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目 标 1945年1月,伴随着盟国军队在地面东西夹击的军事形势,欧洲上空的制空权也牢牢地掌握在盟国空军的手里,为了给德军最后致命的一击,英美统帅部制定了加紧空袭德国大城市的"雷击"行动计划。 很快,德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镇,80%都遭到了盟军的空袭,有的甚至遭到了相当严重的破坏。然而,位于东部的德国第5大城市--德累斯顿却始终没有吃上炸弹,原因真是令人费解。 因为德累斯顿是文化古都吗?不是。是缺乏军事价值吗?不是。因为离英国太远吗?也不是。德累斯顿正处于盟军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之内,而且其附近的德国石油工业基地早已屡遭盟军空袭了。 有一种猜测也许比较可靠,据说这个城市关押着2.7万名做苦工的盟军战俘,为了这些战俘的生命安全,才使盟军不敢贸然行动。 战争在发展。 1月12日,苏军从东面攻克西莱佳市,并以破竹之势向德国中部平原挺进。德军被迫沿奥得河摆开阵势,准备背水一战。 被战火逐出家园的东普鲁士人、波兰人、西莱佳人纷纷向西逃难。 21日,德国萨克索尼州州长正式发出后撤令,满载着难民的列车隆隆地开往德累斯顿。爬不上火车的便使用小车推着行李,沿公路徒步西行。由于列车在到达目的地后无法再向西行,德累斯顿的难民人数发生了爆炸性膨胀。中央火车站人山人海,一片混乱,市内人数陡然增加了1倍多。 德累斯顿果真是永远不会遭到空袭的避风港吗? 1945年1月2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召空军部长辛格莱到官邸,单刀直入地问:"你有什么计划能给从弗罗兹瓦夫撤退的德军以打击吗?" 当时,英国空军内部在空袭方针上意见不统一,有争论,轰炸机部队司令哈里斯将军对最高统帅部不重视城市空袭尤为不满。两个月前,他找到空军参谋长包塔尔,强烈要求恢复和扩大对德国城市的轰炸。 26日,辛格莱带着与参谋部协商好的意见晋见首相,作为对首相昨天提问的答复。 意见说,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战术空军将谨慎行事,即便重轰炸机也不例外,否则将会在攻击溃逃德军的行动中误伤苏军......。在促成德军投降的战役中,空袭石油工厂、坦克工厂将是首要任务。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才能对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等城市进行空袭,破坏交通枢纽,阻止德军运动。不过后一行动仍在讨论之中...... 对这个意见,丘吉尔作了进一步的指示,他对空军部长说:"我昨天所谈之意,并非要你直接对从弗罗兹瓦夫撤退的德国人进行打击,而是要空军考虑一下把柏林乃至德国东部大城市列为空袭目标是否合适?你们既然已在讨论,我很欣慰,但希望明早就能看到具体行动计划!" 次日,丘吉尔收到了辛格莱关于对柏林等城市空袭将尽早实施的报告。但鉴于气象原因,看来空袭在2月4日之前难以实现。 也许出于和首相同样的考虑,美国人也在伺机行动。2月3日白天,美国空军先对柏林作了一次大编队空袭。 事后,英、美两国商定,将在2月13日对德累斯顿进行大规模联合空袭。由于英国原来没有对该市的作战计划,有关的情报短缺,所以在这个决定做出之后,司令部情报室的一班人不得不忙得四脚朝天。 "火源"战术 2月12日,美国空军第8航空队电告英军,他们决定把次日上午的空袭目标定在郊外的火车调度场。为了互相配合,英军随即决定也在同一天晚上空袭市区。 13日一早的气象情报表明,德国东部地区上空的天岂不好,美国空军不得不把预定的行动推迟一天。这一变动,使英国空军成了打头阵的角色。 英国轰炸机部队司令哈里斯将军是一位经验十分丰富的空军指挥官,他凭着以往的经验,决定此次空袭德累斯顿,轰炸机仍旧以3小时为间隔,分成两批出击,采取"火源"战术。 具体计划是:第1批轰炸机将集中向玛利安桥旁的体育场投弹,使这块面积为1.28平方公里的场地变成一片火海。 3小时后出发的第2批飞机,将正巧赶上德国人在进行艰难而紧张的抢救工作。可以想象,当英空军又一次把火的地毯劈头盖脸扑向他们的时候,他们是何等的狼狈! 这就是在空袭汉堡时创造出来的所谓"火源战术"。面对那一次大火,连久负盛名的德国消防队员也束手无策。 时间到了。1945年2月13日18点整,第1批245架英国飞机,已全部从安德兰特基地起飞完毕。 飞在最前面的是作为先导的"蚊"式高速轰炸机,继而是投掷绿色照明弹的1架"兰卡斯特"飞机, 接着又是2架投掷红色目标指示弹的"蚊"式飞机以及1架作为空中指挥官座机的"蚊"式飞机, 最后,就是黑压压一大片携带着大量炸弹的"兰卡斯特"重轰炸机机群。 攻 击 在指挥官座机里,指挥官莫利斯·史密斯中校敏锐的双眼,透过挡风玻璃,在照明弹绿色光焰的照耀下,查找着轰炸目标。 22点整, 中校打破了沉寂,向负责投目标指示弹的“蚊"式机组长机飞行员多帕上尉呼叫: "多帕,情况怎么样?" "看来云层很薄。" "云高多少?" "750米。" "OK,攻击!"中校下了命令。 多帕上尉一压机头,飞机向云层猛扎下去,事先在地图研究中就摸熟了的一条条街道,顷刻之间就清清楚楚地展现在他的眼前,那个体育场也不例外。 令人惊讶的是,此时此刻,德累斯顿却沉浸在一派宁静和安详之中,连探照灯也没有。虽说已是战争末期,但剧院和影院仍像往常一样营业,夜空中回荡着华尔兹舞曲。一列火车,正吐着白烟慢慢地驶向中央火车站。简直是个不设防的城市。 在240米高度,多帕打开了炸弹舱,4颗目标指示弹悄悄地向目标落去,不岂不倚,正好扔在体育场上,一团红黄色的火球腾空而起。接着,僚机也投了弹,团团大火将空袭的目标点暴露无遗。 22点09分,当多帕机组返航时,市民们从充满恐怖的警报啸叫声中才知道遭到了空袭,但为时有些晚了。 为了避免空中相撞,"兰卡斯特"飞机分几个高度层通过体育场上空,然后按规定沿放射线形飞行,一边投弹,一边散开。 22点10分,第1枚炸弹离开炸弹舱,比计划投弹时间提前了5分钟。 飞在最前排的飞机都携带爆破弹,它们将古老的花岗岩建筑连根掀翻,同时将邻近房屋的玻璃窗震碎。后排的飞机则投弹纵火,燃烧弹如倾盆大雨般,随即把火焰灌进建筑物的千疮百孔之中。 史密斯中校飞在最高层,忙着用无线电对部下发出各种指示: "地面没设防,低空投弹!" "投弹太马虎,看准标志点!" "好!好极了!" "目标奥托利,距离19至24公里,方位300度,已燃烧,不要放过!"这一声令后,弹如雨下,可怜这繁华的市中心,就在一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 在距市区西北方8公里处,有个不大的德国军用机场,驻有十几架夜间驱逐机。当德军指挥官从睡梦中醒来,弄清发生的事情并下令拦截时,已是22点55分。可是,在22点30分,史密斯中校就班师回朝了。 3小时后,午夜的第2批529架英国飞机临空,由于要攻击的目标早已烧成一片火海,所以空中指挥官临时决定另寻新目标。哈里斯将军的预计和现实竟如此合拍,排成长蛇阵的抢险车队真的沿着公路开来了。 这些首当其冲的目标瞬间变成了一条火龙。机群大摇大摆地在德累斯顿上空穿来穿去,倾泻下无数的重磅炸弹。大火腾起的热风,把双引擎的"蚊"式飞机冲得摇摇摆摆。烈焰闪耀的光芒,将黑夜照得如同白昼一样。最后飞离现场的“兰卡斯特"飞机飞行员事后作过这样的描述: "市中心方圆40平方公里内成了火的海洋, 即使隔着风挡玻璃,也能感到热气逼人。远去160公里之后,天空还是那样通亮通亮。我怀着不安和内疚的心情踏上归途,并发誓今后决不参加这样令人可憎的空袭了。" 然而,灾难并未就此中止。 第二天上午,当德累斯顿的大火还没有熄灭的时候,美国空军的1350架B-17"空中堡垒"式和B-24"解放"式轰炸机在P-51"野马"式驱逐机的护航下又蜂拥而至。 雨点般的炸弹纷纷落到列车调度场和市区北半侧,也许是云层太厚的影响,轰炸效果不太理想。P-51飞机则因为找不到较量的对手,便钻到低空,用机枪扫射四散的人群和车辆。 3次空袭共投弹3749吨,其中燃烧弹占75%,使该城变成一片废墟。 真正的营救工作不得不从14日黄昏才开始,来自柏林甚至遥远的奥地利的救护队员把受害者从地下室中拖出来时,他们多数已被烧死。 当柏林大本营派来的工兵队长汉佩将军匆匆赶到,驻足易北河远望时,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头从动物园逃生的大美洲驼。 一个戏剧性的插曲是,几千名英军俘虏由于偶然的机会,全部从集中营里逃了出来,而且躲过了盟军的炸弹,活了下来。 尾 声 事后,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怒吼道:“我们死了202000人…. ..我们要用向英国施放毒气来回击。" 在英国议会中,这件事很快成了有争议的问题。4月1日,丘吉尔对空军说:"看来,对德国城市干得太绝,也许将给我方占领军带来不便。" 虽然这场灾难已成为历史,但有关德累斯顿的争执却时平时落,始终没有停息。英国学者底彼德·阿宾格对那次大空袭作了较为客观的估计。一共死亡135000人,35470座建筑物被炸毁,其遭破坏程度仅次于受原子弹袭击的广岛。 对于这次灾难,人们尽可以自由争论,但是,有一点不容置疑,无数血与火的事实证明,人类的悲剧,有许多不能不说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必然结果。 不知从何时期,每年的2月13日20点15分,德国东部每一个乡村教堂的小钟楼上,都不约而同地会响起沉闷而忧郁的钟声。 ------------------ 123456网文网 123456ww.com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