咸丰健在,两个女人都没有生存的威胁,如今大行皇帝抛下两个年轻的寡妇,带着一个
  六岁小儿,孤儿寡母的,无依无靠,她们应齐心协力,辅政幼主。两宫太后心里都十分明白这一点,不过,对于这联合起来共同对外政策,西太后更积极。
  “姐姐,肃顺和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他们以顾命大臣之名义,凡事不通知咱们,我看,早晚有一天,他们会吞了咱们。
  皇上还小,祖宗的基业可不能断送在他们手上啊。”
  东太后一听也是这个理,她们密商了半天,便和肃顺等八大臣开始“摆牌”了。
  “肃中堂,皇上还小,尚不能亲政,以后凡拟谕旨,须通知两宫太后,不得有违。”
  东太后先发了话。肃顺当时为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此人博学多识,确有才干,在皇族中为佼佼者,但他恃才自傲,妄狂自大,不甚得人心。东太后对他也怀有戒备之心,而肃顺对东太后倒是十分尊敬,听东太后这么一讲,他迅速和载垣、端华等人商议片刻,便答应了东太后的要求。谁知西太后接着说:
  “以后拟谕旨,须经两宫太后钤印,方可生效。”
  肃顺心想:
  “西太后呀,西太后,你不要逼人大甚,更不要得寸进尺,你登上太后宝座才几日,就想揽权。”
  肃顺明显地流露出不满,他沉吟片刻,并不发话。东太后见局势僵持,便出来打圆场:
  “两宫大后只是钤印,以表示我们过目了,并不一定提什么意见。肃中堂,就这么决定了吧。”
  东太后之言合情合理,肃顺再也不好说什么。就这样,皇上即位实际上变成了“垂帘辅政,兼而有之”。
  两宫太后提出在八大臣代拟的谕旨上钤印,一枚印是咸丰传给东太后的“御赏”印,盖在谕旨的起头;另一枚便是咸丰临终前交给西太后的“同道堂”印,钤印在末尾。只有同时盖上这两枚印,谕旨才能发下去。这实际上形成了顾命大臣和两宫太后互相牵制的局面。
  却说,咸丰一行人热河避难时,恭亲王奕诉留在京城与英法联军谈判,他虽早年就与洋人打过交道,他的岳父桂良也竭力帮助恭亲王从中斡旋,无奈清朝早已腐败,英法俄美等侵略者趁机掠夺中国,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清军无力抵抗,奕诉奏明皇上,便与英法签定了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卖国求荣。一些王公大臣就此大作文章,纷纷攻击奕诉,于是,皇族内部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两股对立的势力,这就是肃顺、端华、载垣等八大臣对奕诉、西太后之间的殊死搏斗,最终鹿死谁手,尚未见分晓。
  咸丰皇上宾天,八大臣先颁喜诏,后颁哀诏,立即引起了在京大臣们的不满,恭亲王奕诉,醇郡王奕儇等人议论纷纷:
  “先皇驾崩,我等未在面前,幼主登基,我等全然不晓,看来肃顺与怡亲王、郑亲王是想左右朝政。”
  他们正在议论之时,谕旨到,大臣们忙接旨,打开圣旨一看,谕旨上居然多了两枚印章,奕诉等人马上明白了,两宫大后已争夺了一定的权力,他不禁心动了。何不请求承德奔丧,以便联络两宫太后,共同牵制八位顾命大臣?主意一定,恭亲王便拟了一道奏章,急报热河,没几天,奉章批文便转发下来了,只推说国丧期间,京师重守,留守要紧,切勿赴承德奔丧。
  奕诉一看,肺都气炸了,肃顺老奸巨猾,生怕恭亲王到承德搅乱了他的美梦,百般阻拦奔丧,可怎么两宫太后也这么糊涂,居然还钤印其上。奕诉有所不知,两宫太后虽然亲阅谕旨,但她们对外面的事情毕竟知之甚少,有很多事情,八大臣是瞒天过海,背着她们干的。当恭亲王请求奔丧的奏章到时,两宫太后并
  不知实情。肃顺召集八大臣商谈:
  “恭亲王想借奔丧之名义,来热河与两宫太后商讨大事。绝不能让鬼子六来,他诡计多端,为人险诈,必须设法阻拦他才行。”
  端华也非常赞同肃顺的观点,他说:
  “如何阻拦呢?”
  载垣刚才一直没说话,这会儿他似乎考虑成熟了,便开口道:
  “不能告诉两宫太后实情,只讲京城的大臣们纷纷要求承德奔丧,人数之多,实属罕见,两宫太后便要考虑京师重地,不可空虚,势必阻拦,这叫一举两得,加上两枚钤印,不怕鬼子六不信。”
  密谋以后,他们立即找到了两宫太后,你唱我和地讲了一通。西太后正在沉思不语,东太后开口了:
  “也好,让他们安心留守京城。”
  就这样,八大臣把预先拟好的谕旨拿了出来,东太后拿出那枚“御赏”印,轻而易举地盖了上去。西太后阻拦不成,只好硬着头皮加上了“同道堂”印。西太后暂时还不愿和皇太后翻脸,她知道自己的政治羽翼不够丰满,还必须借助东太后的实力扩大自己的领域,所以,尽管西太后对东太后简单的头脑、草率的做法很不满意,她也不便发作。
  西大后回到寝宫,唉声叹气,坐卧不宁,细心的安德海马上察觉出西太后有心事,便讨好地问:
  “主于是不是太累了,怎么脸色这么难看?”
  “不,你跪安吧。”
  “庶,主子有什么吩咐,马上叫一声奴才便是。”
  西太后越想刚才之事,越觉得有些蹊跷,留京大臣又不是没长头脑,怎么可能一起来奔丧,他们深知责仕重大,怎肯轻易离京,莫不是肃顺从中做了什么手脚了吧。西太后再也坐不住了,她急忙宣召六额附景寿。
  景寿是咸丰皇帝的六妹夫,即载淳的六姑夫。这个人胆小怕事,素来与西太后没什么意见,对西太后颇尊敬。
  “六额附,你是咱自家人,我就不客气了,有什么便说什么。”
  景寿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对于西太后的政治手腕,他是十分清楚的,依他的谨慎的处世哲学,他不愿意得罪任何一个有政治实力的人,他也不敢得罪任何一个人。他静静地坐在西太后的对面,等着西太后发话,以便以最快的反应速度,圆满地回答西太后的问题。
  “先帝驾崩,幼主即位,你们八位顾命大臣,日夜操劳,我们姐妹俩甚感过意不去,以后能不劳驾你们的,我和皇太后就代劳了。”
  景寿一听这话,明白了西太后在嫌八大臣碍手碍脚的,是想削弱他们的势力。但顾命之责是咸丰皇帝临终所托,景寿也不敢抗旨逃脱责任。他处在进退维谷之中。
  “六额附,听说恭亲王上奏请求奔丧,你是知道的。”
  “这个,啊,这个……
  西太后提出恭亲王请求承德奔丧之事,六额附顿时吱吱晤晤起来,他怎么回答西太后呢?说实情吧,那几位大臣,尤其是肃顺、端华、载垣三个人就饶不了他,隐瞒实情说,万一以后被西太后知道了,他的小命可能就保不住了。景寿低下头,装作咳嗽,并不答话。
  “圣母皇太后,为臣忽感心口绞痛,容为臣稍歇片刻。”
  景寿憋得一脸通红,站了起来,他用双手捂着胸口,祈求西
  太后放他走。西太后是何等聪明之人,见景寿如此之狼狈,心中也猜了个八九分。
  “下去吧,传个太医给你好好治治病。”
  景寿也听到了西太后话中有音,连忙致谢退回。西太后又陷入沉思之中,看来,问题就出在肃顺等人身上,一定是他千方百计阻拦恭亲王拜祭亡灵,这里面大有问题。西太后没敢多想,她要争分夺秒,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争取主动权,先发制人。她急奔东太后寝宫。
  “姐姐,如今我们姐妹,孤儿寡母的正如砧上之鱼肉,眼见要被人剁碎。”
  西太后此言一出,可真把东太后吓了一大跳。这位温顺、善良的钮祜禄氏确实比叶赫那拉氏少了一根敏感的政治神经,她不善猜度别人的心理。她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把小皇上养大,培养成人,以便将来亲政之后能做一个贤明的君王。至于,宫廷内部的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她不懂,也不愿参与。西太后这么一说,东太后不禁问道:
  “妹妹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以言之?”
  “姐姐有所不知,乍一看起来,八大臣很看重咱们,拟旨时世让咱们钤印,但他们拟的旨不许咱们更改,这不明摆着是走过场吗?”
  东太后一想,也是这个理儿,每次八大臣拟旨以后,只是拿过来让两宫太后过目一下即可,并不听从两宫太后的意见,这样一来,加上个钤印无非摆摆样子,并没有按两宫太后的意思行事。东太后沉吟了一会儿,问:
  “依妹妹之见,应如何不被人左右?”
  “姐姐,这尚不是关键之处,关键是他们八个大臣竟背着你我做了一些事。”
  东太后不曾料想过这一点,她还是第一次听说八大臣竟然瞒着一些事儿不让两宫太后知道。
  “你何以言此?”
  “这是小安子所探到的。刚才妹妹招了六额附,他吱吱晤晤的,只说心口痛急急匆匆走了。不过,我从他的表情上能看得出,他们干了对不起我们的事。”
  接着,西太后便把刚才与景寿一段插曲叙述了一番。东太后不由得点了点头。
  再说,安德海怎么探听到一些消息,这说来话长:安德海并非一般干粗活的小太监,只知道低头侍奉主子,发生天大的事也不管不问。他当年冒死自阉为了什么?为的是入了宫,有朝一日混出个人样来,争个荣华富贵,显赫一时。
  他一入宫便潜心钻营,首先是取得咸丰的信任,继而他瞄准了具有远大政治前程的一个女人——叶赫那拉氏。他使得咸丰结识这个女人,宠幸这个女人,当叶赫那拉氏生了载淳之后,他又想方设法拉近懿贵妃,奴才的嘴脸暴露无遗,自己死心塌地为主子效劳。他像一只嗅觉特别灵敏的狗到处嗅啊嗅,哪怕是发现一点儿对主子不利的事儿,他也跟踪追击,弄个水落石出。
  咸丰热河病死,他知道主子一生的转折点来了,这个不凡的女人绝不可能放弃即将到手的权力,她要紧紧抓住一线希望,作拼死的搏斗。而主子近日来忧心忡忡,连一丝笑容也看不到,甚至连心腹小安子和她讲话,她也答非所问,可见,主子心事重重。安德海并不是鸡肠狗肚之人,他不会因为主子不怎么搭理他便记恨,他反而会更效忠主子,默默地为西太后排忧解难。后来,西太后也认为自己之所以能顺利实现梦想,就是因为她身边有几条忠实的狗。
  安德海身为太监,他很会把握会寸,他知道自己绝对不能太
  露骨,他不能公开参与朝政,这反而给他实现理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安德海是咸丰先帝的忠实奴才,是西太后身边的一条狗,无人不知,所以小太监们畏他几分,八大臣们避他几分。
  八大臣与两宫太后的暗斗,安德海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那日,八大臣启奏京城王公大臣纷纷要求到承德奔丧,安德海正在大殿侧站着,侍奉茶水哩。他一直在仔细地察言观色,当东太后不加思索地拿出“御赏”印时,他发现西太后的脸色青黄,难看极了,他也发现肃顺等人脸上流露出一丝不易为人觉察的奸笑。他知道这里面一定有问题。当两位太后离开了,他发现八位大臣井未立即离开,安德海明白如果此时自己留在大殿里,他们是什么也不会说的,除非自己离开,让人大臣解除疑虑,才有可能密谋大事。
  安德海便喊来了心腹小太监,这小太监平日里深知安公公的势力,怎敢得罪于他。于是,小太监借送茶水之际,偷听得一言片语。
  “母后皇太后头脑简单,对咱们八人深信不疑,圣母皇太后虽心中不悦,但她岂敢违逆母后皇太后。”
  “肃中堂所言极是,这圣旨一到京城,谅鬼子六也不敢抗旨行事,他必须老老实实呆在京城,等咱们大事一成,他只落个后悔吧。”
  端华声声附和着肃顺。常言道:要让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八大臣暗自高兴之际,这窃窃私语早传到了安德海之耳。
  “你偷听之时,他们可曾怀疑你?”
  安德海生怕走漏风声,坏了大事,连忙追问那个小太监。小太监指天发誓:
  “小的装做什么也不知道,低着头进去的,斟上茶即转身离开。”
  安德海知道小太监既不敢骗他,又不敢向八大臣泄露半点风声,他叮嘱小太监绝对不能让第三个人知道。安德海正准备向主子献殷勤,谁知那日西太后满脸愁云,说了句“跪安吧”,他只好知趣地退下。尽管西太后有时对安德海十分不客气,但安德海的忠心至死不渝。又过了一天,安德海终于瞅准时机,向主子密报了此事。
  这日,西太后心情稍有好转,她斜靠在软榻上,让宫女给她修指甲。
  “小安子,怎么不进来?”
  “回主子,奴才在外面候着,主子有何吩咐,奴才这便去办。”
  “没什么大事儿,皇上呢?怎么不见他来请安?”
  载淳虽然是一国之君,但在两宫太后面前是儿子,他每天上午必须分别向两个皇额娘问安,以尽人子之孝。今天他竟没来向圣太后请安,像这样的例外是少见的。
  “回主子,皇上早上起来有点不舒服,刚才张文亮来过,奴才没敢惊动主子,便让张文亮回去了。”
  听说儿子有些不舒服,欠了欠身说:
  “快传御医。”
  “张文亮告诉奴才,皇上已经服了药,发了些汗,已经好多了。”
  “还有什么事啊?”
  西太后见安德海并没有退下去的迹象,便知道他一定有话可说。她抬头看了看安德海,安德海用眼瞟了一下宫女,西太后立即明白了:
  “你们都下去吧。”
  宫女们退下去以后,安德海又跟到门外,四处张望了一会
  儿,确认无人偷听,他才放心地低声说道:
  “主子,肃顺和怡亲王、郑亲王一定从中捣鬼了。”
  西太后立刻紧张了起来,她咕噜一翻身,坐了起来,仔细听完了安德海的复述。她暗想:自己果然料事如神,肃顺之流企图瞒天过海,阻拦恭亲王奉承德奔丧,为的是孤立两宫太后,自己一手蔽天。
  “大事已成。”
  这四个字在西太后脑海里翻腾了许久,她不知道八大臣所谓的“大事已成”,具体指什么,但是西太后敢肯定,这“大事”肯定对两宫大后不利,甚至是对她们构成严重威胁。西太后没敢怠慢,这便来找东太后,商量对策。
  听了西太后的一番描述,东太后也感到了事态的严重,可是东太后一向软弱,她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
  “妹妹,既然事态严重,你拿主意好了。”
  西太后等的就是这句话,她心中早已有谱,只不过东太后不发话,她不要说出罢了。
  “姐姐,我们是女流之辈,又不谙熟宫廷斗争,一天到晚闷在深宫里,外面的事情知之甚少,对我们十分不利。依我之见,应立即请来恭亲王共商大事。”
  恭亲王奕诉与两位皇嫂素来相和,他是咸丰的弟弟,小皇上的亲叔叔,不会和肃顺等站在一起的,他只能支持两宫太后。东太后也认为老六最可靠,他为人又聪明,不是庸俗之辈,也觉得西太后这步棋走得对。
  “妹妹,老六是靠得住,可是前两天已经发了圣旨,他怎么可能来呢?他不敢抗旨呀。”
  “姐姐怎么聪明人反倒糊涂起来了,圣旨是昨日发出的,还要几天才能送到京城,我们即刻派一密使急驶京城,赶在圣旨到京之前,让老六马上动身赴承德奔丧,不得有误。”
  “事到如今,也只好如此。”
  东太后轻轻地叹了口气,她是在感叹先帝尸骨未寒,就有人想暗算孤儿寡妇,还是感叹西太后是天下少见的强女人?西太后听得分明,东太后在感叹,她只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谋划回京送信之事。
  “姐姐,事不宜迟,必须马上拟好谕旨。”
  东太后平日养尊处优,很多年也没提过笔了,她只好让西太后拟旨。西太后当下拟了懿旨,让东太后盖上“御赏”大印,自己又在后面加上了“同道堂”印。懿旨是拟好了,派谁送信呢?
  送信之人,必须是两宫太后的心腹,可肃顺等人早把两宫太后的宫女、太监们看得死死的,根本就不可能随便出入宫门。怎么办呢?
  正在情急之时,一直站在一侧的安德海发话了:
  “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小安子愿舍身送信。”
  “小安子,不是你愿不愿舍身的问题,而是你根本出不了宫门。”
  西太后明白平日里小安子与自己关系密切,无人不晓,让小安子送信,不等于是拿着鸡蛋撞石头吗?万万使不得。安德海诡秘地一笑:
  “主子聪明过人,是故意考考奴才的,不是主子曾给奴才讲过周瑜打黄盖的故事吗?”
  被安德海一提,西太后为之大振。是呀,三国时期,曹操与东吴交兵,曹操以奸雄著称,居然让周瑜打黄盖的假象给懵住了,上了周瑜的当。
  “小安子呀,小安子,你好机灵。”
  西太后在心底深处感激这个忠实的奴才,可她真不舍得把心
  腹之人打一顿,这“苦肉计”,可真的要吃苦。
  安德海似乎看出了西太后怜惜自己,便进一步献媚:
  “主子,事情紧急,不容再拖延了,奴才愿为二位主子赴汤蹈火,小小的苦肉计算得了什么,别再犹豫了。”
  在安德海的一再催促下,两位太后也没有其他妙计,只好重演“周瑜打黄盖”。她们决定事成以后,一定重赏小安子,难得他那一片忠心赤胆。三人商议好策略之后,便开始了苦肉计。
  西太后回到自己的寝宫,躺卧在软榻上,她让宫女给她捶捶腰、捏捏腿,伸了个懒腰,打了个阿欠。
  “小安子,小安子!”
  无人应声,往日的“奴才在候着”一句听不到了,西太后又提高了嗓门:
  “小安子,死奴才,滚出来。”
  “主子,奴才在。”
  “小安子,去到御膳房说一声,本太后想吃鹿肉了,再给皇上送两条烤鹿腿。”
  “回主子,这天都快黑了,御膳房何处搞到鹿肉,明日再吃吧。”
  “大胆奴才,有你说话的份吗?找死!”
  西太后忽地一下坐了起来,气得面色发青。
  “奴才冒死也要讲句心里话,大行皇帝驾崩尸骨未寒,国丧之中,本应哀悼不已,怎可寻乐。”
  太监、宫女们一听安公公说出这句话来,都为他捏把汗。
  “砰”地一声,茶杯落地的声音。
  “拉出去,给我打,往死里打。”
  一时间,太监、宫女们无人敢动手,他们扑嗵一下全跪下了。只见西太后伏在软榻上放声大哭:
  “先帝呀,奴婢随你去也,你尸骨未寒,便有人欺侮奴婢,连一个小小的奴才都公然顶撞我,以后还有我的活路吗?”
  西太后呼天抢地地哭了一大会,也没人敢吭声,这时东太后闻声赶来,她怒喝安德海:
  “小安子,跪下,掌嘴。”
  安德海左右开弓,着实打了自己十几个重巴掌,东太后觉得戏还没演到高潮,便用平日里很少有的尖声厉叫:
  “张文亮,把安德海往死里打。”
  原来,张文亮带着小皇上来向西太后请安,正巧赶上“双簧戏”刚开场,他愣了,西太后的心腹太监安公公今个儿怎么了,使得两宫太后如此盛怒不休?他听见东太后让他把安公公往死里打,他心里暗暗高兴:
  “小安子,你也有今天,平日里你狗仗人势,作威作福,多少公公、姑娘都恨你。今个儿你撞到小爷我手上了,莫怪我手下不留情,安公公,张文亮失礼了。”
  张文亮捋了捋袖子,将安德海一把揪起,安德海倒是一点儿都不挣扎,任凭张文亮折腾。张文亮使出全身力气,又是拳打,又是脚踢,安德海口角流血。东太后挥一挥手:
  “罢了,先拉到外面关起来再说。”
  安德海被带了下去,西太后仍怒气不消。东太后竭力劝解:
  “妹妹,为一个奴才气坏了自己的身子值得吗?快消消气,让御膳房传膳来,吃一点儿东西补补身子。”
  西太后顺势倒在床上,嚎啕大哭,寝宫里一片寂静,没有一点儿声响,只听见西太后那悲痛欲绝的哭声。东太后劝不住西太后,便走到院子里:
  “张文亮,去,把安德海绑了,即刻送到京城内务府从重发落。”
  “庶。”
  当晚,安德海便被五花大绑送出了宫,张文亮派了三名小太监押送安德海回京,便回宫了。途中遇见端华,端华认得张文亮,他见张文亮一脸笑容,便问:
  “张公公为何无人自笑?”
  “王爷吉祥,今个儿安德海撞上鬼了,被两位太后重罚数板,已遍体鳞伤,这又被东太后遣送内务府从重发落。”
  端华一听这话,顿时起了疑团:
  “安德海乃西太后心腹太监,东太后怎么敢动他一根毫毛?
  再者,处罚一个太监,也不需要几百里路押回京城内务府裁定。”他不敢怠慢,忙着寻找肃顺等人,看看他们的反响如何。他一到肃顺官邸,只见载垣、焦佑瀛等人也在那里,大家正谈笑风生。
  “小安子此行有去无回,他在走向黄泉路。”
  “他也怪可怜的,平日里效忠西太后,得罪了东太后,今个儿东太后小题大作,从重处罚安德海,西太后事后还不知有多心疼哩。”
  “心疼也晚了,小安子人头一落地,只怕接不上,西太后,你后悔吧。”
  大家你一言,我一言,十分兴奋地谈着这件事。此时,如果有一个清醒者想想三国故事,安德海插翅也难飞。
  安德海昏昏沉沉地躺在破马车里,这车轮已磨得十分光滑,车身也腐朽不堪,只是驾辕马一路小跑,颠得马车直摇,仿佛快要摇散似的。三个太监,一个坐在车头驾马,一个坐在安德海身边打盹,一个干脆躺在车上睡大觉。
  “小公公,我渴,找口水喝。”
  坐在安德海身边的太监摇了摇手,以示不可能,安德海艰难地支起身子,向身边太监打了个手势,这太监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一柄又尖又锋利的匕首刺进了他的胸膛。他尖叫了一声,坐在前面的太监连忙回头,只见雪亮的另一只匕首刺进了他的喉咙。两人立刻断了气。刚才迷迷糊糊睡觉的那一个忽地坐起来,他揉着眼睛,还没弄清是怎么一回事,安德海的双手便紧紧地卡在他的脖子上。
  “别动,为了两宫太后,安公公开了杀戒了。”
  那太监一听,完了,安德海非要他的命不可,眼一闭,气绝身亡。安德海忙把三具尸首拖入树林,草草用薄土盖上,然后,他又将马车卸下,自己骑上那匹宝马,一溜烟地飞驶京城。
  原来,东太后早已派人暗中给安德海挑了一匹宝马,可是她没想到,“双簧戏”的另一角西太后比她想得更周到,她亲自交给安德海两把匕首,一包伤药,(苦肉计总要伤皮)她又让一个心腹宫女把密札缝在安德海的袜底上,一切准备就绪,她再躺在软榻上“唱双簧”。
  安德海连杀三人,骑上宝马日夜兼程,直奔京城。一路上,他的伤口阵阵疼痛,他便拿出伤药敷在上面,紧咬牙关,硬是挺过来了。第三天中午,突然浓云密布,一阵乌云从东南方向压了过来。安德海心想:
  “老天爷保佑,可千万不能下雨,让我顺利赶到京城。若是下了大雨,路滑行得慢不说,单就身体来说,我已经是精疲力尽,这时候,可不能躺倒睡觉,一倒头睡下,没个两天两夜,是爬不起来的。”
  可老天爷有意给人做对似的,浓云愈压愈重,大白天似乎变成了黄昏时分。又过一袋烟的功夫,雷鸣电闪,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安德海淋了个浑身湿透,像个落汤鸡似的。他挥鞭策马,一个人在滂沱大雨下疾驰。无奈那宝马也连奔几天,累了,再加鞭,它也没有前两天跑得快,安德海心中焦急,紧勒马头,迫使那马跑得快些。
  走了约摸半个时辰,大雨中,安德海隐隐约约看见“来福客栈”几个字,他打算暂避一下雨,等雨停了再说。安德海牵着马进了客栈,客栈老板热情地接待了他。安德海本是穿着太监服,离开承德后,他花了些银子买了件商人穿的长袍,为的是不至于太招眼。
  “客官,里面请,快请进来喝杯热水暖暖身子。”
  “店主,有什么吃的,快搞些来。”
  不一会儿,店小二端上一盘牛肉,一盘花生米,一盘凉拌黄瓜,还有烧肚丝,又送上一只酒盅,一壶白酒。安德海又饿又冷,他猛喝几大口酒,又狼吞虎咽似的吃了一些菜,身上好像暖了一些似的。酒足饭饱之后,他外望一望,雨比刚才下得还大,万般无奈,他只好开个房间躺一会。他刚上床便发出了鼾声,一觉醒来,他只觉得脑袋发胀,沉沉的,手脚冰冷,咽咙痛得很厉害。他一摸额头,原来刚才被大雨一浇,发起了高烧。他扶着床沿站起来,头重脚轻,一阵恶心。
  “不好,离京城还有七八十里地,怎么在这时候病了,这一发烧,不知道何时能退烧,只怕养好病,也误了大事。不行,拼死也要赶在明天早上把信送到恭亲王手中。”
  想到这里,安德海正准备离开客栈,突然,他听到了两个熟悉的声音。
  “董大人,明天咱们赶个大早,赶在晚饭前将圣旨送到王府,万不能怠慢,万一恭亲王没接到圣旨就赴承德奔丧,咱们俩可吃不了兜着走。”
  “王大人所言极是,今天歇一宿,明天一定能到京城。”
  安德海一听吓了一大跳,真是世界太小了,安德海居然和肃顺派来送圣旨的人住在同一客栈,阿弥陀佛!幸亏没和他们碰面,不然可就糟了,这皇宫上上下下几百号官员,差不多都认识安德海,因为安德海曾经是咸丰皇帝的御前太监,咸丰上朝时,安德海经常随之出出入入。可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也赶往京城,必须早他们一步,把恭亲王调出京城。安德海轻手轻脚地出了客栈,那位好客的店老板噪门挺大:
  “客官,雨下得这么大,等雨停了再走。”
  安德海心想:“不知死的鬼,乱嚷什么,坏了安公公的大事,我要你的小命。”
  安德海头也不回,消失在滂沱大雨中。

  ------------------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