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才进1994年就听说了一些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起伏心潮。 说是中国知识分子中开始出现反西方主义的思潮了;说是知识分子们通过申办奥运会失败等事,责怪西方总是“以自己本国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从中国人民的利益出发;说是两百年来,西方针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仍未能有大的改变,把中国一向“排除在世界主流格局之外”;说是美国的阿拉伯裔反西方主义学者W·SAID的有关著作在大陆已被引用得体无完肤,奉为利器;说是这种思潮果真相当成气候,已经成为在知识分子当中奔腾的一股山洪,同仇敌忾,锐不可挡。 屈指算来,中国眼下的反西方主义距离当年知识界中盛行的西化思潮时期只差了几个年头。感觉中,沧海桑田的转变,只在瞬间。 更让人感触良深的是当今的中国人果真开始脆弱不堪了,几千年辛苦磨炼出藏在阴柔之下的中国傲骨无奈未能愈老弥坚。 非但如此,甚至开始擅长反复撒娇。 中国知识分子中出现的这一“山洪”粗看下来是由愤慨衍生,但细品却不难看出其对世界时事大格局的无力和失措。中国知识分子不知因什么原因、从什么时候起就开始滋生西方必应“多多关照中国”的下意识,而且违者一概被视为“大忤”。说穿了,流行在中国知识界的一个普遍认知默契是,因为自知起步晚,在国际立场中就可以处处以小卖老。问题是,中国人单凭自认苦难深重,就理当博取他国政府放弃自己本国的利益来呵护有加么?历史上的中国人一向不大仰仗他人羽翼,成吉思汗更还打下过小片欧洲,到当今这一代其实不必改脾气,撒娇没意思。 中国人多年来积累下来对西方过多的期望,说到底,本来就是非份之想。 而在文化的认同方面,中国人现下的抱怨让人有点摸不到边际,在海外多年,尤其是近些年,时常看到中国文化被西方肯定的情形,比如在电影、文学乃至戏剧等方面。在文化主流的界定上,中国人如果承认世界主流在西方,就不该抱怨自己的东方玩艺不被西方透彻看中。我时时在想,这种情绪的出现可能又是中国人那种渴望被人“关照”的心理在作祟了。或者是中国人也可以从骨髓中就不认为西方文化必须接纳东方文化,这两者之间在认同上本来就是有立场差距的,就好比对汉堡包的优点也并不是每一个东方人能说到点子上一样。自己先确定两种文化各有秉持、无分伯仲,自己才不会先心虚。退一万步说,中国人如若能假以时日,把自己发展成主流的操纵者则一定是另一番盛景。在上述诸方面,东南亚的例子可做借镜,才算有种。 在复杂的世界环境中加强自身的民族自尊是可贵的,但如若把这种自定情景的“撒娇心态”也搀杂其中,那则贻笑大方了。 有分析说,中国知识分子所掮扛的包袱还有国内部分。中国经济状况大范围的变更,使得知识分子这些80年代间最受瞩目一干中的大部分相比之下迅速成为一干“赤贫”,这又触动了不少知识分子的撒娇神经,认为这是中国社会追逐西方带来的恶果。那么,中国知识分子在批评西方凡事不以中国人利益为出发点的同时,在看到不少中国其他人的利益被满足之后,为什么不是为之欣慰呢?而如若先富起来的人恰恰就是知识分子们,是不是性情中人就会造势鼓吹中国对西方的这一番追逐物有所值呢? 早年间,不知有多少知识分子整年的大事只是去各旅游胜地开会交流,或是常年不出作品也照拿固定薪水。那时候,大多人捏着时事造下的糖果大肆心旷神怡。而一旦这糖给其他弟兄吃了,则口诛笔伐,大肆撒娇,不愿换班。 相信这也是常年大锅饭吃出的毛病,这种撤娇意识不改的话,早晚是个笑柄。 果真又听说中国知识分子的讨论中,的确并不十分具有有关提高民族主义的段落, 与其说是怕被政治利用, 究根寻源还是因为此一场大举挞伐原本就是以提高“自我主义”为初衷所致。 有关的最后一个疑问是,果真对西方痛恨有加的话,W·SAID为什么不回极不西方的阿拉伯原籍去住呢?或者干脆就去非洲。 相信多半也是在撒娇。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