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中东,这块多事之地,常常发生一些令人目瞪口呆的爆炸性事件。 1979年11月4日,位于波斯湾畔的伊朗也爆出了一条重大新闻: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占,全体使馆人员被扣作人质! "蓝光"计划出笼 人质事件发生后,美国一面同伊朗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谈判,一面秘密准备军事营救计划。在人质被扣的当天,卡特总统发表声明,下令暂时停止向伊朗运送军事装备的配件,并命令司法部驱逐违反移民法旅居美国的100名伊朗学生,宣布停购伊朗石油,冻结伊朗官方在美国的约95亿美元的资产。然而,伊朗人并不理睬这些,反美浪潮反而一浪高过一浪。伊朗国内举行了绝食斗争,美国驻巴基斯坦、利比里亚、英国、法国、西德、土耳其、孟加拉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的大使馆、领事馆均遭到了伊朗人的袭击。11月19日,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下令释放了人质中的5名妇女和8名黑人,并发表电视讲话,指出其他人质将被扣押起来,除非伊朗前国王巴列维被引渡,否则,他们将受到审讯。卡特总统获悉这一声明后,立即发出警告,指出如果伊朗审讯人质,将承担由此而产生的全部责任,随即命令向波斯湾增派航空母舰。于是,排水量为81000吨的"小鹰"号航空母舰同1艘导弹巡洋舰、2艘驱逐舰、1艘加油船向波斯湾进发,航母上的4500多名官兵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对于美国的军事威胁,伊朗表现得更加强硬,德黑兰100多万人到原美国大使馆前游行示威,学生发表声明,如果美国采取军事行动,就杀死全部人质,炸毁大使馆。伊朗海军司令马达尼宣布:伊朗海军已处于全部戒备状态。1979年11月23日,卡特总统召集副总统蒙代尔、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布热津斯基、国防部长布朗、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等高级官员,讨论代号为"蓝光"的武装营救人质计划。 其实,武装营救人质的问题,在此之前已被提上五角大楼的议事日程。就在事件发生后不到1周,"蓝光"突击队就接到预先号令:准备采取远程偷袭方式,武装袭击德黑兰美国大使馆,消灭守卫人员,救出人质,将他们安全带出伊朗。 圣诞节之夜,五角大楼的参谋长联席会议特别战情室里却毫无一点节日的气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正在召集中央情报局官员、陆、海、空三军首脑、"蓝光"突击队队长贝克韦斯上校等人研究营救人质的行动方案。像这样的会议,此前已经开过6次了。 会议由琼斯主持。 "诸位都知道,1个多月来,我们为了营救被扣人质,已经作了多方努力,但收效甚微。卡特总统命令我们拟定1个方案,在适当时机以武力一举救出人质。我们本来不希望这样做,但除此之外,我们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希望大家根据最新获得的情报和上几次讨论的情况,对武装营救人质的方式、路线、行动预案、继续发表意见。" 连日来,他们在商讨营救方案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准确可靠的情报。人质被关押在大使馆的哪个地方?是集中在一起,还是分散在几处?谁在看守人质,兵力多大?一旦伊朗人遭到攻击,附近有哪些部队可能赶来增援?德黑兰周围有没有可供袭击部队停留的隐蔽地?这些情况他们都知之不详,而缺乏情报就等于拳击手在拳击场上被蒙上了眼睛,只能瞎打一气。 为了尽快搞清人质的确切位置,美国人不得不铤而走险。中央情报局首先派出了1名绰号叫"鲍勃"的特务抵达德黑兰,此人是1位60多岁的退休情报官,常年居住在南欧某地,通晓数国语言。派他去德黑兰的目的是为未来的营救活动做物资准备。此人在德黑兰购买了5辆卡车和2辆运货车,租了1所仓库,以便在接应突击队时使用。但他始终未摸清关押人质的确切位置。 于是,另外1名中央情报局的高级特工梅多斯化名住进了德黑兰的希拉顿酒店,他对空降场及德黑兰街道作了周密的勘察和了解。与此同时,1名在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工作的巴基斯坦厨师获准离开伊朗回国。他报告的情况说:如果不是全部,至少也是绝大部分人质被关押在使馆领事处内。 最后,五角大楼终于将情况彻底弄清楚了:人质被分关在使馆的2栋楼房里。其中,大使馆办公楼里有31名人质,大使住宅里有19名人质。另外3名人质事发当天正在外交部办事,被关押在外交部大楼。负责看押人质的主要是警察和学生,戒备程度不高。大使馆外面是伊朗的革命卫队,战斗力较强。德黑兰市还驻有1支高速机动的武装部队,但它远离市区,最快也只能在1个半小时后赶来增援。另外,德黑兰东南部的沙漠地区有两处便于部队隐蔽的地点,那儿土质坚硬,可以承受大型运输机迫降...... "既然所需要的情报都送来了,还等什么,该是作出决断的时候了。"1位空军将军打破了沉寂, "我提1个方案:首先使用大型运输机,将'蓝光'突击队伞降到德黑兰郊外,然后骑自行车通过德黑兰大街,冲进大使馆。" 贝克韦斯在心里骂了一句:"蠢猪"。伞降?谈何容易!德黑兰郊外尽是些高低不平的丘陵地,突击队在那里伞降按照概率大约有7%的人会扭伤脚腿。突击队拖着这么一群断了腿的人,如何将人质全部从虎口中救出来?至于汽车通过德黑兰大街,更是荒唐!美国人和伊朗人,3岁小孩也能区分出来,何以隐蔽企图,达成突然性? "我看可以采用卡车方案, "又有人站起来发言,"先用大型运输机将突击队运到土耳其,再从那里乘预先购置的卡车进入伊朗。因为土耳其每天都有大量卡车越过国境,从陆路进入德黑兰,他们不会怀疑。" 乍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危险性太大。土耳其边境距德黑兰有上千公里之遥,万一遇上伊朗人检查,一打开冷藏车,发现里面装的不是冻肉,而是全副武装的美国大兵,后果将不堪设想。 会议又冷场了。 琼斯将军瞧了贝克韦斯一眼,用征询的口吻说:"上校,谈谈你的意见吧!" 对于这次营救方案,作为担负这次行动的"蓝光"突击队的负责人,贝克韦斯早已深思熟虑,不过出于对这些声名显赫的将军们的礼貌,不愿过早地显露罢了。 贝克韦斯的方案分3步进行: 第1步,使用空军的6架C-130运输机,装载97名“蓝光"突击队队员和所需的燃料、设备,从美国本土的波普机场起飞,直飞埃及,在基纳机场加油后,穿越红海,南下进入曼德海峡,绕过哈德角,从查赫巴尔插入伊朗领空,然后直飞德黑兰东南约180英里处,于夜间降落在1块沙漠盐碱地上。那个地方的代号为"沙漠1号"。 与此同时, 抽调8架直升机,从停泊在阿拉伯海上的“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赶往"沙漠1号"会合。 第2步,"蓝光"突击队乘加过油的直升飞机,直奔德黑兰郊外的另1个隐蔽地--"沙漠2号"。到达后,直升飞机和突击队员在那里潜伏1个白天。 第3步, C-130运输机于第2天夜间飞往"沙漠2号"。与此同时,突击队员在特工小组接应下,乘上预先购置的汽车,秘密潜入德黑兰。到达罗斯福大街后,突击队兵分3路,第1队从大门突入使馆,直奔大使馆办公楼,营救那里的31名人质;第2队从大使馆东侧翻墙而过,直扑大使住宅,营救那里的19名人质;第3队冲向伊朗外交部大楼,营救被关在地下室里的3名人质。人质救出后,各队到使馆附近的体育场会齐,在那里登上接应的直升机,撤回到"沙漠2号"。尔后,直升机返回航母,人质和突击队员换乘C-130大型运输机,撤离伊朗。 届时,卫星和高空侦察机将为突击队提供情报和通信保障。武装直升机将飞临使馆上空巡逻,假如伊朗的革命卫队敢轻举妄动,就让他们尝尝机关炮的厉害。 ...... "嗯! 不错。"琼斯将军一面听着贝克韦斯的介绍,一面颌首称赞,"我看可以以此为蓝本,制定1个营救方案。至于行动的具体时间,我向总统请示后再定。" 无人提出异议。通过! 一道蓝光"裂"长空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蓝光"突击队在焦急的等待中,迎来了1980年。1月平安地过去了,2月悄悄地溜走了,3月也不见什么动静,4月的日历又翻过去了一半,可是,突击队仍没接到武装营救人质行动最后命令。 本来,2月底至3月切,正是伊朗冬春交替时节,那段时间里,德黑兰的气温比较低,使馆区的武装警卫人员警惕性也比较差,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围坐在火炉旁取暖、打盹,这对于武装营救人质来说是很好的机会。 卡特总统实际上早已批准了贝克韦斯上校提出的营救计划,但具体行动日期却一推再推,迟迟定不下来。因为卡特总统很清楚自己肩上所担负的重大责任,所以他还要观察一下政治气候,不敢贸然行事。 几个月来,"蓝光"突击队犹如坐在了烧红的铁板上,度日如年。他们昼伏夜出,一遍遍从直升机上爬上爬下,向那座模拟的美国大使馆模型冲击,冲击,再冲击。模拟的"使馆"围墙炸掉后再建,建起来又炸掉,不知折腾了有多少次。美国大使馆有几条路,每条多长,每座楼有几个旯旮,几个门,钥匙孔的方位,伊朗人的日常巡逻路线和停留地点都印在他们的脑子里,闭上眼睛也能说得出来。 贝克韦斯更是不知把整个经过想了多少遍, 甚至连最细的细节也考虑到了:"蓝光"突击队从天而降, 驱车直迫使馆,几个战斗小组用M-60机枪封锁住所有通往使馆的道路,其余人员借助于携带的铝梯翻墙而入,用冲锋枪射击抵抗者。看守人质的大多是头脑发热的学生,几乎不懂军事。在使馆外用沙袋垒起的防御工事里的伊朗革命卫队也不会带来多大威胁。据事先潜入伊朗的特工观察报告,有的警卫执勤时在工事里打盹,还有不少人在闲聊,枪支扔在一旁。战斗一打响,突击队很快就能用火力压制住他们。 所有人质被救出后,无论是死的还是活的,必须全部运走,每个人都将系上一条发光的丝带,以便清点人数。突击队员将用40磅炸药把使馆的院墙炸开一道口子,然后冲出使馆,到附近的阿穆杰蒂艾体育场会齐,登上等候在那里的几架直升机,消失在德黑兰的茫茫夜空里。 这一切,早就安排得天衣无缝了,可是总统为什么还不下达执行命令呢?伊朗正转向春季,气温上升,昼长夜短,越往后推时机越不利,直升机甚至无法在夜间飞到德黑兰东南80公里处加姆萨尔附近的"沙漠2号"基地。4月24日前后几天为最后的期限,再不采取行动,就必须再等到5个月之后,即10月11日后才能再找到合适的时间了。 其实,卡特总统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不到最后一刻,他仍不愿放弃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幻想。但谈判的结果却使美国一筹莫展,两国矛盾反而越来越深。不能再等了! 4月12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指示完成一切准备,以备一旦接到命令就能立即实施营救计划。 4月15日,各级指挥官集中到五角大楼,为确保作战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磋商。 4月16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实施"蓝光计划"。 命令终于下达了。 4月20日晚上,贝克韦斯上校宣读了卡特总统的命令:"蓝光"特遣队立即开赴埃及, 4月24日晚从开罗飞抵位于伊朗东部霍腊散省塔巴斯附近的"沙漠1号"休整点,4月25日晚从位于德黑兰东南80公里处的加姆萨尔"沙漠2号"休整点直扑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救出全部人质。 1980年4月19日至23日,联合特遣部队各队已按计划部署在指定的埃及基纳机场和停泊在阿曼海的"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上。这支部队由突击队、直升机队和C-130运输机队组成。 特遣队总指挥为詹姆斯陆军少将。营救队指挥官为贝克韦斯上校,成员为上校苦心经营多年的北卡罗莱纳州布拉格堡的反恐怖特种部队--"蓝光突击队"的97名队员。直升机队指挥官为查理·普特曼海军中校,配备有RH-53D“海上神马"直升机8架,运输机队指挥官为詹姆斯·凯尔空军上校,配备有C-130"大力神"运输机6架, 其中3架为加油机,另3架改装为战斗型运输机。无疑,作为"蓝光"方案的主要提出者和实施者,贝克韦斯上校是作战第1线的主要负责人。 4月24日下午, 各队各就各位,整装待发。晚19点30分,随着一声"出发"的命令, 8架RH-53D直升机陆续从“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上晃晃悠悠地升起。为了避开伊朗的防空雷达网,直升机编队采取超低空飞行的方式,偷偷进入伊朗国境,迅速飞往沙漠中的1号会合处。 与此同时, 6架C-130运输机载运着97名突击队员、武器装备及油料从埃及机场腾空而起,通过红海、亚丁湾、阿拉伯海,在阿曼空军机场补充燃料后,飞向同一个地点。这些样子古怪、绰号"大肚皮"的钢铁大鸟尽管其貌不扬,但机动性能却相当良好。它是美国空军装备使用最多的中型多用途战术运输机之一,1951年研制,1956年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制造并装备美军。它可运载12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92名伞兵、一辆12吨加油车、1门155毫米榴弹炮或1辆重型坦克。 C-130最突出的优点是迫降性能好,能在简易的野战机场或较平坦的空地上强行着陆或迫起降,这也是此次"蓝光"行动起用它的原因。 4月24日晚22时30分, 6架C-130"大力神"顺利地在"沙漠1号"空旷的沙漠硬地上安全降落。 "河口、 河口,山鹰呼叫,山鹰呼叫,我们已经到达'沙漠1号',我们已经到达'沙漠1号'。 "贝克韦斯上校激动而略带沙哑的声音,瞬时通过运行在波斯湾上空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传送到五角大楼参谋长联席会议特别战情室。机组人员正在检修飞机,"蓝光"突击队队员们身穿肩部缝有美国国旗的黑色战地夹克衫、紧身裤、长统靴,在银白色月光的映照下,忙碌地从飞机上往下搬东西,只待直升飞机一到,马上就向"沙漠2号"进发。 沙漠的夜,深邃神秘,令人难以捉摸。 5分钟过去了,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 可是直升飞机还没有来。贝克韦斯有些沉不住气了。他不时地抬手看表,怎么回事?出了什么问题? 迷航?不会。上有卫星导航,下有预警机引导,一般不会迷失方向。 故障?有可能。这些直升飞机娇嫩得很。本来在最初制定行动方案时,他就不想使用这种RH-53D直升机, 因为这种飞机本来是海上扫雷机,性能并不太出色。但由于海军极力想涉足这次行动,并打了包票,说它完全可以胜任营救人质任务,还列举了不少理由,如该机载重量大、航程远,性能优越,为配合这次行动专门进行了改装,另外使用这种海上扫雷机还可隐蔽企图等,贝克韦斯只好同意了他们的意见。 结果在前一个阶段的模拟训练中,有2架直升机的液压系统就出过毛病。这次行动前,每架飞机都装了2大罐压缩空气,作为应急情况下的辅助驱动源。刚才琼斯将军在通话中说它们在19点30分已从航母上准时期飞了,又是空机飞行,应该能按时赶到的。那么大个铁疙瘩,就那么几片风扇似的叶片在空中飘悠,直让人心惊肉跳。但即使摔了,也不会8架飞机一起摔呀!为什么1架也见不到?直升机来晚了, “蓝光"突击队天亮之前就赶不到"沙漠2号",整个行动就要泡汤。贝克韦斯不敢再往下想了。但心里总有一种预感,一种不祥的预感--恐怕要出事。 "头儿,他们来了!"突击队员向他报告。这时远方传来发动机的马达声,两道白光射了过来。贝克韦斯凭直觉马上作出判断,不是直升机,是汽车! 的确是汽车,可是,是什么汽车?军用的,还是民用的?上边装的是什么人?意图何在?贝克韦斯的大脑在飞快地思考着。但转眼间汽车已来到了跟前,来不及细想了,他把手一挥"给我拦住它!"10多名突击队员旋风般地冲了上去。 "噗哧,噗哧。"带消音起的冲锋枪在黑夜中喷出一串串火舌,汽车轮胎被打爆了,"嘎吱"停了下来。车内传出一阵惊恐的叫喊声。 这是1辆过路的大轿车,车上有45名乘客,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还有妇女。 为什么不早不晚偏在这个时候过路?事先潜入伊朗的特工不是说这地方除了亚当和夏娃的脚印,再也不会有任何人烟吗?怎么一下子忽然冒出这么多人?真是活见鬼。 "把汽车里的汽油全部放掉,人员集中看押起来,等直升机来了再说。"贝克韦斯略一思索,果断地吩咐道。只要直升机一到,把这些人装上拉到沙漠中卸下,让他们慢慢地在旷野上爬吧。既不伤害他们的性命,又不影响营救行动,等伊朗当局搞清了情况,我们早就踏上归途了。 "不好,又来了两辆汽车!"有人惊呼。贝克韦斯也看到了。一辆加油车和一辆面包车正风驰电掣般地开过来,这次没等他下命令,6名突击队员分两路迎了上去。"站住!站住!"对他们的喊话,汽车根本不予理会。一名队员端起了手中的机枪,对准前面的加油车,"哒哒哒......"开了火,加油车被击中了,顷刻间燃起了熊熊大火。但后面的小面包车旋即作了一个猛烈的U字形急转弯,掉头就跑。队员们掉转枪口,一串串火舌围绕着汽车左右跳动,车窗玻璃哗哗地变为碎片,里面传出几声尖叫,但一眨眼,面包车就消失在黑暗中。 "给我接'河口'",贝克韦斯拿起送话器。 "'河口',我是'山鹰',这里刚刚发生了意外情况,有几名伊朗人驾车逃跑了。" "干什么的?"琼斯将军也着急了。 "不太清楚,可能是偷石油的贼。" "他们发现我们意图了吗?" "大概没有。" "不用管它,按计划赶紧行动。" "可是直升机还没到呢。"贝克韦斯话还没完,天空中就传来阵阵马达声。他抬头望了一眼天空,没错,这次是直升机。"他们到了,整整迟到了70分钟。" "噢,不要紧,沉住气,天亮之前还来得及赶到'沙漠2号',大胆干吧!" 刚通完话,直升机就如点点鬼火般飘落下来,带队机长塞夫特跑步赶过来。 "怎么搞的,晚到这么长时间?"贝克韦斯劈头盖脑就是一句。 塞夫特一脸委屈地回答: "真倒霉,途中遇到了风暴,这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最险恶的风沙。" "怎么只有6架?还有2架呢?"贝克韦斯用眼睛扫了刚刚停稳的飞机一眼,恼怒地接着质问道。 "那2架飞机,1架中途迷航,1架机械故障来不了。" 原来,8架直升机刚从"尼米兹"号航母上起飞不久,一进入伊朗,便遇到了沙暴。4月份的伊朗高原正值冬春交替,迅猛的狂风刮起骇人的沙暴,席卷着整个波斯高原。沙土弥漫,能见度极低,直升机采取贴地和高空飞行,都无济于事。直升机在狂风中奋力前行,有如茫茫沙海中的几叶小舟,随着起流上下翻腾。"海马"直升机性能本来就不是太好,这次又在天气炎热的阿拉伯海执勤3个多月,带有盐质的海风,对直升机的部件起了腐蚀作用,同时这些直升机根本没能得到很好的保养,因此,飞行不到1小时,2架直升机相继出现故障,1架迫降于伊朗东南部,另1架紧急返航。 剩下6架经过艰难的飞行,终于抵达"沙漠1号"地区,与C-130会合了。 贝克韦斯铁青着脸,没再继续追问。他心里盘算了一下,6架飞机是完成这次行动最起码的数量了,不能再少了。至少要用4架直升机运"蓝光"突击队员和人质,1架运装备器材,另一架作火力支援,连1架剩余的预备力量都没有,只好听天由命吧。"马上加油,登机!"贝克韦斯厉声下令。 3架C-130加油机开始为直升机加油, "蓝光"突击队队员已排好了队,有的已拖着武器、装备爬上了加过油的直升机。有2架飞机已发动起来,旋翼呼呼飞转,声音震耳欲聋。 "上校,又有1架飞机出问题了。"塞夫特边跑过来边大声地冲贝克韦斯大声地嚷嚷。 "又怎么了?"贝克韦斯像一只雄狮愤怒气来,头都要气炸了。 "那架飞机主螺旋桨出现裂缝,不能再飞了。"塞夫特心里也在叫苦。RH-53D型直升机是CH-53运输直升机的改进型, 已使用多年,设计航程仅为400公里,一般不适于长途飞行。为执行这次营救任务,海军部强行命令进行改装,增加了副油箱,使其航程增至900~1000公里。这次从"尼米兹"号航母到塔巴斯的直线距离就近1000公里,又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超航程长途飞行,导致机体及其部件,特别是螺旋桨过度疲劳。这次实际选择的降落地段沙层又厚又松软,直升机陷得很深,沙堆几乎淹到机肚子了。一下子爬上来这么多突击队的彪形大汉,1架飞机的主螺旋桨终于不堪重负,火花四射,现已出现裂缝,不可能再起飞。 贝克韦斯像突然遭了雷击一样,愣了半天才缓过神来。咳!他妈的,真倒霉。先是直升机迟到,后又是碰上一伙过路人,接着又是飞机出现故障,预定的8架直升机一下子只剩下了5架。只有5架直升机是无论如何完不成营救人质任务的。怎么办?路只有一条,打道回府。他心情异常沉重地拿起了送话器。 听了贝克韦斯的报告,琼斯将军好半天才开口道:“上校,能否考虑减掉一些人,分乘5架直升机行动。" 什么?贝克韦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减少一些人,就意味着人员编组要做大的调整,原来3个人的任务要由2个人去完成。空中也将失去火力掩护,这样仓促地变更计划,不仅时间不允许,获胜的把握也太小。人质救不出,再把“蓝光"突击队的性命搭进去,那就太不值得了。 "绝对不行,5架直升机根本完不成营救任务。"贝克韦斯语气非常坚定,此时,对上司的敬畏也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言词颇为不恭,"如果真要那样做,无疑于把突击队员往火坑里推。" "那好吧,我请示总统后再答复你。"琼斯生气地扔下话筒。 5分钟后,"蓝光"突击队接到了同意撤回的命令。 "撤!"贝克韦斯几乎是在吼叫了。 飞机轰鸣,大地颤抖,"沙漠1号"像开了锅一样,乱作一团的突击队员纷纷爬上飞机,C-130运输机也准备滑行起飞。这时,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正在指挥撤离的上校透过飞扬的尘土,看见1架直升机正摇摇晃晃地拉起,像个醉汉一样扑向刚才为它加油的C-130运输机。 "停住!停住!不能再靠了。"贝克韦斯打着手势加以制止。但为时已晚,一声巨响,迸出2个巨大的火球,犹如冲天的焰火,直上夜空。贝克韦斯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大力神"上的5名突击队员和"海马"上的3名机组人员转眼被大火吞噬了,另有4人严重烧伤。 "头儿,快撤!不然其他飞机万一被引爆,全都走不了。"其余的突击队员们抬着4名伤员, 推着上校,搭乘5架C-130运输机,仓皇撤出了伊朗。他们除了放弃了4架完好的直升机外,还把与这次行动有关的绝密地图,侦察照片、无线电通信呼号和频率表都丢在了现场。撤退途中,贝克韦斯曾请求琼斯派舰载机摧毁遗留下的直升机和绝密文件。但白宫唯恐事态扩大,拒绝了他的要求。 至此,经过长达5个月周密计划和精心准备的"蓝光行动",以失败而告终了。 决定中止作战以后,白宫一直在焦急地等待下一步的消息。下午6点21分,传来了C-130运输机与直升机相撞焚毁的消息, 卡特总统的脸"唰"地变白了。25日上午1点,美国政府被迫向新闻界宣布这次在伊朗进行的营救行动已告失败,并向国会和盟国通报了有关情况。 次日上午7点, 面部充满懊丧和痛苦表情的卡特总统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为了营救被伊朗扣留的53名美国人质,我们已进行了极其秘密的营救行动。但由于直升机的技术故障,不得不放弃。营救人员在撤退时,在伊朗边境的沙漠地带,直升机与运输机相撞而造成8人死亡。" 美国这一行动遭到了许多国家和国会的指责,也使美伊关系更加恶化。伊朗学生把人质转移到全国各地关押,从而使美国营救人质的希望彻底破灭。正当美国对人质问题一筹莫展之际,形势发生了转机。7月27日,移居埃及的62岁的前国王巴列维因病去世,伊朗学生扣留人质的一个重要理由已不复存在。 两伊战争的爆发,更加快了人质事件的解决。11月2日,伊朗议会通过决议,同意把52名人质交还美国(1980年7月11日因病已释放1名人质)。1981年1月,在阿尔及利亚的调解下,美伊双方终于达成协议。1月20日,1架阿尔及利亚飞机载着获释的52名人质飞离德黑兰,至此,持续了444天之久的人质问题最终获得了解决。 ------------------ 123456网文网 123456ww.com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