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1989年11月1日,对于年轻的贝·布托总理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 在国民议会大厅,空气凝固,气氛紧张。贝·布托表情肃穆地端坐在议会大厅前台。另一侧,坐着她的老对手、主要反对党伊斯兰民主联盟领导人纳瓦兹·谢里夫。 这里,正在进行着以伊斯兰民主联盟为首的联合反对党对贝·布托总理提出的“不信任提案”的议会表决。时间在悄悄地流逝,贝·布托的心情也略带不安。 终于,表决有了结果。在有237个席位的国民议会中(5名议员未出席表决),支持该提案的议员为I07人,不足半数(119席),对贝·布托总理的“不信任提案”未获通过。至此,持续一周的巴基斯坦政治危机暂告缓解。 贝·布托总理出了一口长气,脸上浮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贝·布托总理1988年12月执政,仅仅过了11个月她就遇到“不信任案”,这使许多人感到吃惊。国际舆论认为、贝·布托总理上台后虽然在外交方面加强了同美国、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国的关系,但在国内却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 贝·布托领导的人民党在国民议会中一直处于微弱多数,只占114个议席,联合了“全国移民运动”的14席才过半数,但在参议院还是处于劣势。贝·布托政府的政治基础并不稳固。 此外,贝·布托总理在扩大总理权力及军队领导人任免问题上与总统伊沙克·汗有分歧。在全国人口和经济实力上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旁遮普省,最大的反对党伊斯兰民主联盟领导人、旁遮普省首席部长纳瓦兹·谢里夫公开与联邦政府分庭抗礼,要贝·布托总理下台,甚至发动工人拦截火车,逮捕该省执行公务的联邦调查局官员。反对党还指责政府与印度缓和关系操之过急,有损国家利益,引起国人不满。 这些问题最终引发了贝·布托当政后的这场政府危机。 为了反对人民党政府,迫使贝·布托下台,1989年6月,以伊斯兰民主联盟为主,联合全国人民党等反对党组成联合反对党,全国人民党主席古拉姆·穆斯塔法·贾托伊被推举为联合反对党主席。 早在9月中旬,联合反对党就在国民议会酝酿对贝·布托总理提出“不信任提案”。消息泄露后又称放弃了该计划,实则是在悄悄争取更多议员的支持。 10月下旬,参加人民党联合政府“全国移民运动”以人民党未履行在信德省维护移民利益的协议为由,宣布退出政府,加入反对党行列,使反对党在议会的力量猛增14席。联合反对党觉得时机已经成熟,遂于10月26日在国民议会对贝·布托总理发难。在11月1日就不信任案表决之前,4位反对党代表发言,众口一辞地攻击贝·布托政府的官员贪污腐败,任人唯亲,庸碌无为,对信德省社会治安恶化束手无措,整肃不力等等。 为了挫败反对党的不信任案,贝·布托总理取消了出国访问计划,委派其母亲、资深的不管部长努斯拉特·布托夫人代她出席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和联合国大会年会,她自己则坐阵国内指挥。贝·布托把人民党议员集中起来,进行战前动员,讲明利害关系,坚定必胜信心。贝·布托还命令暂停联邦政府内阁部长们出国访问,在国外的也及时召回,以确保议会表决时有足够的力量。结果,在国民议会表决中人民党议员不但出席率高,而且团结一致,倒戈或“跳槽”现象几乎没有,从而挫败了反对党对政府的不信任议案,保住了人民党的执政地位。 而反对党方面则显得准备不足。伊斯兰民主联盟领导人谢里夫虽然反对现政府的态度很坚决,但他只是旁遮普省首席部长而不是国民议会议员。联合反对党推出的全国人民党领导人古拉姆·穆斯塔法·贾托伊在议会中缺少威望。1988年大选时他在其家乡信德省落选,后在补选中才从穆斯塔法·卡尔(佐·阿·布托时代旁遮普省省督、首席部长)让出的旁遮普省的一个选区当选。 贝·市托总理在议会表决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指称贾托伊不代表任何选区,并敦促他退出议席。理由是穆斯塔法·卡尔已归队人民党。 贝·布托还指称反对党利用黑社会贩毒分子提供的巨资收买议员倒戈。这是对反对党从精神上和道义上的致命一击。 此外,一些议员特别是独立议员不愿看到政府被不信任案推翻后,国民议会解散,他们需耗费巨资参加新的选举的前景。所以他们倾向于让贝·布托继续执政,以保持政局的稳定。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原因,才使巴基斯坦人民党在与反对党的这次较量中获胜,贝·布托内阁危机有惊无险。贝·布托总理在议会表决后对记者发表谈话,在提到反对党对人民党政府提出的种种责难和攻击时,她激动地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同时,贝·布托总理当即宣布打算改组内阁,并吸收一些“温和的”和“冷静的”反对派人士加入政府,表现出她与反对党和解的姿态。 不久,贝·布托总理果然采取了行动。 11月11日,贝·布托吸收了在野党伊斯兰民主联盟的两名成员和俾路支民族联盟的一名成员入阁。 11月13日,巴基斯坦原有内阁成员为了表示对贝·布托领导的信任和支持,提出集体辞职,从而为贝·布托总理改组内阁辅平了道路。 一些国际观察家认为,这次“不信任案投票”,反映出巴基斯坦朝野两党的政治较量。“不信任案”虽遭否决,但反对党不会服输,这种较量仍会继续。 议会表决之后,全国人民党主席贾托伊又扬言,如果执政党不纠正错误,他就要再次发动倒阁运动。 另外一个情况是,“全国移民运动”已退出人民党的联合政府,这将使信德省人和移民之间的矛盾再次加剧。 总之,国际舆论界认为,反对党这次掀起的紧张的政治气氛已经弥漫开来,巴基斯坦国内局势还可能出现反复。但贝·布托总理充满信心地等待着下次斗争的到来。 贝·布托总理领导人民党政府刚刚处理完国内的政治危机,在国际上又遇到了新的挑战,好象是有意考验一下这位世界上最年轻的女总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贝·布托在国外遇到的挑战,仍然来自分治以来一直困扰印巴两国的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围绕着克什米尔问题,变奏着战争与和平的主旋律,成为印巴两国历届领导人最棘手、最感头痛的难题。由于克什米尔问题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对于印巴两国来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两国历届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都十分谨慎,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印巴两国自独立以来一直争执不休的克什米尔地区,从1989年岁末以来,战云密布,狼烟迭起,局势不断恶化。贝·布托上台后已有改善的印巴关系因此重趋紧张。 1989年12月8日,印度刚刚成立几天的维,普·辛格政府就遭到严重挑战。信奉伊斯兰教的内政部长的女儿拉比尔·赛义德在印占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遭到反对印度统治的克什米尔解放阵线成员的绑架。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印度政府释放了5名被关押的该阵线的骨干分子之后,人质才被释放。 12月15日,印占克什米尔地区穆斯林又上街示威,反对印度政府的控制,要求实行民族自决,结果演变成大规模暴力行动,造成数百人伤亡。事发后,印度政府匆忙调兵遣将,并在印占克什米尔地区主要城镇实行宵禁,局势才略有好转。 1990年1月Z0日,数十万穆斯林群众再次上街,抗议印度治安部队和警察全城搜捕,双方发生冲突,造成至少3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伤,酿成该地区几十年来最严重的流血事件。 噩耗传到巴基斯坦,立即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人纷纷举行声援集会。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领导人甚至宣称要越过控制线,对印军展开伊斯兰圣战。 2月5日,数千名巴基斯坦人在紧邻印占克什米尔的锡亚尔科特市举行集会后群情激忿,企图冲击印军控制线。结果,印度边防军开枪阻拦,打死打伤多人。由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冲突加剧,截止1990年4月,约有400人丧生,约I0万名印度教徒逃往印度其他邦,数以千计的穆斯林越过控制线到巴基斯坦避难。 4月中旬,印巴两国军队开始发生交火事件,双方均有伤亡。同时,印巴双方的舌战也在升级。印巴两国关系降到近Z0年来的最低点。贝·布托总理又一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是战?是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一些穆斯林居民一直与当地政府存在尖锐矛盾。早在1989年12月,维·普·辛格就任印度总理后为施行民族和解政策,任命了一名穆斯林为内政部长,这在印度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印度政府也采取一些行政措施,希望通过政治对话在宪法框架内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但是,这些做法收效甚微。 自1990年初以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穆斯林要求自治或并入巴基斯坦的呼声日益高涨,并成立了“克什米尔解放阵线”等武装组织,该地区恐怖暗杀活动及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印度政府出动准军事部队和警察在部分地区实行了宵禁,并与示威群众发生数次流血冲突。印巴两国军队在克什米尔双方实际控制线两侧枪击与交火事件也有增加。1990年3月份连续发生三起印军向巴基斯坦声援印占克什米尔穆斯林斗争的边民开枪事件。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出现动乱以来,印巴双方互相指责。印度指控巴基斯坦支持和训练穆斯林武装分子,煽动叛乱。而巴基斯坦方面则矢口否认。印巴双方还围绕克什米尔事态的发展展开频繁的外交活动,阐述各自的立场,以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 1990年年初,被穆斯林武装组织人员劫持的克什米尔大学副校长等三名人质被处死,印度国内舆论为之震惊。在野的国大党(英迪拉派)和支持政府的印度人民党均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政府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对巴基斯坦奉行强硬政策。印度人民党领导人甚至声言:“现在,印度应该做的是要把战争打到巴基斯坦领土上去!” 印度总理维·普·辛格2月5日表示印度准备不惜一切代价保卫克什米尔。 4月,维·普·辛格总理连续向巴基斯坦发出警告,称巴基斯坦将为煽动叛乱付出“沉重的代价”。同时敦促印度人“在心理上做好同巴基斯坦开战的准备。” 针对印度方面咄咄逼人的气势,贝·布托总理沉着冷静,采取“敌进我进”的策略,在关键问题上毫不妥协。 1990年1月 21日,贝·布托总理强调,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自决权问题上绝不会向印度妥协。 4月初,贝·布托总理在纪念她父亲佐·阿·布托遇难11周年的群众大会上重申其父的诺言;“为赢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不惜同印度战斗一千年!”巴基斯坦外交部、国防部、陆军司令、空军司令都相继作了强硬表态。 与此同时,印巴双方都向克什米尔边境地区增调了兵力。据印度军方透露,当时在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军已达24万人。印度一退役军官称,印巴在军事上已接近战争状态。一时间,战云密布,狼烟四起。 其实,印巴两国围绕克什米尔争端而发生新的争执,实际上都有着各自国内的背景。 印度1989年11月的大选中,国大党遭惨败而下野。但维·普·辛格领导的人民党在人民院共542个议席中,也只获得151席。他虽联合其他政党组阁,但在议会中也未获得压倒多数,受牵制因素颇多。新政府12月上任后正努力争取人心以便在1990年2月举行的10个邦的立法选举中获胜,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然而,印占克什米尔地区穆斯林的反叛活动加剧恰恰打乱了人民党的计划。 在巴基斯坦,贝·布托总理执政后,也不断遭到反对党的挑战。不久前,刚刚勉强度过了一场信任危机。最近,反对党不断指责贝·布托总理对印度和克什米尔问题的立场太软弱。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印巴双方围绕克什米尔问题而出现的紧张局面一时难以缓解,双方都不会轻易让步。 克什米尔,这只迷航的船只,究竟是漂向战争的深渊,还是驶向和平的彼岸,世界各国和印巴两国的人民无不注目年轻的贝·布托总理和维·普·辛格总理,看他们如何运用政治艺术,能否化干戈为玉帛,争取新的和平。 克什米尔地区形势尽管十分紧张,但印巴双方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并不大。 首先,印巴双方都有迫在眉捷的国内问题需要处理,两国政府的当务之急都是稳定内部,发展经济,巩固其政权基础。 其次,从军事实力来看,双方相差悬殊。印度武装部队拥有100万人,而巴基斯坦只有45万。在坦克、飞机、大炮和整个国防设施方面印度都明显占有优势。1990年2月10日,贝·布托总理在议会辩论时说,巴基斯坦不希望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同印度开战,但“对和平的热爱并不意味着将在原则上作出让步”。印度外长古杰拉尔也说,印巴就克什米尔问题爆发第三次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贝格将军4月初说,,巴基斯坦不想因克什米尔问题同印度发生战争。印度一位高级官员4月初也表态,印度不想在克什米尔争端上同巴基斯坦开战。 更为主要的是,国际舆论纷纷反对印巴任何一方铤而走险。美苏两国都在暗中努力缓和印巴之间因克什米尔问题引起的紧张局势,力促双方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尤其是南亚国家,对印巴关系紧张更为关切。1990年4月5日,孟加拉国总统艾尔沙德分别致函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和印度总理维·普·辛格,敦促他们以“最大的克制”阻止克什米尔局势恶化。中东一些国家对克什米尔局势亦持谨慎态度,伊朗还表示愿意为印巴两国调停克什米尔争端。 在各方推动下,应巴基斯坦倡议,印巴两国外交部长于1990年4月25日借参加联合国特别会议之机在纽约会晤,就克什米尔最近的事态发展交换了看法。两国外长会谈后发表了联合公报,达成了三点协议: 1.两国的军事行动总负责人应当继续保持接触; 2.双方都应当克制; 3.所有各级的通讯渠道应保持畅通。 印巴两国外长均表示应当缓和紧张局势,避免冲突。 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印巴两国因克什米尔引起的新的紧张局势逐渐平息下来;但要彻底消除这个痼疾,对于贝·布托总理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 ------------------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