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1965年5月30日,我在北京市房山县担任“四清”队长时,接到报社紧急通知,火速赶回编辑部。在大今上,陈伯达宣布,中央工作组到《人民日报》夺权!陈伯达说,他来人民日报搞了一个“小小的政变!”
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群众起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从此,开始了为患十年的动乱。
“文革”进程中,我作为中央党报的记者,绝大部分时间在作采访和编辑工作。有段时间还列席新成立的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参加所谓“中央首长”的接见,目击了陈伯达、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等反革命分子的现场表演。
我用十年时间,收集积累“文化大革命”的材料。粉碎“四人帮”后,我在完成岗位业务的同时,断断续续又花了十多年时间来写。
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眼下还难于了解“文革”全部真情。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也是这样。
我的晚年,有18年时间献身于老年事业。1983年,以我和几位老同志为主体,创办了《中国老年》杂志,任总编辑。1987年,又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创办了《中国老年报》,任第一副总编辑、社委会主任。邓小平同志先后亲笔为这一刊、一报题写了刊名、报名。为党的事业,为社会发展的远景,办起这一刊一报,是我晚年的两个心愿。《史无前例的年代》这部书,也是在这个期间里,用十余年时间写完的,实现了我晚年的第三个心愿。
我的体会是:干党和人民的事业,必需有坚强的意志,饱满的热情,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这里,我特别感谢老朋友、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同志为本书题写书名;感谢《晋绥日报》老战友、著名编辑傅真、著名编辑周毅之,朋友任贵银等同志,帮我校正全部稿件。我还感谢党史工作者苏采青、高级编辑钟立群,老伴丁帆、儿子纪晓军及家人,对写这部书的关心和支持。对我参阅了有关书刊论著的作者,在此也表示谢意,我向他们学了不少知识。我真诚欢迎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我还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高级编辑宋世琦同志。他对出版本书不仅始终如一的关心和支持,而且以高度负责精神,认真核对,仔细加工了全部稿件。
纪希晨jixichen@china.com
2001年3月时年79岁
1996年6月20日建党75周年前夕完稿
1999年9月19日第三次修改
2000年“八一”建军节第四次修改
2000年11月30日第五次修改定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