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我们从杜拉病例中已经很明显地看到潜意识与性动力的关系。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与布洛伊尔教授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症的时候,弗洛伊德就已经初步发现歇斯底里病与性的关系。 在《自传》中,弗洛伊德曾说:“布洛伊尔不怎么注意性的因素,顶多只把它看成一般的情绪激奋而已。”到了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共同合著《歇斯底里研究》的时候,布洛伊尔仍然坚持其忽视性因素的观点,致使该书未能触及有关病变过程所植基的病因上。但是,弗洛伊德本人已经提出了自己的创见,表示要把研究方向集中地转向性的问题。 弗洛伊德在《自传》中说:“通过自己的经验的快速增进的累积,我知道在神经病现象的背后,并非随便任何一种情绪激奋在作祟,而通常都是因为早年的性经验,或新近的性冲突所引起的。我之研究神经质患者,原是不怀任何偏见的,所以,我的结论绝不是我有意造成,也没有夹杂半点个人的期望成分在内。”“在我这个新奇的发现的影响之下,我迈上了极其重要的一步,超越了歇斯底里的领域,开始探究那些常在门诊时间内来看病的所谓‘神经衰弱病人’的性生活。我做这一尝试的代价很大,牺牲了医生的声望,但却带给我即使在三十年后的今天都仍然坚定无比的信念。”“由此,我开始有一个倾向,即认定神经机能病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一种性机能障碍……得到这样的结论,就我的医学良心而言,是一件极愉快的事。我希望我的这一工作,弥补了医学上的缺陷。”在《少女杜拉的故事》中,弗洛伊德更明确地说:“歇斯底里病的症状不过是病人的性活动而已……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现,性是开启心理症难题之门的钥匙。轻视此钥匙的人决不能开启那扇门。” 由此可见,弗洛伊德的性理论,尽管仍然有它的缺点和错误,但使弗洛伊德找到深入到内心的主要线索,从而为加速建立潜意识理论直接开辟了道路。 由于发现了性因素在神经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弗洛伊德在建立潜意识理论的过程中找到了重心。从此以后,在他为健全潜意识理论而研究梦的时候,进一步明确了性因素的意义。弗洛伊德发现,在梦中,经常表现孩童时期的性动力和新近的性经验。梦和歇斯底里一样是潜意识幻想实现自我满足的手段。 我们以《梦的解析》所提供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这是弗洛伊德本人梦见自己的童年生活的情景。弗洛伊德是这样写的: 几十年来我都没有做过真正焦虑的梦。但我仍然记得一个在我七岁或八岁时所做的梦,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才来解析这个梦。 这个梦还很鲜明,我在梦中看见我深爱着的妈妈。她的外表看来具有一种特别安详、睡眠的表情,由两个或三个生着鸟嘴巴的人抬人室内,把她放在床上。我醒了过来,又哭又叫,把双亲的睡眠给中断了。那些穿着奇装异服的、高得出奇的、长着鸟嘴巴的人,我是从菲利逊编的《圣经》的插图中看到的。我想象他们一定是从古埃及坟墓的浮雕上走出来的鹰头神祗。经过分析后,引出一位坏脾气男孩子,他是看门人的孩子。当我们小的时候,我们曾在一起在屋前的草地上玩耍。他叫菲利浦,我好象从这个男孩那里听到有关性交的粗鲁名词。而那些受过教育的人则用拉丁文“交媾”这个比较文雅的字来形容这件事。在这个梦中我显然是选用鹰头来代表性交(在德文原字,“性”的俚语称为vogeln,是由vogel,即“鸟”变来的。这里弗洛伊德用vogel指“鹰”)。我一定是从教我的年轻老师的脸色中猜出“Vogel”一字所隐含的“性”的意义。我妈妈在梦中的那个样子,则是来自祖父死前数天的昏迷和气喘的那个印象。对于此梦的“再度校正”的解析是我妈妈快要死了,坟墓的浮雕刚好与此相配合。我醒来的时候充满焦虑,直到把双亲吵醒以后还闹个不停。我记得自己看到妈妈的脸孔以后,心里就突然平静下来……这焦虑之情可以推溯到那含糊但又明显的、由梦中视觉内容所表露的“性”的意味。 为了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弗洛伊德的论断,我们再引述弗洛伊德所提供的梦例。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 一位二十七岁的男人患了重病一年后,告诉我,他在十一岁到十三岁之间经常反复地做下面这个梦,并且感到非常焦虑:一位男人拿着斧头在追赶他,他想要逃开,但他的脚似乎麻木了,不能移动半步。这是一个常见的焦虑的梦的典型例子,而且绝不会被人认为与性有关。在分析的时候,梦者首先想起一位叔叔给他讲的一个故事。那是有关他叔父在一天晚上在街头被一位鬼头鬼脑的男人攻击的事。梦者由这联想得到以下结论:他在做梦之前听到一些和这相似的事情。至于斧头,他记得在一次劈柴的时候把手指砍伤了。然后他立刻提到和他弟弟的关系,他常对弟弟不好,将他打倒。他特别记得有一次他用长靴踢破了弟弟的头,流了许多血。他妈妈因此对他说:“我害怕你有一天会把他杀掉。”当他仍然在思索有关暴力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他九岁时的一件事。那天晚上他父母很晚才回来,双双上了床,而他恰好在装睡。不久他即听到喘气声以及其他奇怪的声音,他还能猜度他双亲在床上的那种姿势。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他将自己和弟弟的关系和父母的那种关系相类比。他把父母亲之间发生的那件事放在暴力与挣扎的概念之下。他甚至还找到对自己的此种看法的有利证据:常在母亲的床上找到血迹。 弗洛伊德指出,“成人之间算是家常便饭的性交可以使看见的小孩感到奇怪并导致焦虑的情绪。”弗洛伊德指出,上述儿童的梦和焦虑情绪乃是因为性冲动而又受到排挤所引起的。 在研究梦的过程中,弗洛伊德逐渐地导致了潜意识理论的核心问题——性。但是,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研究重点仍然是“梦”的问题本身,所以,尽管他已经越来越多地触及到性的问题,但在二十世纪初以前,他一直没有机会集中地和系统地研究“性”。他说:“《梦的解析》并不是没有受到科学知识进步的影响。当我在一八九九年完成《梦的解析》时,我的性学理论还未建立。关于比较复杂的心理症的分析也还刚刚开始。”(见弗洛伊德为《梦的解析》第三版所写的“序言”) 从一九零零年到一九零五年,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需要以及这两方面的进步和发展,都迫切地要求弗洛伊德集中解决“性”的问题。《少女杜拉的故事》的准备和发表过程,为全面解决性学理论提供了理论上和材料上的准备条件。 但是,到底从何入手来开始研究性心理呢?换句话说,应采取什么途径、什么方法去揭破性的秘密呢?既然性的秘密被深深地掩盖在看不见的、层层受阻的潜意识王国里,到底应该怎样打开它呢? 弗洛伊德从多年来进行理论研究和医学实践的经验中,早已看到了揭示潜意识奥秘的窍门,找到了通往潜意识王国的捷径。这就是对病态心理或变态心理的分析(梦的分析实际上也是变态心理分析的一个重要分支)。潜意识往往是以往经历的浓缩品,是幼童原始心理的沉淀物,它又被埋藏在内心深处,受到意识层面的重重封锁。因此,在正常心理生活中,它们很难表现出来,即使表现出来,也是零碎的、不系统的、不典型的。然而,在歇斯底里症中,潜意识却得到了最典型、最集中的表现。变态心理犹如被颠倒了的心理世界,使人的整个心理结构大厦底朝上地换了一个个儿。换句话说,原先被压在底层的潜意识被发泄出来,而原来起着控制作用的意识则被打扰或完全失灵,于是颠倒了秩序。惟其如是,才提供了观察潜意识的最好机会。 性心理是隐藏得最神秘的心理因素。在正常生活中,在常态心理中,我们只能看到被意识控制和加工了的性心理,例如体现在男女间的正常恋爱中的那些爱情心理。这些正常的性心理只是人的性心理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且,这是经意识和“超我”(社会力量,如道德规范的约束力等等)改造了的部分,它远不能代表真正的“性动力”的本来面目,更不能由此看出早已消逝的、童年的性欲。 相反地,在歇斯底里症等变态心理症中、在梦中,潜意识中的性动力就更赤裸裸地、露骨地、集中地表现出来。所以,弗洛伊德研究性心理也是从性变态入手。换言之,性变态乃是性动力的一种暴露手段和通道,由此可以窥见人的性的秘密。 一九零五年,弗洛伊德完成了《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和《少女杜拉的故事》之后,就集中精力研究了性心理。这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大厦的建造工程中,是一个最关键的一步。我们将会着到,性学理论的集中完成,标志着弗洛伊德在理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弗洛伊德将他对性理论的研究集中在《性学三论》这三篇论文上。 《性学三论》是由三篇文章组成的——《性变态》、《幼儿性欲》和《青春期的改变》。这三篇文章讨论了性异常的病理、心性发展的过程、性动力理论以及性动力在人类行为中的种种表现,阐明性心理在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及其活动规律,论证了性动力对潜意识的形成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性学三论》和《梦的解析》成为弗洛伊德的成名之作,也的确是弗洛伊德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我们要了解弗洛伊德的为人,了解他的学说,了解他对科学研究事业的态度,就不能不深入了解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及其作用。 在弗洛伊德以前,人们已经早就开始了对“性”的问题的研究。 弗洛伊德的功绩仅仅在于发现了性心理的发展史及其规律,揭示了性心理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为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更深入地研究“性”的问题提供了开启他们的“灵感”的钥匙。 弗洛伊德在这一时期转而集中精力研究性心理并不是偶然的,并不是他个人的主观兴趣的转移,也不是他的好奇心所引诱。这是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需要以及以前科学家们研究人类性问题的成果之必然结果。 在弗洛伊德以前不久,对性的问题有过深刻研究的人当中,有三位是值得在这里提出来的;这三个人就是马克思、达尔文和蔼理斯。他们所处的时代同弗洛伊德相差不太远,弗洛伊德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并不太熟悉,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弗洛伊德研究性的问题时忽视了社会生活对性心理的影响,夸大了个人性心理的作用。达尔文是从生物学和遗传学观点研究“性”的问题的,所以,当弗洛伊德研究性心理时,吸收了达尔文在生物学和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体现了在弗洛伊德关于性欲发展的理论上)。至于蔼理斯,由于他同弗洛伊德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所以,他们的性学理论是相互影响的。 本章论述弗洛伊德的性学理论只能简略地集中在三个重要问题上:性变态、性欲发展过程和性动力的理论。 什么是性变态?一般说来,所谓性变态或性异常,乃指那些不采用一般的异性间生殖器交媾,而以其他异常方法来获得性快感的性行为。通常包括同性恋、异性模仿欲、暴露症、性虐待狂和性的被虐待狂等。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所有这些性变态并不是生殖器官及其附属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而是性心理的某一特定因素的不协调、膨胀造成的。换句话说,性变态是性心理某一因素或多种因素逃脱意识的控制而宣泄的结果,是未经正常意识心理加工、改造之最原始的性动力的暴露。因此,通过研究各种性变态的表现症状、宣泄途径和方法,可以发现原来埋藏于内心深处的性动力的本质及其活动规律。 为了研究性变态,弗洛伊德首先确定“性对象”、“性目的”、“性倒错”、“部分冲动”和“快感区”等概念的含义。只有弄清以上概念,才能明白许多与性对象和性目的有关的性变态现象,才能明白它们和一般人所接受的常态性心理之间的关系。 弗洛伊德说:“那些放散着性吸引力的人物称做性对象,而性冲动所竭力达到的目标就叫做性目的。”性对象的变异可导致同性恋、恋童症和恋兽症。而性目的变异可导致性虐待狂、性被虐待狂、暴露症、模仿异性欲、恋物症和窥视症或观淫癖等。 弗洛伊德把同性恋看作是性对象倒错的结果,所以,同性恋也叫性倒错。 在弗洛伊德以前,医学界和心理学界对性倒错症的来源已有过研究。其中最普遍的是“变性论”、“先天论”和双性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变性论”(有时也叫“变质论”)和“先天论”都是站不住脚,只有双性理论还包含着更多的合理因素。 所谓“变性论”把同性恋归因于患者的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变质”。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实际上,性倒错者的器官和机能并没有损坏,他们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正常人一样。弗洛伊德指出,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同性恋者当中还往往包含某些有成就的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等“能者”在内,这就表明性倒错者的心智发展并未受损。弗洛伊德还引用人类学、民族学的材料,指出性倒错症在古希腊、古埃及的文化发展高峰时期以及在现有的原始人部落中都十分流行。 “先天论”把性倒错归因于天生的因素。弗洛伊德指出,事实证明,性倒错者往往有早年受强烈的性刺激的历史或发现有受鼓励性或压抑性外在势力的影响(如同性的长期相处、战时的伙伴、监狱刑期内的同牢生活、异性性交的危险性、独身等等)。所以,蔼理斯在弗洛伊德以前也主张“先天论”是无根据的。 关于双性理论,本书第九章曾提到弗莱斯对双性理论的贡献及弗洛伊德对弗莱斯双性理论观点的否定态度。在讨论性变态时,弗洛伊德很重视双性理论,但他再一次避而不谈弗莱斯观点,而只把双性理论同弗兰克·李滋顿、吉尔南及薛瓦利等人联系在一起,这当然是对弗莱斯的一种不公正的态度。 弗洛伊德认为双性理论所以带有较多的合理因素,恰恰是因为这一理论较全面地反映了人类性欲的发展过程的某些特点。从人类的性机能和性心理历史和发展过程来看,人类的性分化原本是从同性中逐渐演变而来的。弗洛伊德说:“从知之已久的解剖学知识里,我们得到一种印象,相信人类初始的发展原本倾向于双性化(或雌雄同体),但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地变为单性,受阻的一性只留下微少残迹。我们自然会把这个观念引申到心理学范畴里,设想性倒错原是心理上的阴阳人的一种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性的发展过程中,不论从个体发育系列还是从种族发展系列来看,都存在着从双性逐渐到单性的演变过程。从个体发育来看,胎儿在完成了母体内的孕育以后,便基本上完成了这个演变过程,即是说,到胎儿出生时,单性的性别基本上已成定型。此后的发展,不过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单性性质。在种族发展系列中,到了现代人,则可以说已经确定了单性的,即男女异体的倾向。 弗洛伊德认为,由于早期的、幼年的心理特质可以以潜意识的形式积压在心理深层,而且它们又具有极大的主动活动能力,所以,在个人或种族的发展中(特别是个体发育中),上一代的或上数代的或早年的心理特质(包括双性时期的心理特质)都可能重现出来,都可以沿着旧有的、“干涸了的河床”重新宣泄出来;何况在现阶段的人体结构和人类心理中本来就还存在双性的某些痕迹。 就个人而言,双性的痕迹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因此,一旦存在着有利于恢复双性的客观条件,存在着主观意识的控制力的减弱这个内在条件,双性就会重复,而其主要表现形式乃是性倒错,即同性恋。 弗洛伊德指出:“这些反常现象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无意之中助长了我们对于正常发展过程的了解。原来,形态上某一程度的双性倾向竞是正常的。没有一个正常的男人或女人不具备异性器官的残迹。其中,有些经过转化,供他种目的之用;有些则成为一无用处的残存器官,继续存在。” 所以,性倒错和其他精神病症一样,其发作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历史基础的,是有主观和客观的条件的。 性倒错现象的性目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在男性的同性恋者那里,肛门性交其实并不常见,较多的是相互手淫。在女性方面,同样的,同性恋者的性目的也是多样的,其中以通过口腔粘膜的互相接触达到性快感为最多。 在性目的方面的变态,弗洛伊德又称之为性错乱。在他看来,性虐待狂等性错乱症乃是潜意识中的性动力因素的宣泄,而这种性动力又是人类种族和个人发展过程中的早期性征的痕迹。在他看来,在正常人那里,追求性目的而达到性冲动是受着意识界的各种观念(如道德观念、害羞感、嫌恶感等等)的限制的。弗洛伊德称,“性冲动必须不时地受到某些精神能力或阻抗作用的压制,其中最明显的是害羞及嫌恶感。我们可以设想,这些力量本来是用来囿限性冲动,使之不至于溢出正常范围之外。如果在人的性冲动尚未充分发展之时,这些力量得到充分的发展,它们就能驾轻就熟,好好地引导性的发展,使之正常。” 在了解性变态的根源之后,弗洛伊德再次得出这样的结论:“各种心理症的推动力量,无一不以性本能为根基。我的意思绝不是说,性冲动的能源仅仅贡献于病态的症状形成。我所坚决认定的是,它根本就供应了心理症最重要、独一无二的能源,故而这些患者的性生活或全部、或大半、或部分地表现在这些症状里。如我在别的地方所曾说过的,症状也就等于病人的性活动。这二十五年来逐日累积的歇斯底里症和其他心理症的行医经验,便是我的最佳佐证。” 从性变态、心理症的各种异常现象中,已经发现了性本能、性冲动在人的心性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人们不禁要问,人的性欲何以会在心理发展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这些重要作用究竟怎样产生的?怎样发展的? 我们大致地介绍一下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一书中的第二篇和第三篇文章——《幼儿性欲》和《青春期的改变》的内容: 在研究歇斯底里和梦的时候,弗洛伊德已经发现了性欲一在人心发展中的基本行程。他在《少女杜拉的故事》一书中说: 性并不是象“天降之神”那样突然出现于某一场合中,并介入于歇斯底里症的发作过程中…… 弗洛伊德在分析杜拉的潜意识幻想时,也说:“我认为这种潜意识中的爱情(这可以从他们的不正常的结果中看出来)——父与女、母与子之间的爱情是婴孩时期原始情感的翻版……我也解说过伊底帕斯的神话可能就是这类典型关系的诗歌化的结果。” 通过研究歇斯底里病人的童年生活史,弗洛伊德发现:“歇斯底里的发作是病人早期实行而后来放弃的自体性欲的替代物……病的发作得以产生乃是因为性动力的加强以及作为一种慰藉作用的初期获得的倾向促使病人重复他以前曾经有意识地使用过的自我满足的方式。” 很值得注意的是,歇斯底里发作的过程也近似地反映和重演了人类性欲自小至大的发展过程中的诸阶段。据弗洛伊德总结,病人的病情发展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自体性欲满足而缺乏理念上的内容。 第二个时期:自体性欲满足而与幻想配合,幻想在自慰中达到高潮。 第三个时期:自慰动作的否决,而幻想仍然保留。 第四个时期:这个幻想受到潜抑,于是幻想借着歇斯底里的发作而突破潜抑作用。发作的内容或者与幻想一致,或者经修饰而与新经验相协调。 第五个时期:病的发作恢复自慰的动作,而该动作曾属于幻想且已被放弃。 弗洛伊德说,这些都是“婴孩时期性活动的典型循环史:潜抑、潜抑的失败,然后是被潜抑内容的复苏”。 由此可见,研究人的性欲发展过程,特别是幼儿阶段的性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识与实践意义。 但是,在弗洛伊德以前,人们并没有注意到幼儿性欲的问题。普通人以为,性冲动不存在于童年时代,它只是在生活史上的那个被称为青春期的时候突然冒现出来的。弗洛伊德的性学理论企图扭转人们对于“性”的这种狭隘看法。 所以,为了把握弗洛伊德关于性欲发展的理论,我们首先要弄清弗洛伊德给“性”下的定义。弗洛伊德在《自传》中说: 我对性观念的发展是两方面的。第一,性一直被认为与生殖器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则把它们区分开来,并视“性”为一种包罗更广内容的生理机能;它以获得快感为其终极目标,而生殖不过是它的次要目的;第二,我认为性冲动包括所有可以用“爱”这个笼统字眼来形容的念头,那怕只是亲昵的或友善的冲动……这些引申所表达的,是撤除过去常常引导人们犯错误的观念和局限性。 对“性”的观念的上述改造,其直接的好处是使我们可以把小孩子的、或变态的性行为同正常人的性行为一起都囊括在一个“性”的范畴里。 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发展在人的一生中经历三个主要时期: 第一时期:从婴儿到五岁。这是最重要的时期,因为它打下往后一切性的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在这一时期,部分性本能占主导地位。它们彼此间多多少少独立着,各自寻求自己的满足。弗洛伊德说:幼儿性欲的特征是两个:(一)它是自体享乐的(即在自己身上寻找性对象,如吸吮大拇指、初期手淫等等);(二)它的每一个部分冲动,通常各自为政,互不相干,但皆致力于快感的获得。 第一时期的部分性本能,最重要的是两种:口部的部分本能和肛门的部分本能。 口和与口唇相连的部分形成所谓的口部性快感区。儿童以吸吮拇指、咬东西或吞的动作来寻求快乐。弗洛伊德认为,“一个小孩啃指头,表示他正在追寻某一种记忆犹新的愉快体验……吸吮母亲的奶(或其代用品)原是孩童生活里最早体验的一种愉快的动作,也是最重要的动作。我们可以说孩子的嘴唇便是快感区。母亲奶汁的暖流,确能带来刺激,造成快感。” 肛门附近地带构成肛门欲快感区。这一种部分本能是与排粪行为相联系,它们的发展方式与将来性格的构成大有关系。儿童知道他的双亲称许这种功能的完成,并且在他那随意收放的能力上产生一种权力的意识。儿童的粪便是他给予世界带来的第一种东西。他后来对待金钱、他人、工作和一般生活的态度,大受他在婴儿时期对排粪过程和粪便本身的态度的影响。这种说法初听起来似乎非常牵强附会,但应当看到,两岁的儿童实际上几乎在整个一年中一直在双亲的监督和指导下练习控制大小便。在这一时期儿童受到的训诫、称赞和恐吓大部分与他的大、小便有关,所以,他对排粪功能的早期反应必然对其后来的性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他慢慢地学会忍大便来对母亲表示轻蔑,并学会通过这种延迟动作来增加后来的快乐。弗洛伊德说,在后来的生活中,忍大便的倾向对于积钱、固执和吝啬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另外,这时的儿童也把完成排粪作用的意愿作为对父母表示爱情的手段;并且,由于这一行为所获得的感官上的快乐,这种意愿会转变成慷慨、奢侈等性格。 根据弗洛伊德的学说,第一时期又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所谓自恋期。这是开始于婴儿降生后的最初几个星期。这时,儿童还没有把自己同客观世界区别开来,分不清主体与对象,还没有形成个人意识。因为吸吮动作在这一时期最重要,所以,口部性本能占主导地位。将近两岁时,儿童的自我意识生长了,性本能开始向着自己,把自己当作爱的对象。因此,弗洛伊德把这一阶段又称为拿西梭斯期。拿西梭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因拒绝仙女厄科(意译“回声”)求爱,受阿佛洛狄忒惩罚,竟对水中自己的倒影发生爱情,憔悴而死,死后化为水仙花。第二阶段是两岁左右。这时,母亲发挥了权威,要求儿童控制便溺,这就造成肛门快感区的自我满足。这时,儿童往往以残暴和喧吵的行为和裸体奔走来炫示身体的嗜好。第三阶段就是伊底帕斯潜意识情意综期。这是幼儿性欲发展中最危险的阶段,儿童开始向外界寻求爱的对象,首先不可避免地把爱的感情发泄到自己最亲近的人——父母或保姆。这时儿童的性要求要由异性父母来满足,对同性双亲怀有对立情感。 弗洛伊德把伊底帕斯期的幼儿性欲看作是最重要的因素,它的发展将决定着一生心理的特性。 当然,弗洛伊德认为,为了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前途,必须对幼儿的伊底帕斯潜意识情意综实行压制、改造。这时,儿童的心理逐渐地发展了“自我”,形成了“超自我”。强迫破坏伊底帕斯情意综的心理因素是所谓的“阉割错综”。对此,弗洛伊德说:“对于一个开始玩弄自己的生殖器而又不引以为耻的男孩,他的父母或保姆总要用割掉他的生殖器或割掉玩弄着生殖器的手来恐吓、威胁……”阉割错综是为伊底帕斯情意综的解体开路的。 第二时期是从五岁到十二岁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性欲进入潜伏期。原先粗野的、赤裸裸的性行为开始长时间地沉寂下来,停止发展。这时候,儿童的“自我”继续显著地发展起来,并开始学会以“自我”控制“原我”,使之慢慢地适应周围世界的客观条件。 第三时期是青春发动期,约十二岁到十八岁期间。这时,幼年时期的性冲动全面地复活了,性生活的新流沿着早期发展的途径向前推进。弗洛伊德说:“青春期的开始带来了新的变化,幼儿的性生活改头换面,终于成为习见的常态样式。在此以前,性冲动多半是自体享乐,如今则开始寻找性对象。从前每一种部分冲动都单独作战,各快感区各自在其特定的性目的上寻求快感。现在,一个崭新的性目的出现了,所有的部分冲动一起合作以求得该目标,而各快感区则明显地隶属于生殖器这个主要区域。” 以上是个人性欲发展的全部历程。一般地说,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都顺利地完成,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实现性成熟。但有时,在性的发展中,也会遇到阻力,因而,性发展就发生不协调甚至变态。例如,某一种部分冲动会越过其他的部分冲动,变得过于强烈,导致性发展的不协调,这就会影响性的正常发展。又比如,在一个阶段上的失望会造成一种退却,形成所谓退化现象,性的发展退缩到较早的、较满意的阶段。一个失望的爱人会回到他幼年时代的母爱回忆中,陶醉于母爱中,或纵情于自恋的行为、手淫等等。弗洛伊德把性发展在某一阶段上的停顿称为“固置”或“执著”。 所有这些阻力、退化、执著等力量,隐藏着成人后发生性变态、神经质的危险因素。当然,这些因素的比例不同,影响也不一样。 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发展诸阶段中,第一阶段,即幼儿时期是最重要的,它凝积成为潜意识的主要成分。由于幼儿性欲从社会、意识的标准来看是不适当的,所以,在人类心理发展中,它们总是要遭受压制和潜抑。这就是幼儿性欲是最容易遗忘的部分,也是最具反抗力的部分的原因。 弗洛伊德说:“早自一八九六年我便已强调童年在某些与性生活有关的重要现象里的意义。从那时起,我就致力于揭示幼年期性生活的重要性,不曾稍歇。”(见弗洛伊德著《幼儿性欲》) 性欲发展诸阶段的特点,都可以单独地畸形发展,形成为不同类型的性变态或神经病。这是因为性发展的最早阶段的特质都要和幼儿性欲一样,遭到压制和改造。因此,它们也同样会在适当条件下表现出来。到了性成熟以后,早期的任何阶段的性特征的再现,都将会被看作是反常。 只要不抱任何偏见,就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关于性欲发展,特别是关于幼儿性欲的理论,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以独创的精神,探索着一向被科学界埋没的领域,思索着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早已被遗忘了的童年性心理。 诚然,在弗洛伊德以前,也有过对于幼儿性欲的猜测或描述。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所描述的幼儿性欲的浪漫故事就表达了古人对这课题的某种猜测。弗洛伊德所引用的“斯芬克斯之谜”——伊底帕斯的故事即是一例。到了近代,在世界文学名著之林中也有过对于幼儿性欲的生动描述。 法国名作家司汤达(1793—1842)所写的自传性小说《亨利·布鲁拉德的一生》,就曾经生动地描述他自己在幼年时代对于母爱的体验。他提到自己身在襁褓之中时对于母亲的爱情,表示嫉妒任何一个亲近母亲的男人,尤其是那个显然与她有合法关系的男人。现录下书中一段: 我的母亲加格农夫人是位迷人的女性,我深深地爱着她。不幸在我七岁的时候便失去了她。 当我六岁时(一七九八年),我很爱她。我爱她的情形,就和我后来在一八二八年爱上阿尔伯达·德·鲁本小姐时的疯狂情形那样。实际上,我追求幸福的方法始终未曾改变过;只有一点例外——当时我在肉体之爱方面与凯撤同病相怜。凯撤若复生于今日,大约除了动用大炮或短枪,再也无他法可想。不过,这个差别,倒不是那么重要,而在作风方面我一直是同他根本相同。 我愿母亲不着衣物,我愿吻遍她的全身。她热爱我,常常吻我,对她的吻,我常如此热情地回报,以致她不得不躲开。我总是想要吻她的胸乳,你能想象吗,在我小时候,还不到七岁,我曾经深深地爱上她。 但是,司汤达毕竟只是在小说中触及到这个问题。因此,即使读者看又了这一段文字,也会以为这是一个作家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感情的流露,绝不会把它当作是值得注意的科学课题,也绝不会以为他已发现了这个课题。 弗洛伊德的研究显然是独树一帜的。他为一切人提出了值得深思的启示。因此,尽管他的科学成果在发表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一直被人们剧烈地争论着,但确实有助于人们把目光转向童年中去。正是在他的鼓舞下,二十世纪的哲学、心理学和其他科学才越来越注意童年的心理。 当然,当我们重视弗洛伊德的幼儿性欲理论的时候,我们切不可走向肯定一切的另一个极端。幼儿性欲对人的整个心理和人格的发展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这一方面打下了一个稳固的基础。但是,其作用仅此而已。弗洛伊德一方面发现了幼儿性欲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则有他的过于绝对化的缺点——他把幼儿性欲看作整个人格和心理的原型,似乎幼儿性欲决定了整个人格和心理的内容。 现在,让我们从弗洛伊德的幼儿性欲理论转向他的“性动力”理论。性动力这个词,有时也被翻译成”利比多”或“性原欲”。我们在前面好几个地方都触及到性动力的问题,但一直没有机会较系统地介绍这个理论的基本结构、内容和意义。现在,我们在探讨《性学三论》的意义时,正好使我们找到了一个机会来介绍这个理论的概貌。 “性动力”原来被弗洛伊德称为“性本能”,后来他觉得“性本能”容易与一般人所理解的“本能”概念相混淆,才用“性动力”这个概念。再往后,弗洛伊德进一步研究了本能的问题,终于提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两个概念。他所说的“生的本能”就是“性动力”,也叫“埃洛斯”。 总之,“性动力”、“性原欲”、“生的本能”和‘埃洛斯”都是一个意思,它们所表达的是这样一种内在冲动,这种冲动乃是每个人和人类种族借以生存和发展的心理方面的根源和原动力。 读者可以看到,本章所述的幼儿性欲已经部分地表达了“性动力”的内容。很明显,在弗洛伊德看来,性动力是在人类的幼年时代产生和发生作用的,但它一旦产生,便被植入心灵的内核,成了一生中一切心理因素的基本动力源泉。 现在,弗洛伊德又把性动力提高到“生的本能”的高度,意即强调其在生命和生活发展过程中之决定性作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动力。由此出发,才导出一切心理的和精神的活动。 既然“性原欲”、“性动力”、“生的本能”如此重要,它到底从何而来?弗洛伊德在《性变态》的第五部分“部分冲动和快感区”、《幼儿性欲》的第六部分“幼儿性欲的研究”和第八部分“幼儿性欲的来源”以及《青春期的改变》的第二部分“性兴奋的问题”、第三部分“原欲理论”等章节中,都系统地研究了幼儿性欲及其来源。在这些章节中,弗洛伊德认为,性动力有四个基本来源:(一)生理结构上的来源;(二)心理方面的来源;(三)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特殊功能;(四)在与外界交往中产生的。 生理结构上,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性器官具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和某些迄今为止尚未被人们彻底弄清的生理机制,可以导致性冲动。例如,弗洛伊德指出,性器官中的“性腺”可以产生某种化学反应,经神经系统传导到全身,促使人发生兴奋和快感。弗洛伊德又说,那些“部分冲动”和所谓的快感区的皮肤部分也可以很容易地产生敏感。“如果我们发现某些在一般人看来是普通的感觉竟也十分明确地沾染上色情的味道时,我们也不必太过惊异。”弗洛伊德认为,对平衡感觉器官的作用、对皮肤的作用以及对人体深层部分诸如肌肉和关节的作用等等,都可以导致性兴奋。由此可见,性兴奋、性冲动是以人体器官的某些生理结构和功能为主要来源之一。 在心理方面,弗洛伊德指出,幼儿自小有好奇心,有求知的欲望。“从三岁到五岁,差不多就在孩童性生活昙花一现的同时,求知的冲动也就开始了。”当然,这种求知的欲望不能说是原始的本能,也不能完全概括在性活动的范畴里。然而,它和性生活的关系,却有密切关系。小孩子心目中随着觉醒过程而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婴孩是从哪里来?”弗洛伊德说:“很多人仍清晰地记得,他们在青春期以前,曾经对‘小孩子从哪里来’的疑问发生强烈的兴趣。答案纷繁不一,例如小孩从胸腔跳出来,从肋下蹿出来,或者从肚脐眼挤出来等等。” 从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结构及功能而言,也为性兴奋和性动力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根据观察,乳儿出生以后,立刻就出现本能性的反射动作: (一)瞳孔反射。乳儿出生五分钟后,当强烈的光线照射他的眼睛的时候,他的瞳孔就会缩小。 (二)食物反射。接触乳儿的口唇,甚至接触颜面的其他部分,都可以引起吮吸动作,这种动作后来又很快完善起来和分化起来。 (三)巴宾斯基反射。用粗钝的织针刺激他的脚掌,他的脚趾就会伸开。 (四)罗曼尼斯反射。接触乳儿的手掌即引起反射性的紧握动作——握住小棒、铅笔、手指。这种抓握十分牢固,甚至可以把乳儿自己的整个身体提吊起来,用他的一只手攥紧着他自己的身体。 此外,属于早期的本能动作还有:对湿度和一系列有机刺激的回答性反应(咽下、打噎、打喷嚏等等)。 所有这一切事实,表明人从初生之日起便有一系列的本能,所有这些本能都可以同性动力一起包括在“生的本能”里。弗洛伊德到晚期所以用“生的本能”代替性动力就是因为他发现了“生的本能”这个概念比“性动力”更加包含丰富的、准确的内容,尤其可以克服把本能完全归结为“性欲”的片面性。 由于人的大脑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特殊发达,使人的许多部位很容易在同外界打交道时发生一种特殊的快感。弗洛伊德说,即使是单纯的肌肉运动都可以使全身引起快感。例如,把婴儿放在摇篮中摇晃,或有节奏地抛到空中,他们都会感到特殊的愉快,以致使前一动作对婴儿起着催眠作用,而后一动作则可以引起婴儿对抛上抛下的游戏产生特殊的兴趣。弗洛伊德说:“众所周知,小孩需要强烈的肌肉活动,而其满足可以带来分外的喜悦。”在他看来,这些活动给幼儿带来的快感,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本质上同成人的性冲动所带来的快感没有差别。 通过对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病理学的各种资料的综合研究,弗洛伊德认为,性兴奋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就是性器官和全身各器官在特殊条件下产生的特殊反应。弗洛伊德指出,在实验上,已经有人能使动物雌雄互变,而且使“心——性”行为也跟着肉体性征的变化而变异。他说:“我们很可相信,性腺的间隙组织会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的输送,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分的变化,而带来性的紧张感……以性生活之扰乱为其究极病因的心理症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征候,很象吗啡或其他药物成瘾的人中毒或猝然禁绝后所发生的景象。这种性兴奋拥有化学基础的理论,与我们为理解性生活之心理表现而构成的各种概念十分吻合。我们所提出的性动力概念,是一种多寡不定的力量,可以用来丈量性兴奋领域内诸过程及其转型……我们把性动力的能量从其他的心理性力量区分出来,意在表达这样的假设:机体的性过程是经由特殊的化学变化过程得之于营养历程的;性兴奋不仅来自所谓的性部位,而且来自全身各器官。” 通过这些分析,弗洛伊德认为这些出自性器官和身体有关部位以及相应的神经系统的冲动的性动力,其最初的元素叫做“性动力量子”。弗洛伊德说,这种性动力量子,由于一开始就在自身内部寻求宣泄的出口和目标(在幼儿身上就是所谓“自我享乐”),所以,弗洛伊德又称之为“自我性动力”。 这种”性动力量子”并不是只满足于在自己身上的“自我享乐”。到了一定阶段,它就要在自己以外寻求投注或宣泄对象。这时,即变成“对象性动力”。性动力的对象化,给我们提供了了解性欲的最好机会,因为当性动力量子只在体内流通而停留在“自我性动力”阶段时,其表现是不够充分的;只有当它宣泄到外在对象时,它才赤裸裸地表现出来。性动力对外在对象的投注,可以在特种条件下,再折回自身而从对象撤回;这时,一时飘浮于一种特殊紧张状态中的性动力量子终于回到自我之中,再度成为自我性动力。所以,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或自我性动力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巨大的储仓库,投注用的能源从这里出发,又回到这里;而自恋性动力对自我的投注,在我们看来,则是自孩提时代便早已存在的原始状态,后来由于性动力的放散不已,此一现象遂被掩蔽而积存于底层。” 由此可见,弗洛伊德在寻求性动力或生的本能的根源时,并没有陷入主观臆想的迷宫中,而是踏踏实实地想从人体的结构及功能本身,从人的种族发展史的材料中寻求答案。当然,他自己也承认,答案并不完备。科学的发展还未达到能充分揭示性动力一切秘密的程度。但是,弗洛伊德不愿意在可靠的科学资料之外进行无根据的猜想或臆断。到此为止,我们可以看到他研究性动力时遵循着他的老师——布吕克、布洛伊尔、赫尔姆霍兹等人的传统,即企图从生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原理中分析出心理的奥秘,把一切心理活动(当然也包括弗洛伊德所说的性动力)都归结为生理学、力学等机械过程。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构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核心部分,所以,在叙述弗洛伊德的生活经历及其学说演变的时候,必然还会多次遇到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在以后的章节中继续深入了解它。 ------------------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