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卓文集
马背上的水手
有这样一幅照片:我披着风衣,骑在一匹高大的白马上,背景是苍茫的天空和
奔流的黄河,显得颇有气势。这是今年4月去郑州黄河游览区旅游时,画家张善平
为我拍摄的。当时我就说,要写一篇小文《放马黄河边》。同游的人都笑了。因为
我只是租了一匹小马,在黄河的沙滩上小跑了一圈而已。《三次在马上》,这是几
年以前我写的一首小诗的题目。那么,这是第四次在马上了。
第一次是1940年在重庆南岸,当时我是个中学生。在一个星期天,和几个
同学各租了一匹马。川马一般都很矮小,不会大跑,但善于爬山路。我们嘻嘻哈哈
地沿着南岸的崎岖的山路走了一段。第一次骑马当然很兴奋。我想象着在希腊战场
上手执长剑的拜伦,而且默念着他的诗:“在光荣与至善中,我将勇往直前,一无
所惧,直到我被阻挡——而没有什么能将我阻挡。”
第二次是1951年春,我作为第一届赴朝鲜慰问团的一名成员到了朝鲜战场
上。我和慰问团的另一名成员劳动模范李德心,被派到三八线以南的前沿阵地去。
一个夜间(当时我们的行动都只能在夜间),来接我们的战士为我们牵来了一匹马
——当然是真正的战马。当时志愿军中的马很少,我感到是太受到照顾了,不大好
意思骑。而且,老实说,我也不大敢骑。那匹马就一直由那名战士牵着走。后来到
了一条小河边的开阔地,我忍不住骑上去试了试。战马显然感到驮负在它身上的是
一个生手,猛烈地蹦跳了几下。由于我抓紧了缰绳,没有能将我摔下,于是它狂奔
而去。来接我们的战士的吆喝没有能止住它。呼呼的风声在我耳边流过。我紧紧地
伏在马背上,感到一种飞腾的欢乐,但更多的却是紧张。不仅是怕摔下来——那是
碎石地,摔下来是够受的;更怕的是不知道马将把我带入什么地方去,我将脱离了
来接我们的战士,迷失在战斗激烈的异国的战场上。来接我们的战士和李德心的惊
呼声已听不见了。马还在流星般地奔跑……幸好小两边还有一些运粮的战士,将马
拦住了。
第三次是30多年以后,我参加了一个诗人访问团,沿着大兴安岭跑了一些地
方,并在黑龙江上航行了三天,又去访问呼伦贝尔草原。这是我第一次踏上神往已
久的大草原,当然是喜悦和兴奋的。当地的牧民们是好客的,除了请我们在帐篷中
喝羊奶、吃大块的羊肉外,还将他们放牧的马让我们骑着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地驰
骋。牧民们在一旁照料,马很驯良,而且似乎也是好客的,不紧不慢地奔跑着,使
我真正享受到骑马的乐趣。
这三次在马上,加起来也不过一个多小时,真是令人发笑的。但我却为之写了
一首诗,那是因为这对于我颇有一点象征意义:第一次在马上时是一个中学生,满
怀朝气和向往;第二次在马上,我已是一个青年,而且是在战场上——对于我,那
更意味着是人生的战场;第三次在马上,是在我经历了坎坷的险道、绝望的深渊,
穿越了20多年的艰难的岁月以后,终于面对在阳光下的浩瀚的大草原。
而这一次在黄河游览区骑马,已是在我逐渐进入老境之时,说是豪情不减当年
未免浮夸,说“老夫聊作少年狂”当是可以的吧。
今年秋季,我去岳阳旅游,带着两岁多的小孙子浩浩又骑了一次马,开始他很
紧张、害怕,但跑了两圈后他就乐得大叫了。我想,以后我骑马的机会恐怕很少了。
让他成长以后放马驰骋吧。
美国作家欧文·斯通写有一本杰克·伦敦的传记,书名是《马背上的水手》,
有的朋友称我为“老水手”,那么,我借用这本书名作为本文的题目。1992年
7月10日改旧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