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在“乌兹达克·1994”音乐节从8月12日开幕到8月14日结束的整整一个周末中,我像泥胎木塑一般陷在沙发中看电视中有关的转播,身边可牵挂的诸事中除了电脑课果真未曾丢下之外,其余的事情概不能做。 在25年前的那一次盛会中,音乐会开始未几就下了一场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瓢泼大雨并伴有暴风。当时在音乐会现场的青年人都不曾离开,每个人都捱到了雨过天晴后音乐会重新开始。这场大雨造成了遍地泥浆,不少聚在乌兹达克的青年人在这偌大一片没有父母师长的泥浆中尽情地打了好几天的滚,更加上当年的卫生设备远没能跟上,因此这些思想新潮的年青人大多遍体肮脏。当时的《纽约时报》就也曾对这些自负的、满身泥巴的“新文化”人物给予抨击,说是“如此肮脏,何来文化”?但到后来,《纽约时报》也点头认可了这一盛会的价值,由此,泥巴就也成为当年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标识。 巧的是25年之后的此次音乐节,三天的热闹中也有众望所归的大雨出现,电视屏幕上也有无数青年在泥中撒欢打滚,一些慧眼报章在这几天有关的报道中劈头就用上了这样一个大标题——《新音乐·旧泥已》。 参加今次乌兹达克狂欢的人除有一些念旧的老嘻皮士外,更有许许多多年在30岁以下的青年人,也就是说,25年前的乌兹达克被“新思潮”辖制时,他们不是才在学语就是尚未有人型。 说句老实话,对当今新一代年在25岁以下的美国青年我是毫不以为意的,因为在我眼里,如今的青年人比起美国六七十年代思潮迭起、流派不断、开创了无数人文盛景的老一辈“青年人”来说已是大大颓唐,不堪一提。新一代的美国青年生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及强烈的物欲烟云之下,已经完全丧失了一代人可产生的整体思绪,与长他们二三十岁的上一辈人相比,真好比一伙儿在树坑一伙儿在云端,美国缤纷的文化发展到今天竟由这样脆弱的后人承掌,不能不让人油然而生“美国人思维竟然终结了吗”的揣测。 其实,对这种揣测的证实从今次的“乌兹达克·1994”也能看得出来,因为,这一次,当年青年人们崇尚的“理想先生”缺席了。 几天的转播看下来,觉得此次的乌兹达克聚会摹仿有余,创新不足。泥巴有、音乐有、团结友爱有、赤身上阵者有、猛抽大麻者有,但此次聚会给人的大多数印象却不是真心发泄, 比起25年前来几乎处处可见发挥功力不足的问题。 比如在“赤身上阵”这件事上,当年的人是在音乐会上自然而然地一丝不挂的,不少青年男女更是在泥地中打滚之后赤条条跃人河中猛洗而且嬉戏的;而此次聚会中的赤身镜头大致归纳下来不外有三,一是有个把妖艳女郎在晴朗的音乐会场中毫无触发动机地露乳;再就是有个别男人赤身在人群中招摇过市;再再就是镜头中所见一个男人赤身枯站河边,把自己的正面僵硬地朝向比邻小路上的人流。如此赤身直让人觉得与崇尚大体断然无关,绝不是为了抒发自己甚或是为了某种“主义”,而是事主多年积下的“露阴癖”老病根犯了。 最为要命的是此次由百事可乐赞助的音乐会上商业气味浓得令人啼笑皆非。首先,此次聚会的门票竟高达135元,而且还备有成百上千铁面执法的纠察人员冲锋陷阵;其次,音乐会场地内各种商业摊点随处可见,从要价昂贵的食品小棚到推销超豪华音响器材的宣传大棚横梗在人侧,邻近的小商业主而且还一个劲地为自己出乎意料的生意清淡而噘嘴生气,与25年前相比,这是一种明火执仗的潜变,说其明火执仗是因为这一出由“主义”到“生意”的变化既自然又直白,说其潜变则是因为这一段人类路程下来,有关“主义”之类的固执已脱胎换骨地演变得一钱不值,只不过在资本主义本来就目的昭彰的制度之下,谁都没有明说。如此,令人对当今的美国民气有一些不太高兴。 此次“乌兹达克·1994”中的音乐与25年前比并不更加高竿,总还是老套路数。而且为了憋一口气,还出现了分在25年前旧址和“乌兹达克·1994”新址的两套音乐会,彼此王不见王。由此看来,此次大小报章中的所谓《新音乐·旧泥巴》之类,说得真是太客气了。 我注意到此次“乌兹达克·1994”中,电视画面上没有一张中国面孔,我的一位仍住纽约的华人女伴说她和她的先生在8月12和14日倒的确是去了乌兹达克一下,但她说,在乌兹达克地区乃至邻近的高速公路上车辆超级淤塞已经根本没有进入音乐会腹地的可能,他们夫妇不得已在外围兜了无数个圈子之后悻悻而返。 说是此次共有35万人参与盛事,在电视前,听到这样一个数字时我又想起乌兹达克镇中心酒吧中的那一幅万头攒动的招贴照片来,就有一片潮泽渗上心头。无论如何我失去的是一次重大机会,下一次的“革命”如果果真还用25年来计算的话,我无论如何已年过半百,世界又是一代新人的了。 想到此,黯然神伤。 唯不能忘的念头是,永远的乌兹达克。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