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八章 苦尽甘来


  祸不单行难振作,巴丹科岛两陷落;
  福至成双风向转,珊瑚中途奏凯歌。

  话说麦克阿瑟乘坐的火车在驶进墨尔本时,当地群众把他当作救星一样来欢迎。华盛顿为表彰他在菲律宾的英勇行为,特授予他国会荣誉勋章,这是麦克阿瑟等了28年才得到的最高奖赏。嘉奖令中写道:"在敌人的猛烈炮击和飞机轰炸的情况下,他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在每一个危急关头,镇定自若,沉着应战。他以行动鼓舞了部队的斗志,激励了菲律宾人民对其武装部队的信心。"在美国国内,这位"蒙难的君主"成了光彩夺目的英雄。一些街道、场馆、建筑、孩子甚至一种舞步,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有人希望他重返陆军部担任最高军事统帅,还有人甚至敦请他参加1944年的总统竞选。

  然而,面对这些荣誉,麦克阿瑟却高兴不起来。本来,他满怀信心地来到澳大利亚,希望能得到一支强大的军队,率领他们打回菲律宾,解救被围困在那里的守军。但他发现,这样的军队压根就不存在。整个澳大利亚还不足2.5万陆军,而且大部分是工兵等支援部队;空军也只有约250架飞机,而且大部分不能用;海军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麦克阿瑟几乎是一个光杆司令,成了"一位坐冷板凳的将军"。大话已经说出去了,可拿什么去反击日本人?从马尼拉起一直跟随他的新闻记者克拉克·李写道,当麦克阿瑟发现这"整个该诅咒的战争中最使人震动和吃惊的事实"时,他的脸色死一样的苍白,膝盖弯曲,嘴唇抽搐。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后,他才伤感地低声说道:"上帝可怜我们吧。"他因此而苦恼沮丧,整整一个多月闷闷不乐。他认为这是华盛顿对他的出卖,而这出卖是企图中伤和毁灭他的阴谋诡计。

  更糟的是,不仅没有可打回菲律宾的军队,就连澳大利亚本身也处于危险之中。在麦克阿瑟到达澳大利亚时,日本人已彻底征服了荷属东印度,并在所罗门群岛、新不列颠岛及新几内亚建立了据点,严重威胁着澳大利亚在巴布亚东南部的前哨基地莫尔兹比港及在南太平洋诸岛的补给基地。在讨论"作战第二阶段"战略时,日海军军令部极力主张进攻澳大利亚,但陆军参谋本部以超出国力为由加以反对。最后,日军大本营通过一项折衷的《尔后战争指导大纲》,决定在实施印度洋作战后,在太平洋攻占中途岛及南太平洋和大洋洲一些岛屿,以切断美、澳之间的海、空交通线,阻止澳大利亚成为反攻基地。

  对日军大本营的上述决定,澳大利亚方面当然不可能知道,他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日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澳大利亚。当时,恐惧笼罩着整个澳大利亚,绝大部分澳大利亚人存在着失败主义情绪,预料他们不久就会遭受像北部邻邦那样的厄运。他们对主要由民兵组成的极为薄弱的澳大利亚防御力量毫无信心可言,认为这样一支部队根本不可能击退日本人的攻势。军方决策者们甚至已经决定撤退到布里斯班到阿德莱德一线,准备把整个澳洲的3/4拱手让给日本人。麦克阿瑟对这种失败主义的消极战略进行了坚决的抵制,认为这只能导致最后的失败,使澳大利亚变成另一个巴丹。他在到达墨尔本后不久,即驱车前往堪培拉会晤约翰·柯廷总理,与柯廷达成"通力合作,坚持到底"的共识:"您照顾后方,我指挥前线。"此后不久,他提出了一个积极防御计划,即将防线移到巴布亚东部,在新几内亚境内的欧文·斯坦利岭阻击日本人,把保卫澳大利亚的战斗放到澳大利亚境外去进行。这样,既可以使澳大利亚免受侵犯,也可提供一个反守为攻、争取主动、向前推进的机会。

  与此同时,华盛顿的决策者们就"欧洲第一"还是"亚洲第一"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金海军上将为首的海军作战部试图修改"欧洲第一"的战略,主张向太平洋增援部队,尽早向日本人进攻,阻止其南下进攻澳大利亚。他认为,澳大利亚必须守住,"因为这对世界上非白种人必然产生影响"。以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为首的陆军参谋部则坚持"欧洲第一"的战略,认为德国的垮台必定导致日本的毁灭,要想最终打败轴心国,把力量集中在大西洋战区是绝对必要的,即使失掉澳大利亚也在所不惜。在3月16日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上,陆军部取得了最后胜利:仍维持"欧洲第一"战略,在太平洋地区只取守势。同时,参谋长联席会议还决定,将太平洋战场分成两个独立的战区:即西南太平洋战区和太平洋战区,前者包括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俾斯麦群岛、新几内亚、荷属东印度和菲律宾,由麦克阿瑟任总司令;后者包括中南美洲航线以外的其他太平洋海区,由太平洋舰队司令切斯特·尼米兹海军上将任总司令。此外,鉴于太平洋战区辽阔,又将其划分为北、中、南三个次战区,其中南太平洋战区单独成立了以罗伯特·戈姆利为首的司令部。

  当麦克阿瑟于3月30日收到上述决定后十分气恼。他原以为把他从科雷希多接出来是要他担任整个太平洋战场的最高统帅,然而现在却让他和海军另一位资历不深的将领平分秋色、平起平坐,这实在令他不能容忍。他始终深信不疑地认为:"在有关这场战争的所有错误决定中,最令人费解的恐怕就是没有建立对太平洋战争的统一指挥……其结果是分散了力量,延长了战争,增加了伤亡和费用。"

  其实,马歇尔将军本来有任命麦克阿瑟为整个太平洋战场的最高统帅的想法。但金海军上将认为太平洋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海战,而他不能接受由一位外行的陆军将领向他的海军发号施令的事实,因此反对这项任命,结果便导致了上述折衷方案。麦克阿瑟对此极为气愤,认为他遭到华盛顿一伙有权势的敌人的反对,他们对世界战略和太平洋战略的考虑都受到他们对他的仇视的影响。他甚至指名道姓地攻击马歇尔,并把海军部称作"一个阴谋小集团",正是这个小集团未能使他担任太平洋的最高统帅。他进而得出结论说,他最凶恶的敌人"不是在前线,而是在我背后的华盛顿"。

  但不管怎样,麦克阿瑟现在毕竟有了新的职务,成为一方统帅了。4月18日,他正式就任西南太平洋战区最高司令。随后,他在墨尔本的孟席斯饭店建立了司令部,同时把家也搬了进去,上下班都在一个楼。他在澳大利亚深孚众望,常常举行记者招待会,到议会发表讲话,在广播中进行演说,以唤起美国政府对太平洋战场的重视。然而,巴丹的厄运使他变得非常抑郁和孤独,除了澳大利亚总理柯廷外,他很少与别人有密切的私人交往。他的夫人琼则一切以他的活动为转移,尽可能给丈夫以帮助和安慰。由于没有多少实事可做,麦克阿瑟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在他儿子身上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他几乎每天早上都要送给阿瑟两件新礼物,害得他的副官赫夫为了每天找到不同的新礼物而四处奔走,同玩具批发商打了不少交道。

  除了家庭之外,他经常的活动围就是他的司令部了。以萨瑟兰为参谋长的参谋机构多是由"巴丹帮"的人组成,他们像琼一样一切以麦克阿瑟为转移,逐渐形成了一个怨恨和怀疑"外人"的排外集团。这样一来,以他为首的总司令部和他的三军司令之间便处在一种十分紧张的关系中。不久,陆军司令、澳大利亚的托马斯·布莱梅就发现,他实际上被剥夺了指挥权,因为总司令部常常越过他直接向他的部队发号施令;海军司令赫伯特·利里和空军司令乔治。布雷特则成为麦克阿瑟经常发泄不满的对象,因为在麦克阿瑟看来,正是海空军使他在菲律宾吃了败仗,他们胆小如鼠,不去救援他的部队。

  虽然美英决策机构仍坚持"欧洲第一"的战略,但由于海军作战部长金的努力和罗斯福的支持,美英联合参谋部还是决定加强太平洋特别是澳大利亚的防御力量。还在麦克阿瑟前往澳大利亚时,罗斯福和丘吉尔就已同意将一直在北非作战的两个澳大利亚陆军师调回澳洲,同时将正在国内受训的两个美国陆军师及一些支援部队立即运往澳大利亚。此外,海空军力量也得到了部分加强。

  在麦克阿瑟刚刚接受新任命之际,他的遥远的巴丹守军正面临着最后的灾难。1942年4月3日,恰逢耶稣受难日,它实际上也成了巴丹守兵们的受难日。这天晚上,已经得到加强的日军在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之后,开始向马里韦莱斯防线大举进攻。此时的巴丹守军已经被长时间的饥饿和恶劣的环境彻底拖垮了。他们骨瘦如柴,身体极度虚弱,甚至连枪都举不起来了。这样一支垂死的军队在日本人的猛烈进攻面前,已经毫无还手之力。他们几乎一触即溃,纷纷弃阵而逃。到第二天下午,太阳旗即在马里韦莱斯山顶升起,它预示着巴丹半岛再也守不住了。

  然而,远在澳大利亚的麦克阿瑟,却武断地电令温赖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许投降,如果食物和弹药不足,就向日军发动一次进攻,夺取敌人的补给以扭转局面。同时,他还打电报给马歇尔将军,报告了他的进攻计划,并声称他"将很高兴暂时重返部队,负责这一行动"。麦克阿瑟此时要求部队进攻实在太不现实了。这种进攻若在两个月前实施的话,或许还有成功的希望,但此时已绝对不可能了。但尽管没有希望,温赖特将军还是服从了这一命令,要求在巴丹的战地指挥官爱德华·金少将立即进行反攻。但金将军在冷静地判断情况后,认为反攻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他的战线已被分割,部队正在溃散,根本没有赖以反攻的兵力和阵地:第2军已经崩溃了,第1军也快支持不住了。

  4月8日下午,金发出了绝望的信号:"我们再也没有办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了。"当夜幕降临,金的野战指挥部被捣毁之后,他意识到最后的时刻马上就要到来了。午夜,他把参谋人员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抵抗已经没有希望了,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他命令第二天早上6点挂起白旗。他没有把这一决定通知温赖特,因为他不想让温赖特承担责任。

  4月9日清晨,美菲军战线到处飘起白色的旗帜。上午9点,金少将乘坐吉普车来到达拉瓦奥日军司令部,把手枪放在桌子上。此时此刻,他不由得想起,李将军在1865年的同一天向北军投降时,肯定感受到同样的奇耻大辱。金将军所感受到的耻辱肯定比李将军要深重,因为李将军毕竞是向本国人投降,而他则是向"日本鬼子"投降,而且是7.5万之众,是美军历史上缴械投降的最庞大一支部队。

  巴丹最终投降是麦克阿瑟早已预料到的,但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还是感到震惊、迷惘,甚至气愤、沮丧。他强打起精神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对他的巴丹守军给予了高度评价:"巴丹部队按照自己的愿望参加了战斗,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它就会战斗到底。没有哪一支部队在力量如此弱小的情况下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它在最后时刻所经受的考验和苦难比谁都多。"

  然而,对于投降的部队来说,考验和苦难还仅仅是个开始。7.5万名饥病交加、筋疲力尽的俘虏兵,在烈日的暴晒和日军刺刀的威逼下开始在巴丹的丛林中长途跋涉,前往100余公里外的圣费尔南多战俘营。一路上,他们很少甚至根本得不到食物,掉队的俘虏还要受到毒打。有的坚持不住倒地而毙,有的奄奄一息便被弃之路旁或被活活埋掉,还有的被兽性大发的日本兵用刺刀活活挑死。这次可怕的"巴丹死亡行军",共夺去了7000多名战俘的性命,在历史上写下了悲惨的一页。

  麦克阿瑟是在几个月后从日军战俘营中逃出来的几个美国兵嘴里,得知"巴丹死亡行军"的情景的。当时他流下了眼泪,发誓要报仇雪恨,要重返巴丹。从此,巴丹成了他一切行为的目的,成了他寝食不忘的圣地。他把他的"吉恩"号专机改称"巴丹"号,把他的司令部的代号也叫作"巴丹",并命令他的参谋人员用"这是巴丹"来回答所有的电讯。当他的部队在新几内亚的布纳取得第一次胜利时,他只说了一句话:"巴丹阵亡的官兵今晚可以安息了。"

  巴丹失守后的4个星期,科雷希多的末日也来临了。对最初庆幸自己躲过了巴丹厄运的科雷希多守军来说,这4个星期成了极为恐怖的日子,因为在攻下巴丹后,日军的飞机、大炮把更多的炸弹集中投射到这个只有1700英亩的小岛上,这对坚守在海滩防御工事后面的官兵们来说,犹如处在靶心一样胆战心惊。

  5月5日夜,本间指挥他的第4师主力开始在科雷希多登陆,迅速控制了岛的东端,并夺取了炮兵阵地。躲在距炮兵阵地不到一英里远的马林塔隧道中的温赖特将军刚刚收到一封罗斯福总统的嘉奖令,但这针强心剂对这位老将军来说,还不如给他吃片面包好受。

  黎明时分,威廉斯少校带领一队人马凭着一股以死相拼的勇气,成功地对占领炮兵阵地的日军发动了一次反击,但在坦克大炮的轰击下,他所建立的临时防线很快就被摧垮了。日军在一步步向马林塔隧道进逼。温赖特将军担心一旦日军攻入隧道,躲在里面的几千名伤员将面临一场屠杀,于是电告总统,他将"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因悲伤而不是羞耻低下头"。随后,他向战地指挥官发布命令:"告诉日本人,我们将在正午停火。"当战斗逼近到马林塔隧道东口只有几码距离时,温赖特下令升起了白旗。

  5月7日,温赖特将军被带到马尼拉。最初,他拒绝在要求驻菲律宾所有美军停止抵抗的投降书上签字,并通过广播向菲律宾全国宣读投降书。但本间威胁说,如不照办,就要在科雷希多继续进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忍受着个人的耻辱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并哽咽着向菲律宾全国广播了投降书,命令所有美菲军队遵守投降条件,停止抵抗。

  在澳大利亚,麦克阿瑟听到温赖特命令菲律宾全国投降的消息后,犹如当头一棒;气忿致极。他致电马歇尔:"我相信温赖特不过是一时神经错乱,他的处境使他易受敌人的利用。"随后,他广播了撤销投降的命令,要求坚守菲律宾南部的部队不惜一切代价继续战斗,开展游击运动,并电告在棉兰老的夏普将军:"温赖特将军发布的命令无效。"但没过几天,日本人命令温赖特的一名助手飞到该岛,敦促他们停火,否则在科雷希多的战俘将遭屠杀。在这种情况下,夏普只好把麦克阿瑟的命令抛到脑后,下令部队投降。

  对这一结局,麦克阿瑟在暴怒之后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他始终认为温赖特没有做最后的努力,更不能原谅他下令全菲律宾投降。他认为,"直到那时为止,日本人的势力主要限于城市,乡村还保有相当的自由"。而温赖特的投降令则给"游击运动以毁灭性打击",迫使他必须从头开始。当华盛顿建议授予温赖特荣誉勋章时,他表示强烈反对,认为别人更有资格受领这一荣誉。直到日本投降后,麦克阿瑟再次见到从战俘营出来的温赖特时,他的态度才有所转变,并且拥抱了他。

  像对巴丹陷落一样,麦克阿瑟对外并不愿说他的部队的坏话,而是大加赞颂:"科雷希多毋需我发表评论。它已经用它的枪口做了自我评判。它把它自己的墓志铭刻在了敌人的墓碑上。但是,透过它那响彻云霄的最后炮声和血色迷雾,我仿佛总是看见那些坚强、憔悴、苍白而仍无所畏惧的人们的形象。"那些难忘的形象使他对敌人充满了深仇大恨,驱使他要为死去的官兵复仇,激励他多次呼吁沿新几内亚直接攻取菲律宾。

  就在麦克阿瑟的部队在一个月中连吃两次大败仗,放弃了整个菲律宾后,似乎是对日本人的回报和对麦克阿瑟的嘲笑,尼米兹的太平洋舰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连打了两个大胜仗,扭转了整个太平洋战局。

  还在4月上旬,即巴丹守军在作最后抵抗之时,日军为了扩大"外防御圈",决定于5月3日向西南太平洋推进,夺取新几内亚和莫尔兹比港区以及中所罗门群岛的图拉吉岛,以便扩大以拉包尔为中心的防御体系,夺取对澳大利亚北部和新几内亚的海空控制权,为尔后向南太平洋实施切断作战取得出发阵地。4月底,日海军第4舰队(包括两艘重型航空母舰和一艘轻型航空母舰)开始从加罗林群岛的特鲁克基地出发。

  美军情报部门通过密码破译机及时掌握了日本海军的动向及将要发动的攻势。尼米兹决心阻止日军南进,遂命令他的所有4艘航空母舰向珊瑚海域集结,增援已在那里的由弗莱彻海军少将率领的第17特混编队,以与日本海军进行一次决定性的会战。但由于哈尔西海军中将的第16特混编队的两艘航母刚刚完成袭击东京的任务,不能马上赶到,因此实际投入战斗的只有两艘航母"约克城"号和"列克星敦"号。

  5月3日,日军在图拉吉岛未遇抵抗,顺利登陆。第二天,弗莱彻的"约克城"号出动舰载机对图拉吉港进行了袭击,摧毁日军4艘舰艇和一些水上飞机。同一天,进攻莫尔兹比港的日军从拉包尔出发,准备经路易西亚德群岛进入珊瑚海。5月6日,当日军发现有两艘航母正前往截击入侵莫尔兹比港的运输船队时,便紧急命令该船队停止前进,而由担任掩护的第4舰队寻歼美第17特混编队。第二天(这一天正是温赖特宣布菲律宾投降的日子)清晨,一架日军侦察机报告发现美军一艘航母和一艘巡洋舰,于是,日军"翔鹤"号和"瑞鹤"号重型航母上的舰载机倾巢出动对之发起攻击。然而,当日军飞行员飞到目标上空时,却发现那不过是两艘单独行动的油船和驱逐舰。他们很轻易地击沉了这两个目标。与此同时,美军"列克星敦"号和"约克城"号上的93架舰载机则对日军1.2万吨的"祥凤"号轻型航母进行了猛烈攻击。半个小时后,日本海军的第一艘大型战舰及舰上20余架飞机便被报销了。当飞行员把这一消息及时传回到两艘美国航母时,舰上官兵立即爆发出一片欢呼声。美国海军赢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但双方指挥官都清楚,决定这场海战结果的航母之间的决战将在第二天进行。

  5月8日8点15分,双方的侦察机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的航母目标,均立即出动飞机前往攻击各自的目标。于是,双方舰队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在视线之外和以飞机为进攻武器的航母对抗的大海战。在这场海战中,4.2万多吨的"列克星敦"号遭重创,已不能继续航行,最后,弗莱彻不得不命令一艘驱逐舰发射鱼雷将其击沉,以结束它的痛苦挣扎;"约克城"号和日本的"翔鹤"号也被击伤,各自撤出战场。

  这场海战,从战术意义上讲,日本人占了便宜,以损失一艘轻型航母换取了击沉一艘重型航母的胜利。但从战略意义上讲,却是美国人占了便宜,它迫使日军暂时放弃了进攻莫尔兹比港的计划,使其第一次未能达到战略目的。同时,自珍珠港事件以来,所谓日本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第一次被打破,使其受到沉重的心理打击,相反,它却给盟国方面以巨大鼓舞,增强了其必胜的信心。海战结束后,尼米兹宣称,这是"一个将产生深远后果的决定性胜利"。然而,更具决定性的战役还在后头。

  麦克阿瑟的部队在这场战斗中曾受命协同行动,但未起多大作用。他的空军甚至在7号那天误炸了己方的舰船,炸死了9个人。幸亏他们弹投的不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还在珊瑚海海战之前,美国海军情报部门即已获悉日本海军将在中太平洋的中途岛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中途岛是一个面积只有4.7平方公里的岛礁,是夏威夷群岛的西北门户和屏障,地处连接美洲与亚洲大陆的太平洋航路的中间位置。日军夺占中途岛的目的在于建立海军航空兵前进基地,同时诱出美国太平洋舰队与之决战并歼灭之,彻底摧毁美国的太平洋海上力量,为扩大"外防御圈"铺平道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甚至希望通过这场"决定性的海战",迫使美国走到谈判桌上来,从而迅速结束太平洋战争。为此,他制订了一项庞大的连锁作战计划,调集了尽可能多的海军舰只和兵力参加这次史无前例的大海战。

  美军截收并破译了日军的电讯密码,准确地判断出日本海军的进攻目标和时间。5月中、下旬,尼米兹命令第16特混编队(下辖"大黄蜂"号和"企业"号两艘航母)和第17特混编队迅速从南太平洋返回珍珠港,同时下令抢修在珊瑚海海战中受伤的"约克城"号航母。5月28日和30日,第16和第17特混编队的3艘航母分别从珍珠港出发,于6月1日驶抵中途岛东北200海里海域待机。与此同时,由8艘航母、11艘战列舰、23艘巡洋舰、65艘驱逐舰、21艘潜艇等主要舰艇组成的日本联合舰队,也从各基地出发,向中途岛压来。

  6月4日清晨,由南云忠一指挥的第1机动部队第一波舰载机开始袭击中途岛,岛上的美机立即升空迎击,与日机展开激烈的空战。与此同时,美航母编队从待机海域向日舰队逼近。但南云此时仍未发现美舰队,于是决定把原来准备攻击美舰的飞机改用对中途岛进行第二波袭击,将已装好的鱼雷卸下换上炸弹。然而就在日机刚换完炸弹之际,南云接到报告说发现美舰队,于是他又命令换上鱼雷,并令第一波飞机返航。美舰队利用日军第一波攻击机返航、改装鱼雷的飞机尚未起飞、防御处于最脆弱状态的有利时机,连续派出两批飞机对日舰进行攻击。结果,日军第1机动部队的4艘航空母舰"赤诚"号、"加贺"号、"苍龙"号和"飞龙"号,全部被击沉,美军只损失了刚刚修复的"约克城"号。第二天,山本下达总退却令,海战遂告结束。

  中途岛海战使日军损失了一半的航母和许多技术熟练的飞行员,开始丧失它在战争初期掌握的海空控制权和战略主动权。此战之后,日本被迫停止了战略上的全面攻势,放弃了其南进夺取斐济、萨摩亚和新喀里多尼亚的作战计划。从此,太平洋战场的风向转了,盟军开始处于上风,而日军则开始偏向下风。这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中途转向拨迷雾。
  ------------------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