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从洛杉矶赴外州出差,在明尼那不勒斯机场等候转机,做登机注册时排在我前面的一个韩国女孩遭遇困窘。她完全听不懂机场服务人员几乎所有问话,她甚至说不清自己究竟要到什么地方去,她只会说“巴尔地摩”和“纽约”两个英文地名。她交给服务人员的机票相当复杂,看上去像是一本小书,服务人员甚至发现机票上根本不是写着她的名字,于是追问她身边是否有年幼小儿随行?不消说,她自然又是不懂。 这种时候,机场人员开始抬眼猛看紧站在她身后的我,但是对于韩国话我除了早年间从父亲那里知道可把“志愿军”叫做“急瘟棍”,并从电影上学到过“阿妈妮”一类粗称之外,其余概和机场服务人员一样,完全懵懂。 在周围无助的情况下,服务人员开始为这女孩四处打电话寻找翻译。他们的这种电话大概总打了有三五个地方,对方的回答统统不能尽如其意,这位服务人员这时干脆把自己面前的这行队伍“关门上板”,带着韩国女孩另寻帮助去了,把剩下的几个我们交给了另一位同行接管。 当时,我要转的飞机已走,下一班飞机又还未到,就只能在侯机室内呆等。就这么着呆等了约摸一小时之后,当我几乎把刚才的事情全忘干净时,那个扯不清自己的韩国女孩突然又出现了,这时的她满脸喜气,不再红头涨脸,她此刻怀里左拥右抱了许多麦当劳快餐系列,系列中的一瓶可口可乐由她身边的已不是刚才那张面孔的另一位工作人员帮助捧着,她们恰巧在我前面一排的位置上言别,那时,我在很近的距离之内看着她们,觉得大地都暖和起来。 因为这事的由头,我恰巧想起年前回国时听到的一个段子。 我母亲说有一天她与一个朋友出门在外,天冷风大,中午时她们在一家面铺里买了一些快餐面食准备就地吃喝,当时当刻面铺里工作人员们也开始中餐。眼见店内一售货员从热水瓶中倒出些热水来时,母亲和与她同样已接近花甲年纪的老太太朋友遂趋前就问是否自己也能来上一杯?哪想该售货员闻听此问竟极不受用,转头就给二老太一声回吼,说是“你们也想在这里喝热水”?母亲及朋友当时并非囊中羞涩,只是生性节俭,听此一吼心中火起,当下眼冒金星地相互吆喝起来:“不喝热水了,走,咱俩出门喝热牛奶去。” 中国人自己跟自己的很多过不去其实都是可避免至少是可迂回的,可惜国内有太多人越来越变得心绪不宁,摆不清自己与周遭的关系了。这样,气度就越来越不可捉摸,一点就炸。去年年初回北京时,就遇到过不少这类“定时炸弹”,陌生人的一句问话往往就是一根超级短小的导火索,很快就能燃到关键的地方。于是说着说着就自动爆炸。 人世间人际的沟通仪态是可以观测及界定的,这种仪态其实一是来自教养上的,二是来自习惯上的,三是来自心态上的,这三项之中,“教养”多半是出自家庭的;“习惯”多半是出自后天的;而“心态”问题则是依赖个人在人生中自我把握及修正的玄学了。越到近年我越觉得我们之中的一些人实在是勇于彼此制造凶狠和敌对,专门以给周遭各位制造不快甚至叱咤他人为乐,而且段数逐年有所提高,这样就把整个社会搅得越来越无趣。从很国际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本质纯善,虽多爱自我保护,也不擅侵犯他人,但回国走走,接二连三竟常常在看好勇斗狠的状况,弄得人不得不开始明白世道变了 这样,家也不是家了。 去年某天,我曾写过名为《物非人非》的一篇,讲的多半也是由这种感受带来的唏嘘,当然我在前面某篇中也曾鄙夷美国宫办机构中一些工作人员怠慢他人的官式嘴脸,但总体而言与中国人相比,美国人的举止多半是礼仪的、适度的、不凶狠的,至少在表面上的确如此。比如在美国如果有人为你做了一项服务后你没有回说谢谢,这则是一件相当粗鲁的事情。而中国说“谢”的情形则稀奇得要命。在中国,如果有人极不惭愧地从身上某处摸烟出来当众点火就抽,全不顾四周万分不愿无故与肺病以及一切与呼吸道疾病沾边的众生,你挺身而出予以劝阻,对方如不是“炸弹”的话侥幸听从,这时,则该你说“谢”。 中国现在的道理是,不好意思的人得说谢,好意思的人可以永不知谢。 我有一天在洛杉矶遇到了一位自国内才到美国的新朋友,他在一再听人说“谢”之后极不以为然,说是“这里的人怎么还跟咱们中国人的那套一样,动不动就谢”?我那时万分惊讶地问他:你在中国现在还是常能听到谢字的吗?我们中的一些中国人现在甚至对自己强加给别人必须担待的藐视也不曾言谢。 他听在耳里想了半晌,说“倒也是”。 中国人常爱夸说自己出自“礼仪之邦”,对此今时今刻我想即便冒怎样的大不韪也得纠偏:我们已早不是“礼仪之邦”。须知,要想自称礼仪之邦是要有相当的条件的,我们在称法上再这么强绷着只会惹人窃笑,而且,拿着这种水准的“礼仪”真可能让人觉得我们的礼仪水准与他人有异。 更而且,私下里的事实是,我们非但不够“礼仪”,迫在眉睫的一项危机是,循序渐进地这么张罗着,但愿我们不会把自己张罗成“炸弹之邦”。 好自为之。 滔滔一说,但愿对恰巧的看家而言,无一不是无则加勉。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