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80年代末,弥漫在波斯湾地区的硝烟渐渐散去,持续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终于结束了。全世界的人都在为海湾地区出现的光屏而感到欣慰。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全世界人民致力于海湾和平时,一场新的冲突正悄然地孕育着。 从1990年初开始,在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的授意下,伊拉克的官员几次三番地对其近邻科威特进行刁难。先是提出"以阿拉伯团结的名义"一笔勾销两伊战争期间所欠下的350亿美元债务,后来又进一步提出领土要求。科威特当然是予以回绝。见软的不行,萨达姆又来硬的,下令向科伊边境调集军队,并向科威特发出最后通牒。霎时间,科伊边境危机四起,战争一触即发。 8月2日凌晨2时,白天气温达摄氏40度的暑气稍消,190万科威特人还在沉睡之中,月照星空,万籁俱寂。就在这死一般宁静的时刻,随着萨达姆一声令下,30万伊军以被萨达姆称为"军中之军"的伊拉克精锐部队--共和国卫队为主力,在350辆T-72坦克的开道下, 如天边的炸雷,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越过125公里长的科伊边境,长驱直入,冲向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 霎那间,科威特硝烟弥漫,炮声隆隆。天空中,大批的伊拉克轰炸机、歼击机、强击机和武装直升机机群呼啸着,成群结队而来,一排排重磅炸弹,一串串集束火箭,准确地命中目标;地面上,伊拉克1个坦克师和8个机械化师一字排开,成多路直插科威特城,锐不可当。 对于有8年实战经验、号称阿拉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伊拉克来说,科威特实在太小了。它的国土面积只有1.8万平方公里,没有可供回旋的余地,它的军队也只有2万人,根本不是伊拉克军队的对手。伊军仅用10个小时就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听到前方传来的战报,指挥所里的萨达姆露出得意的微笑,他的目的达到了。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一胜利只是暂时的,一场更大的战争阴影正向他袭来。 "沙漠盾牌"出笼 科伊战火震惊了整个世界,更使在地球另一侧的美国感到如坐针毡。 美国人在海湾地区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历来对这一地区的形势极为关注,美国的侦察卫星时时刻刻盯着这里。萨达姆向科伊边境调集重兵的情况当然逃不过那些太空上的“火眼金睛"。 但美国人的判断是伊拉克不会动武,萨达姆只是想威胁一下科威特。事实证明,美国人的判断是大错特错了。 8月2日凌晨,得到伊拉克军队突然进攻的消息,美国总统布什甚感震惊,国防部五角大楼指挥中心也处于一片忙乱。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连发几道命令:命令停泊在巴林麦纳麦港的6艘美国军舰立即起锚驶离港口,以防伊拉克空军突然袭击,造成"第二次珍珠港事件";命令正在印度洋游弋的"独立号"航空母舰向阿曼湾靠拢待命; 命令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美军基地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基地上的B-52轰炸机随时准备出击;命令美军驻希腊苏扎湾海军基地处于高度战备状态...... 8月4日清晨,美国军政要人齐聚戴维营。会议经过一整天的讨论,一项代号为"沙漠盾牌"行动的计划就在这次会上敲定下来。该计划的主旨是向海湾地区紧急增兵、阻止伊拉克进一步入侵沙特,并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同时,该计划还规定"沙漠盾牌"行动由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全权组织实施。 8月7日凌晨2时,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命令下达后,五角大楼迅速行动起来。 早晨6点,国防部长切尼主持会议,详细部署了"沙漠盾牌"的实施方案。 在"沙漠盾牌"实施方案中,空中力量以其特有的机动速度快、机动距离远的特长而备受重用。 7时30分,美军第82空降师的2300人作为"沙漠盾牌"行动的先头部队登机完毕,5分钟后,运载这批伞兵的飞机奉命从北卡罗来纳州的布拉格堡基地起飞前往沙特。“沙漠盾牌"行动由此拉开了帷幕。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 2个中队共计48架F-15战斗机作为首批派往沙特的空军部队,从弗吉尼亚州的兰利空军基地起飞,前往沙特指定机场。 经过3个月紧张的海空运输,到11月初,到达海湾地区的美军总兵力达到24.5万人。其中,地面部队17万人,800辆坦克;空军部队3万人,各型飞机444架;海军部队4万人,各型舰船85艘,舰载机553架。 依美国总统布什之见,经过3个月的禁运、封锁和经济制裁,再加上20多万大军压境,足可以让萨达姆从科威特滚蛋。然而,布什的判断又错了,萨达姆根本不买他的帐。萨达姆不仅没有从科威特撤军,反而在国内加紧备战,并向科沙边境又增调了20个师的兵力。与此同时,萨达姆还展开宣传攻势,宣布扣留西方人质,号召阿拉伯人开展"圣战”,打击美国和"推翻阿拉伯的统治者"。 萨达姆的言行激怒了布什。11月8日,布什总统宣布,在2个月内再向海湾增兵20万,以便使美军"拥有在必要情况下采取适当的进攻性军事行动的选择"。他要主动出击了。 在美国大举进兵海湾的同时,布什还派人四外游说,动员说服它的西方盟国以及部分阿拉伯国家派兵参战和担负战争费用。到1991年1月15日,有30多个国家答应出兵参战,这样再加上海湾地区的6个国家,共有40多个国家的多国部队云集在海湾地区,总兵力达70万人,装备飞机3510架,坦克2900辆,装甲车2200辆,舰艇400艘。在多国部队中,美国军队占绝大多数,总兵力为52.7万人,其中陆军29.5万,海军陆战队9.4万、海军8.2万,空军5.6万。部署坦克2200辆,装甲车2000余辆,飞机2800架。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进行的历次战争中,空中力量都扮演了主要角色,这一次也不例外。为了征服萨达姆,美国将空中力量的精锐悉数派往海湾。 隶属于第18空降军的第82空降师是一支在美军中久负盛名的老牌劲旅。该师组建于1942年8月,是美军空降兵中的元老,其前身是82步兵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82空降师作为美军当时5个空降师的主力,先后参加过西西里岛、那不勒斯、萨勒斯、诺曼底等战役,作战422天,付出伤亡9000人的代价。战后,该师也曾多次出征,直至1989年12月,还作为主力部队参加入侵巴拿马行动。该师下辖3个旅、8个空降步兵营、1个空降装甲营,共有官兵16000人,装备攻击直升机48架,其他直升机167架,轻型坦克54辆,火炮147门,具有较强的空中机动和攻击能力。 隶属于第18空降军的第101空中突击师,是美军的另一支老牌劲旅。该师也成立于1942年8月,其前身为第101步兵师。二次大战期间,该师转战欧洲,立下过赫赫战功,曾被授予"优异部队"奖状。该师下辖3个旅、9个空中突击步兵营、1个航空兵大队、1个空中骑兵中队,有官兵15700人,装备攻击直升机165架,其他直升机95架。该师由于具有快速的机动性和强大的火力,能在任何地形上和任何环境条件下遂行作战,被誉为"全能师"。 除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中突击师外,其他一些部队,像美国空军第8航空队、第5航空队,海军的几个航母战斗群等,也都是美军中战功赫赫的拳头部队,大多参加过二次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由于在兵力总数上美军难以超过伊军,因此,美国不仅尽遣精锐之师,而且将其武器库中几乎所有新式武器都拿出来亮相,以获得技术上的优势,以质量取性。在空战兵器中,其佼佼者是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 F-117是美国空军最新式的主战飞机之一, 也是美军空军第一种高亚音速隐形战斗轰炸机。该机由美国著名的洛克希德公司制造。1981年6月原型机首飞成功,1983年10月生产型开始装备驻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的第4450战术战斗机大队。 美国空军共采购59架F-117,至1990年7月21日全部交付完毕,总费用为62亿美元,单架价格达1亿多美元。 尽管F-117早在1981年就试飞成功, 并于1983年正式投入使用,但是美国空军对它的情况一直守口如瓶,直到1989年4月21日,才在内利斯空军基地向外界展示。 F-117外观呈黑色, 头部像个楔子,后缘呈锯齿状,机尾很像燕尾,这使它看起来非常古怪。更令人惊奇的是,它的全身找不出一丝曲线和曲面的痕迹,整架飞机几乎全部由直线光屏面组成。难怪见过F-117的人曾打趣说:在设计F-117时,大概设计师们只使用直尺吧!连它的机翼和V型尾翼也都采用了没有曲线的菱形。那么,它为何被设计成这般怪模样呢?原来,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它具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隐身"本领。因为采用这种外形,可以大大减少它在雷达屏幕上的显示信号。此外,它的发动机进气口、尾喷口、座舱盖接缝、起落架、舱门等部位也都经过有益于“隐身"的特别设计,就连身上的涂料也能吸收雷达波束,增强它的"隐身"本领。 据说,在F-117身上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它在雷达屏幕上显示的信号比一只小鸟在雷达屏幕上显示的信号还小,肉眼根本识别不出。这就好比给它披上了一件"隐身衣",任何先进的雷达对它来说都好比是"瞎子"。 除了隐身本领之外, F-117还具有强大的突击能力。它的腹部有一个长4.7米、宽1.75米的大弹舱,里面可以装载2颗2000磅激光制导炸弹或数枚空地导弹。 不过,F-117也并非尽善尽美,它也有缺陷。设计师们为了增强它的隐身性能,不得不在其他一些性能上作出牺牲。比如,它的最大速度还没有超过音速,这在当今世界一流战机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它还不具有空战能力。 当然, 除了F-117之外,美军的其他装备也很先进,像F-15、F-16战斗机,F-10攻击机,F-111战斗轰炸机,海军的舰载机A-18、A-6、A-7, 陆军航空兵的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和AH-1"眼镜蛇"攻击直升机等等,都是当今世界比较先进的兵器。 美国人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多国部队云集海湾,磨刀霍霍。然而,萨达姆也非等闲之辈,他并没有被吓倒。对于布什总统让他滚出科威特的言行,萨达姆的回答是:一旦美国人卷入战争,我们将使他们血流成河。 萨达姆的话并非言过其实,因为他手中也掌握着庞大的战争机器。 为了对付多国部队的进攻,萨达姆下令在全国实行战时体制,将全国划分为5个战区。与此同时,萨达姆加紧扩军备战,其正规军在原有53个师的基础上,重建了13个师,并新组建了11个师,达到77个师,总兵力增至120万人,装备坦克5600辆, 装甲车6000辆,火炮4000余门,飞机770余架,"飞毛腿"导弹800余枚。 与多国部队相比,伊拉克在兵力总数上要远远超出多国部队,虽然在兵气质量上稍逊色一些,但其中也不乏当今世界数一数二的一流兵器。比如,在空战兵器当中,米格-29“支点"式歼击机,就与美国空军的F-15、F-16相差无几。 米格-29是在80年代初由原苏联著名的米高扬设计局最新推出的一种全天候歼击机。从外观上看,米格-29很像是美国的几种飞机的混合体。比如,它的机翼和头部跟F-16和F-18很相像, 它的双垂尾类似于美国的F-15,而它的后半身则与F-14相近。 米格-29装2台R-33型涡喷发动机, 机内装有具有下视、下射能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探测距离达100公里。该机还装有红外搜索、跟踪装置,敌我识别器和全向雷达告警系统。米格-29的2个机翼上各有3个武器挂架,可挂载空空导弹、航空炸弹、火箭弹等武器,它的机身左侧边条根部装有1门30毫米机炮。米格-29的最大速度达2.3倍的音速,作战半径为900公里。 除上述性能外,米格-29还有一种绝技,那就是它可以做出以前只有苏-27歼击机才能完成的"皮加切夫眼镜蛇机动"。这种动作的要领是:飞机在低空平飞时,突然将机头拉起,使飞机腹部向前平飞数秒钟。可不要小看这个动作,在当今世界一流战机中,除米格-29和苏-27之外,至今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飞机能做得出来,包括美国的F-15和F-16战斗机。 神秘的"霹雳"计划 多国部队和伊拉克都握有自己的"王牌",双方都认为自己能赢得这场战争。于是,双方一方面加紧调兵遣将,另一方面开始着手制定作战计划。 与多国部队相比,伊拉克在地面部队方面要占有很大优势,因此,萨达姆决心与多国部队展开陆上决战。为此,他特别在南部战区设置了3道防线。 美国自知自己地面兵力少,与伊拉克展开陆上决战占不到什么便宜,于是,把宝押在了空中力量上。从"沙漠盾牌"行动一开始,美国就调集人马着手制定首先用空中力量摧垮萨达姆战争机器的作战计划。 1990年8月5日,也就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第3天,正在外地休假的美国空军主管计划与作战的副参谋长特别助理沃登上校被紧急召回了华盛顿,要求他召集一个由计划和作战参谋军官组成的特别小组,制定出一个保卫沙特阿拉伯的战略空中战役计划。 沃登上校将计划制定小组成员集中在空军参谋部的"决胜"处办公室。两天后,计划初具轮廓。8月7日下午,应空军副参谋长约翰·洛将军的要求,沃登上校提交了一份长达12页的对伊战略空中战役计划梗概。该计划被命名为"霹雳",以区别于越南战争的"滚雷"计划。 洛将军和当时的空军参谋长杜根将军都很喜欢这个计划。8月9日,沃登上校及其计划制定小组随空军计划主任亚历山大少将一起到麦克迪尔空军基地向施瓦茨科普夫将军汇报。 沃登上校设想通过一次空中进攻战役打击伊拉克,以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该计划正合施瓦茨科普夫将军之意。因为他无法在短期之内集结起足够打一场进攻战役的地面部队,也就无法完成总统下达的将伊军赶出科威特的任务。而只有空中力量可以迅速地集中起来,打一场空中战役,担负起摧毁伊军的目的。 施瓦茨科普夫让沃登上校将"霹雳"计划呈交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将军。鲍威尔也赞同这个计划, 并进一步提出要求:"我的目的不是让他们撤退,而是要消灭他们, 摧毁他们所有的坦克。"他让沃登上校在计划制定小组中增加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代表。这样就使计划制定小组的成员增加到100多人;一周以后,"霹雳"计划正式出笼了。"霹雳"计划的要旨是:战斗一开始就投入全部可使用的空中力量, 形成绝对压倒对方的优势,打击其要害部位,"在战争伊始就一鸣惊人"。 不过,单纯依靠空中力量打败伊拉克军队的想法遭到了鲍威尔将军的反对,杜根将军甚至因此被撤了职。但依靠空中力量发挥关键的作用,则在美军高级军官中取得一致看法。 沃登上校在80年代末曾写过一部名为《空中战役》的书,沃登上校在书中,旁征博引,用大量实例论证了战争"重心"对制定作战计划的重要性,强调在各个战争层次上都要打击敌人的重心,即要害。"霹雳"计划完全贯彻了沃登上校的这一思想。计划小组以5个同心圆环,形象地确定了战争的"重心"及其重要程度。在这一个圆环中,最内环是敌人的作战指挥系统,包括其指挥机构、军民用通信、广播电视系统等;第2环是敌能源系统,包括石油、电力等生产设施,但计划只使其短期内丧失生产能力,而不是永久摧毁,因此只计划攻击发电厂附近的配电站、变压迫等目标,而不是摧毁发电机房;第3环是敌交通系统,主要是铁路、公路和桥梁等,计划只摧毁关键的铁路和公路桥梁,切断伊军的重要补给和交通,但不给国民交通造成全面破坏;第4环是对伊军及国民的心理战,通过广播、传单等形式,削弱伊军的作战能力,影响国民的士气,同时又可避免无谓的伤亡;最外一环才是可投入战场的军事力量,重点是伊军地地导弹、远程轰炸机等战略报复力量、共和国卫队及战略防空系统等。8月16日,沃登上校将最后完成的攻击计划向施瓦茨科普夫将军作了汇报。施瓦茨科普夫将军非常赞同使用空中力量打击伊军的计划,他让沃登上校将该计划交给驻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的"中央总部前指"空军司令霍纳中将。8月19日,沃登上校返回华盛顿,而参加计划制定的德普杜拉等3名中校军官则被留了下来。 根据霍纳将军的指示,他的助手格洛森准将负责在"霹雳"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具体攻击计划的细节。为此,格洛森准将在沙特空军大楼霍纳将军办公室隔壁房间里,成立了代号"黑洞"的特别计划与作战行动组。格洛森将军要求每个部署在沙特的空军联队派来2名熟练掌握本联队武迫使用的空勤人员,并要求中央总部空军司令部的计算机专家来操纵空军的计算机辅助兵力管理系统。随着进入作战地区联队的增加,"黑洞"小组的成员也不断增加。 经过精心策划,"黑洞"小组制定出了更为详尽的空中进攻计划。他们为该计划确定了5个基本目的:孤立萨达姆政权并使之垮掉;夺取并保持空中优势;摧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武器系统;剥夺伊军的军事进攻能力;摧垮部署在科威特战区的伊陆军的进攻能力。为此,他们提出了12个要突击的目标群,包括作战指挥系统、伊战略防空网、机场、化学武器、"飞毛腿"导弹、共和国卫队、能源设施、交通枢纽等。 在计划制定过程中,格洛森将军还反复征求了参战的各联队长的意见,使计划更加完善。 美军不遗余力地调集各方人马,制定出了较为完善的空中进攻计划,为他们赢得这场战争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可以说,两军尚未开战,美军已先胜伊军一着。 "风暴"骤起 1991年1月15日,是联合国安理会第678号决议规定的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的最后期限。 虽然战斗还没有打响,但多国部队总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并不显得轻松,他仍在一心一意地推敲着作战计划,惟恐有什么疏漏。按照施瓦茨科普夫的设计,战争将分2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为大规模空袭,时间将持续2周以上,目标是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战略性军事和通讯设施;第2阶段为地面作战,时间大约1周左右。第1阶段的行动代号为:“沙漠风暴",第2阶段的行动代号为"沙漠军刀"。 为了保证"沙漠风暴"行动首战告捷,施瓦茨科普夫吸取了以往战争的教训,将海军、陆军所属的作战飞机统统集中起来,交由驻海湾地区美空军司令霍纳中将全权负责指挥。 1月15日很快到来了,然而,萨达姆没有撤军。 1月16日,在距美国本土万里之外的海湾地区,美军官兵已做好了战争的一切准备,他们静静地等待着布什总统下达开战的命令。 上午10时半,布什总统终于拿起笔,签署了给驻海湾多国部队总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作战命令。 放下笔之后,他对身旁的国际部长切尼说道:"现在,这个命令立即下达。如果在今天午夜之前,伊拉克宣布无条件撤军,它将由我本人宣布收回。除此之外,发生任何情况均不能影响它的执行。" 一天的时间又静静地消逝了。萨达姆没有宣布撤军,布什也没有收回他的命令。 1月16日夜,天上没有星月,四野一片漆黑。风呼呼地叫,不时卷平地上的沙粒。又抛向远方。 在沙特阿拉伯各空军基地上,一架架满载炸弹的飞机,像一头头俯伏的怪兽,随时可能突然扑出。机场跑道旁两行长长的指示灯,像巨兽伸出的两颗嗜血的獠牙。 空袭时间定在1月17日凌晨3时。此前11小时25分钟,携带AGM-86C巡航导弹的B-52轰炸机已从美国本土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戴尔空军基地起飞。进攻前7小时, 驻扎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的B-52起飞。随后,驻在沙特各基地的F-117、 F-15、F-16等飞机也相继起飞,列队向伊拉克飞去。进攻前1小时29分,一批"战斧"式巡航导弹从在红海上游弋的美海军巡洋舰上发射...... 最先拉开"沙漠风暴"行动帷幕的是美军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和MH-53J"低空气路"特种作战直升机。 为了在伊军严密的防空网上撕开一个口子,保证空袭编队顺利突防,美军特别组成了2个代号为"白色小队"和"红色小队"的直升机小分队,对伊军的雷达阵地发起攻击。 1月17日凌晨1时,科迪上校率4架"阿帕奇"和2架“低空气路"组成的"白色小队"从紧靠伊科边境的阿尔朱夫基地起飞, 在夜空中向北飞去。6分钟后,同样编成的另一个“红色小队"跟着起飞。 飞行约1小时后,科迪上校看到地面腾起一道红光。原来这是一名伊拉克士兵听到了直升机的声音,胡乱发射了1枚导弹,但未击中。 两个飞行编队以每小时222公里的速度、在15米的高度上继续北飞,航行灯全部关闭,无线电保持静默,以免被伊军发现。 在距伊军雷达阵地13公里时, 二级准尉托马兴奋地对驾驶员琼斯喊道:"我找到目标区了。""减速,距离显示12.2公里。""继续前进。""右边有个大家伙。" 琼斯观察着前视红外系统操纵直升机向目标接近。 "是发电机。锁定它!"德鲁中尉在796号直升机上发出命令。导弹发射进入倒计时。 伊军官兵发现了远处的闪光,知道不妙,雷达阵地一时陷入一片混乱。 一枚枚"狱火"式导弹像长了眼睛似的直奔伊军雷达飞去。火箭和机枪也一起开火,枪弹雨点般向伊军雷达阵地扑去。仅仅4分钟,伊军的2个雷达站就不复存在了。 随着科迪上校的一声令下,2个直升机编队按预定计划超低空返航。这时,数百架飞机组成的空军混合轰炸机群正从他们头顶飞过,顺着他们撕开的口子,向伊拉克纵深腹地飞去。 科迪上校立即用事先约定的密语, “加利福尼亚AAA"和“内布拉斯加AAA"将目标已全部摧毁、己方无一伤亡的消息传给中央司令部。 几乎在"阿帕奇"直升机攻击伊军雷达阵地的同一时刻,1架绰号为"黑色幽灵"的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已突入伊拉克首府巴格达上空。 它把1枚2000磅的精确制导炸弹准确地投到位于巴格达闹市区的电话电报公司大楼屋顶的正中。这时的时针正好指向凌晨3点整。 顷刻之间,飞蝗般的炸弹从天而降,铺天盖地,爆炸声震撼大地。巴格达市内的政府大楼、兵营和炼油厂先后被命中,大火冲天,浓烟滚滚,整个巴格达市笼罩在火光和硝烟之中。与此同时,分布在伊拉克境内的其他一些重要战略目标也遭到猛烈的突击。 战斗打响90分钟后,伊拉克的防空部队开始作出反应。 在萨达姆的秘密地下防空作战指挥部里,几名高级军事指挥人员围坐在萨达姆·侯赛因周围,神色略显紧张,然而却不慌乱。萨达姆本人更是泰然自若,他那刚毅的目光和倔强不屈的双唇似乎在告诉周围的人,伊拉克能够顶住美军的狂轰滥炸而取得最后胜利。 在巴格达市区,根据萨达姆的命令,全城所有防空火炮一起向空中开火。高射机枪、高射炮射出的弹道轨道与空中投下的炸弹经纬交织,形成一片片奇丽而骇人的火网,看上去甚为壮观。防空警报声和炸弹爆炸声吞没了整个巴格达市区,震撼着中东这座历史名城。 然而,多国部队的空袭实在太猛烈了,再加上强烈的电子干扰,伊拉克的防空雷达和地空导弹很快就被压制住。剩下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因指挥通信设施和目标指示雷达受到强烈的干扰,失去指挥,因此,只好各自为战,盲目地对空射击。 天渐渐放亮了,多国部队加大了空袭密度。到17日午夜,多国部队的飞机共对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的目标进行3轮高强度轰炸,出动飞机2000多架次,投弹1万多吨。此外,停泊在海上的美国军舰也向伊拉克腹地的指挥通信中心、雷达和防空导弹阵地以及部分机场发射100多枚"战斧"式巡航导弹。 第一天轰炸过后,萨达姆的总统府、巴格达电信电报大楼、空军和防空指挥部被摧毁,巴格达附近的2个机场陷于瘫痪,一些工业设施、巴格达电厂、电视台大楼也被炸坏。此外,在伊拉克领土上至少还有75个地方遭到轰炸。对于这样的空袭结果,布什总统、五角大楼和施瓦茨科普夫将军都感到非常满意。 按照"沙漠风暴"行动计划,从1月17日至30日为战略空袭阶段,主要目的是削弱伊拉克战争潜力,夺取并保持战略制空权。因此,在以后的13天当中,多国部队的飞机不分昼夜,轮番上阵,连续对伊拉克保持强大的空袭压力。在多国部队飞机的狂轰滥炸之下,伊拉克的军队既无招架之功,也无还手之力。伊拉克空军装备的几百架飞机,要么逃往国外,要么深藏于地下。勉强升空的为数不多的伊拉克飞机立即成了多国部队的活靶子,有些伊军飞行员尚未发现多国部队的飞机,就被发射的空空导弹击中,魂归西天。 1月18日是"沙漠风暴"行动全面展开后的第二天。美空军飞行员罗德里格斯上尉和他的僚机昂得希尔驾驶着F-15战斗机在伊沙接壤的边界上空进行巡逻。 "发现2个突然跃升的目标,左前方330度方位,距离13英里。"正在空中巡游搜索的E-3A空中预警机向罗德里格斯双机发出敌情通报。 罗德里格斯上尉本能地做出反应,打开搜索雷达,果然发现在他前方约10英里有1架伊拉克米格-29战斗机正迎面飞来。 "左转弯!"上尉向僚机发出命令,接着用雷达锁定目标。僚机昂德希尔也锁定了伊机。 F-15和米格-29迅速接近。 突然,米格-29一转机头向正在附近活动的1架美海军A-7攻击机器去。上尉刚想发射导弹,可雷达系统却发生故障。上尉立即命僚机昂德希尔发射。 1枚AIM-7雷达制导导弹向米格-29飞去。过了一会儿,上尉看到米格-29红光一闪, 紧接着传出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他兴奋地叫了起来:"打掉一个,打掉一个。" "第2架敌机,在其长机尾后3英里处。"上尉尚未从兴奋中缓过神来,E-3A又传来新的通报。 这时,伊机已发现长机被击落,急忙调头回转,上尉立即切半径追了上去,双方展开近距格斗。上尉几次咬住米格-29,但都被迫灵活摆脱。在格斗中,双方的高度下降到1000英尺。这时,伊机试图做个半滚倒转。上尉心里明白,在这样的高度上是不能做这个动作的。果然,米格机咆哮着冲向地面,化为一团烟云。 伊拉克空军部队尽管装备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米格-29、米格-25等先进飞机,但因飞行员素质和训练水平太差,实际上并未给多国部队空军构成多大威胁,多国部队很轻易就夺得了制空权。 在萨达姆的战争机其中,给多国部队带来最大麻烦的是伊拉克装备的800余枚"飞毛腿"导弹。从1月18日开始,萨达姆下令用"飞毛腿"对沙特和以色列境内目标进行反击,一时间,给多国部队官兵造成很大恐慌。施瓦茨科普夫急令多国部队空军派专门飞机去搜寻消灭"飞毛腿"导弹。 然而,“飞毛腿"导弹机动性很强,它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使多国部队空军的攻击效果甚微。用施瓦茨科普夫将军的话说, 寻找"飞毛腿"犹和"草堆中找针"一样困难。最后,倒是“爱国者"地空导弹上演了一出大战"飞毛腿"的好戏。伊拉克发射的"飞毛腿"大多被"爱国者"拦截。由于战绩突出,因此,"爱国者"地空导弹还获得了一个"'飞毛腿'的克星"的美誉。 在战略空袭阶段,萨达姆的"军中之军"共和国卫队也上了"黑名单",被列为重点攻击目标。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心里明白,如果不能有效地消耗萨达姆的这支精锐之师,将会给以后的地面进攻造成很大麻烦。 担负轰炸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任务的是美国战略空军的B-52轰炸机。 提起B-52轰炸机,那可是大名鼎鼎。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曾创造多项世界纪录: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重量最大的轰炸机, 达到233吨;在美国的B-1轰炸机问世前,它是世界上载弹量最多的轰炸机,最大载弹量近30吨;它是世界上飞得最远的轰炸机,一口气可飞16100公里;它还是世界上服役时间最长的轰炸机,从1955年服役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 可谓是一名"老兵"。由于B-52能在16000米以上的同温层高空中飞行,因此人们送给它一个绰号叫“同温层堡垒"。 在美国战略空军中, B-52不仅是一个创纪录的能手,而且还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功臣。在越南战争中,它常常采用令人恐怖的地毯式轰炸战术,给越南军队造成重大损失。这一次,为了降伏萨达姆,B-52再次披挂上阵了。 18日晨, 太阳还没露面,一架架挂满穿甲集束炸弹的B-52轰炸机从土耳其和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基地腾空而起。在空中编好队后,机群向科威特西北部地区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的阵地飞去。几个小时后,机群飞临共和国卫队阵地上空。只见B-52轰炸机排着队用它那拿手好戏--地毯式轰炸战术, 铺天盖地的向下倾泻穿甲炸弹。 霎时间,共和国卫队的阵地上硝烟弥漫,爆炸声响成一起,B-52所到之处均化为一片焦土,苏制T-72坦克不时被击中起火。 在以后的十几天中, B-52天天都去轰炸共和国卫队,使其动弹不得。由于多国部队空军掌握着绝对制空权,因此,B-52的轰炸行动没有受到丝毫的威胁。虽然共和国卫队装备的高射炮、 高射机枪拼命地对空射击,怎奈B-52是在它们的射程以外的高空进行轰炸,因此只能是干瞪眼没办法,白白挨炸。 1月31日,在战略空袭进行14个昼夜之后,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命多国部队空军转入战术空袭阶段,主要对在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的伊军地面部队和防御阵地、坦克和装甲车集群、交通枢纽、桥梁、铁路和公路运输线、燃料和弹药库以及后勤补给基地等目标,进行猛烈的轰炸。施瓦茨科普夫是想通过这一阶段的轰炸,利用空中优势最大限度地削弱伊拉克的有生力量,为尔后地面部队的进攻扫清道路。 毫无疑问,这一次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仍将是被作为重点"照顾"的目标。不过,在飞往共和国卫队阵地的机群中, 除了B-52之外,又多了两副新面孔,这就是美国空军的A-10攻击机和陆军航空兵的AH-64攻击直升机。A-10和AH-64是美国兵器专家于70年代为专门对付坦克而设计的。A-10的绰号叫"雷电", AH-64的绰号叫"阿帕奇"。由于它们都有极强的反坦克火力,因此也有人称它们是"坦克的克星"。 A-10的机头装有1门30毫米7管速射机炮,其射速达每分钟2100--4200发。它使用的平铀穿甲弹,可以穿透伊军的任何一种坦克的装甲。此外,A-10的机腹和机翼上还装有11个挂架, 可挂各种炸弹、火箭弹、子母弹箱、电视或激光制导炸弹。可见,A-10的反坦克火力是极强的。 不过, 和A-10相比,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在反坦克火力上还要更胜一筹。"阿帕奇"不仅装有1门30毫米的机炮,而且还携带16枚"海尔法"反坦克导弹。这种导弹采用激光制导方式,打坦克可以说是百发百中。它的破甲厚度高达1400毫米,因此,伊拉克坦克的任何部位,只要被它击中,都休想逃脱。 B-52轰炸机与A-10攻击机和AH-64攻击直升机联手作战,再加上F-15、 F-16战斗机、F-111战斗轰炸机、AH-1攻击直升机等在一旁助战,使伊拉克的坦克部队遭受了一场空前的劫难。在科威特境内和伊拉克南部地区,到处都是被击毁的坦克,它们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有些还在燃烧。 经过第1轮38天的角逐,多国部队空军可以说是出尽了风头,占尽了上风。伊拉克的所有战略目标除深藏在地下的之外,都被多国部队空军刮起的"风暴"扫得荡然无存。可怜萨达姆的百万大军,尚没有和多国部队的地面部队真正交火,就遭到了惨重的打击。伊拉克南线战区的54万大军,在多国部队空军疾风骤雨般的空袭下损失25%以上, 重装备损失高达30-45%。伊拉克的4000多辆坦克有1600多辆成多国部队飞机的靶子,2800辆装甲车中也有840多辆被毁。萨达姆的精锐之师共和国卫队作为多国部队空军重点"照顾"的对象,损失更是惨重,它每天几乎都要遭到多国部队空军数百架次飞机的轰炸。至2月23日,第2阶段空袭结束,共和国卫队已损失近半,被打得七零八落,"军中之军"往日的威风早已荡然无存。 萨达姆的战争机器已严重受损,它的反击软弱无力,但它仍在顽强地运转。当有战场记者问萨达姆是否放弃抵抗时,他的回答是:不!绝不!于是,战争之神继续发出狰狞的微笑。 "沙漠军刀"一招定胜局 2月24日中东地区凌晨时分,设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一座大楼内的美军司令部灯光通明,充满着紧张的气氛。进进出出的男女军人全都步履匆匆,神情严肃。作战室内更是一片繁忙景象。 身高体壮的施瓦茨科普夫将军站在沙盘前,两起很薄的嘴唇紧闭着。他抱着膀子沉思着什么,不时看看腕上的手表,在室内来回踱着步子。 前线不断传来消息:各路大军已按预定时间抵达出击地点;装满炸弹的飞机正一批批地轮番轰炸指定的目标;载有1.8万名海军陆战队的两栖登陆舰队已向科威特海岸逼近;空降师业已登机待飞...... 然而, 施瓦茨科普夫在攻击时刻到来之前却显得有些不安。这位被人称为"敢冒险的军人", 对中东地区进行过多年研究,深知这场战争的风险。尽管经过一个多月的大规模空袭, 萨达姆的地面部队受到很大削弱,而且他和他的将军们对"沙漠军刀"计划进行了反复推敲, 并讨论了所设想到的每个细节和应变措施,但对萨达姆精心布下的地面防御阵式,仍无迅速取胜的把握。如果真像外界猜测的那样,陷入"第三个越南战争"的泥潭,那对美国来说就等于失败。 为了有效地利用前一阶段的空袭效果,一举冲垮伊拉克的防线,施瓦茨科普夫下了一个充满风险的大赌注,他把30万美国地面部队和数万盟国部队一字排开,准备全线出击,后面只留下1个美军师和部分沙特的部队。采用这种后来被称作是"胆大包天"的部署, 如果成功,多国部队就能实现速战速决的目的,如果受挫,不仅前一阶段空袭夺得的主动权会丧失,而且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很难预料。但,事已至此,只得全力以赴,见机而行了。 根据"沙漠军刀"计划,空中力量在这一阶段的任务丝毫没有减弱,它除了要继续对伊拉克腹地的战略目标保持强大压力,使萨达姆不能向前线增援一兵一卒外,还要以强大的航空火力支援地面部队展开进攻。 2月24日凌晨4时,根据施瓦茨科普夫的命令,多国部队的先头部队相继跨过科沙边界和沙伊边界,一场关系到全局的地面攻势终于展开。几十分钟后,华盛顿五角大楼向全世界宣布:海湾战争的"最后决战"开始了。 地面部队的推进出乎意料地顺利,开战仅4小时,美国海军陆战队第2师的6路坦克纵队就突破了伊军的第2道防线。 在远离科威特主战场的西部拉夫哈地区,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的300多架直升机像一群黄蜂,嗡嗡叫着,快速向沙漠深处飞去。"阿帕奇"式、"眼镜蛇"式、"黑鹰"式、 “休伊"式和"奇努克人"式直升机卷起的尘埃使天空变成绛红色。 直升机排成6路纵队,在天空中形成6条黑色走廊。到24日傍晚,这些直升机已把2000名士兵、50辆运输车、大批榴弹炮、弹药以及大批评油运抵伊拉克纵深80公里地带。显然,第101空中突击师采用了它的拿手好戏"蛙跳"战术。 先头部队遇到的抵抗是软弱无力的,这说明前一阶段的空袭效果非常好,施瓦茨科普夫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决定提前14个小时将担任主攻任务的美国第7军5个师和英军第1装甲师投入战斗,发起总攻。 多国部队全线出击了。到24日下午,在500公里战线上,11路大军相继突破伊军防线,进入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天空中,轰炸机、攻击机不停地袭击伊军阵地和后方交通线,战斗机在空中往来盘旋,进行巡逻警戒;地面上,坦克和装甲车隆隆开进,炸弹从空中、海上和陆地向伊军阵地倾泻。整个战场上硝烟弥漫,爆炸声、战车和飞机的吼叫声交织成一片。11路大军犹如11把"军刀",直插伊军腹地,在飞机的支援掩护下,冲向各自的目标。 巴格达萨达姆地下指挥所的作战室里是一片忙乱景象。前线不时传来伊军阵地被攻陷的战报。萨达姆终于预感到形势的不妙,但天生的倔犟性格使他根本不考虑再打下去的后果,仍下令对多国部队实施反击。然而,制空权在多国部队手里,此时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已处于多国部队空军的严密监视之下,伊军哪里还敢离开阵地去进行什么反击,萨达姆的命令无疑是想让他们以卵击石。 多国部队继续推进。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在建立前进基地后,又多次采用"蛙跳"战术, 在伊拉克纵深200多公里的纳西里耶和巴士拉以北地区再次实施机降,2天内前进了160公里,配合地面部队突入到幼发拉底河畔,切断了10万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北撤的退路。 26日,美第7军开始向伊科北部边界进击,其任务是消灭共和国卫队,攻占军事重地巴士拉。 共和国卫队不愧是一支劲旅。尽管在前一阶段38天的空袭中,它的实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面对多国部队上千辆坦克的进攻,它仍顽强地坚守着阵地。在这里,多国部队遇到了展开地面进攻以来最强硬的抵抗。 几次冲击受阻后,第7军紧急召唤飞机前来支援。没一会儿,一群"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和A-10攻击机从远处天际闪出, 急驶而来。"阿帕奇"从5公里以远的距离上向伊军坦克发射一枚枚"海尔法"反坦克导弹, 而A-10则从更远的距离上发射"小牛"导弹。地面上,MA11坦克在2000至3500米的距离上也不停地怒吼。共和国卫队的抵抗不能说不顽强,但怎经得住美军这空地一体的立体打击。共和国卫队终于顶不住了,防线被撕开了个口子。为防止被围歼,共和国卫队只好丢弃阵地,退向巴士拉。 眼见多国部队的11把"军刀"直插过来,而多国部队的空袭强度仍丝毫没有减弱,萨达姆明白,对他来说败局已定,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再硬撑下去,只会招至更惨重的损失。于是,2月26日,萨达姆下令在科威特的伊军全线撤退,这等于是向多国部队摇起白旗。 然而,布什不愿看到就要到手的胜利功亏一篑,他命多国部队继续进攻。这正合施瓦茨科普夫的意,这位四星上将指挥11路大军展开了一场追击战。 由于路面和桥梁均遭到严重破坏,交通阻塞,伊拉克成千上万的车辆拥挤在一起,完全暴露在多国部队空军的打击之下,成了轰炸机、攻击机的活靶子。霎时间,在通往伊拉克腹地的各条公路上爆炸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公路上燃烧的军车排出几十里,形成一条条巨大的火龙。 越来越多的伊拉克士兵在围攻中缴械投降。一个多月来,由于多国部队空军的狂轰滥炸,伊军后勤补给线被切断,他们一个个蓬头垢面,衣衫破旧,很多人身上长满了虱子。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而这顿饭只是一个4两重的面包。许多人生了病,但却因缺医少药而得不到治疗。 27日凌晨,美国海军陆战队兵不血刃占领科威特城。 当天,布什总统召集他的战时委员会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前线传回的战报表明伊拉克军队已全部撤出科威科,布什总统当场拍板,于当晚宣布停火。 布什的助手们注意到,午夜停火标志着地面进攻战正好打了100个小时。布什很喜欢这个整数。于是,海湾的枪炮声就在午夜时分停了下来。 历时42天的争斗终于偃旗息鼓。在这场后来被称作"高技术战争"中,伊拉克的战争机器遭到严重破坏。战争中,伊军共死伤近10万人,被俘17.5万人,损失坦克3700辆、装甲车2000余辆,火炮2000余门,飞机150余架,其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美元。与此相比,多国部队的损失则显得微不足道,仅伤亡600余人,被俘11人,损失飞机49架。战争打成这样的结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多国部队占有高技术装备上的优势,这也是这场战争被人们称作是"高技术战争"的原因之所在。 战争实践表明,战前人们对这场越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进行的种种推测大多都应验了,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人们猜测的将爆发一场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世纪性坦克对攻战没有出现。本来多国部队的坦克和装甲车数量要少于伊拉克军队,但一战下来,仅100小时,萨达姆的装甲大军就被摧垮了,形成一边倒的局面。这里面固然有多国部队的坦克质量普遍优于伊拉克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多国部队掌握着制空权,使伊拉克的坦克部队受到严重的空中威胁。实战结果表明,伊军损失的坦克和装甲车中, 大多数是被多国部队的A-10攻击机、AH-64攻击直升机、 B-52轰炸机等飞机击毁的。于是,这场发生在幼发拉底河畔的角斗向人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在现代条件下,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坦克部队的作用将受到极大限制,空中力量已经对曾威风一时的装甲大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美丽的幼发拉底河畔,在经历了38天加100小时的战火之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这种平静只是暂时的。事实上,没过多久,美国等几个西方强国又向萨达姆发难,在伊拉克国土上设置"禁飞区",并以伊拉克违反协议为名,多次发动小规模空袭。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 123456网文网 123456ww.com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