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攻法先侵比利时,列日要塞受迟滞; 取胜哪顾坏道义,出师未捷命险失。 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之所以首先进攻中立的小国比利时,与一个战前就制定好的对法国作战计划有关,该计划就是著名的“史里芬计划”。这个计划在德军总参谋部的影响极大,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有人把这个计划重新拣起。 曼施坦因是反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继续使用这个计划的,因为这个计划太经典了,对于德国职业军人和法国职业军人来说,都已作为步兵教科书中的内容而烂熟于心了,再照方抓药,恐怕难以奏效。 在反对这个计划再次使用的同时,曼施坦因提出了自己的计划,被采纳后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可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史里芬计划”相媲美,故这个计划被称之为“曼施坦因计划”。但反对继续使用“史里芬计划”也使曼施坦因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他由当时一个集团军的参谋长,被降为一个二线步兵师的师长,此是后话。 那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成功,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曼施坦因所极力反对的“史里芬计划”,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史里芬计划”是以1891年至1906年任德国参谋总长的史里劳伯爵的名字而命名,该计划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主要是为了在未来的战争中打败法国。 “史里芬计划”是受1870年普法战争的启发而制定的。在普法战争中,德国军队在德法边境战斗中摧毁了法国军队,然后长驱直入,攻陷了法国首都巴黎,迫使法国订立了城下之盟。为了夺取铁矿石,同时也是为了消除法国边界的屏蔽,德国又强行吞并了与德国界相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企图使法国无险可守,暴露在德国的强大军事锋芒之下。 法国丢失阿尔萨斯和洛林之后,法国的军事工程师以四个边境城市为中心,沿150英里长的法德边界构筑了一系列堡垒。东南起自阿尔卑斯山,经贝尔福、厄比那尔、土尔、凡尔登,到卢森堡和比利时边境以及阿登森林一线展开,钢筋混凝土建筑林立,火力配备周全,以这条天然加人工的障碍来防止德军的进攻。 有鉴于此,史里芬伯爵拟定了一个通过卢森堡和比利时平原,迂回到法军背后的战争计划。虽然比利时在比、德边境也构筑了防御工事,但比起法国的工事来说,自然容易攻克。比利时国内交通比较发达,一旦进入比利时境内,即可借助便利的铁路、公路、河流向法国后方投入大批兵力,腹背夹击法军。而法国在德法边境堡垒中的要塞炮,是防前不防后的。 这样,进攻法国的德国军队,将会以一个距离法国最近的城市——梅斯(这里距离法国首都巴黎仅有178英里)为轴心,由79个师组成强大的右翼,以闪击的速度经比利时横扫法国,另由八个师组成左翼实施战略佯动,把法军的主力吸引在要塞防线上。 在东线,考虑到俄国原始的铁路运输系统和蜗牛般的动员速度,只放10个师来迟滞俄军,待在西线打败法国军队之后,再调转头来收拾俄国。 史里芬本人并没有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那一天,所以也就无从看到这个计划实施之后的效果。 不过还是发生了他生前最担心的事,“史里芬计划”的核心,就是必须维持德军强大的右翼,史里芬在弥留之际还不断地重复着一句话“加强右翼”。可惜他的继任者在实战中修改了这一计划,从右翼中抽出了八个主力师来加强左翼,这样,德国军队的强攻右翼被削弱,以至于打到巴黎城下之后,再无余力对巴黎实行包围,待从正面调动德军强攻巴黎时,被缓过劲了的法军在马恩河会战中击退。 战争开始之后,除了右翼被削弱之外,德军大体上还是按照“史里芬计划”行事的,进攻比利时就是这个计划的第一步。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亲自披挂上阵,担任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以老毛奇元帅的侄子小毛奇将军为总参谋长,德国战时的大本营从柏林前推至距离法国边界只有100公里的科布伦茨市。 不管想参与作战指导的欲望有多么强烈,此时处在下级军官位置上的曼施坦因上尉,还是只能跟在德军精锐的突击兵团之后,参加一些无关紧要的收尾活动。他所在的团队,最初参加了战争初期侵占比利时的行动。 小国比利时并不像德国人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比利时军民在阿尔贝国王的统帅下,节节抗击德国入侵者,同时请求英法两国增援。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曼施坦因上尉十分钦佩比利时士兵顽强战斗的精神。尤其是在列日要塞争夺战上,曼施坦因亲身领略了比利时人的英勇无畏。 列日要塞位于比利时与德国接壤的地区,是通往比利时内地的咽喉要道。列日要塞系由比利时的一位工程师设计,正好在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夕建筑完毕,整整花了25年的时间。 整个要塞由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装甲炮塔、及各种口径的枪炮的交叉火力组成,要塞内火炮的最大口径为8英寸,要塞本身的设计,也是要求要塞能承受8英寸口径的火炮直接命中。 要塞的火力点,是若干个装备着速射炮的炮台,每座炮台的周围,是深达30英尺的壕沟,并配备有强探照灯光,以防止夜间偷袭,这些重炮和探照灯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降到地面以下,地下有连成一体的坑道把整个防御系统联系起来。 防守列日要塞的比利时军队有2.5万名守备部队和一个加强的陆军师,总数约有4万多人。尽管他们的国家存在83年以来,从未打过一仗,甚至平时整个军队都没有一个总参谋部,比利时军民还是把领土保卫战进行得有声有色。 德军先锋约两个骑兵师和六个骑兵旅的兵力,在冯·埃米西将军的统领之下,奉命尽快拿下列日要塞。冯·埃米西将军认为比利时军会不战而降,于是先礼后兵,派出一位使者打着休战的白旗,来到要塞作说客,要守军投降。 没料到那比利时守将勒芒将军竟然十分倔强,不肯买德国人的帐,言说自己奉比利时国王之命防守要塞,必将阙尽军人守土之责,并逐退来使。 德军见劝说无效,命令大炮开火,猛轰要塞,并从德国的科隆调来了飞艇前来助战。那德国飞艇名为“齐柏林式飞艇”,系由内燃机作动力,在要塞上空丢下了13颗炸弹,却也无济于事。 德国大炮轰击一个时辰之后,见比利时守军没有动静,步兵便开始向要塞发起冲锋。没想到一临近炮台,那比利时守军各种火力一齐开火,杀人如同砍瓜切菜一般,霎时间,德军士兵尸体堆积如山。原来德军的大炮和飞艇并未对钢筋混凝土的防御工事造成多大损害,仅是削掉了几层表皮而已。 一连几天,德军都进展甚微,只有一部攻进了要塞的一隅,直到六天之后,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拿下了要塞12座炮台中的一座。德军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对自己的速决战很是不利,便使出了杀手铜,搬来了克虏伯兵工厂新近研制出来的巨型大炮。这种巨型大炮口径达16英寸半(约合420毫米),比当时英国最大的13英寸口径的海军炮还大出3英寸。德国人给这件杀人利器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叫“大蓓尔塔”,这个名字,恰好是克虏伯夫人的名字。 德军这种名叫“大蓓尔塔”的巨炮果然厉害,单每发特制炮弹就重达1吨,最大射程为9英里,且每颗炮弹上都装有一个定时引信,只有等炮弹穿进碉堡之后才爆炸。堡垒一旦被击中,里面的比利时守军不是被炸死,就是被震昏,绝无幸免。 到了8月16日,列日要塞的12座炮台全部被“大蓓尔塔”夷为平地,守军指挥官勒芒将军在受伤之后被俘。德军前线指挥官冯·埃米西将军可能觉得自己理亏,倒是没有难为成为阶下囚的勒芒将军,甚至没有取下他随身佩带的、代表军人荣誉和尊严的指挥刀,并很快把他释放去见他所忠于的比利时阿尔贝国王。 站在已经被攻城的德军夷为平地的列日要塞,曼施坦因不禁为战况的惨烈而惊骇,堑壕之中躺满了横七竖八的尸体,被高爆炸弹炸碎的肢体散落在各个角落,分不清哪一个是德国士兵的,哪一个是比利时士兵的。整班整排的比利时士兵被活埋在德军攻城大炮炸毁的堡垒中。 攻陷列日要塞之后,德军在比利时境内已无大的险隘可阻,但与其他有头脑的德国将领一样,曼施坦因仍然担心一路上会遇到法军和英军的猛烈阻击。事实证明,曼施坦因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在列日要塞坚守的这一段时间内,法军为什么不驰援比利时军,以至于眼看比军坐以待毙呢? 原来法军的统帅部判断有误。在8月4日德军对列日要塞发起攻击之后,比利时政府通知全国军民,不再把法军和英军越过比利时国境看成是敌对行动,并准许协约国利用比利时领土组织反击。比利时政府的如此决定,实际上是向英、法等求援的一种外交上的、比较委婉的要求,法国驻比利时大使也马上把这一请求报告给本国政府。然而,法国统帅部长时间犹豫不决,一直认为德军在比利时的进攻只不过有18个师左右,只是为了分散法军注意力的战略佯动,而一旦在这个方向受挫,便会掉头南下,以主要兵力用于梅斯方向,因此没有及时把兵力北移比利时,以至于比军孤军奋战,终是寡不敌众。 另外法军有它自己的对德战争计划。 法国总参谋部早在1872年便着手制定了对德国的战争计划。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的40年间,法国共制定了17个对德作战计划和一些修正案。 最后法国用于战争的那一个方案,是由当时法军总参谋长霞飞于1913年制定的,这个方案被称为“17号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在战争的一开始,法军不仅不会分兵驰援兵微将寡、孤立无助的比利时军队,而且,守在坚固要塞中的法军还将主动进攻德国严阵以待的边防重兵。法军在比利时军队浴血苦战的时候,派出重点集团去进攻在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虽然以较大的代价一度占领了部分地区,但不久就被德国的援军赶回了法国境内。 在进攻德国边境要塞的战斗中,显出了法军战术的落伍。法国军队以19世纪最好的队形出现在战场上,军官们戴了白色的手套,修饰得漂漂亮亮,如同过节一般,走在部队前面的60英尺。士兵们则穿上了暗蓝色的短上衣和猩红色的军裤,在团队旗帜的导引和军乐队的伴奏下,向德军射来的密集弹雨义无反顾地走去,直到被射中、倒下死去。 法军的这些固执的行动,连前来助战的英国远征军也有点看不下去。一位目睹此情景的英国军官事后评论说:“每当法国步兵前进,整个战线就立即被弹片覆盖,倒霉的法国士兵就像野兔一般被打翻。法国士兵们都很勇敢,不断冒着可怕的炮火冲锋前进,但毫无用处,没有一个人能在这样密集的炮火射击中活下来。法国军官们也都很优秀,他们就像阅兵行进时那样安详,但没有一个人能前进50米的距离而不被打翻。” 攻陷列日要塞之后,德军兵分三路,分别向布鲁塞尔、那幕尔和迪南进攻。8月22日,无险可凭的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也告陷落,比利时迁都安特卫普,继续抵抗。由于比利时军民的拼死抵抗,德军通过比利时的时间,用了将近20天,并不得不留下两个兵团驻守。比利时为协约国迫使德军在比利时分散,并赢得了好几天的时间,使得英法军队在法国的马恩河一线部署会战,有了腾挪的余地。 8月24日起,曼施坦因所在的集团军陆续开进法国境内。加上另外两个集团军,德军从比利时进入法国的总兵力达三个集团军。占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之后,德军士气正旺,乘得胜之势,一路上斩关夺隘,杀奔法国首都巴黎而来。而法国由于把兵力主要部署在法、德边境,而在法、比边境只有一个集团军,自然抵敌不住,且战且退。 战争是残酷的,德军把抓到的平民作为人质,一旦遇到抵抗就处死人质,他们甚至用野战炮轰击藏有狙击兵的敌方村镇。曼施坦因亲眼看到了一份一线德军指挥官们的军事报告:“我们在比利时的进军肯定是残忍的,我们是在为我们的生命而战,谁挡路,谁就会自食其果。” 这哪里还有一点普鲁士的骑士风度呢?曼施坦因心目中,父辈们灌输的普鲁士武士的中世纪骑士风度,已经荡然无存。 其实也难怪,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早就有过训喻:“一切都应当被淹没在火焰和血泊之中,必须把男女老幼都杀死,一所房子、一棵树都不能留下。这是唯一能使退化了的民族感到畏惧的恐怖手段。运用这种手段,战争不到两个月就能结束。而假如我以人道主义为怀的话,那么,战争必将延续好几年。” 接着,德军在阿登森林之战中,连败前来应战的法军和前来增援的英军,锋芒直逼巴黎。 法国首都巴黎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法国当时所有的铁路线都通过这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以往的战争中,巴黎已经修筑了一些防御工事,它的内城有14座炮台,外城有25座炮台。 战争一开始,法军并没有下定死守巴黎的决心,法军总司令甚至建议巴黎为不设防城市,一旦德军打来,可以不战而降;德军的步步进逼,几乎使法军想放弃首都。 8月25日,法军陆军部长急电总司令霞飞,至少用一个军的兵力在巴黎城外掘壕固守,并紧急撤换了防卫不力的原巴黎卫戍司令米歇尔将军,让65岁的主战派加利埃尼将军来主持大局。同时,法国政府决定临时迁都波尔多。 老将军除了立即着手修筑工事之外,借鉴了1870年普法战争的经验。当时巴黎被围,饥民甚至吃动物园的动物和家中养的宠物充饥。所以,老将军下令广积粮食,并在巴黎的体育场跑道和公园里,养满了牛、羊、猪、马,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坚壁清野,把任何可能被德国人利用的机器设备迁移或者埋藏起来,不仅在巴黎著名的埃菲尔铁塔下安放了炸药,而且在横跨塞纳河、马恩河和瓦兹河的80座铁桥下面埋藏了炸药。 当德军兵临巴黎城下的时候,曼施坦因上尉觉得就会像德皇威廉许诺的那样:战事很快就会结束,士兵们秋凉之后就可以回家。德皇本人也于8月28日致电已经抵达巴黎近郊的德军第一集团军,祝贺它取得“决定性胜利”,表示“朕甚感激”。 但情况并不如他所想,局势在悄悄地朝不利于德军的方向逆转。德军统帅部与作战部队之间的距离越拉越长,后方补给线也越来越长,军队所需要的战争物资得不到手;战局变化迅速,通讯无法保证,帅不知将,将不知兵,各部队只得各自为战。但退却中的法军和英军却相对弥补了过去的不足。由于兵力的不断收缩,彼此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便于相互协同。 还有两点对德军目前的处境甚为不利: 其一,俄国的军队出乎德国总参谋部的意料之外,不是在六周之后,而是只用了两周,便在东线对德国展开了进攻。8月12日,还是在德军鏖战比利时列日要塞的时候,俄军的两个集团军——莱宁坎普指挥的第一集团军(亦称“涅曼集团军”和“维也纳集团军”〕和萨姆诺索夫指挥的第二集团军(也称“纳尔瓦集团军”和“华沙集团军”)——的先头部队,相继攻入德国东线的东普鲁士,如果俄国人占领了柏林,则德军在西线取得的一切胜利都将付之东流。因此,德军统帅部不得不把西线会战急需的三个兵团和一个骑兵师调往东普鲁士。 其二,按计划应在西线的左翼采取守势的德军第六、第七集团军,眼见西线右翼的战友们快要拿下巴黎,担心自己寸功未立,也急于在左翼的洛林一线对法军发动进攻,在这里担任总指挥官的巴伐利亚王储普雷希特于8月23日下令,德军西线左翼全面攻击法军右翼;于是,再也抽不出兵力去支援预定要于9月2日(色当会战纪念日)夺取巴黎的德军右翼。 法军退至巴黎附近,无可再退。法国陆军部长下令死守巴黎,霞飞将军发布了一份简短的号召书:“正值国家存亡在此一战之际,必须提醒大家不得瞻前顾后,应当全力以赴,进攻并打退敌人。部队倘若不能再前进,那就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已经占领的地区,宁肯就地战死而决不后退。在当前的情况下,任何怯懦都是不可容忍的。” 巴黎守军的一位指导炮兵进行校正射击的法军飞行员,在9月3日报告给法军统帅部一个他无意中发现的新情况:德军纵队改变了他们的行军路线,放弃了从正面进攻巴黎的计划,而是把重兵转向巴黎的东南郊外。 刚刚上任伊始的法军巴黎卫戍指挥官加利埃尼将军,起初不敢相信这一事实,但被证实之后,不禁额首称庆。 德军进攻计划的改变,确是给了法国人以起死回生之机。这样一来德军的侧翼十分暴露,非常容易被法军攻击。 为了形成对德军侧后的死亡铁拳,法军必须把大量的兵力作大规模的调动。但时间不等人,铁路运用不上,急行军也嫌太迟,法军指挥官加利埃尼将军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立即征用巴黎市区的所有机动车辆,其中主要是出租汽车,用于法军的兵力调动。 一声令下,军令如山,忠于职守的法国警察就地停住了巴黎附近的所有的汽车,命令乘客下车,只留司机,把屯在巴黎的生力军送往急需兵力的前线。 这是军事史和战争史上的第一支“摩托化”纵队的开进,大约1200多辆民用双汽缸汽车,满载全副武装的法军士兵,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摩托化行军纵队,在一夜之内,把一个师(巴黎卫戍第七师)的兵力和武器运送到50公里以外的战场上去。 这支生力军一开到战场,战争胜负的天平立即向法军一方倾斜,正在准备进攻巴黎的德军做梦也没有想到法军是如此之快地出现在他们的侧翼,速度简直是不可思议!于是德军不得不仓促地由进攻转入阵地防御,但德军用于防御的作业工具都没有带齐,在法军强大的炮火打击之下,德军士兵只好把步枪上的刺刀、喝水用的杯子、饭盒、鞋后跟、铅笔刀都用于挖掘掩体。 于是自1914年9月5日至12日之间,曼施坦因领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会战——马恩河会战。在法国的马恩河一线约180公里宽的地带,德军先后共投入了五个集团军,法、英联军投入了六个集团军,双方总人数超过了200万,火炮6600多门。战斗进行得异常残酷,在多个战区发生过两军士兵的白刃格斗。 德军最先抵敌不住。9月9日夜间,曼施坦因所在的部队在遭受到重大伤亡之后,接到了集团军总部发来的撤退的命令,这一退就是80多公里。 德军在撤退时,平时的良好训练派上了用场,前线指挥官和士兵秩序井然,虽败不乱。这些即使是在英国和法国人写的战史上,也是有明文记载的。 德军撤退之后,在埃那河和瓦兹河一线掘壕固守,使得英法联军本来打算乘胜追击,把德国人赶回国界的计划落空,不得不在9月15日下令停止进攻,在现有地区设防,整个西部战线呈相持状态。 但马恩河的败绩,对德军的士气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德军总参谋部本已设计好了入城式:攻陷城池之后,由德皇威廉本人在一队衣着灿烂、头戴精美头盔、身穿刻有浮雕的胸甲、内村白色和金黄色制服的骑兵护送下,耀武扬威地进入城内。但这一许诺看来无法实现了。 曼施坦因所崇拜的德军总参谋长毛奇将军,在得知德军的侧翼被攻击,德军损失惨重的消息时,惊得目瞪口呆,坐在最高统帅部的指挥室地图前,面色苍白,凝视着地图一语不发,非常绝望,似乎不相信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就这样破灭了。 感到大失面子的德皇威廉,到底没有原谅毛奇。由于马恩河战役的失败,毛奇被免去了德国最高指挥官之职,而由毛奇的老对手、陆军大臣冯·法尔肯海因来接替他的指挥权。出于对士气的考虑,撤换毛奇的决定没有马上公开,这样毛奇还不得不像傀儡似地参加每一次作战会议,但却再没有人来征询他的意见。 1914年9月14日,看到僵势无法打破——既推不动德军,同时自己也不愿放弃已经取得的现有地域——法英联军统帅部下令掘壕固守。 阵地防御作战,曼施坦因的同僚们到底是悟性高于他们的敌人法英联军。而在此之前,擅长闪击和进攻的德军,是不希望战争打成持久战的,都没有经过野战阵地防御作战的训练。士兵们起初没有挖掘堑壕的工具。就到附近的村庄去搜寻农民的农具。起初的堑壕只有没膝盖高,主要用来防止敌方炮弹片的杀伤和肉眼观察。不久,在弹片横飞下,百无聊赖的士兵开始把堑壕越挖越深,达7英尺左右,在上面作上伪装,支撑上木板,挖好射击和观察孔,以求尽量过得舒适。 武器也经过改进,适用于堑壕战。德国人的实用主义在这里得到了发挥:最先把攻城用的榴弹炮加大弹道曲线,为了使更多榴弹能直接射入联军的堑壕;迫击炮、枪榴弹和手榴弹也使用得越来越多和越来越熟练。其他武器装备,如探照灯和照明弹原本是用于防空作战,潜望镜原本是用于潜艇作战,此时都被德国人拿来后,稍加改造,以用于堑壕作战。 炮兵在堑壕作战中,出尽了风头。鉴于联军的重武器不如德军,英国特地从本上调来了重炮,德国也不甘示弱,努力地加大炮管的口径;装备了无线电收发报机的飞机在对方的阵地上飞来飞去,观察炮兵射击的弹着效果,而防空火力对此无能为力,几百颗炮弹不一定能打中1架飞机,而且往往防空火炮的炮弹筋疲力尽后,落在自己一方的阵地上爆炸。 在攻占安特卫普港的战斗中,德军首次使用了无烟火药的炮弹装药,大炮发射之后了无痕迹;而对方的有烟火药发射之后,炮口喷出的滚滚黑烟一望便知,还没打几炮,炮兵阵地很快被德军发现,往往来不及转移阵地,即被德军大炮摧毁。 经过数月的鏖战,德军不仅没能拿下巴黎,而且在法国境内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堑壕战。蹲在潮湿阴暗的堑壕内,听着双方震耳欲聋的炮声,曼施坦因同其他德国军人一样,神经受到了严重的折磨,虽然以前受过少年军官候补学校的“斯巴达式”教育,但那毕竟是在和平时期,不像现在,随时能嗅到死亡的气息。 1914年11月中旬,在连续了几天的连绵秋雨下完之后,曼施坦因跟随本团的指挥官来到了德军前沿观察所,观察对面联军的动向。就在这时,一发联军大口径火炮的炮弹,挟带着不祥的撕裂空气的可怕声音,落到了观察所的上空! 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曼施坦因应声倒地,失去了知觉。 不知曼施坦因性命如何,且听下章分解。 ------------------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