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网文网 > 影视原著 > 贞观之治 >
七十一


  捌、房谋杜断

  “房谋杜断”是中国古代政治实践中的一段千古佳话。房、杜二人也可称得上是历史上宰相中的一对绝配。“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每当唐太宗与房玄龄商讨政事,房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等到杜如晦到后,最终采用的还是房玄龄的方案。谋和断,是决策过程中的两个环节,房、杜二人各有所长,他们互相配合,深得太宗的信任。从唐宋以来,房玄龄与杜如晦就不断赢得贤相的赞誉。然而,在历史记载中却很难找到他们到底干了什么事情。所谓“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那么,他们的贤相之誉是否名实相符?也许,回到贞观朝政的真实环境里,我们可以发现:房、杜最大的功劳是成就了唐太宗,之所以无迹可寻,是因为他们把自己所谋议决断的事情,都变成了唐太宗的智慧和功劳。

  1、秦王府里的高参

  开皇年间,天下刚刚归于一统,海内升平。隋都长安一片繁华景象,大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人群之中,一对父子模样的人边走边看,一瞧就是外地人士。他们大概是走得累了,转了个弯就进到一间酒楼里去了。

  酒馆里面热闹依旧,大家都乐呵呵地坐在桌旁喝酒聊天。父子俩挑了个靠边的位子坐了下来。刚刚坐下,就听到旁边桌子上的人说:“打了那么长时间仗,现在终于天下太平了啊。俗话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今大乱之后,天下归一,可以坐享太平了。”

  “是啊,是啊。”一桌子的人都赞同地说。

  “爹,他们说得不对。”这个看来只有十几岁的小儿子对父亲悄悄说:“当今皇上本就没有什么功德,只因为是北周近亲,才夺得了皇位。而得位之后,却不为子孙打算,放任兄弟相争,最后更是混淆长幼,改易储君。这样做只会导致祸起萧墙。现在虽然看起来海内承平,但是不久一定会天下大乱的。”

  “小儿不可乱说。”当爹的一边制止了他,一边看看左右是否有人注意。但心里他很是惊奇,儿子小小年纪竟然有这种看问题的眼光。

  这小儿是谁?他就是后来与杜如晦并称“贞观贤相”的房玄龄。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父亲名叫房彦谦,是隋朝的一名地方官。房玄龄从小就特别聪明,爱好读书,博览经史,字写得很漂亮,并作得一手好文章。而且还很有政治远见,能把握时局走向,绝不是个书呆子。十八岁那年,他被本州举为进士,授官羽骑尉。当时的隋吏部侍郎高孝基见过房玄龄后感叹说:“我见过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人能如他一般。这个人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啊,可惜我看不到他壮志凌云的那一天了。”

  不过英雄多坎坷。房玄龄虽然出仕,又受到如此推崇,却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后来,还因为杨广即位之初汉王杨谅反叛一事受到牵连,郁郁不得志。

  隋炀帝大业末年,果如房玄龄小时所言,天下大乱,群雄蜂起,海内一片沸腾。房玄龄知道自己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起兵太原,一路向关中进发。李世民遵循父命,帅军安抚渭北。房玄龄此时正任隰城尉。他凭着卓越的洞察能力,意识到李渊所领导的这支力量,最有可能统一天下,于是他毛遂自荐,走进了李世民的军帐。

  却说李世民这日听得有人来投,自然十分高兴。国家正当草创之时,笼络各方面的人才很重要。于是马上吩咐请入营中相见。

  “李将军”,因在军中,房玄龄便以将军相称,“在下姓房,名乔龄,齐州人士,愿追随将军,尽微薄之力。”

  李世民连忙还礼,他惊异于此人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

  二人不由得互相打量一番。房玄龄见李世民虽然年纪轻轻,却不显稚嫩,在那逼人的英气中还透出成熟稳重,心中暗暗称赞,也生出几分欢喜,今日所遇当是明主。而李世民见此人三十岁左右,眉宇间闪出睿智和从容,可见既才华非常又宽容大度,心中也十分高兴。

  “先生请坐下详谈。”李世民隐隐感到他们之间必定相得。房玄龄自然乐意,二人仿佛老朋友般,说起话来。

  一番长谈过后,两人已经从陌生人变为了知己,真可谓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李世民当即任命房玄龄为记室参军,引为心腹。而房玄龄也是欣喜不已,他不曾想到,能够在此遇见真正了解、重视自己的明主。

  他决定尽心竭力,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全部才华,来帮助眼前的这位少年将军。

  从此之后,房玄龄开始随李世民四处征战。每到一地,别人都争抢奇玩异宝,独有房玄龄为李世民搜求各种人才,他明白人才乃是无价之宝。房玄龄还与这些人结为挚友,将他们推荐给李世民,令他们为世民效力,壮大了其支持力量。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