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十一节  康塞普西翁——三毁三建
  康塞普西翁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两百多年来三次毁于地震,多次受到小震的破坏。屡毁屡建,屹立于智利中南部比奥比奥河口。

  康塞普西前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以南420公里的海滨,是同名省的省会,现人口约20万。1550年12月8日,这天正是圣母玛利亚的“纯洁受胎节”,西班牙殖民者在此建城,取名康塞普西翁,意即“怀胎”。但城址正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最活跃的地方,1751年5月24日即被大地震摧毁,海水冲入市区,古港口完全失去效用。1754年稍稍挪了一个位置,重建了新城。1835年又一次大震,康城完全毁灭,灾后在原址重建。1960年大震的震中稍远,康城仍遭半毁灭性的打击,到今天才恢复了元气。

  康塞普西翁是世界上三次重复发生大地震的典型事例。其中第二次破坏得最彻底,记载得最详细。在智利南北1,600公里、东西宽800公里的范围内,都受到这次地震的撼动;以康城为中心的培尔卡瓦诺、奇廉等城市,同时被摧毁。

  1835年2月20日上午10时,大群海鸟放弃海上生活,采取异常的“登山”行动,纷纷向内地飞行。1l时40分地震爆发,震中就在比奥比奥河口的海底。康城的居民感到大地在颤动。开头比较轻微,半分钟后剧作,大地就象轻舟在风浪中摇荡,人站在地上也会跌倒。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分半钟,一阵更强烈的震动袭来,两分钟后趋向缓和。原来这是一次大规模地壳升降运动引起的地震,许多陆地突然隆起,海水猛然下降。城内外的地面到处出现裂缝,突然开裂,迅速闭合。裂缝呈不规则走向,好象大旱龟裂的稻日。山岩崩塌,上万立方米的上石崩落谷底。

  康城西南40公里的圭利圭那岛(面积约30余平方公里)靠近震中,影响最大。裂缝纷呈,作南北走向,与智利海岸平行。岛上爆炸声不息,古老的变质岩破碎了。碎岩滚落地面,堆满海滩。岛的南端升高2.4米,中部升高2.7米,北部升高3米以上。岛北一片宽阔的岩石浅滩,原是贝类的安乐窝,现在全部托出水面,铺满贝、蟹的尸体,臭气冲天,令人作呕。全岛岸崖所受的剥蚀,即使海潮巨浪侵蚀100年也不致破坏得那么严重。

  地面隆升激起骇人的海啸。初震后大约15分钟,海水突然后退1,600米之远,康城的外港培尔卡瓦诺的港域全部露底,原藏海底的珊瑚礁历历在目,鱼虾跳跃,螃蟹乱爬,船只一律搁浅,连泊在水深13米处的远洋船也歪搁在滩底了。这种情况持续不到半个小时,海水就象涨潮似地返来了。怒潮比平时的海潮高出10米,不仅占领海滩,而且以摧朽拉枯之势猛扑陆地,涌入城市。随后退潮,把途中所能带动的东西部卷走了。比潮水跑得慢的居民悉被卷入大海。这样一进二退,反复三次,一次比一次厉害。已成废墟的康城被三次海潮的洗劫,剩下了墙基。幸亏海潮向陆地推进的速度不算太快,一般人来得及跑往高处逃避。早在第一次来潮时,人们见势不妙,就已没命地爬上高地了,故而死难的不多。

  震后,康城沿岸海面普遍降低1~3.3米,其实这是人们视力的错觉,实际是陆地隆升的结果。

  海啸一进一退,使智利沿海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海啸波以每小时几百公里的速度,横扫太平洋,冲击9,000公里外的夏威夷群岛,破坏了那里的一些防波堤和建筑物。

  震后第十三天,即3月4日,正在作环球旅行的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来到康城,但见废墟上荡然无存,海滩好象垃圾堆,到处散布着木梁、屋盖、书架、椅桌、床板、门窗、船骸、帆桨,成袋的棉花和茶叶,以及从仓库中冲出来的种种商品。整个现场,就象成千艘大船在这里打碎遇难。这些轻浮物飘在水中,几经冲刮,遇阻搁浅,来不及跟潮退走,不过是康城遗留的一点点残余,更多的财物都被大海吞没了。达尔文不胜感慨,写道:“人类无数时间和劳动所建树的成绩,只在一分钟内就被毁灭了!”!

  同年11月,康城又一次剧烈地震。这一次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破坏了。1837年11月7日,康城以南400多公里的瓦尔迪维亚沿海地震,海岸上升3米,瓦城毁灭,正在重建的康城又受到一些破坏。1939年1月24日,智利再次地震,康塞普西翁新城毁坏过半。1960年5月21日,康城以南500公里的蒙特港发生8.9级地震(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震级),康城再次被毁。

  多灾多难的康城,经受了一次次火与水的磨难,永不屈服,绝不退出城市的行列!


  ------------------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