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十一章 隔岸观火


        侵略升级更张狂,亿万人民遭祸殃;
        无数财产毁于旦,隔岸观火心亦慌。

  就在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第一、二届期间,世界局势骤变,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战争风云正从大西洋和太平洋刮过来,引起了这个奉行“孤立主义”的大国的严重不安。
  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英国和法国的力量进一步衰退。德、意、日帝国主义为了摆脱危机,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日益法西斯化,终于成为亚洲和欧洲的战争策源地。
  日本统治阶级在政治上实行法西斯化的同时,在经济上也加速了军事化的步伐。从1931年起,日本的军事预算年年上升,1936年达到10.78亿日元,占财政支出的47.2%。日本政府还颁布和修订了许多法令,加强了对主要经济部门的控制,逐步将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日本的军事工业急剧膨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畸形上升。构成军事工业基础的化学和钢铁工业,在1931年至1936年间,增长约2.5倍。生铁产量, 1931年不足16万吨,1936年增至200万吨以上。1934年初,日本统治集团以国家垄断企业八幡钢铁厂为中心,把属于三井等五大财阀的钢铁公司合并,组成庞大的日本钢铁公司。
  日本经济军事化的过程也是垄断资本扩大的过程。到1936年,大垄断企业特别是重工业部门,一般都控制了各该部门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从1932年至1936年,财阀控制的企业接受政府军事订货达55亿日元之巨。经济军事化促进了财阀同军部的勾结,为扩军备战创造了条件。日本军队得到大力扩充,装备有了很大改善。1930年,日军人数为23万,到1936年达到38万。海军总吨位超过150万吨。
  日本强化法西斯统治和实行经济军事化的目的,是为了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它的侵略目标首先是中国。早在20年代后期,日本为了称霸东万,便加紧推行从侵略中国东北入手,进而向整个亚洲大陆实行武力扩张的“大陆政策”。1927年,主张强硬外交的大军阀田中义当了首相。 同年6月,他亲自主持召开了有陆军、海军、外务三省以及驻中国的外交官、军事首脑和行政长官参加的“东方会议”,就侵略中国的问题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在会议闭幕时,田中发表了“对华政策纲领”,把中国东北划为日本“在国防和国民生存上有重大利害关系”的特殊地区,并说,如果这个特殊地区受到损害,“不论来自何方”,“都必须抱定决心不失时机地采取适当措施”。这是赤裸裸地把中国东北地区置于日本“保护”之下,亦即视为日本的殖民地。田中还声称,日本对这个特殊地区负有稳定政局和维持治安的责任。日本帝国主义当时就搞了个武力霸占中国东北的秘密方案。 1928年6月,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沈阳皇姑屯车站制造了炸死张作霖的流血事件,妄图制造借口,一举吞并中国东北。只是由于时机不成熟,这个阴谋才未能得逞。从这时起,日本帝国主义已把侵略中国的政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1931年9月18日, 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沟的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袭击”日军,并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军队发动猛烈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日军进攻面前,蒋介石密令不准抵抗,30万东北军不战自退。在事变后四个月里,日军侵占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白山黑水间的大好河山全部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
  1932年,日军又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中国第十九路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奋起抵抗,粉碎了日军占领上海的企图,史称“淞沪之战”。同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炮制了伪“满洲国”,并要国际联盟承认。翌年,日本以国际联盟拒绝承认伪“满洲国”为借口,宣布退出国联。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全境后,逐步向热河省(今内蒙古、河北省之一部分)和华北蚕食。1933年1月初,占领了中国东北和华北之间的咽喉要地山海关,3月又侵占热河省,并逐步扩大在华北的侵略活动。1936年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了侵略联盟。1937年7月7日,日本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制造“芦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就这样,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首先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
  日军不仅在华北展开大规模攻势,而且从上海向中国横插一刀,扩大侵略战火。8月7日,日本政府召开四相会议,根据陆海军的协议,通过了一项决定:在“大陆主要使用武力的地区应为河北——察哈尔地区和上海”。根据这一决定,日本军事当局便于8月9日在上海发难。当天,日寇驻上海的海军特别陆战队官兵二人,驾驶军用卡车企图冲入虹桥中国军用机场;机场卫兵拦阻无效,不得不开枪制止,两个日本侵略兵中弹毙命。日寇便以此为借口,对上海发动进攻。大批日本海军陆战队纷纷登陆。日本飞机也在京沪杭铁路线上空频频侦察。12日傍晚,停泊在上海的日本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司令官电告海相:上海战事已处在爆发前夕。当天夜里,日本政府召开四相紧急会议,决定火速派两个师团开赴上海。13日,日寇即凭借租界和黄浦江上的军舰,炮轰闸北一带,日军飞机也对闸北狂轰滥炸。驻守上海的张治中将军指挥的中国第九集团军和上海人民奋力应战,中日双方在上海爆发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战斗。上海军民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奋勇杀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前进!进!
  日军进攻上海,动摇了蒋介石在中国东南地区的统治,英美在华利益也受到严重威胁, 于是蒋介石被迫在8月14日发表国民党政府的抗战声明,表示要“实行自卫权” ,以对抗日本的侵略。8月15日,日寇正式组成“上海派遣军”,派出两个师团到上海,随着军事行动不断扩大,又陆续增派3个师团。到9月底,上海地区的日本侵略军已达15万人,还有38艘军舰协同陆军作战。
  但是,闯入上海的日寇尽管拥有优势兵力和现代化武器装备,却遇到了中国爱国军民的迎头痛击。 在3个多月的战斗中,仅据日方的统计,日本侵略军就被击毙9115人,伤31257人。上海爱国军民在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下,打得英勇顽强;可歌可泣。只是由于蒋介石政府仍幻想“和谈”,在军事上采取被动挨打的单纯防御战略,使上海爱国军民的困难日趋严重。日寇在11月上旬派一个兵团在中国军队设防不严的杭州湾强行登陆.乘虚而入。结果在上海作战的中国军队不得不在付出惨重的牺牲后撤出上海,11月12日上海沦陷。接着日军又讲犯南京、汉口、广州等要地。然而,同日寇的预期相反,中国人民不仅没有被日寇的气势汹汹所吓倒,反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燃起今国抗战的列火,使日本变成一头陷入火网的蠢驴。
  法西斯德国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首要元凶,是欧洲战争的策源地。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虽然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和限制,但其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却根本未触动。统治阶级又将《凡尔赛和约》强加于德国的种种经济重担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和约的苛刻限制,容易伤害民族感情,在当时的条件下很容易借此煽起民族复仇主义。希特勒及其纳粹党,正是利用这种民族情绪,为其侵略和战争政策服务。
  1933年1月, 希特勒被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捧上台,当上了德国总理。这是德国垄断资产阶级重新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一个重大决策,也是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一个重要标志。希特勒一上台,立即实行法西斯的极权政治,血腥镇压德国共产党和劳动人民,疯狂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大力扩军备战,制造舆论,准备冒险发动战争。
  希特勒就任总理后的第二十八天,即1933年2月7日,精心策划了国会纵火案,嫁祸于德国共产党。 6周之内,逮捕了德国共产党领导人和积极分子1.8万人,取缔了德共在议会中的31个议席。随后,社会民主党及其他资产阶级政党也相继被迫解散。希特勒还禁止在德国成立新的政党。1933年底,希特勒宣布“党和国家合一”,使国家政权完全成为纳粹党的权力机构。 1934年8月,德国总统兴登堡病死,希特勒兼任总统,自称元首,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后,立即把国民经济纳入战争的轨道,提出“大炮代替黄油”的口号,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军费迅速上升。从1933年开始的6年半时间内,德国军费支出高达900亿马克,占同期国家预算支出的3/5。
  德国为了扩军备战,必须逐步和最终完全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1933年10月,希特勒以要求“军备平等”为理由,宣布退出裁军会议。1934年8月,希特勒秘密下令把陆军限额从10万人扩充到30万人。 1935年3月,正式宣布建立德国空军, 德国飞机的产量迅速增加, 1934年生产飞机约2000架,1938年增至5200架。1935年3月,德国还正式发表了重振军备的宣言。他们一方面制造苏联赤色“威胁”的谎言,表示德国重振军备是为了反对苏联的“威胁”;另一方面又假惺惺地宣称,德国增加军备是为了“维持和平”,并表示德国的军事力量“绝不愿为战争攻击之用”,以取得英法的支持。与此同时,德国宣布实行国防军法,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将军队和军队中的警察扩编为12个军,36个师,约50万人。
  希特勒为发动侵略战争大造舆论。他有一套极端反动的种族理论,说日耳曼民族是“地球上最高级的人种”,应当统治其他民族。希特勒叫嚣:“我们要精选一个新的统治阶层,这个阶层不知温和为何物;这个阶层将认识到自己属于优良种族,因而有权统治别人;这个阶层将能毫不动摇地夺得并坚守它的统治权。”他还伪造德国“人口过剩”的理论,说消除“人口过剩”的唯一办法就是夺取“生存空间”,要集结全民族政治力量去寻求新的生存空间。
  怎样夺取“生存空间”呢?希特勒说,“要解决德国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动武。要动武而又想一点风险都不冒是不可能的。”希特勒扬言要用刀剑去征服土地。“任何人要是胆敢对我们的这一行动加以阻挠,我们就要把他撕成碎片。只有当德国重新用它自己的刺刀来保卫自己的时候,我们的权利才能获得保护。”同希特勒一道参加1923年慕尼黑暴动的法西斯头目、前德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写了一本名曰《总体战》的书,竭力宣扬军国主义思想。他主张在和平时期就要把整个经济、整个国家都转入战争轨道,鼓吹以突然袭击、闪电战、总体战来进行侵略战争。希特勒全面接受了鲁登道夫的总体战思想,他采用一切手段,包括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种种手段来准备战争。
  1936年3月, 希特勒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派兵进入莱因非军事区。这是希特勒采取的第一个带有很大风险的行动,如果当时法国人向莱因区进军,德国只好忍辱撤退。然而,法国对德军进驻非军事区没有采取任何认真的措施,而英国则采取纵容的态度。就这样,希特勒以区区四个旅的兵力探明了英、法的虚实,摸到了底细。德军进占了莱茵非军事区,《凡尔赛和约》所给予德国的限制和束缚也就荡然无存了。 同年7月,德国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至此,地处欧洲心脏地区的法西斯德国就变成了最危险的世界战争策动者,成为欧洲的战争策源地。
  希特勒把莱因地区抢到手后,胆子越来越大,他的第二个猎取目标就是他的祖国奥地利了。 他首先谋杀了奥地利总理陶尔菲斯,策动了数起暴乱事件;1938年2月12日晨,德军又以保护日耳曼人的名义越过边界,兵不血刀地占领了奥地利。希特勒也随军到达维也纳。在刺刀逼迫下,3月18日,奥地利当局签署了“德奥合并”的法律。法西斯德国以此扩大了17%的领土,增加了670万人口,5万奥军并入德国国防军,从而加强了德国的战略地位。
  德国吞并奥地利,英、法两国政府完全听之任之。法国政府对此无所表示。英国则认为所发生的事“只不过是两位政治家商定改善他们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措施而已”。只是为了装装样子,才由其驻德国大使向德国外交部提出了一个不痛不痒的“抗议”照会。希特勒对此心领神会,随即加快了侵吞捷克斯洛伐克的步伐。他首先把英法领导人叫到慕尼黑,召开了一个臭名昭著的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内容的慕尼黑会议,其后又以和侵吞奥地利同样的“理由”,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
  希特勒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不仅获得了1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000多万人口,而且从那里掠夺了95亿马克的金钱和100多万支步枪,4.3万多挺机枪,1500多架飞机,2900多门各种大炮,10亿发子弹和400多辆坦克。占领了当时最大的军火工厂斯科达。并把大批捷克斯洛伐克青年男女掳去当兵和服劳役。由此大大加强了希特勒德国的战略地位,增强了他的战争实力。正如纳粹二号头目戈林一个月后对墨索里尼所讲的:“由于捷克斯洛伐克巨大的生产能力转归德国而产生的经济因素,它显著加强了轴心国对付西方国家的能力。不仅如此,如果发生更大的冲突,德国现在毋需保留一个师的兵力去防御那个国家了。”
  意大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个用武力向外进行侵略的欧洲国家,又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帮凶。意大利经济基础薄弱,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预算出现巨大赤字,全国失业人口大增。为了摆脱危机,墨索里尼极力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加紧扩军备战,企图通过武力进行扩张,掠夺市场和原料产地,进一步同英法抗衡。
  意大利为了重新分配东非与北非的殖民地,独霸地中海,控制红海通向印度洋的航路,以削弱英法与亚洲殖民地的联系,发动了侵略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出动30万大军,从北、东、南三路侵入阿比西尼亚。 阿比西尼亚奋起反抗。1936年5月,意大利占领了阿比西尼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阿比西尼亚皇帝海尔·塞拉西流亡英国。意大利侵略军以历时7个月,死伤14万人的代价占领了阿比西尼亚,并将其与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合并,组成意属东非帝国。在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的过程中,由英国控制的国际联盟对意大利实施了有名无实的“经济制裁”,也没有进行石油禁运和封锁苏伊士运河。意大利占领阿比西尼亚之后,国联迅速撤消了对意大利的所谓“经济制裁”,实际上是对侵略的承认。对此,阿比西尼亚进行了公开的谴责。
  意大利侵占阿比西尼亚全境后不久,又伙同德国对西班牙内战进行了公开的武装干涉。本来德、意之间存在矛盾。1934年希特勒企图染指奥地利,遭到英、法的反对,意大利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一度陈兵意奥边境,使希特勒不得不知难而退。事后,意大利感到在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的斗争中,主要对手是英国和法国,需要有德国支持,以对付英、法。而德国在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时也给予了积极支持,希特勒还曾访问罗马,当面吹捧过墨索里尼,两国关系已有重大改善。在武装干涉西班牙时,两国关系更加密切,并在1936年10月签订了共同协定,结成了“柏林一罗马轴心”。
  德、意与英、法、美争夺的重点是在欧洲及其恻翼——非洲地区,但是它们需要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一个同伙,使英、法、美陷入两面受敌的不利态势。而日本帝国主义凭借迅速增长的实力,正企图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独占中国,称霸亚洲,因此也希望在欧洲能找到盟友。经过密谋磋商,德国与日本于1936年11月25日在柏林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也加入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至此,三个法西斯国家结成了“柏林一罗马一东京”的侵略轴心。
  面对着法西斯强盗肆无忌惮的侵略,罗斯福忧愁满腹,他已经意识到希特勤及其盟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侵略扩张,会对美国带来严重后果。当初,他把这些国家视为“土匪国家”。但是在新政初期,对外政策不是他优先考虑的问题。事实上罗斯福夫人埃莉诺曾邀请过《纽约时报》的安妮·奥黑尔·麦考密克吃晚饭,并且说:“不知道你能不能设法使总统比较关心对外事务。”
  罗斯福曾试图使美国加入世界法庭,对侵略者进行制裁,但是没有成功。此外,他没有作出任何努力向30年代中期美国普遍存在的和平主义和孤立主义进行挑战,而是采取了随波逐流的消极态度。罗斯福在回顾伍德罗·威尔逊未能说服美国人民支持国际联盟的情况时认识到,一项有效的对外政策需要在国内形成可靠的一致意见。他主张对人民要引导,要教育,对不同的意见要等待,要迁就。有时他能在同一个法案中机敏地把不介入战争的孤立主义思想和防止战争的干涉主义思想结合起来,给人的印象是前后矛盾,模棱两可。因此,国际主义者指责他摇摆不定,不能发挥领导作用;孤立主义者指责他玩世不恭,口是心非。说话尖刻的克莱尔·布思·卢斯说: “每一位大人物都有典型的手势。希特勒是举臂;丘吉尔是V型手势。那么罗斯福有什么手势呢?他把食指弄湿,住空中一举。”
  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时,罗斯福正与最高法院进行着尖锐的斗争;翌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时,他头脑里考虑的最主要问题是经济衰退;慕尼黑危机结束时,他正在进行着“清洗”。当罗斯福确实就国际局势的严重性发出警告和谋求加强美国的防务能力时、提出批评的人指责说,他试图以诉诸于必定使美国卷入战争的国外冒险来掩盖在国内的失败。
  在通常情况下,罗斯福执行对外政策的方式同他处理国内问题一样,主要不是从官方途径了解情况。他花相当多的时间同有见识的来访者谈话,并且拥有从伯纳德·巴鲁克到埃文斯·卡尔森上尉这样的一伙人向他通风报信。总统不相信国务院,认为它保守、固执,容易泄露情报。他认为,外交机构里有很多累赘无用的人,这些人被任命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他们本能地反对他的国内外政策。罗斯福曾经对马里纳·埃克尔斯说过:“你不妨试试改变一个职业外交官的思想、政策和行动,然后你就知道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了。”他经常把本来属于国务院的任务交给财政部或者海军部,或者交给他认为可能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务的任何部门,国务卿赫尔对此感到沮丧。后来他完全越过了国务院,任命哈里·霍普金斯为他解决外交上的问题,只向他本人负责。
  为了有效地掌握第一线的情况,正确地判断国际形势,罗斯福亲自遴选外交官,特别是派驻重要国家的全权大使。他派威廉·多德去柏林担任大使,这反映他对希特勒侵略扩张的关注,同时也表明他对纳粹主义的反感。他派同情苏联的威廉·布利特去莫斯科任职,这表明美国想同苏联改善关系,并谋求日后建立美苏同盟。布利特在1919年就断言过,布尔什维克政府决不是昙花一现,而是一定会在俄国土地上长期存在下去的,然而他的上级却倾向于认为这个政府是短命的,为此他被逐出国务院。他是一个浪漫的自由主义分子,容易感情冲动,然而非常精明。
  美国同英国历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罗斯福对英国政府的动向尤为注意。他派乔·肯尼迪去伦敦是期望一位眼光冷静的企业家,能够就英国政府的绥靖政策提出公正的报告。肯尼迪是一位有爱尔兰血统的波士顿人,罗斯福考虑到,由他担任驻伦敦大使可能有助于消除爱尔兰血统的美国人对美国在发生战争时同英国合作的抵触情绪。于是在1937年秋季的一天,他把肯尼迪邀请到椭圆形办公室里。总统先是向他致意表示欢迎,然后又请他往后站一站,以便仔细观看他。肯尼迪感到迷惑不解,往后退了两步。
  “乔,”过了一会儿,罗斯福说,“对不起,请你把裤子脱下来好吗?”
  肯尼迪感到非常意外,问罗斯福是否听清了他的话,总统点头示意,一点也没有错。肯尼迪解开了吊带,裤子掉下去了,穿着裤衩傻呆呆地站在壁炉前,显得很不自在。
  “有人看见你穿浴衣, 他们告诉过我这件事, 现在果真如此。”罗斯福说,“乔,就看看你这两条腿吧,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你这么严重的弓形腿。你知道不知道驻英国的大使必须穿着短裤和丝织筒袜出席就职仪式?你能不能想象你将是个什么样子?我们新大使的照片在世界各地出现时,将成为一个笑料。乔,你根本不适合担任这项职务。”
  “总统先生,”肯尼迪恳求说,“如果英国政府能允许我穿燕尾服和条纹裤子出席仪式,你能同意任命我吗?”
  “这个,乔,你可知道英国人多么讲究传统。你无法得到允许。我得很快任命一名新大使。”
  乔要求给两周的宽限,罗斯福同意了。肯尼迪提起裤子,恢复了尊严,离开了白宫。总统自鸣得意,暗自笑了起来。过了两周,肯尼迪手持一份允许他穿条纹裤子和燕尾服出席就职仪式的公函来到白宫,结果他得到了任命。后来,有人就此事向罗斯福提过意见,但是他把头往后一仰,一笑了之。他说:“选派大使不仅从政治上考虑,而且还要注意风度,不时地纠正他们的坏毛病,因为他们出去,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呀!”
  在美国,虽然没有几个人对希特勒或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表示赞同,但是他们不肯介入欧洲和亚洲的问题。尽管他们非常同情被侵略的受害者,他们也不愿让1917年的经历重演。奈伊委员会指责说,“由于盟国的宣传以及贪得无厌的银行家和军火商人的共同影响,美国被哄骗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人在“修订论”历史学家和奈伊委员会这种指责的影响下,强烈要求:”再也不打仗了!”大学生信仰和平主义,校园里发生罢课,要求取消后备军官训练团。许多美国人坚决主张美国避免加入所有“纠缠性联盟”,其中包括为通过集体安全确保国际安宁所承相的义务。人们认为,这样的安排可能再次把美国拖入一场国外战争。“美国的政策是保持不被纠缠和无拘无束, ”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在1936年1月宣称,“让我们奉行这项政策。让我们保持不被纠缠和无拘无束。让我们不加入任何联盟。让我们不承担任何义务。”
  罗斯福在白宫执政的头几年,奉行的对外政策基本上反映了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潮。罗斯福虽然反对对他的行动自由施加限制,但他接受了孤立主义者授意通过的一系列中立法律。他默许墨索里尼占领埃塞俄比亚、日本侵略中国和希特勒无视凡尔赛条约重新占领莱因区,并且步英国和法国的后尘,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态度。毫无疑问,美国的孤立主义鼓励了独裁者,但是法国和英国的绥靖政策并没有激励罗斯福采取反对侵略者的立场。由于这些国家没有作出一些积极的表示,因此很难指望这位总统会单方面采取行动。1938年,他曾试图取消武器禁运,因为武器禁运对忠于西班牙共和政府者的危害大于对叛乱分子的危害。但是,国会领导人告诫罗斯福,这将意味着“失去所有天主教徒的选票”。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罗斯福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内计划而附和了孤立主义的潮流,因此未能履行领导的义务。伯恩斯说:“作为对外政策的决策者,罗斯福在第一个任期与其说是政治领导人,还不如说是持骑墙态度的政客。”他往往在私下是国际主义者,而政治上的权宜之计使他不能表明自己的真正信念。他在讲演和书信中经常重申,他坚信美国应该避免被拖入另一场国外战争。难怪人们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罗斯福采取的是典型的“隔岸观火”的态度。正是:战火四起顾虑多,力图避免陷漩涡。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