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反共同盟罪滔天 洒在人间都是怨 狼狈为奸行侵略 绥靖政策招祸端 话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结成反共同盟之后,更加肆无忌惮放手进行侵略了。在西方,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狼狈为奸,在扑灭西班牙民主政权后,就在寻找下一个猎获物了。 希特勒之渴望并吞奥地利共和国,除了在《我的奋斗》中明白说过他决心把所有条顿种族纳入帝国这个理由之外,还有两个理由。如果奥地利归德国所有,就是既打开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门户,也获得通往西南欧的更为广阔的道路。自从1934年7月陶尔斐斯总理被奥地利纳粹党暗杀以来,用金钱、阴谋、暴力来对独立的奥地利政府进行颠覆的活动,始终没有停止。奥地利境内的纳粹运动,随着希特勒在别处取得的成功,也日益壮大起来。但它必须逐步前进。在名义上,希特勒还要和奥地利政府维持“最友好的关系”,促使奥政府正式承认奥地利纳粹党为合法团体。 在那个时候,墨索里尼的态度对于希特勒尚有约束的作用。因为他也在想方设法染指奥地利。陶尔斐斯遇害后,意大利这个独裁者,曾乘飞机到威尼斯,接见和抚慰在那里政治避难的奥总理遗孀,那时意大利的大军在奥地利南部边界集中,曾对希特勒的侵略造成严重的障碍。但现在到了1938年初,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德意两个法西斯国家已结成反共同盟;在对方侵略扩张方面,双方已经达成了默契,要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如今这两个法西斯头子已把西方列强看透了,只要暴力行为没有直接攻击到他们本身,他们就“恪守中立”。因此希特勒在奥地利问题上更加有恃无恐了。 1938年2月12日,纳粹元首传唤奥地利总理许施尼格到贝希特斯加登去。奥总理服从命令,同他的外交部长施米特一起去了。根据许施尼格《奥地利安魂弥撒》一书的记载,双方进行了如下一段对话: 希特勒:“我只要下一道命令,一夜之间你们边界上所有那些可笑的虚张声势的东西都将完蛋。你当真以为你能挡住我半个小时以上吗?谁知道——也许我将像一场春天的风暴似的一夜之间突然出现在维也纳,那时你就会真正体验到点什么了。我非常愿意使奥地利不要遭到这种命运,因为这样一来,就会有许多人丧命。军队之后,褐衫队和‘奥地利兵团’也要跟着来的!谁也不能阻止他们报仇,甚至连我自己都不能。你要把奥地利变为第二个西班牙吗?所有这些,如果可能,我是愿意避免的。” 许施尼格:“我将取得必需的情报和停止在德国边界建筑防御工事。当然,我知道你是可以长驱直入奥地利的;但是总理先生,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如你这样做就会引起流血。我们在世界上不是单独存在的。这种行动可能意味着战争。” 希特勒:“在这个时候,我们坐在安乐椅上自然很容易高谈阔论喽。但在这背后,有许多痛苦和流血的事实存在。许施尼格先生,你愿意承担这个责任吗?你不要相信世界上有什么人能阻止我的决定!意大利吗?我和墨索里尼说得明明白白:我和意大利保持最亲密的关系。英国吗?英国不会为奥地利动一个手指头……法国吗?算了吧,两年以前,我们以少数部队开入莱茵区——那时我冒了很大的险。如果那时法国军队开入莱茵区,我们或者早已被迫撤退了……但到现在,对法国来说,这样做已经太迟了。” 稍后,希特勒再次接见奥地利总理。“我再对你说一遍,这是最后的机会!”纳粹元首声嘶力竭地说,“我希望在三天之内实施这个协定。”在德国约德尔将军的日记中作了如下的记载:“许施尼格和施米特再一次受到了最严重的政治和军事的压力。到晚上11点,奥总理被迫签订了这个‘协定草案’。”于是德国大使巴本陪同许施尼格一起坐着雪橇经过白雪皑皑的公路回到萨尔茨堡。在路上,巴本向他解释说:“是的,元首会是什么样子,现在你已经亲自体验过了,但你在下次来的时候就会舒服得多。元首是真正惹人喜欢的。” 正当希特勒对奥地利施加压力时,墨索里尼作为奥地利的朋友和“保护人”,派人给许施尼格传了个口讯,说他认为奥地利在贝希特斯加登的态度是正确而又巧妙的。他保证意大利对奥地利问题的态度绝不会改变,明确表示他个人的友谊。2月24日,奥地利总理自己向议会致词,欢迎同德国解决纠纷,但又相当尖锐地强调,如要有越出协定具体规定的情形,奥地利决不接受。3月3日,他经奥地利驻罗马的武官交给墨索里尼一封密函,通知意大利领袖,说他打算举行公民投票,以加强奥政府在国内的政治地位,并希望得到意大利领袖的支持。 24小时后,墨索里尼就公民投票问题,向奥总理提出警告说:“这是一个错误,如果投票有满意的结果,人们会说是伪造的。如果结果不好,政府的地位就受不了;如果结果是没有决定性的,则投票毫无用处。”在关键时刻,这个奥地利的“朋友”撒手不管了。 即使这样,希特勒在下令德国武装部队对奥地利进行军事占领前还是不放心,特派黑森亲王菲立普前去罗马进一步摸墨索里尼的底。在战后纽伦堡战犯审判中,希特勒和他派到意大利领袖那里的特使的谈话记录,曾被用作这两个法西斯头子狼狈为奸进行侵略扩张的罪证。据《纽伦堡文件》记载,这段对话是很有意思的—— 菲立普:“我刚从威尼斯宫回来。领袖以非常友好的态度对待整个事情。他向您问候。他已从奥地利方面获悉了,因为许施尼格把消息告诉了他。领袖对我说过,意大利出兵干涉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这可能只是一种恐吓;这种事是做不得的。因此告诉他(许施尼格)事势既已达到这个不幸地步,也就无法改变了。然后墨索里尼接着说,奥地利对他是无关轻重的。” 希特勒:“请你转告墨索里尼,在这件事情上,我决不会忘记他。” 菲立普:“是的。” 希特勒:“不管发生什么事,我永远、永远、永远不会忘记。我现在仍然准备同他订立一个完全不同性质的协定。” 菲立普:“是,这一点我已告诉他了。” 希特勒:“一俟奥地利问题解决,我甘愿和他同甘苦、共患难,不论发生任何情况。” 菲立普:“是,我的元首。” 希特勒:“听着,我愿意和他订任何协议——万一我们卷入战争,我不再害怕在军事上出现可怕的形势了。你可以告诉他,我的确是非常感谢他,我永远不会,永远不会忘记这一点。” 菲立普:“是的,我的元首。” 希特勒:“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我永远不会忘记。如果有一天他需要什么援助,或发生什么危险,他可以确信,不论发生什么情况,即使全世界和他为敌,我将坚决同他站在一起。” 菲立普:“是的,我的元首。” 希特勒真是大喜过望,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就这样在墨索里尼的纵容和支持下,“元首”就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这个国家。维也纳地位的重要是众人皆知的,它是组成旧日奥匈帝国的交通枢纽,也是西南欧各国的交通中心。多瑙河的一大段现已落入德国手中。纳粹德国控制了维也纳之后,就可以在公路、航运、铁路各方面对整个西南欧的交通进行军事上、经济上的控制。这对于欧洲的结构会发生什么影响呢?对于所谓国际均势,对于所谓小协约国又会有什么影响呢?这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在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后,大不列颠有些着慌了。英国政府根据绥靖专家张伯伦的决定,在地中海方面谋求同墨索里尼取得和解。他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样做会加强英国的地位,并且使英、法两国可以集中力量来应付中欧的事情。由于“强硬派”艾登下台,墨索里尼已得到一定的满足,他觉得自己讨价还价的地位比以前更为有利了,所以他不拒绝英国这种登门认错的表示。1938年4月16日,英意两国签订了一个协定。这个协定,实质上是英国让意大利在阿比西尼亚和西班牙自由行动,以此来回报意大利对中欧表示难以估计的善意。文登掌管的外交部对这一项交易表示怀疑。张伯伦在给他的传记作者的一封信中,曾对此生气地写道:“你看看外交部给我的草案,这真是使北极熊也得冻死的。” 当时在野的丘吉尔对此也表示很大的怀疑,他在1938年4月18日致艾登的信中写道:“意大利协定当然是墨索里尼的彻底胜利。他在地中海设防来对付我们,他征服阿比西尼亚,他在西班牙横行霸道,现在却获得我们的真诚接受。条约中规定我们非经‘事前磋商’不得在塞浦路斯设防,这一点是极其有害的。至于其余部分,在我看来,也只不过是拼凑几句补白罢了。” 4月28日,在艾登致丘吉尔的复信中说:“关于意大利协定,我同意你信中的意见。墨索里尼所给予我们的,只不过是以前曾经答应过而又被他自己破坏了的东西。除此之外,只有把军队从利比亚撤出这一点是新的,他派到该地的军队,其原来的目的,也许纯属扰乱性质。现在显然正像我以前所预料的一样,墨索里尼在罗马会谈开始以后,仍在西班牙继续进行干预。如果这种干预是使佛朗哥取得胜利所必需的话,那么,要是有人竟然相信墨索里尼肯停止干预,他真是个乐观主义者。” 当时,希特勒正警觉地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对他来说,使意大利在欧洲危机中最后同他站在一起,也是很重要的。4月底,他和参谋长们举行会议时,就考虑要加紧进行了。墨索里尼希望他可以在阿比西尼亚自由行动。在这一冒险行动中,他虽然已获得英国政府的默许和希特勒的赞成,但最终还需要德国政府明确的肯定。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就必须接受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所要采取的行动作为交换条件。在得到希特勒的进一步确认后,墨索里尼就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这出慕尼黑丑剧中大显身手了。 8月27日,这时已任外交部长的里宾特洛甫报告说:意大利驻柏林的大使曾去拜会他,大使说他“又接到墨索里尼的书面训令,请德国及时告诉他可能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行动的日期”。墨索里尼要求得到通知,使他“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在法国边境采取必要的措施”。 9月21日,墨索里尼又在特雷维佐发表了一篇相当重要的演说。他说:“如果捷克斯洛伐克觉得它今日所处的地位可以称为一种‘微妙的形势’,它曾是——我们也许已经可以用‘曾是’这两个字了,其理由我马上就告诉你们——不仅包括‘捷克斯洛伐克’,而且包括‘捷克、日耳曼、波兰、马扎尔、露西尼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现在这个问题既然已经发生,那我要郑重声明,它有必要用一个通盘的办法来加以解决。” 面对着希特勒的武力威胁和墨索里尼的言词恫吓,张伯伦又要向英国人民发表广播演说了。在9月27日晚上,他说: “现在我们为了一个遥远的国家中我们完全不了解的民族之间所发生的争吵,在这里挖掘战壕,试带防毒面具,这真是多么可怕,多么不合理,多么不可思议……如果我认为还有所裨益的话,我将毫不犹疑地进行第三次德国的访问……我这个人,从心底里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国与国之间的武力冲突,对我来说,好比一场噩梦:但是,如果我确信有一个国家决心要用武力恐怖来统治整个世界的话,那我就认为非进行反抗不可。因为在这种统治下,信奉自由的人是不值得活下去的;但战争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在我们投入战斗以前,我们必须明白,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在张伯伦发表了这篇不三不四的演说之后,收到了希特勒的答复。9月28日下午3时,“元首”根据墨索里尼的建议,通知张伯伦和达拉第,建议在第二天加上墨索里尼,一起到慕尼黑就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举行会议。这时张伯伦正在向下院演说,报告最近事件的一般情况。在他的演说快要结束时,坐在楼上贵族席的哈利法克斯勋爵,把希特勒邀请他去慕尼墨的电报传下来交给了首相。张伯伦那时正在叙述他给墨索里尼去信以及他采取的这一步骤所得的结果: “墨索里尼先生在回信中告诉我,他已发出通知……说意大利虽然准备完全履行支持德国的保证,但他考虑到英国政府向他提出的要求的重要性,因而他希望希特勒先生设法把它通知威尔逊爵士,本来要在今天下午2时采取的行动至少延迟24小时。我看这就可以使墨索里尼先生对当前形势重新考虑,设法找出一个和平解决的办法。希特勒先生在其回答中说,他同意把军队动员令推迟24小时……这还没有完。我还有些事情报告下院。我现在接到希特勒先生的邀请信,他请我明晨到慕尼黑同他会晤。他也邀请了墨索里尼先生和达位第先生。墨索里尼已接受他的邀请。我可以断定,达拉第也会接受的。我的回信就不必说了……我深信下院会同意我现在就立即动身,看看我在这最后的努力中能做到些什么。” 就这样,张伯伦第三次飞到了德国。 慕尼黑四巨头会议是9月29日12点45分在柯尼斯广场的所谓元首府里开始的。其实,这次会谈不过是高潮的尾声,只是办一个正式手续,把希特勒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按时交给他而已。据在场负责德、法、英三种文字翻译工作的施密特博士的观察,会谈一开始就有一种“普遍亲善的气氛”,尽管希特勒致开幕词时虚声恫吓,“他无论如何都要在10月1日进军”,但是英国首相和法国总理还要拼命迎合他。 会议轮到墨索里尼发言时接触到了实质问题。他说,“为了提供一个实际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带来了一个明确的书面建议。这个建议的来源是很有趣的,事实上张伯伦和达拉第都被蒙在鼓里,只是在1948年6月4日纽伦堡军事法庭进一步审讯时才真相大白。 墨索里尼当作自己的折中方案拿出来骗人的东西,原来是前一天在柏林德国外交部由戈林、牛赖特和威兹萨克背着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草拟出来的,因为他们三人不相信他的判断。戈林把三拿去给希特勒看,纳粹元首说可以。于是,马上就由施密特赶译成法文,送给意大利大使阿托利科,阿托利科把全文用电话传到罗马,就在墨索里尼要上火车赴慕尼黑之前@帼0收到。这样,所谓“意大利建议”不但成为这次非正式会议上的唯一议程,而且成为慕尼黑协定的基本条款,而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在柏林制造出来的德国建议。 本来,墨索里尼建议的措辞同希特勒被拒绝的戈德斯堡要求极为相似,但是对张伯伦和达拉第或者现在随他们来开会的英、法驻德国大使来说,却并不是如此。据德国人的记录说,法国总理“欢迎意大利领袖的建议,说它是本着客观和现实的精神提出来的”;英国首相也欢迎意大利领袖的建议,并且宣称他本人也想到过“一个同这个建议相似的解决办法”。至于汉德逊大使,据他以后写的书说,他认为墨索里尼“巧妙地结合了希特勒的建议和英、法建议而作为他自己的建议提了出来”;弗朗索瓦一庞赛大使的印象是,与会者是根据“由霍拉斯·威尔逊起草的”一项英国备忘录在进行工作。这些不惜一切代价,一心只想姑息的英、法政治家与外交家,真是昏庸透顶、甘受欺骗啊! 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就这样在“友谊亲善”的气氛中拍板成交了。第二天,9月30日凌晨刚敲过一点,希特勒、张伯伦、墨索里尼和达拉第就顺着这个次序在慕尼黑协定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个协定规定德国军队将如“元首”过去一再预言的那样,在10月1日进军捷克斯洛伐克,并且在10月10日完成对苏台德区的占领。希特勒已经得到他在戈德斯堡所没有得到的东西了。 慕尼黑会议结束了,张伯伦怀着“胜利的喜悦”回到英国,飞机在赫斯顿着陆,他下飞机时,挥动着有希特勒签字的这个联合声明,向前来欢迎的显要人物们宣读。他的汽车由机场开出,在经过欢呼的群众时,他对坐在身旁的哈利法克斯说:“三个月后,这一切将成为过去。”他在唐宁街官邸的窗户前又挥动那张纸说:“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来,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 就这样,由于英、法首脑的绥靖和叛卖,由于墨索里尼的“强有力的支持”,1938年形成了这样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希特勒把675万奥地利人,350万苏台德人,总数在1000万以上的居民、劳苦大众和士兵并入德国,置于他的专制统治之下。毫无疑问,这个可怕的力量对比,是转而有利于法西斯的。 但是,张伯伦仍然相信,只要他亲自和两个独裁者面商,就可以使世界形势大为改善。他不知道这两个独裁者已经下定决心了。他满怀希望地建议,他和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在1月份访问意大利。拖延了一些时候,墨索里尼才提出邀请。会谈就在1939年1月11日举行。实际上,意大利领袖对此根本不抱什么诚意,而是在捉弄张伯伦。正如齐亚诺的日记所写的:“实质上这次访问的调子是低的……彼此之间从来没有真正的接触。我们同这些人的距离有多么远!那是另一个世界。我们在饭后向领袖说到这些事。墨索里尼说:‘这些人同创造了大英帝国的弗朗西斯·德拉克船长和其他伟大冒险家不是用同样的材料做成的。说到底,他们不过是富贵世家的没出息的末代子孙而已。’” 齐亚诺又写道:“英国人不想打仗。他们想尽可能退得慢一点,但并不想打仗……我们同英国人的会谈已告结束了,但毫无结果。我打电话告诉里宾特洛甫说,这是一个大失败,但没有什么害处……当张伯伦坐的火车开动时,他的侨胞们唱着‘他是一个顶呱呱的好人’,这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两星期后,墨索里尼的女婿、意大利外长齐亚诺又在日记中写道:“珀思勋爵把张伯伦准备在英国下院发表的演说提纲交给我们,征求我们的意见,说是我们如认为有必要就可提出修改。领袖对这个演说提纲表示赞同,还说:‘我认为英国政府首脑把自己的演说提纲送请外国政府核准,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不祥之兆。’” 果然,一个新的危机又爆发了。1939年4月7日黎明,意大利的军队,奉墨索里尼的命令,在阿尔巴尼亚登陆,经过很短的战斗,就占领了这个山鹰之国。正如捷克斯洛伐克将要成为德国侵略波兰的基地一样,阿尔巴尼亚也会成为意大利进攻希腊的跳板,并迫使南斯拉夫采取中立。面对墨索里尼对东南欧的威胁,西方列强又该怎么办呢?张伯伦和达拉第所要建造的和平大船,已处处出现漏洞了。 丘吉尔着急了,他在4月9日致张伯伦首相的信中紧急呼吁道:“现在巴尔干半岛十分危险。如果这些国家仍然处在德国和意大利的压力之下,而我们又显出如同他们的估计一样,不能有所行动,那么,他们就只好同柏林和罗马妥协,以求取得最好的条件。那时,我们的处境将会变成何等绝望!”但是,遗憾的是,丘吉尔的呼吁,并未引起英国当权派的足够的重视。 1939年4月15日,在德国宣布对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给予“保护”之后,戈林又飞到罗马与墨索里尼、齐亚诺举行会谈,目的是要对意大利人说明德国战备进行的情况。这次会谈的记录记载着戈林这样的一段话:“不管怎么说,捷克斯洛伐克的重型武器表明,即使在慕尼黑会议之后,假使发生严重冲突,情况也会是多么的危险啊!由于德国的行动,使两个轴心国家的地位有所改善。因为,除了其他原因之外,由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巨大生产力转归德国,结果使轴心国的经济潜力增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生产力大大加强了轴心国对付西方国家的力量。” 在戈林访问罗马的这一天,美国总统罗斯福给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一封私函,力劝他们保证在10年之内,“或者,如果我们看得更远一些的话,甚至在25年之内”不再进行侵略。意大利这个领袖对此不屑一顾,最初拒绝看这封信,后来加了个蛮横的批语:“小儿麻痹症的后果!” 德、意法西斯咄咄逼人的侵略,引起了西方一些有识之士的警觉,他们呼吁加强战备。但是,正当他们作出努力的时候,对方也在进行同样的活动。里宾特洛甫与齐亚诺于5月初在科莫举行会谈,获得了所谓“钢铁盟约”的正式和公开的结果,并在5月22日两国外交部长在柏林签字。这是对英国给东欧各国提供脆弱保证的挑战性答复。在齐亚诺的日记中,记录了在签订这个盟约时和希特勒的一段谈话: “希特勒说他对这个盟约非常满意,而且确认地中海政策将由意大利主持。他对阿尔巴尼亚很感兴趣,对我们要把阿尔巴尼亚变成控制巴尔干的坚强要塞的计划,表示热烈的赞成。” 在签订“钢铁盟约”的第二天,即5月23日,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就分别召开会议,研究各自侵略扩张的新部署了。正是:“钢铁盟约”虽签订,双方各有小算盘。欲知意大利法西斯领袖下一步如何动作,且看下文分解。 ------------------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