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网文网 > 国殇 / 张洪涛 >
蒋介石不抵抗之谜



 转眼已到了1934年的夏天。

  3年来,正当蒋介石还沉浸在剿灭中共的梦幻中时,日军已把

  辽、吉、黑、热河四省攫于手中,并大兵南下,压入山海关,控


  制了长城内外各口隘。平、津两市东西北三面受敌,中国北方丰

  饶的半壁河山岌岌可危。而江南上海也成了中国不设防的城市。中

  国,正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走向沦亡的边缘。

  在这3年中,日本国内也是风雨飘摇,政局动荡。内阁政府

  走马灯似地换了三届。但无论哪一届内阁,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

  国内的危机,他们的眼光总是越过茫茫的大海,盯住了遥远的中

  国。面对3年来日军在中国北部所取得的战果,几千万日本人惊

  讶得目瞪口呆,欣喜若狂。而居日本万民之上的天皇裕仁,则更

  是心旌荡漾,激动不已。这个对日本帝国拥有无尚权力的君主,多

  年来始终包藏着一颗野心:他要征服中国、征服亚洲,甚至征服

  世界,他渴望他的帝国疆域无边,子民如云,他要实现先帝没有

  实现的梦想。当日军的铁蹄跨过长城,整个中国大地都感受到它

  的震动时,裕仁不禁大喜过望。他时常对着宫中那张巨幅世界挂

  图发呆。望着图中央那巨大的雄“鸡”形的中国,想到超过日本

  帝国3倍国土面积的中国东北大地已然在握,他的脸上忍不住绽

  出了花朵。尝到甜头的裕仁更加纵容和支持内阁、军方对中国所

  采取的扩张战略。这样一来,随着日军入侵战火的不断扩大,攫

  取中国统治权不久的蒋介石终于被身边的这只猛兽惊醒、开始认

  真思索自己所处的实际境地来。

  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又进入了酷热难当的盛暑,然而素以

  “凉岛”著称的庐山却仍是林木青翠、凉爽如春。蒋介石这时又上

  了庐山。这里他太熟悉了,无论当年的北阀,还是今日的“剿

  共”,江西对他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每次赴江西,他除了有时在南

  昌呆些时日外,其它办公、生活地点一般都是选在云遮雾罩、充

  满神秘色彩的庐山。

  10日午后,蒋介石信步出了居室,沿着牯岭街缓缓地向山上

  走去,几名侍从人员小心地远远跟在后面。今天,他像是有满腹

  心事,虽然步态还似以往那般沉稳,但却显得有些缓慢。他时而

  抬头望望四周,像是在欣赏雾中群山的温柔、美丽,可时而又低

  头陷入沉思,偶尔晃动着手中的拐杖,像是要驱走心里的烦恼。浮

  动着的轻纱一般的薄雾,使日照峰若隐若现。朦朦胧胧,有一种

  捉摸不定的感觉。他也像处在幻境中,对过去和未来产生了一种

  难以捉摸的困惑感。

  自他投身革命以来,虽然曾经历过几次危机,但更多的却是

  取得胜利的成就感。然而这3年他却深感艰难。国内各军阀实力

  派此起彼伏的反蒋倒蒋尚未平息,国军对中共的几次“围剿”也

  出乎他预料地屡屡惨败,而日本人又借机在北方连连发难。尤其

  日本人,就像是一只窥视中国已久的饿狼,再也没有耐心等待了,

  趁地陷于中国内战而无法抽身时,不顾一切地扑向了中国大地。东

  北三省硝烟未尽,日军又杀出山海关,侵占热河,扼住平津,虎

  视眈眈地盯住了华北,真是得陇望蜀,丝毫没有止息的意思。这

  使得中国人心中对日本人仇恨和对他退缩的愤怒终于不可遏制地

  爆发出来。中共和一般民众自不必说,就是国民党内部对他也有

  颇多指责。中国大地上一浪高过一浪的反蒋抗日怒潮使他感到了

  统治地位的震颤,感到了一种过去所未曾经历过的危机,也多少

  冲击了他早已埋藏在心里的战略步骤。以他本意,各军阀平定、国

  民党军政大权独揽后,下一个要征讨、剿灭的,便是他一直认为

  最妨碍独裁大业的心腹之患,中共和红军。前四次较量,他都大

  败而归。但他已从轻视中共。红军的阴影里走了出来,他要集中

  他的全部军力,与中共、红军进行一场生死较量。正当他为第五

  次“围剿”头几个回合得手而洋洋得意时,日本人却又在华北发

  难。江北半壁河山的危机,引起了全国各界排山倒海般的抗议狂

  潮,而他本人也不能坐视整个北方沦入日军之手。这使他陷入进

  退维谷的境地。

  曾在保定陆军学堂和日本振武学校受过军事熏陶的蒋介石心

  里当然清楚,以他国民党现有的军力根本无法同时抗击日本和中

  共红军两方面的压力。这样,他必须在抗击日本和剿灭中共之间

  作出选择。

  这种选择太令他痛苦了。两个对手中任何一个得势,都将对

  他的江山稳固构成致命的威胁,但他在一定时期内又只能树立一

  个敌手。此时如果放弃对中共红军的“围剿”,调集他的国民党军

  主力到遥远的北方去抗击日军,他认为没把握取胜。日本毕竟是

  个工业、军事上的强国,武器装备先进,作战思想领先。与这样

  一个世界上先进的军事帝国正面对抗,国民党军必将陷入漫长的


  战争而无力自拔。即使他最后胜了,那也是两败俱伤。而中共、红

  军则可能坐山观虎斗,急剧扩大地盘、壮大自己的力量,来日终

  将成为他的心腹大患,这是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更何况他

  认为初揽大权,根基尚未打牢。所以此时他是不会作出这种选择

  的。可不放弃剿共的话,就意味着要眼睁睁地看着日本人不断地

  侵入北方,不断地践踏中国的主权。而他作为中国政府的代表,权

  力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逆流而行,他日后的道路上遍布荆棘、困

  难重重不说,甚至有可能被中国民众愤怒的狂潮所淹没,他深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使他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苦思焦虑着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蒋介石毕竟不是凡夫俗子。他所以能在20年间由一个无名

  小卒,神奇地迈过他的许多旧长官,跃居中国第一人,叱咤风云

  一时,除了他能巧妙地驾驭机遇,政治上圆滑善变外,他那决不

  半途而废的韧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也帮了他的大忙。不

  论他少年时代对事业的追求,还是他后来顶住国内外惊涛骇浪般

  的冲击,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都体现了他的这

  一突出特点。就是日后被中共赶出中国大陆,他也时刻没有动摇

  过有朝一日反攻大陆的决心。他的这种韧性在某种程度上简直可

  以说是一种疯狂的执拗。

  眼下,正是他的政治私心,和他剿灭中共的执拗,使他决定

  继续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他还是以剿灭中共为后快,

  对日本人则采取交涉、拖延的策略。

  就在前一天的第一期庐山训团开学典礼上,身兼团长的蒋

  介石又一如既往前去发表了一通精神训示。他对这些身为高级军

  官的学员自然十分重视,他知道他们是成就他今后大业的栋梁,他

  更清楚眼下他们并非个个拥护他的政治主张。治人必须治心,治

  心方能正本,必须首先让他们明白中央的真实意图。

  望着台下戎装笔挺、神采奕奕的学员,他颇有些激动,大声

  说道:“现在总有些人嚷着要和日本人开战。他们终不知,贸然和

  日本开战,不啻自寻灭亡。现在开战,日本真是只要3天,就完

  全可以把我国要害地区都占领下来,灭亡我中国。所以现在这个

  时候,说是可以和日本正式开战,那是痴人说梦,太不知道自己,

  也太不知道敌人了。”

  他顿了顿,望着台下虔诚、激动、惊讶、茫然,表情复杂的

  一张张面孔,提高了声调,继续说道:“现在本党的中心,还是要

  安定内乱,共党不除,难以抗日。当然对日本,我们也绝不屈服,

  但要讲策略,要会周旋,我们的外交方针是‘不绝交,不宣战,不

  讲和,不订约’。”

  他的这番话倒也实实在在展现了他当时的思想,但有一句话

  恐怕他自己也不会相信。日本3日真能灭亡中国吗?日后蒋介石

  曾讥讽“日本无政治家,无领袖,其国之危,亦可惜哉!”其实当

  时他就十分清楚中日两国的实力对比,他知道中国要击败日本不

  易,可弹丸小国日本要灭亡中国也是难上加难。他所以夸大其辞,

  无非是想为自己的理论寻找借口,这不过是他政治手腕中的一个

  小把戏而已。

  他的心里,时刻都没有忘记他的老对手,中共和红军,这几

  乎是他一生中的心腹大患。早在1923年,中共就已被他摈出了合

  作的圈子。那年,他以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的身份访苏时,对

  苏联的政治制度进行了仔细观察,他发现:“苏联的政治制度,乃

  是专制与恐怖的组织。”以他的话说,“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政

  治制度是根本不相同的。”他还发现。苏联对中国外蒙有野心。这

  更坚定了他不与苏联、中共合作的态度。不合作,那就意味着只

  有消灭,他的政治观点历来如此。因而从这一天起,当时还与国

  民党密切合作的中共和苏联顾问便成了他开始算计的潜在对手。

  日后,随着他在国民党中地位、权势的不断升高,他的这种观念

  日趋强烈,最后终于导致了他对共产党人的大规模屠杀。具有讽

  刺意味的是,数年后,正是他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走上了

  专制和恐怖的道路。历史捉弄了国民党,也把当时贫弱的中国更

  进一步引向了黑暗。

  实际上,他早看出了中共潜在着一股不可遏制的发展势头。他

  并不怕那些军阀实力派,几年间无数次的较量,各路实力人物、英

  雄好汉都无一例外地栽在了他的手下,但唯有中共始终是他平起

  平坐的一个对手。他对各军阀远交近攻、重金收买的手段曾屡试

  不爽,但在中共面前却根本无法奏效。他明白这个具有自己的主


  义和信仰的组织如果发展下去,等待他的将会是怎样的命运。所

  以他不惜冒着失去一切的危险,也要把这个强健的幼虎扼杀在摇

  篮里。

  “九·一八”事变前的两个月,他曾公开宣称:“中国亡于帝

  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

  纵为奴隶,亦不可得。”荒谬、反动得令人称奇,这仍是他的一种

  策略。日后无论他对两广的李宗仁,西北的冯玉祥、还是对曾在

  淞沪抗战中立下殊功的19路军,他都是置日本人于不顾,以剿灭

  共产党而后快。他那种由于中共的叛乱而干扰了其抗日的借口在

  他所做所为的映衬下,显得苍白无力,前后矛盾,他的政治私心,

  他的独裁统治决定了他只能走3年“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洋

  务主义老路,他也不是第二个曾国藩而已。1923年他仇视苏联的

  原因之一是苏联对中国外蒙有领土野心。但20年后,正是他为了

  使苏联干涉中共,确保他在中国的统治,竟屈服于苏联的压力,承

  认了外蒙的独立,犯了连他自己都无法原谅自己的罪恶。

  眼下,看着他的数十万正规部队对红军的“围剿”取得初步

  胜利时,他自然急不可待地要剿灭红军,消灭中共,彻底地了却

  他心中的隐患。对日本人,他认为时候未到。他要在自己的统治

  地位稳固后。在中共这个心腹之患去除后,再去会日本人。那时,

  即使他败了,中国仍是他蒋介石的中国。

  我们今天评价蒋介石,不应以极端的眼光看待他。他毕竟是

  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一个善与恶共存的人,一个对中国历史

  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虽然他的一生有不少反动之处,但也有过

  对日本人绝不投降的闪光一刻。因此说他当时有意卖国,自然有

  失客观,人们也难于理解。就是做为一个平民百姓,他也知道自

  己是个中国人,更何况他还是中国的军政领袖,一个对中国古老

  的民族、悠久历史深感骄傲的人。

  但直至全面抗战爆发,他一直都在走着一条弯路。中国有句

  古语说得好:“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在外敌图谋中国不已的

  情况下,他却一门心思对内征剿,这毕竟是逆历史潮流的。逆历

  史潮流而终究是要被历史淘汰的。

  从蒋介石的一生来看,他还是颇有些民族心的。事实上,早

  年的蒋介石曾经是个民族主义者。当初他之所以投身革命,在一

  定程度上是他头脑中的民族主义思想使然。1904年,还是个17岁

  少年的蒋介石,便在宁波学习时,从他的启蒙教师顾清廉那里形

  成了“赴日留学,研究军事,献身民族事业”的民族思想雏型。日

  后他曾公开袒露过他少年时的那种富国强兵的梦想,他说:“我在

  本县龙津中学肄业的当时,因为痛愤乡里土豪的横行。目击我们

  国家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尤其在那时看到日本以上个弱小的国

  家,能够发奋图强,战胜帝俄,予我精神上以最大的刺激。所以

  我在龙津中学肄业不到半年,请求家母准许我到日本去学军事,来

  尽到我国民一分子的义务,促成我们国家的雪耻自强。”随着时间

  的流逝,他的这种思想急剧膨胀着,撞击着他的灵魂。几年后,久

  已压抑在心中的这种思想终于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

  那是1906年,他在保定通国陆军学堂学习时,一次上卫生

  课,日本军医教官抓起一块泥土放在桌上,轻蔑地对台下的中国

  学生说道:“这块泥土中有4亿个微生物,就像中国有4亿人口一

  样。”

  身为教官,日本人太狂妄,也太没教养。蒋介石一听这话,一

  阵怒火从心头升起,他倏地站起身,挺胸昂首,急步走上讲台。只

  见他叭叭地把那泥土分成八块,指着其中的一块大声道:“日本有

  5000万人,是否亦像5000万个微生虫,寄生在这八分之一立方英

  寸的泥土中?”

  日本教官从未想到一个中国人,一个他的学生,就有如此大

  胆之举,一时目瞪口呆,随之大怒。理屈词穷之际,见全班只有

  蒋一人剪了辫子,便一口咬定他是革命党。蒋不亢不卑地答道:

  “只问你比喻对不对,不要问这题外事。”一时竟使日本教官下不

  来台,台下的张群等中国学生无不为蒋的爱国正气所折服。课后,

  日本教官仍是暴怒不已,不肯罢休,找到学堂总办赵理泰,要求

  严办蒋介石。

  蒋很是幸运,没有碰上一个昏愦的软骨头。总办赵理泰不仅

  对蒋介石深为同情,而且对他的敢作敢为和民族正义感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日后蒋介石在几乎绝望的情况下,奇迹般地获得了4

  个赴日历学名额中的一个,很难说与此事无关,正是那次赴日,他


  结识了孙中山,开始了他日后飞黄腾达的军事、政治生涯。

  留日期间,他的民族主义思想被进一步强化了。一度,他对

  邹容《革命军》爱不释手,早晚咏诵,就是睡觉也不放下。书中

  的反满思想和民族主义的论述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在给表

  兄单维则的一首诗中,表达了他久已积蓄在胸中的感情,诗写

  道:

  腾腾杀气满全球,

  力不如人肯且休?

  光我神州完我责,

  东来志岂在封侯。

  俨然一腔民族使命集一身的豪迈感。

  然而,蒋介石的思想也像当时动荡的中国大地一样,在不停

  地变化着。十余年后,随着他在国民党内地位的不断提高,随着

  他个人独裁梦想的逐步成形,他开始意识到外国列强对于他个人

  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什么。这时,他的那种企盼国富民强的理想开

  始不幸地萎缩了。在他建立起自己的独裁统治后,昔日的那个热

  血青年早已不见踪影,出现在中国人面前的依然是一个对外妥协、

  对内暴政的新军阀。中国人悲愤、叹息,扼腕顿足,哭泣着民族

  不幸,诅咒着太多的变幻。

  1926年1月,他在谈到北伐的根本目的时,不再坚持“革命

  的第一目标为打倒帝国主义”了,而变为打倒北洋军阀。当时他

  曾振振有词地解释道:“打倒军阀是打倒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实质

  上仍是打倒帝国主义。”这时潜藏在他心里的封建意识公开化了。

  从这一天起,他开始了向封建主义的转化。

  1927年3月,英美等国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事件”,在无

  任何警告的情况下,以北伐军骚扰领事馆为借口,用军舰突然向

  中国军民开炮,造成多人死伤。但作为中国新政权首脑的蒋介石,

  却不敢义正严辞地向对方抗议,为中国人作主撑腰。结果第一次

  与帝国主义者交锋,就软弱无力地败下阵来。“济南惨案”,他更

  是完全屈服于日本的压力之下,令北伐军绕过济南北上,眼睁睁

  地看着10多名中国外交官被日本人割鼻、挖眼,令人发指地残害

  了。这时的他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反苏反共的所谓民族主义者了,

  他已纯粹转变为一个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封建独裁者,一个新

  军阀,这既是国民党的悲哀,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望着渐渐隐去的薄雾,愈加清晰的群山,蒋介石心有所动。他

  一向认为毫无隐秘的群山未必真正最美,最美的恐怕还是雾中变

  幻多姿、充满神秘色彩的山峦,虚实相济,亦虚亦实。大自然如

  此,人世间又未尝不是。蒋的一生,尤其他在中国大陆的前半生,

  也确实忽左忽右、变化无常,这倒完全符合他的特点。

  蒋介石并非一个光明磊落的政治君子,他总认为政治上的坦

  诚、直率是种幼稚,甚至是对政治的无知。在他日后的仕途中,他

  所以能叱咤风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政治上的狡诈、圆滑,两

  面三刀。翻阅历史,常使人惊讶不已。仅仅在蒋介石初揽大权至

  “九·一八”这几年间,他便多次处于内外交困的逆境中,有时甚

  至是与共产党和几乎整个国民党相对抗,但最后往往总是蒋介石

  侥幸取胜。最后他被共产党赶出中国大陆,对他的一生可说是一

  种必然的结局。但他的圆滑善变、反复无常,和善于进行政治投

  机的本领,是国民党内无人能与之抗衡的。

  蒋常对人说,世上唯孙中山对他有知遇之恩,是个真正理解

  他、最受他敬重的人。但实际上,他对孙中山却远没有他说的那

  么恭敬。他不止一次地以反对个人崇拜为名,含沙射影,直接攻

  击孙中山。1924年6月24日,他在黄埔军校对学生训话时,公开

  说道:“我们革命是以主义为中心,跟着这个主义来革命,认识这

  个主义来革命的。决不是跟着一个人,或者认识一个人来革命的。

  如果跟着一个人,或者是认识一个人来革命,那就不能叫做革命,

  那就叫盲从,那就叫做私党,那就叫做把他人当奴才、走狗了。”

  当时在国民党内称得上领袖,有崇高个人威望的人,非孙中

  山莫属。对人们不把他这个暴发户放在眼里,他早已怒不可遏,难

  免说话尖酸刻薄,毫不留情,“中国人的思想习惯到如今,仍旧是

  几千年前皇帝奴隶的恶劣思想。”

  当时的他慷慨激昂,似乎充满民主思想和革命正气,给学生

  们一个革命者无私的面孔,既打击了孙中山,又借机树立了个人
  威信。但日后刚愎自用,容不得别人有半点异议的蒋介石,对张

  学良等主张抗战的将领不止一次地吼道:“我就是革命,反我就是

  反革命。”这时的他不仅不再反对个人崇拜,反而一遇机会,就大


  肆宣传:无论皇帝、总统还是委员长,一国没有领袖不行。对领

  袖就是要绝对服从,必要时是盲从。

  他的一生常常前后矛盾,判若两人。

  还是在1924年,蒋私下不知对孙中山建议过多少次取消联

  俄容共政策,主张驱逐苏联顾问和中共,但均未被孙中山采纳。年

  底,孙中山病故,他便突然间像是换了一个人,对任何人再没谈

  过反对联俄容共之事,反而成为联俄容共的热心人了。

  1926年1月1日,国民党二大在广州召开,刚从战场凯旋归

  来的蒋介石一下成了广州的军事、政治明星。但这次会议期间,国

  民党左派和中共占据了统治地位。第一次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的

  蒋再次显示了他纵横捭阖、巧妙表演的过人能力。在公开的演讲、

  集会上,他高喊着联俄容共、拥护第三国际的口号,“左”得炽热,

  “左”得令人信服。就在国民党和苏联顾问们真诚地为得到蒋这样

  的左派而庆幸时,他们作梦也没想到他们正在扶起的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这时蒋已把眼光盯在了3个月后的“三·二○”事件上

  了。

  3月20日,蒋介石口头命令海军局长、共产党党员李之龙将

  中山舰等2艘战舰开往黄埔侯用。但李之龙奉命将战舰开去后,

  蒋矢口否认有此命令,反诬中共图谋造反,对国民党有野心,而

  且国民党右派汪精卫也与此事有关系。随之,逮捕了他的学生李

  之龙及中共党员多人,包围苏联顾问寓所,解除10多名苏联顾问

  聘约。4月20日,汪精卫被迫离开国民政府,亡命法国。蒋兵不

  血刃地排斥了中共和苏联顾问,赶走了国民党异己,登上了国民

  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宝座。5月,蒋又以《整理党务案》来限制

  中共在国民党的领导人数,削弱中共的地位。

  他政治手腕的高明,在他一手策划的这次事件中清楚地展现

  出来。虽然“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当时震动国内外,连

  他自己日后都承认这是国共双方力量消长的分水岭,但这个锋芒

  初露、野心勃勃的政治新贵井没有被国、共两党及苏联的政治影

  响所冲倒。他在排斥异己削弱中共影响的同时,又高声唱赞歌,多

  次公开说道:“两年来本党联苏俄,容纳共产党,对革命势力之增

  厚,革命广泛之进步,唤起民众及反对帝国主义之影响,实非浅

  显。由此观之,应认共产党为革命势力之一种,苏俄有助于中国

  革命。”并高唱拥护第三国际的调子。老谋深算的蒋介石深知他羽

  翼尚未丰满,北伐也离不开中共和第三国际的支持,所以巧妙地

  “左”“右”飘忽,使斯大林错误地认为,一直在算计着他的蒋介

  石,是一个将对共产主义产生积极影响的人物,结果在第一回合

  的较量中就稀里糊涂地败在蒋的手里。

  从日后蒋介石疯狂地要剿灭中共来看,他根本就不可能把中

  共和苏联视为自己的势力,他养虎、驱虎只是为己所用。只要他

  认为时机成熟了,他会毫不犹豫地杀死这只曾为他立过殊功的猛

  虎。与他在政坛上斗了几十年、远在广西的李宗仁对当时的情形

  看得清清楚楚,心中不禁叫绝:“汪氏既除,蒋氏表示左倾,……

  如此亦左亦右的手法,并非由于政治观点的改变,事实上,只是

  其个人权术,以虚虚实实的姿态,排除异己,以达其个人独裁的

  目的。”这次事件,蒋介石终于迈出了他事业中最得意的第一步,

  也给他的政治生涯烙上了一个鲜明的印记:毫无信义的诡谲。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