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网文网 > 青春校园 > 你在为谁学习 >
三十三


  第十六章 独立思考,拥有自由的内心

  三、“我思,故我在”

  大哥:

  你好!

  很高兴收到你的回信,你的话让我感到耳目一新,非常振奋。想想自己的无知和浅薄,真是很惭愧啊!

  以前的我,跟很多沉迷于物质世界的人一样,精神领域是那么贫乏而荒凉,成天为俗务所累而无法解脱。现在我终于知道,内心的自由,是那样的可贵而令人羡慕的境界啊!

  当我怨天尤人,抱怨现实的不公时,当我满足于个人的享受而对更广阔的天空视而不见时,我自己都没觉察错失了太多东西。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如此瑰丽如此浩瀚的领域,竟然一直被我忽视,被我抛在脑后。我想,这是对生命的践踏,是对生活的不珍惜,我该深深地自责。

  人没有自由的灵魂,他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只是一代又一代的繁衍而已。动辄拿条件不好作借口,只是懦弱者的表现。真正坚强的人,不仅能冲破外界重重阻难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能历经艰辛完成内心的灵魂之旅。

  看完你的信,我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你的期望,做一个精神的富有者,内心的自由人,活得精彩,活得有价值。

  不过,大哥,虽然我决心已下,但对于怎样才能达到目标却又茫然起来。我看到有的书上说,内心的自由就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只要充分锻炼想象力就可以,对这种说法,我无法在心里完全接受,但又找不到更恰当的方式,这让我很苦恼。

  我也听到有人说,内心的自由嘛,就是自己想什么就是什么啊,不必关心别人怎么看的,相信自己就是了。我仔细地思考,觉得这种说法也不能让我完全信服,所以感到更加无所适从了。因为这些说法,与大哥所阐释的内心境界相去甚远,根本没法相比。虽然我没有完全领略,但可以模糊地感知,你所说的内心自由一定比这些更为深邃,更为崇高。所以,我对于这些说法,始终持着怀疑态度,不敢接受。可是,我又实在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希望大哥能再次不厌其烦地帮助我,万分感谢!

  祝你愉快!

  李建

  2007年5月12

  李建:

  你好!

  来信已阅,只要能帮上你,我也会感到很喜悦,因此不必客气。你现在的改变让我感到很欣慰,可以这样说,现在的你,与以前已经是判若两人,你自己也可能意识到了这点。有进步就是好事,不论有多大,已足够证明了你进取的心,这样下去,你一定会成为非常优秀的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究竟怎样才能拥有自由的内心吧!在我看来,要想拥有自由的内心,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而且走得痛,那就是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自由才有可能

  有这样一个故事:1618年的一天,在荷兰的希雷达城,城门边围着叽叽喳喳的人群。原因是城墙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一道数学难题,向群众征询答案。一个讲法语的年轻军官认真地看着、听着,好像很感兴趣的样子,却又不完全了解。他请求旁边一位衣冠楚楚的人帮他把这道用荷兰文写的难题译成拉丁文或法文。那人非常不耐烦,根本不相信这个青年军官能解答出来。不过出于礼貌,他还是口译出来了,言语间不乏讥讽的意味。谁知两天之后,那个军官竟把正确答案送到了他面前,他大吃一惊,对青年军官不免刮目相看。于是两人攀谈起来,十分投机,才知道这个青年军官就是勒内·笛卡尔,而那为他翻译的人就是著名学者贝克曼。

  笛卡尔是法国人,1596年3月31日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体弱多病,但学习很刻苦,又很聪明,喜欢思考。1616年,20岁的笛卡尔便以最优秀的成绩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他决心出外游历,“去读世界这本大书”。当兵是当时一种最简便、最经济的旅行方式,于是他选择了入伍。遇上了贝克曼后,二人成了莫逆之交。贝克曼对笛卡尔影响很大。他说:“他,把一个业已离开科学的心灵,带回到最正当、最美好的路上。”贝克曼唤起了笛卡尔对科学的兴趣。

  1625年,笛卡尔结束游历,开始做科学研究。他知道自己的思想与教会格格不入,在法国很容易被视为异端。于是在1628年迁居到资产阶级已经掌权的荷兰,直到1649年。创作了数学史上划时代的《几何学》,哲学史上著名的《方法记》。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