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作者前言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1880一1964)是美国历史上杰出的,也是最有争议的将领,他所受到的赞誉和非议都超过了其他美国将领。他的确是一个个性极其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人,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框框去套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耀眼的19颗星中,他既不像艾森豪威尔那样和颜悦色、平易近人、讨人喜欢,也不像巴顿那样个性鲜明、鲁莽率直、热情豪放,更不像马歇尔那样宽宏大度、虚怀若谷、公正无私。他是一片五彩云,集赤青黄白黑于一身;他是一杯五味酒,融酸甜苦辣咸于一体。乔治·斯科特可以把巴顿演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但大明星格雷高里·派克却无法把麦克阿瑟演得真真切切、栩栩如生。

  麦克阿瑟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在写作本书时始终在努力寻找答案。起初,我并未完全意识到这个人有多么复杂、多么难写,脑子里浮现的只是那个嘴叼玉米芯烟斗,身着咔叽布军服,头戴一顶战斗软帽,眼卡一副黑色墨镜,神气活现、傲气十足的形象。但当我接触了越来越多的资料并稍加整理后,我才发现自己已骑上了老虎背!像派克一样,我一时很难把握这个人的个性。他忽儿彬彬有礼,忽儿趾高气扬;忽儿宽宏大度,忽儿小肚鸡肠;忽儿热情洋溢,忽儿冷若冰霜;忽儿平易谦逊,忽儿自负狂妄……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思索和揣摩,我总算对他的复杂性格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总的说来,他是一个非凡的军事天才,思维敏捷、胆略过人、统兵有方、意志坚强。他身经三次大的战争,凭着他卓越高超的领导才能和无所畏惧的勇敢精神,在美国历史上赢得了独一无二的荣誉。

  他生在军营,长在军营,学在军营,志在军营。得天独厚的天资和与众不同的家教,养成了他勇敢、坚强、自信、高傲的性格。无论在哪里,他都非要表现得出人头地,争个我高你低不行。作为西点军校毕业生,他获得过学员队最高军阶,并以最优成绩毕业。从那以后,他又为自己在事业上争得了许多第一。他先是有幸到陆军参谋部任职,在墨西哥勇敢地表现了一次;后是有幸作为"彩虹师"参谋长又到法国勇敢地表现了一番,成为当时美军中最年轻的准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更是平步青云:1919年成为最年轻的西点军校校长,使墨守陈规、面临垮台的西点获得新生;1925年成为最年轻的陆军少将,先后出任国内第3军区司令和驻菲律宾美军司令;1930年成为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为美军建设出了大力。在任菲律宾军事顾问期间,他曾一度退出美军现役,但却成为唯一被外国授予元帅称号的美国人。

  然而,他最被世人所知的辉煌业绩是在那史无前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占领日本期间创造的。1941年7月,他被重召现役,统领远东美军。在那一年12月日本人制造的大灾难中,他的空军被摧毁殆尽,他的陆军退守巴丹半岛,他本人则像一头被拔掉了牙齿的狮子徘徊在只有1700英亩的科雷希多小岛上,成为茫茫太平洋上唯一还在与猎人周旋的困兽。1942年3月,他留下"我还要回来"的诺言离开他的部队,乘坐鱼雷快艇冲破日军封锁前往澳大利亚,随即被任命为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那以后,他念念不忘重返巴丹,这简直成了他的座右铭和行动指南。他争取太平洋战场的所有指挥权,为的是重返巴丹;他在巴布亚血战布纳,为的是重返巴丹;在洛斯内格罗斯险下赌注,为的是重返巴丹;他在新几内亚施"蛙跳",为的是重返巴丹;他在珍珠港向罗斯福力主进军菲律宾,为的是重返巴丹!所有妨碍他重返巴丹的人,他都与之为敌并怀恨在心。怀着他的信念,凭着他的智慧,带着他的勇气,为着他的荣誉,他成功地指挥他的部队实施了56次两栖登陆。当1944年10月进击莱特时,他急切地涉水上岸,并激动地大声宣告:"菲律宾人民,我回来了!"最具戏剧性的情景是他于1945年3月2日率领他的"巴丹帮",乘坐鱼雷快艇沿着当年离开时的路线回到科雷希多岛。所不同的是,当时是在阴森的夜晚逃离,如今则是在明媚的白昼凯旋。

  他因此而获得了最高荣誉:1942年3月被授予他盼望已久的国会荣誉勋章;1944年12月被晋升为他意料之中的陆军五星上将;1945年8月被任命为他日思夜想的盟军最高统帅。8月30日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天:他乘坐他的"巴丹"号飞机勇敢而潇洒地在日本着陆,无限感慨地走完了他的遥远征程。9月2日,他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庄严地举行受降仪式,全世界都在倾听他的声音:"今天,枪炮沉默了,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次伟大的胜利赢得了……"

  如果说麦克阿瑟在战场上是位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那么他在政坛上则是位雷厉风行的改革大师,尽管罗斯福曾说他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尽管他三次竞选总统皆告惨败。研究他的人大都认为,他留给后人的最大业绩,是他成功地使日本从封建军国主义走向现代民主主义。在占领日本期间,他把天皇的权威转到自己手中,使用专制独裁的手段使日本永远摆脱封建专制独裁。在这一点上,麦克阿瑟算得上一位高瞻远瞩的英雄,他把资产阶级民主强加于日本人,从而造就了战后的新日本。当然,作为一个保守甚至反动的资产阶级卫道士,他也成功地镇压了日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众运动,致力于把日本建成"反共堤坝"。

  这种反共意识最突出地反映在他对朝鲜战争的态度上,而这态度自始至终左右了他的思维和行动。他把朝鲜战争看作是"击退共产主义浪潮"的一场大决战,关系到美国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利益和命运,关系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生死存亡,因此只能胜利而不能失败。基于这一认识(当然也有个性的因素),他积极地促成对朝鲜内战进行干涉,急切地调兵遣将发动一系列攻势,并极力地叫嚣把战火烧到中国。他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秘访台湾,为蒋介石撑腰打气,引来轩然大波;他在众人反对的情况下力主登陆仁川,取得极大成功,引来一片赞誉;他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地向北推进,遭到志愿军的痛击,引来一片责难;他在接连失利的情况下把责任推给华盛顿,拒不承认自己有错,引来一片愤怒;他在明令禁止的情况下擅自发表声明,与杜鲁门唱对台戏,引来苦果一枚。

  终于,他像古希腊悲剧中的人物一样从权力的顶峰跌落下来,卷起他的铺盖回到他阔别十几年的祖国。他在国内受到史无前例的英雄凯旋般的欢迎,并在国会山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告别演说"老兵不死"。那以后,他虽然为重现光彩而又折腾了一阵子,但毕竟已是黄昏落日,其余辉在渐渐消逝,最终为黑暗所吞没。

  纵观麦克阿瑟的一生,他的确取得过最辉煌的成就,赢得过最耀眼的荣誉。这些荣誉他当之无愧,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他本来优良的品质渐渐溶进狂妄自大、唯我独尊、好出风头、爱慕虚荣、喜欢颂扬的毛病。这些毛病带给他的倔强个性又常常使他的一些计划和设想得以强行通过并获得极大成功,这反过来更使他坚信自己的判断力和正确性,更加重了那些毛病,以致最后发展到公然抗上的地步。如此看来,正是他的高傲自负成就了他的军事奇迹,也正是他的高傲自负断送了他的军事生涯。

  按照上述思路,我在写作过程中着重通过其成长道路和成长环境的描述,来揭示这位传奇式人物的世界观及其个性成因,并通过其丰富多彩的经历和叱咤风云的业绩来展示他的内心世界和复杂个性。

  在写作风格上,本书以正史的面目出现,野史轶闻稍加点缀。所述内容力求真实、准确,并辅以适当评说和引证。文字表达力求明快、流畅,使之读来不致乏味。希望读者能喜欢这本书,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傅雁南
                     1993年8月10日
  ------------------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