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十二章 彼岸帅、将、卒

   宋美龄爱兵如子,大声疾呼,提议设军妓院/战端开启,蒋经国三次
   赴金巡视/俞大维对203楔而不舍的爱情追求/美国人贼精得很, 可
   以给你盾,但不能给你矛/胡琏认为关羽不但不配称“武圣”,实则
   连“将”都不够格/台湾版说:大担岛上的青天白日旗,先后共换了
   十八面/大陆版说:大担连小白旗都举出来了/郝柏村的《八二三炮
   战日记》二十年后解密/郝将军说:把经国先生纪念馆放在金门我最
   放心,不会有人来拆
                  1
  1958年有篇报道《遭我炮击后的金门蒋军》中写道:
    我军8月23日炮击金门以后, 金门蒋军的士气更加颓丧,混乱不堪,
  “恐惧症”、“厌战病”正在蒋军中到处流行。许多蒋军官兵叫嚷我军炮
  火打得又猛又准。有些单位叫喊:“我们身边人都找不到了”、“受不了
  啦”,连连哀求台湾立即派空军支援。蒋军高炮部队被打得抬不起头来,
  有的躲入工事,不敢开炮,有的炮被我打得不能转移阵地。有的蒋军海军
  人员尽量借故不到金马执勤。有的空军飞行人员含着眼泪上飞机。派到前
  面增防的蒋军官兵,不少人哭哭啼啼,不愿前往送死。
    由于被封锁供应不足,金门蒋军已接近弹尽粮绝的处境。一个多月来,
  他们靠粗粮和野菜充饥,很少看到肉类,居民田间的花生和土豆都被蒋军
  士兵吃光了。许多士兵因营养不良,患胃病、夜盲症或贫血症。在金门蒋
  军中,“美国人出点子,蒋介石下命令,当兵的卖命受苦刑”等怪话蜂起。
    金门岛的妇女受到蒋军惨无人道的欺压蹂躏。所有十八至三十岁的青
  年妇女都被编入“妇女队”,经常被迫到各碉堡去进行“劳军”,受到蒋
  军官兵的调戏和污辱。另外,蒋军官兵还经常闯到居民家里去蹂躏妇女,
  对敢于反抗的,即残酷地加以枪杀。许多居民咬牙切齿地骂他们是“贼兵”。
    目前,蒋帮在金门蒋军中,大力推行所谓宣誓效忠运动,并用“勋章”、
  “奖章”、“奖金”、封官晋级和女人“欢迎”“陪伴”“慰问”等办法
  来收买蒋军继续卖命。同时,还不断捏造所谓“战果”和吹嘘各种“英雄
  事迹”,欺瞒蒋军。但是,低落的蒋军官兵士气,就像千疤万孔的破球一
  样,早已一蹶不振了。
  大陆记者不可能深入金门实地采访,报道主要依赖情报部门的获得和敌营个别出逃者的供述,其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究竟如何?
  近日,偶遇一曾在金门服役从台南回大陆探亲的张姓老兵,向其咨询当年金门境况。老人说:大陆的炮虽然厉害,但不可怕,因为我们都钻到洞库地堡里去了。真正可怕的,恰是在洞库地堡里的生活。你想想,十万军队五万百姓成天猫在地底下,蓬头垢面,不见天日,靠定量配给的压缩类、罐头类食品度日,好多人浮肿,营养不良,加上蚊虫叮咬,缺医少药,得痢疾、胃病的人特别多。那时正是最热的天气,一天到晚出汗,又没有多余的淡水洗澡洗衣,人长痱子衣长毛,每一个地堡都成了一个“毒气罐”了,相距十来公尺,阵阵臭气能把人顶个跟头。那确实不是人过的日子。
          ※   ※   ※   ※   ※

  又采访了曾在金门当过连副、后回山东老家定居的孔庆福老人。他说:炮兵打炮,我们步兵没事干,就猫在碉堡里耍钱。反正金门没啥东西好买,薪俸不拿来赌还不是废纸一张么?再就是嫖。十兵九赌嫖,不是瞎话。
  当时金门设有十几个“军乐园”,其实就是军妓院。据说这还是宋美龄力排众议、大声疾呼才争取到的对弟兄们的一项特别“照顾”。那时,大陆到台湾的阿兵哥大都讨不起老婆,祸害摧残民女的事情便接连不断。宋美龄便提议设军妓院。以免士兵滋事。
  军妓大多为台湾抓捕来的私娼。抓到,给她指明两条路,一条,蹲班房罚款,一条到金门“劳军”。一般都会选择后者,因为到金门为官兵服务,不但按月发给薪水,而且阿兵哥付给的小费不用上缴也不会课税,收入颇丰,按合同服务若干年后,便可回到台湾,或从良,或领取正式执照挂牌卖身。
  国民党军队等级森严,但逛“军乐园”彼此平等,官兵同乐。一日傍晚,弟兄们都在“军乐园”门外执票苫候,有一压低钢盔者挤进“夹塞儿”,众怒大骂:站排,站排,就你他妈急得慌!一掀那人,竟是团长大人。于是,大伙陪笑礼让,恭请团座站了“排头兵”。

          ※   ※   ※   ※   ※

  金门某部退役上校缪先生说:物质环境的艰难困苦会影响军心,但也能砥砺士气,你们毛先生带领红军长征二万五干里最能说明问题了。事实上,舒舒服服养尊处优的军队打不了仗,如果单从金门被封锁了几天,便推断金门的士气垮了未免过于武断。另外,任何军队都不可能杜绝违纪事件的发生,以个案而推及全军的思维逻辑亦不科学。金门长期豢养军妓,允许士兵“嫖”,实在也是解决百分之八十者讨不起老婆的无奈之举,也要两面来看。其实,真正影响金门军心士气的不在这些地方,而在于戍守作战的目的不明确,前途看不到。反攻大陆吧,根本不可能;保卫台湾吧,金门离台湾远得很,呆在这个小岛上能做什么?抵御侵略吧,实际上是在同自己的祖国作对。而且谁都明白,共产党把偌大一个中国都拿去了,还拿不下一个小岛?解放军基于各种考虑只是暂时不打,人家真动手,你兵力增加一倍也守不住。再加上思乡怀亲想家,所以才会苦闷彷徨消沉颓废,才会醉生梦死惹是生非。换一个角度想,如果作战对象是日本鬼子,保卫的是自己的家园父老,金门官兵也会是好样的。
          ※   ※   ※   ※   ※

  我很同意缪先生的看法。古人说:兵无常勇,亦无常怯。说的是士气在战斗力的构成中是最易变、不确定和难以把握评估的要素。这不难理解,人的情绪心态往往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战况残酷万变,勇与怯,这对完全对立的心理反应有时会莫名地集于一身。勇卒与怯卒,有时就是矛盾着的同一个人。
  所以,我没有本事准确而全面评判金门的军心士气,我的看法仅仅是:
  1.金门守军战志再高昂,也不可能人人抱定了“与岛共存亡”的信念,豁出性命来拼死一搏;金门守军情绪再消沉,也不会全体恭候你杀上岛来,不发一弹而举手列队,缴械投降。
  2.在强大政治攻势、军事压力和海空封锁情况下,如何维持和提高金门的士气,大概不能不是国民党军将领们日思夜想不敢马虎轻心的一个问题。
                  2
  夜半3时左右, 金防部代理参谋长常持琇少将接到台北发来的电报,内容大意说:“有PC舰一艘,带着重要公文到金门,希派蛙人部队成功队队长亲自前来受领。”
  电文内并附有该舰座标位置。—经核查军用地图,判明在料罗湾东南12海里左右。
  常持琇立即电话通知成功队队长贺展霄,乘小艇前往。这时天色仍旧黑沉,除战斗值班人员,余皆入睡。常持琇便未将电报呈金防部司令胡琏阅,准备接到公文,再一并向胡琏报告。
  早晨6时, 晓日初升,常持绣在坑道口察看外面情况,蓦然看到贺队长一身蛙人装束,跟随一人,身穿夹克,头戴钢盔,正顺着坡道走上来。常持诱先一怔,继而恍然,原来电报中所说的“重要公文”,竟是“国防会议副秘书长”蒋经国。
  常持琇赶紧迎上前去,将蒋副秘书长引入坑道。胡琏等人正在进行早餐,看到面前突然站立着蒋经国,都感觉非常吃惊:“经国先生怎么来了?”
  蒋经国说:“各位辛苦,我代表总统来看望你们。”
  胡琏说:“总统来电来函即可,何必劳动副秘书长大驾跑一趟,共匪正在打炮,实在太危险了。”
  蒋经国说:“司令官和各位同志每天都在危险之中,你们如害怕,我才会胆怯。”
  胡琏嘴巧:“蒋先生无所畏惧,我们还怕什么?”
  众大笑,气氛极热烈。

          ※   ※   ※   ※   ※

  金厦战端开启,蒋经国于9月15日、10月1日、10月21日三次赴金巡视,被称为炮战期间去金门次数最多的一位官长。
  身临前线,岂能没有风险。
  第一次,先在舰上被警报惊醒,雷达显示解放军海军的鱼雷快艇若干艘,正在高速靠近。水兵们迅速各就各位,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军舰同时转向,向台湾海军船团靠拢。蒋经国瞪着双眼目不转睛搜索雷达荧光屏,直至鱼雷快艇之目标消逝,才松了一口气。后换乘小舟于料罗湾登陆金门,适逢解放军炮弹在忽远忽近的水中岸滩爆炸,蒋经国默祷疾行,迅速通过,有惊无险。
  第二次, 座舰刚抵料罗湾,得报解放军空军米格机4批正在金门上空活动,舰上空袭警报大作,高射炮弹上膛,炮管高指,来回旋转。蒋经国站在指挥台上瞭望远空,并末发现米格机。3分钟后警报方得解除。登陆,小舟行至离海岸300公尺时,又遭大陆猛烈炮击,落弹无数。
  第三次,座机于拂晓飞降金门机场,马达轰鸣招引来了炮弹,跑道两侧,爆烟簇起,心里着实捏一把汗,幸未被击中。及至离金时,又有炮弹“礼送”。
  心情是复杂矛盾的。虽然挨炮的滋味不好过,却又窃盼共军的炮来。危险,对他蒋经国而言犹如一笔数额不菲的赌注,如果被击中,当然只能认命,一了百了;如果安然无恙,在政治上便可获得一笔丰厚的回报。
  老子已经事事处处摆明了将传位给儿子的意图。他很清楚,他最大的政治资本是拥有一个威权盖世的亲爹,除此,他的其他方面都很不够,尤其缺乏征伐的经历和显赫的战功。在一个依赖军队生存维持的政权架构中,统帅人物缺少戎马生涯乃是最大的先天不足,对于他顺利承继大统十分不利。
  父亲已经给予他许多机会,让他懂得应如何执掌国民党的党政军这部大机器,并且了解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些诀窍和技巧。他也早已利用现在的职位,有意识地多去接近军队,努力和高级将领们建立和联络感情。但他似乎很难摆脱经历中缺项的自卑感,那套佩戴有上将肩章的军服他是从来不穿的,以小心翼翼地避免刺激那些功劳比他大而军阶却比他低的将领,免得加重某些人对他的嫉妒和恶感。故而,他很需要这场炮战,很需要深入到炮战中去,挨一顿炮弹,将在他的资历中加分,同甘共苦同生共死的经历也将把他同军队同军人的情感拉近许多。
  他必须明知山有虎,偏向山中行!
          ※   ※   ※   ※   ※

  不避炮火,担着风险一趟趟跑金门,还有另外一个层面上的考虑,那就是:确保将领的忠诚,提升官兵的士气。
  与幅员广大的大陆相比,台湾已然渺小,金门更是弹丸。台湾小,尚有海峡天堑的庇佑,金门非但小,而且含在大陆的钳夹之中。以地理论攻防,大陆攻台不易,攻金门则易如探囊取物;台湾守台难,守金门则为难上加难。金门戍卒10万,占台湾总兵力的二成,一旦崩溃陷落,将使台湾人心、防务动摇,故金门能否独立为战,固守汤池,实乃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关键。守道有三,一凭工事坚硬,二侍火力强猛,三赖战志旺炽。三者相权,装备工事次之,军心士气为上。
  蒋“总统”泪别故国败走孤岛之后,痛定思痛,冷静检讨,以往失利,非武器不精良工事不坚固,问题多出在军心士气方面。仗打到要命的关节,连郑洞国、廖耀湘、杜聿明这样深受信任重用的黄埔子弟都不能坚持操守成仁取义,想来怎不叫人齿冷?再思三思,身边真正能够放心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儿子。外面对搞传位于子的作法颇多微词,诟为“封建”,其实是根本不了解情况和“总统”的苦心,非如此,社稷难保复国无望呀!他对儿子说:敌人的长处是重视军队的党务和政工,这一点你要向共产党毛泽东学习,重建军队政工制度,强化对全体官兵的思想训导。如人人能够死战,我反攻大业还有希望。他还对儿子说:我最不放心的地方是金门,那个岛离大陆太近,离台湾却很远,我10万将士人人抱定拼死一战的决心,坚守五日,美国必会出兵助战。如三天都守不到,那就没有人会来挽救它。你要常去金门,越有紧急情况越要去。金门必须确保无虞,那里的事情办不好,你就不要回来。
  子遵父命。 有人计算,蒋经国一生共去了123次金门。每次去,巡视的重点不在军事,而在士气。

          ※   ※   ※   ※   ※

  到了炮火硝烟的金门,蒋经国马不停蹄,于各处展现他微笑和蔼平易近人的亲民形象。他不喜欢事先导演好的程式化礼节性的安排,而喜欢不分场合不分地点无拘无束地与官兵百姓们交谈,在他的日记中,常见这样的记载:“听官兵畅谈被等上周作战经过,心得殊多。”“在金门街上访问金门父老、难民伤患,一一而致慰问。”“在炮火中与官兵谈笑良久,至感愉快。”“在大树下约官兵十余人闲谈,听彼等讲述炮战实况,至为感奋。”“访问高炮部队:并约台籍战士谈话。”
  蒋经国与官兵谈话的方式亦较独特,他常常在闲聊中旁征博引恰到好处地穿插一两个小故事,自然而然地将意思和意图表述出来,既显示了知识的渊博,又一点也不生硬地给了受话者以训示。听者有心,有人将他讲述的小故事收集整理,汇编成一本《经国先生讲故事》,发给金门官兵,以为教育资料。
  蒋经国讲述的故事可以用筐盛,信手拈出几个来,即可知其找金门官兵广泛谈话的主旨,窥见其彼时心态。
  故事一
    意大利革命领袖加里伯地,对青年演讲,鼓励他们为祖国的自由而战。
  一青年问:“先生,若我参战,可以得到什么赏赐?”加氏回答:“受伤、
  残废、伤痕、或者死亡,但是要记得因为你的残废,意大利才能得到解放!”
  这就是说,我们作战纯粹是为了国家民族的生存,参战的人除了受伤、残
  废、伤痕或者死亡之外,是得不到任何赏赐的。
  故事二
    夏朝为寒浞所篡,少康在虞施行仁政,安抚流民,终于以十万里的土
  地,五百个士兵光复夏室。汉朝为王莽所篡,刘秀团结宗室,网罗贤才,
  终于灭了王莽,恢复汉室。这是我们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事迹,也是几千年
  来脍炙人口流传不绝的故事,我们现在为之奋斗苦干的就是这种继往开来
  的“中兴事业”,我们现在担负的就是这种光复国土的艰巨责任。
  故事三
    不久前,我曾到屏东佳洛水,那有一块大石头,形状颇似台湾地图。
  我和当地县长、乡长、民众等站在石头上吃野餐,望着茫茫的太平洋,心
  里很有感触。这份感触就是:我们大家现在都在一条船上,要有同舟共济
  的精神,把我们的心和命运交给国家。
  故事四
    文天祥被元兵俘虏,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劝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写道: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又劝他投降,并且保证他
  到元朝有大官做。天祥哭道:“国不能救,做人臣的死有余罪,还能拿贰
  心来求不死吗?”天祥绝食八天没有死,元世祖屡次叫他投降,不为所动,
  并做正气歌一首,以示决心。后来临刑也毫无惧色,认为责任已尽,死而
  无愧的。
    临大难而不变节,才是圣贤,才是英雄!
  故事五
    汉朝霍去病说: “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意大利英雄加富尔说:
  “我无妻,我以意大利为妻。”这是何等的气概,何等的抱负!一个革命
  者除了将他一生的心血和精力贡献给国家外,实在不应有什么需求。我们
  现在正处在国家民族危急存亡的时代,应当将一切的欲望转移到一个欲望
  上去,这个欲望,就是反共复国。我们要拒绝一切不急需的要求,忍受苦
  痛,争取胜利。你想,如果大陆收复了,同胞得救了,那时的快乐将是如
  何呢?
  故事六
    曾国藩和太平天国打仗,由江西进驻祁门的时候,四面受敌,情势非
  常危险,部下都功他撤退,他却说:“去此一步,即无死所。”并且把宝
  剑挂在帐前,以示“死”的决心。人,不是随便可以死的,必须听从命令,
  来作有价值的牺牲。譬如,你要进攻这个据点,如果攻下,共匪就被包围,
  这是消灭共匪千载难逢的时机。进攻令一下,你就应当拼命冲锋,向前杀
  去。假如据点攻占了,你还活着,那就有很大的功劳;不幸牺牲了也是死
  得其所,心安理得,暝目长眠,让后面的人踏着你的血迹,继续前进,消
  灭共匪,完成革命任务。
  蒋经国一个又一个主旨相近内容相类的故事,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他的强调:奋斗、牺牲,为孤岛御敌、孤军战胜之第一要义。
  他还有一个自己不说而让别人去说的故事:经国先生冒着炮火上金门岛,这是何等的勇敢无畏,这正是金门军人的楷模!
  10月23日14时,蒋经国参加金防部政工会议,他在口若悬河地讲述了几个小故事之后,忽然诗兴大发,脱口成章,同与会者共勉:
    钢的意志,铁的军,
    为了国家,为了自己,勇敢果决向前冲!
    不怕天崩地裂,抱定决心灭共匪!
    我们要在炮火中壮大起来!
  他激动地站立起来,挥动着短而粗壮的手臂,用略带沙哑的语音说:现在真正到了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了!事实证明,总统领导我们奋斗的方向是绝对正确的,共匪的覆亡是必然的。今天,我们的责任是要共匪灭亡在我们的手中;
  与会者亦都站立起来,长时间猛烈地击掌。

          ※   ※   ※   ※   ※

  30年之后,1988年,苍老衰弱的蒋经国仰躺在台北七海官邸的病榻上,死神一步步向他走来。病痛逼迫他攥紧了拳头。此时,他手中握着的仍然只有父亲留给他的台、澎、金、马。
  弥留之际,头脑会一霎间的格外清醒,他大概想起了那些忠心耿耿跟了他父子一辈子亦将终老台湾的大陆老兵们,想起了那一张张因反攻无望而老泪纵流的皱脸,于是,他有气无力地说了一句:“就让那些老兵回大陆回老家去看看吧。”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没有再讲述他的故事集中的任何一个小故事,也没有再说一句振作民心士气的话。
  其实,他所有的小故事所阐发的道理大都是好的,偏差在究竟何为国家何为民族的问题始终没有搞清楚,国家认同的理念方面一直呈现着矛盾和混乱。
  蒋经国后半生辛苦劳累,为台湾作了许多事,但现在台湾却很少人提起他怀念他。倒是他生命最后时候所做出的那个决定,给绝对禁锢隔绝的海峡两岸开启了一条窄窄的缝隙。他要在青史上留名的,很可能就是这一笔。这一笔恰说明了历史的潮流不可悖逆,包括他蒋经国自己。

          ※   ※   ※   ※   ※

  胡琏评价说:“经国先生每次一到,不啻给战地带来了十万雄师和不可数计的军需补给,金门能够久守不怠,这实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郝柏村评价说:“经国先生于共军恢复炮击之次日,即又冒炮火来金门,这是他的伟大处。”
  蒋经国则把功劳记在老爸的帐上,他在向父亲汇报时说:金门胡司令以下每一位官兵都托我转达对总统的问候,感谢领袖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都表示,有总统的英明领导,一定能打赢这一仗。士气极高!
  “总统”高兴了,对爱将大为夸奖,说:胡、郝等将军历来带兵有一套,对党国又忠心不二,均堪大用。
                  3
  搞政工的蒋经国强调精神作用。
  搞技术的俞大维则看重物质力量。
  五十年代,文人国防部长俞大维跑金门甚至比蒋经国还要勤,由此在台北军政界,获得了“经文纬武奇男子,特立独行大丈夫”的美誉。此公确是一个事必躬亲一丝不苟说到做到的人,对“总统”的赤胆忠心和对本职的敬业精神无可挑剔没得话说。每到一处,他向官兵免不了也要讲上几句鼓舞勉励的话,但他来这儿的目的绝不在此。他一项一项询问官兵的战备工作和物质生活,掏出小本认真地做着记录,然后,不嫌重复地重复着一句话:“诸位同志、弟兄,凡是你们缺乏而又需要的东西,只要我有,一定发到你们手里;如果仓库里没有这样东西,我会想办法来解决;想尽一切办法还是找不到要不到买不到,对不起,我也没有本事啦。”果然,有许多物资及时分拨到了前线。
  俞大维的观点:士气决非空中楼阁无根之木,每个士兵手里握着的不是来复枪而是烧火棍,打现代战争士气再高有屁用。相反的,军队改善了装备加强了火力,士兵作战便会更有信心,士气也就水涨船高了。
  有一回,他听一位炮兵军官偶尔提到,美国有一种威力无比强大的“八吋(英寸)榴炮”,金门如能装备此物,立刻就能改变火力上敌强我弱的态势。他在小本上记下了这种武器,并在“八吋榴炮”四字下面,重重地划了一条横杠。
  弹道专家俞大维博士曾半开玩笑说:我和毛泽东差不多,是个唯物论者。
  其实,他同毛泽东差很多,因为,他“唯物”得过了头,成了“唯武(器)”论者。

          ※   ※   ※   ※   ※

  “八吋榴炮” 即口径203毫米榴弹炮,四十年代美军先装备于大型军舰,后也装备陆军, 主要用于要塞防御。M2式203榴炮最大射程16850公尺,战斗全重16000公斤,弹重90.6公斤。由于该炮弹丸重量是155榴炮弹丸的2倍,故威力大体相当于两发155榴弹同时在同一点爆炸。
  203榴炮的破坏力固然强大, 但实战表明,其仍不可能绝对保证一发炮弹就能摧毁永备工事,当然,它的爆破效果与射击精度间也仍然存在着正比关系。
  大有大的难处, 转移阵地困难、射速慢、发炮光烟浓烈,使得203榴炮在重重打击对手之时,也把自身的弱点亮给了敌人。
  俞大维开始了对203榴炮楔而不舍的追求。
  在台湾,他先后同美军顾问团团长史密斯少将、协防司令蒲莱德中将以及波格特将军商谈,均提及应在金门部署203榴炮,希望美方给予支持。
  三位美国将军或点头,说:言之有理;或哈哈哈,说:俞部长阁下,你的胃口好大啦。然后,便石沉大海,没了下文。
  俞大维毫不气馁,心说,哼,我还嫌你们三位级别不够,当不了家呢。
  一赌气,他跑到美国去,住了整整三个月,登门拜访的美国显要人物有: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海军军令部长勃克上将,国防部战略计划处处长邓尼森少将,海军部长汤姆森,空军副参谋长怀特将军,空军参谋长丁宁上将,国务卿杜勒斯,国防部主管援外的助理副部长麦盖尔,陆军部长布鲁克,陆军参谋长泰勒上将,太平洋总部地面部队司令克拉克将军。
  俞大维同至少20位美国将领进行了商谈交涉,台中公馆机场兴建案、补充兵员案、海军汰换军舰案、陆军成立基地师案……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唯独203榴炮案,美方口径一致地表示:暂无必要,暂不考虑。把门封得死死。
  美国人贼精得很,他军援台湾的原则始终是:我可以给你盾,但不能给你矛。你拿到了203榴炮说不定就会情不自禁地招是惹非, 搞得中共不高兴,搅得台海不安宁,这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要知道,美国在这一地区最大的愿望就是长期维持海峡两边不战不和的局面。
  人的心理上,越是不易得到的东西越觉宝贝,越想得到它。俞大维二次赴美,日程表上,写的是研讨“海空军建军计划”、洽谈更换军舰事,骨子里,仍旧为了203榴炮而来。其它案子,均有收获,张口要203榴炮,还是白谈。回到台北,俞大维自嘲:在华盛顿当了一回“高级乞丐”。国防部官员们私下说:也真难为咱俞部长啦,老头两只手都伸出去了,美国佬一扭头“No”、“No”,他娘的一点面子都不给。
  俞大维并不介意,他笑眯眯地说,好事多磨嘛。1957年12月,他第三次访美,在美国政界和军方高层整整“磨” 了102天,回台后逢人便讲,有眉目啦!有眉目啦! 美方确实批准了向台湾运送203榴炮的计划,但有一个附加前提,“何时提供将视台海形势而定”。知情人说:实际仍是纸上的大饼。
  “八·二三”一声炮响,终于让俞大维三年奔波辛苦结出了果实。老头在金门负轻伤回台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报给台北驻联合国军事代表团团长何世礼上将,“速洽获取八吋炮!”
  正在进食的何世礼丢下手中的刀叉即趋访美海军军令部长勃克上将。何、勃两人二战时均在麦克阿瑟总部供职,同事多年,私交甚笃。何世礼先夸张地叙述台海情势的严重危殆,然后说:请你们立即向我们提供八吋炮。一向在此问题上推三阻四支吾搪塞的勃克上将已经没了回旋余地,索性痛快答复,“OK,先把琉球美军的3门第一批拨给你们好了。”
  两小时后,俞大维兴冲冲遏见蒋“总统”,呈上见面礼:总统,好消息,好消息,美国第一批八吋炮,近期就将交运我们!
  据说,俞大维当晚按时吃了安眠药却未能按时入睡。据说,他很少断然下结论讲绝对肯定的话,但现在他说了:下面的仗还有什么好打,我们已经赢定了。

          ※   ※   ※   ※   ※

  203榴炮抵达时受到国家元首级别的待遇, 因为,迎接它的是“中华民国”的“总统”。
  9月12日,蒋介石提前两天来到澎湖马公,视察巨炮启运的先期作业。他下令,一周之内,停止所有中外记者到澎湖和金门采访,他要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把这批威势猛烈的秘密武器搬运到金门,给老对手毛泽东一个突如其来的教训。
  9月14日, 载炮美舰靠岸。码头上久旱盼首霖般翘首苦盼的人群热烈地鼓起掌来。
  卸载,换船,“总统”兴致浓浓地观看了全过程,面容洋溢着喜色。俞大维俨然一个巨炮专家权威角色,在一旁絮絮不休地介绍着有关这种武器的历史和知识。
  “总统”对左右道:古人云,“尺捶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深刻之至,精辟之至呀!
  “总统”的浙江奉化口音浓重,众人或未听清或未理解,你看我顾,面露窘色。
  俞大维连忙解释:常人空手遇到小小的蜥蜴,也会胆怯止步。但手里如果握有一根尺把长的铁棍,碰到猛虎都敢大喝一声奋起同它搏斗了。总统是强调武器装备在战斗中的重要作用。这批巨炮装备金门,不啻给我戍岛将士以“尺捶”,共匪即便猛如恶虎,也当奋力击之,何所惧哉?可以想见,巨炮到达,将给前线官兵多大的鼓舞呢。
  俞大维不提自己,但他借着“总统”的话题,自然说出了自己几年辛苦的意义,含蓄地表扬了自己的功劳。
  “总统”微微颔首。
  众人频频捣首。

          ※   ※   ※   ※   ※

  将巨炮顺利运抵金门,事关重大,俞大维建议,由蒋经国副秘书长筹划督导,全权负责。
  一方面,金门加紧构筑坚固炮窝;另一方面,担负运输任务的三艘“合字号”登陆艇在澎湖沙滩反复演练抢滩动作。
  正式启碇选在9月18日。 运送过程极具神经质,空中和海上,有台湾和美国的机群、舰队,一路掩护前进。其实大可不必,此时毛泽东刚刚宣布停止炮击一周,允许蒋军官兵尽情补给。金厦海峡炮声已停万籁俱寂。毛泽东历来说到做到,从不食言。此刻台湾《中央日报》如发一条消息,公布将于某时某分某秒,派遣某型舰由澎湖某地运送八时(英寸)榴炮到金门某地,毛泽东也断然不会发射一炮。但蒋“总统”岂能轻信老对头,一套动作全按战时设计运作,不敢有稍许的大意和麻痹。
  启航前,“总统”亲自召见勖勉王道夷中尉等三位年轻的艇长:“我把运输入时(英寸)炮的任务交给你们,这是你们最大的光荣,希望你们不避艰险,顺利完成任务。”
  王道夷等受宠若惊,腰杆坚挺,立正报告:“只要我们人不死,艇不沉,一定完成任务!”
  王道夷等在一片宁静中驶进料罗湾,下锚、抢滩、开舱门、下卸、关舱门、退滩、 起锚、掉头,一气呵成,总共只用了2分28秒。陆上的接炮作业,也配合得快速敏捷天衣无缝。转眼间,料罗湾又恢复了空荡。
  某炮长揩一把额腮的汗水:万幸,万幸,共匪未打炮,有惊无险啊。
  某阿兵哥的看法蛮有意思:人家共军已经讲好了不打炮的,我看今天是无险有惊才对。
  词序颠倒一下,意境确更贴近现实。
  无险有惊的王道夷中尉在返航途中对讲机振铃,是一艘美国军舰副舰长打来的。那个家伙从来不敢随便靠近料罗湾,故对王道夷的勇敢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在那边大惊小怪地呼叫:嘿!中尉,你创造了奇迹!
  到澎湖,俞大维颁发的七等云麾勋章便佩戴在了王道夷的胸前。俞大维特告,此事是“总统”亲自交办的,颁奖速度,创了国军的纪录,同你们在料罗湾抢滩一样迅速,为了纪念奖励你们创造了另一个历史性的“九·一八”。
  王道夷淌下光荣激动的泪,他很有觉悟地说:光彩是全体海军弟兄们的,我只不过是代表,受领了勋章。
  王道夷不知,许多海军弟兄特别是那些大、中型运输舰的舰长们嫉妒眼红不领情,在下面交头接耳:炮火连天的料罗湾我们也不是没闯过,这小于干了一遭共军不开炮的“俏活”,我们光彩个屁!

          ※   ※   ※   ※   ※

  9月26日, 对台湾和金门是一个忐忑不安激动人心的日子,俞大维苦等三年才等到的、蒋“总统”亲临送行的、蒋经国陪伴护送的巨炮,将在金门、厦门的战区里发出寄托了多少心血和期盼的轰鸣。大陆围头炮兵阵地,被选定为巨炮的试金石。
  八天时间,由台湾所精选的“金牌炮兵营”的炮手们,与巨炮耳鬓肠磨,每天研究它们、认识它们、操作它们,人炮之间,彼此已不陌生。但俞大维仍不放心,还是通过金门美军顾问组的炮兵顾问, 从美国本土请来了6名炮兵军官,直接担当巨炮瞄准、操作、射击、校正的指挥。美国人非常明白他们这样干将在外交方面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他们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诫俞大维:美国人参战是比美国炮参战更为重要的机密,请阁下确保消息绝对不能外泄,否则,中共一定会跑到国际上去大喊大叫:“美军直接介入中国内战”,“中美事实上已经开战”。这将给美国的声望、信誉以及灵活处理此次危机的能力带来麻烦。
  下午4时25分, 随着轰隆一声巨响,美国军人指挥操纵的美国巨炮,向着中国凶悍地发射了,台湾陆军航空兵一架小型飞机冒险升空,大胆地靠近大陆岸线,为巨炮指示校正。围头方向,落弹炸起了比平素更多的泥土石砾。炮工事里,超强烈的震响纷纷将炮手的耳膜击伤,所有人的手表均被震坏,没有一块完好。
  俞大维在台北焦急地催问战报。
  战报来了:国军观测准确,射击准确。围头各个敌人炮位,每一中弹,工事散飞、人员血肉支离、火炮破碎。敌人所受打击,前所未有。巨炮的战果,远超过了预期。
  战报称,一个多小时时间,203榴炮共彻底歼灭共军四十几处目标。
  台北一扫开战以来的低沉阴晦气氛,度过了最为扬眉吐气的一个夜晚。
  金门,也沉浸在鲜有的轻松欢乐之中。台湾总政战部整理上报的一份“简报”说:官兵的安全感明显增强,保卫金马反共前哨的信心更足了。
  俞大维以武器换军心、向装备要士气的构想看来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   ※   ※   ※   ※

  时至今日, 台湾所有纪念“八·二三” 炮战的书籍文章,无不骄傲自豪提及“八吋榴炮”的伟大作为,讴歌此“巨无霸”一鸣惊人,犹如“虎犀出椟,百兽辟易”,“雷霆万钧,势不可挡”。炸得共军“一片慌恐”,“惊呼国军可能发射了原子炮弹”。金门获得此炮,“在军事上具有决定性意义”,从此,战场形势易位,“国军一改被动”,“得以乾坤倒转,奠定了胜利的基石”。
  一种新式武器的投放使用,竟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如此关键性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我浓厚的兴趣和高度重视。但我不能偏听一面之辞,我还得看看另外一方是怎么说的。
  首先,我认真查阅了当年厦门前线的作战文书、电报往来、情报分析、战斗简报、 总结,除个别对金门使用203榴炮情况提到寥寥一两笔外,大多不曾提及,重视程度明显不如对待台湾部署“屠牛士”地地导弹和“响尾蛇”空空导弹,以及美国航空母舰特混舰队。9月26日之后的战斗损失统计,也未见有大幅增加的情况。
  第二,就这一问题广泛咨询了战争亲历者。
  郭学瀛老人说:203榴炮炮弹口径大,威力当然比155大许多。但你威力再大,也必须以射击精确为前提,打中目标威力才能发挥出来。事实上,隔海远距炮战,双方都不可能做到弹无虚发,就算你瞄得很准,炮弹自身还会造成落点误差。有时我们几十发炮弹只能争取一、 二发命中弹、靠近弹。同样,他的203榴炮怎么可能全部打中我们的工事?
  郭子兴老人说:命中目标不等于摧毁目标。我们有些炮工事做的也是相当坚固的,除非他从射口打进来,稍微偏一点,抗155、203问题都不太大。
  原31军炮司参谋长于春章老人说: 国民党的203榴炮炮弹很重,是用装填器上膛的,所以射速比较慢,隔好一会儿才能打一发。他炮弹好像也不多,打几下便停止射击了,从来没有对我们造成太大的威胁。
  王金古老人说: 203榴炮那家伙死沉死沉,移动很困难,基本上是固定阵地。所以,国民党他不敢多打,打太勤了怕我们捕捉到它的精确坐标。
  洪建才老人说: 国民党瞎吹牛,9月26日之后我们围头的海岸炮阵地都是好好的, 他一个也没打掉,哪儿来的全部打掉?被打掉的只有二炮,时间是8月26日,我记得清清楚楚。
  洪秀丛老人说: 小嶝岛挖出一发没有爆炸的203炮弹,比普通炮弹大许多,立着放,几乎和我一般高。他这种炮当然很厉害,无名高地牺牲的那个炮班,很可能就是它作的孽。
  第三, 我特别地注意到了,9月26日之后,解放军厦门前线的炮兵火力从未减弱过,要么不打,打则依然西风落叶怒涛惊岸。
  综合上述各点, 我得出一个基本的印象:203毫米榴弹炮的抵达,无疑增强了金门的防务, 但并未改变火力方面大陆强金门弱的总体态势。203榴炮肯定给大陆制造过麻烦,但麻烦也肯定不像台湾所讲的那样邪乎。以至于大陆方面对金门获取了203榴炮这种事情明显地重视不够, 这同台湾方面高得不能再高的高度重视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   ※   ※   ※   ※

  在人与武器之关系问题上,毛泽东与蒋介石历来大相径庭。最后,重视人的毛和重视武器的蒋通过几十年的厮杀决斗得到了答案:在武器的质和量方面均占有绝对优势的蒋介石在战场上总是输,直至输掉了偌大一个中国;而靠大刀梭标起家的毛泽东总是以接收蒋介石的武器装备壮大着自己,壮大到58年的夏天让蒋先生一同来欣赏中国战争史上最为壮观的炮击。 鉴往知来,俞大维博士理应明了,203榴炮的运抵,只能为那场精彩纷呈的大戏添加一朵小花絮,而完全不可能影响和改变大戏既定的进程与结局。毛泽东的脚本中原来没有渡海及攻金的章节,如果有,我相信,我们最终会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展览大厅里欣赏到203榴炮粗壮硕大的身姿。

          ※   ※   ※   ※   ※

  11月8日,俞大维视察金门。
  站在一座203榴炮掩体前,他说:这门炮的射口太大,须用厚钢板挡起来。
  左右道:金门没有这样的厚钢板。
  俞大维说:我回台北,立即就派人送来。
  很不幸, 没过几天,钢板尚未送到,这门203榴炮就被来自大陆围头方向的一发炮弹射进射口,毁损大半。炮长身负重伤,双目失明。
  俞大维遗憾叹息,悔怨自己未能及时将钢板送达,一疏忽成千古恨。
  台北震惊沮丧,高层一片戚戚惨惨凄凄,悲哀如丧考妣。
  战争心理学家认为:独立于武器之外的旺盛士气,方能使手中的武器发挥最大功效,创造和把握致胜的机率;过分依赖武器的心理是一种自信心不足的表现,武器一旦毁损消耗,士气便随之波动,败之征兆也。被美国人誉为“当代中国孙子”的俞大维,对此好像并不透彻地了解和理解。
                  4
  黎明,小雨淅沥,清雾迷蒙,一艘从台湾驶来的“中”字号登陆舰疾驶料罗,推浪抢滩。舱门开启,四百余兵士蜂拥而出,以快捷迅忽之势跃进至安全地段。
  第一个增援营抵达金门。
  作战参谋呈上将该营分发至某防区担当二线防务之命令草拟稿。胡琏接过,飞笔签署毕,说:“这两日,该营可一边明确隶属、熟悉任务,一边分批组织参观项目,瞻仰革命圣迹……”
  参谋面露难色:“司令,现在共军的炮火正打得凶邪哩。”
  胡琏言出不改:“不是早就讲过嘛,凡初到金门来的部队都要先行精神教育,即便是战时,这个规定也不可随意弃改!”
  参谋诺诺而退。

          ※   ※   ※   ※   ※

  “革命圣迹”乃胡琏治金的得意之笔。
  1949年10月至1954年6月,1957年7月至1958年11月,胡琏两度以“金防部司令官”职统领金门党、政、军务。两任的施政方针为“精兵、简政、厚生、宏教”,着眼于把金门建成反攻大陆的前进基地和跳板。他曾精心筹划以二十万大军攻下四面皆山的漳(州)、泉(州)盆地,巩固年余,再一举出击拿下整个福建,威胁赣、浙,完成二次北伐中原的准备。基于此,他在金门除建设营房、兴建医院、整理港湾、开辟交通、积极训练和装备部队之外,为了充实精神、振奋士气,还安葬了阵亡将士,并且建造了英雄馆式的莒光楼、竖立起无名英雄像,以“毋忘在莒”的训示为中心,“把金门同时也塑造成一座精神堡垒”。
  胡琏以物质建筑的方式“宏教”,给金门留下了多处将“传统精神”和“现实意志”合二而一的“革命圣迹”:
  其一,“毋忘在莒”勒石
  1951年,蒋“总统”莅临金门巡视。胡琏面奏:金门人咸望元首有垂诸久远的手泽,赐训军民,为万世法。“总统”遂挥毫书就“毋忘在莒”四个大字。胡涟征雇能工巧匠,亲自勘察,将放大径丈的四字刻于北太武山顶中央最高处,数里外就可看见,成为最显著的金门胜景。人们每一登临,即觉雄山巍峨,群峰屏峙,一石擎天,壁立千仞。面对南海,碧波浩渺,俯视狂涛,怒潮澎湃。远眺大陆,云山苍茫,近嫩全岛,景物历历。真个气象万千,引发无穷的遐思与惆怅。
  越明年,“总统”登山巅石刻处流连,他问胡琏:你懂风水吗?此峰此石,确属佳美!流露出对胡琏此举的欣赏之意。
  其二,莒光楼
  此楼完工于1953年,为水泥钢骨仿古宫殿式建筑,凡三层,飞檐画栋,朱碧辉煌, 宏伟瑰丽, 至为壮观,已成金门标志。楼名“莒光”,盖取意实践“总统”“毋忘在莒”的昭示,而图光大也。此楼功能实为“英雄馆”,金门历次战役中立功官兵的事迹,都在楼内陈列,供人瞻仰效法。最能表现胡琏独出心裁的是,匾额“莒光楼”三个大字,出自18岁立功士兵赖生明之手。胡琏把题字名楼的殊荣给予一名普通阿兵哥,其意不言自明,当在鼓士兵之气也。
  其三,太武山公墓、忠烈祠
  为安葬四千五百战死、病亡官兵,胡琏决定在太武山西麓径林谷地中建公墓。此地钟灵毓秀,气聚风藏,面对大陆,遥望漳厦。墓前祭堂亦即忠烈祠,祠内列供石碑,镌刻各员阶级、姓名、队别。移灵完毕日,胡琏举行公祭大典。胡琏手撰碑文云:“当此黄土白骨,芳草夕阳,触景生情,凄凉满目,实不禁怆然堕泪,放声一哭也。余亦饮泪以正告中华儿女曰:此民族战士也,此黄帝子孙也,彼等为维护其国族而埋骨于此……”
  其四,无名士兵塑像
  胡琏认为,“在未来反攻大陆的伟大画面上,必须有千千万万的无名英雄,来牺牲,来奋斗,而又默默无言,期期坚持,始可以大功告成,大业建立。”据此构思,乃造无名士兵塑像。像座呈三角形,镌刻了三句格言:“把思想变成信仰,把意志变成力量,把理论变成行动”。三句话为蒋经国所说。胡琏把蒋氏三句话和无名士兵像连在一起,显然有深意在焉。
  其五,无愧亭
  此亭,沿中央公路至太武山口之崖岸而筑,红柱绿瓦,旁树栏杆,中竖大理石碑,一面刻孙中山遗训:“成功则造出庄严华丽之国家,共享幸福。不成功,则同拼一死,以殉吾党之光辉主义,亦不失为杀身成仁之志士。”一面刻文天祥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人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胡琏修造此亭的灵感源于斯巴达武士《路行人碑》中的:“路行人兮路行人,转告祖国之乡亲,不胜即死武士魂,埋骨异域男儿身。”他希望屯戍官兵走到亭内,对碑朗诵,能够忧虑顿失,有“生命诚可贵,荣誉更无价”的观念产生。亭成之日,将校们咸集亭前,各献亭名。胡琏定名为“无愧亭”。
  七十年代,友人郑仪先生身着作战服佩戴中尉军衔第一次踏上金门岛。郑仪兄台湾本省籍,自幼酷爱中国历史,台湾某名牌大学高材生,为振兴国家民族的崇高理想所驱使,毅然投笔从戎,被分发到金门做基层官,锻炼培养。甫到任,他也先被安排瞻仰“革命圣迹”。老兵们告他:“金门王”留下的规矩传统,谁也不能违例。一天看下来,果然刺激得他青春血热,鸿鹄志高,脑瓜里塞满了要在这个小岛上干一番大事业的梦幻。
  郑仪兄说:人在金门,处处可觉胡琏的存在,其在金门的影响至深至远。一方面,他两度任内,打了“古宁头”和“八·二三”,又率十数万军民夜以继日筚路蓝缕,兴土木,开山石,将金门建成一座强固的军事阵地。另一方面,他在人力财力均紧张匮乏的情况下,仍调派部队拨出专款,大修“革命圣迹”,营造“精神堡垒”。前项并不稀奇,因别人也可做也会做,后项则确实是他有别于他人的治军方式,表现出他特点鲜明的政治驭兵思想。

          ※   ※   ※   ※   ※

  上午,胡琏驱车前往某战场医院慰问轻重伤患。
  众伤患看到司令官来了,忽喇围拢上来,七嘴八舌询问战况,了解局势。胡琏一一作答,说:共军企图已经很明显,其目的在消耗我,围困我,待我补给中断,然后乘势攻击。所以,此役实为考验我革命精神意志力之战,谁能忍耐到最后五分钟,谁就能得到最后胜利。我们为主义而战,就是弹尽粮绝,也要坚持到底,与金门共存亡。
  一伤患递过一个小笔记本:请司令官给写几句话吧。
  又有七、八个小本递过来。
  胡琅一一接过, 信笔默写下一些从《孙子兵法》 、《孟子》、《战国策》、《删定武库益智录》等典籍中摘来的名言警句,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三军勇斗,莫我能御;有前死一尺,无却生一寸;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忠不避难,勇不畏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
  边写,边解释出处和含义。
  侍从和伤患们异口同声:司令官真好才学!

          ※   ※   ※   ※   ※

  出生于陕西华县农家的胡琏,投考黄埔之前,读书并不多。但看过他晚年著述者都认为,从其文洋溢才智,涵学渊博,在国民党军老一代将领中,堪称皎皎,出类拔萃。
  胡琏的“多识”,获益于“勤学”。此公戎马一生,足不离蹬,手不释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自己说: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打仗和读书。胡琏读书兼收并蓄,涉猎宽泛,但又爱好专一,以史为主。胡琏晚年,以68岁高龄,本着“学然后知不足”的意趣,跑到台湾大学注册,进入历史研究所,选读宋史和现代史,每周上课两次,三年中,除去因病住院的个把月外,从来没有缺过课。他的博士论文题目定为《宋太祖雄略之面面观与今昔观》 ,大纲业已拟好,预定写5万字,不料甫经着手,突发心肌梗塞辞世。
  胡琏一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史实为战争史,因此,“史中自有练兵治军之道”。他是军人,读史当更着眼于“悟战胜之玄机,教士卒知荣耻。”

          ※   ※   ※   ※   ※

  郑仪兄说:客观而论,胡琏是能够运用中国儒家学说辖制部队训教官兵方面的大将。如若抛开政治立场和歧偏之见,胡琏向部队所灌输的中华、民族意识,所宣示的国家、正统观念,所倡导的忠、勇、信、仁传统武德,所褒奖的砥志、崇德、殉道、死节精神,无甚不好,也无甚不对。胡琏明白一支军队不能没有抱负和信仰,他懂得搬运中国传统哲学和思想精粹作维系军心昂扬士气的基石。在金门从军,我学到很多。

          ※   ※   ※   ※   ※

  下午,胡琏来到某阵地视察。
  与几位营级军官交谈片刻,步出地堡坑道口,发现侧后二百米处,有一小庙宇,有三三两两士兵进出。他信步走过去。
  庙为关帝庙。正面一尊关公塑像,丹凤虎视,美髯添威,身旁竖一柄木制青龙偃月刀,幽光肃然。左方两侧较小之武将泥塑为关平周仓。香炉内插满供香,烟缕袅袅。胡琏仰视良久,问:士兵们常来进香?
  一营级军官答:是的。打仗拜祭关帝是闽南一带风俗,士兵们祈求武圣庇佑。
  你们军官也来吗?胡琏又问。
  营级军官们面面相觑,闪烁支吾,形同默认。
  有人给胡琏递来一束点燃的香。胡琏不接,说:历史上堪称军人楷模典范的人物很多,对部队,要注意多宣扬岳飞、文天祥、史可法。
  言毕,转身出门。

          ※   ※   ※   ※   ※

  胡琏读史,注重“以史为鉴,匡正谬弊,归本人心。”他对关羽和岳飞的评说是典型的例子。台湾民间把关公奉为神圣,血食不衰。胡琏认为民风大悖,历史上的关羽,甚至连“将”都不够格,其获得中国“武圣”之称谓,“使中国历史上之伟大军人,备受委屈”,而真正够得上大将军之智、信、仁、勇、严五德者,唯有岳飞。岳武穆精忠报国、文韬武略、冠绝百代,尊为武圣,谁曰不宜?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清人在其统治过程中,唯恐‘岳飞型’之军人,起而仇清,故以关羽右之,非荣关羽乃仇岳飞也。”晚年,他更大声呼吁:政府检讨,乃其时矣,民间亦应毅然更正,未可再以讹传讹。胡琏一番宏论的现实意义明确强烈:台湾处于“继绝世、兴灭国”之非常时期,通俗话本中关公的“义”充其量仅能维系民间人际,过分褒扬有害无益;唯有在政府的宣扬倡导之下,全社会都来尊崇岳飞的“精忠报国”,方能实现“安邦复国。”

          ※   ※   ※   ※   ※

  郑仪兄说:让全社会都树立起牢固的“精忠报国”意识,这主张绝对没有错。但胡琏大概不会想到,有一个青年人,正因为接受了他太多的正统教育而烦恼而痛苦呢。
  金门对台湾而言,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到蕴含了五千年辉煌历史蕴藏着伟大力量的中国大陆。我常常坐在海滩,凝望彼岸那长无际涯的海岸线,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矛盾怪圈——我从小以至到金门接受的教育都告诉我,作入的第一要义是要报效自己的祖国和民族,而我面对的现实是,必须去反对和抵抗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我愈是努力地去“精忠报国”,就愈是要走向愿望的反面,落下与祖国为敌的罪名。
  实际上,困惑台湾几十年最大的难题就是国家认同的理念问题。“精忠报国”谁都会说,但要具体问:你是忠于主权涵盖整个中国的“中国”呢?还是忠于仅仅管辖台澎金马的“中华民国”?你是忠于版图合为一体实现了统一的中国呢?还是忠于与祖国母体彻底绝裂的“台湾共和国”?若问我,多年来包括胡琏所给予的正统教育只能令我回答:我不可能无条件地忠于偏安一隅的小朝廷,我必须永恒地忠于民族血脉殷殷传承的大中国。

          ※   ※   ※   ※   ※

  傍晚,胡琏巡视到某前沿团部。看到一对门联:
               生为国民党党员
               死为国民党党魂
  横批:
                忠以尽节
  连连颔首。心中高兴,吩咐取笔墨纸砚来,“我也送你们一对门联”:
                不但坐而言
                更要起而行
  横批:
                贵在实践
  投笔,对左右道:纵览人生,往往言易行难,言敏行拙。现强敌当面,进犯在即,我们的信仰、主义、理想、目标早已明确,战胜退敌之关键唯在行动,诚望诸位信守誓言,自觉实践,经受考验。人生若此,金门可以无虞。

          ※   ※   ※   ※   ※

  胡琏尝对部下说起:回顾往昔,作事虽难免误谬,聊可以自慰者,唯信守誓言,实践初衷,问心无愧。并举三例:
  民国三十七年,12兵团被困双堆集,形势危殆。胡某毅然机降阵地,誓与兵团共存亡,此可谓“忠不避险”。
  翌年1月, 胡某疗伤上海,接华中剿总最高长官白祟禧函,请出任他之兵团司令。盖黄埔子弟,岂能投靠桂系!胡某不理不复。此可谓“忠不事二”。
  撤退前夕,接某降共将领来电,力劝胡某向共军投降。当下复电“苍髯老贼,皓首匹夫,降匪媚仇,廉耻何在?”此可谓“忠不易节”。
  他说:军人“忠”的三个境界他已达到,而最高境界为“忠以死鉴”。自从投考黄埔,追随蒋公,胡某便时刻准备以死来鉴证志之坚贞心之忠诚了。
  1977年6月22日, 胡琏病逝于台北寓所。根据其生前所立“予尸化灰,海葬大小金门间, 魂依莒光楼” 的遗言,骨灰由台北空运金门。一年后,一座纪念他的“伯玉亭”倚岸兀起,金门又多了一处“革命圣迹”。
  金门人说:胡琏生前的最后一个行动就是要实现“忠以死鉴”的最高境界,让自己在金门永不磨灭。因为只要来到伯玉亭,便可真切感受到那海中孤魂仍在冥冥中对金门施以谆谆的教化呢。

          ※   ※   ※   ※   ※

  胡琏海葬两周年。郑仪兄义无反顾向着大海游去。
  虽有下弦月,海面上依然矗立着厚重的黑幕,看不到彼岸。身子下面潮汐在急急涌流,最怕迷失了方向稀里糊涂掉转头游回去。游回去便只有被枪毙。幸好金门对大陆的广播一直在喊,声音在身后,便说明方向正确。不知游了多久,触摸到大陆的第一块礁岩,站起来。那一刻好高兴,不是因为消除了失败和死亡的恐惧,而是由于冲破了阳间与阴间的同一个胡琏所设置的道德桎梏。
  现为北京某高等学府资深教授的郑仪兄说:至今,我对我当年的行为没有任何内疚和愧悔。我是中国人,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不是“背叛”。如果要讲“忠”,我想我不能仅仅忠于某个人,而是应该真正地忠于自己的祖国。为了国家的统一大业,我“不但坐而言,更要起而行”,“贵在实践”了一回。胡琏将军在天之灵有知,不应苛责我。
  郑仪兄还披露:他绝称不上什么从金门游返大陆的“第一人”,不过是给一个已经存在的三位数,增添了微不足道的1而已。
                  5
  八月初,驻扎小金门的前瞻步兵第九师一名士兵发生暴行案,身为师长的黄熠轩将军难辞其咎,被阵前解职。接替他的。是军炮兵指挥官郝柏村。
  二十余年过去,当郝将军在众多国军将领中脱颖而出,官拜“参谋总长”,成为台湾近代最具权威的“军事强人”。继而,又成为步陈诚之后的第二位军人出身的“行政院长”,他蓦然回首,不能不感谢那个炮声隆隆的八月,一个偶然的军中事件赐与他历史性的机遇,他人难以相匹的战功为他铺就了一条直达权力之颠的青云路。
  郝将军的小金门以仅相当八分之一个大金门的面积承受了大陆方向发射炮弹总数的近一半, 以阵亡578员官兵的代价,实现了胡琏所要求的“金瓯无缺”。郝将军本人也有若干次从死神魔掌滑脱的经历,其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是,他在视察途中如厕小解毕刚刚离开,一发炮弹便击中厕所之左角,震耳欲聋砖石崩坍,生死存亡,仅约半分钟之差。
  郝将军辖下之大、二担岛,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弹丸之所,却整整屯兵千余,因饱受轰炸,形势危殆,境况可怜,成为台湾关注担忧的焦点。郝将军指挥若定,妥为运筹,终至有惊无险化险为夷,令大、二担苦撑苦熬到了最后,确保了金门侧翼的安全。据认为,这也是日后两位蒋“总统”对郝将军欣赏信任重用提携的主因之一。

          ※   ※   ※   ※   ※

  我亦关注大、二担,把镜头向着已逝的历史对焦。结果,我看到了关于那里所发生故事的两种版本。
  台湾版说:大担岛的北山高地上,飘扬着一面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大陆方面,对这面旗子恨之入骨,炮弹,常常集中在这面旗子上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军进攻菲律宾,上演过“打下那面星条旗”的活剧;后美军在琉磺岛浴血战,“打下那面太阳旗”,也同样气吞山河。历史似乎在大担岛上重演着。北山上矗立的旗杆,起初是木制的,因为被一打再打,愈来愈短,索性从台湾运来一支铁管制的三段式旗杆。“国旗”,也是被打下了再升起,被打烂了再换新,先后共换了十八面。
  大陆版说:大、二担被打得已经松包瘪蛋,大担北山上连小白旗都举出来了。先后总有十几位参战老人和我说起这事。每回,我都要问:谁见过?您见过吗?所有人都摇头。 只有梁文科老人点头,给了我一个肯定的说法:“9月底的一天,刚打过炮,我用望远镜观察大担,忽然看到北山上有一面白旗升起来了,来回摇晃,没多大一会儿就不见了。后来传说,为这事大担上一个副团长被查办,调回金门去了。”
  更换了十八面“国旗”已然成为大担的骄傲,台湾史书不无自豪地说:“制作国旗的一幅四方布,不值几个钱,敌人竟要以一发几千元的炮弹去打它。因为它不再是四方布,而是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挂白旗也是一种象征,在大陆方面看来,那是大担士气瓦解精神颓丧的明证。石一宸老人说:打了个把月后,我们派侦察员到大担岛上去侦察,他的前沿工事全被我们轰平了;连个哨兵都见不到。国民党官兵们躺在灌满了泥水的坑洞里,饿得连说话的气力都没有啦。此时发起登陆拿下大担甚至金门,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他伸出白旗来想投降,一点都不稀奇。
  同时同地的故事却派生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 我不能不为之困惑。 哪一个“真”的成分更多一些,我只能去请教郝将军,因为,他是当年大、二担岛的直接长官,为那里的事情绞尽了脑汁,耗费过心血。

          ※   ※   ※   ※   ※

  郝柏村在台从军主政,口碑俱佳。一般对他的评价是:作战勇敢,指挥有方;作风稳健,个性刚直;公正清廉,明智果断。他皆不以为然,谓:自己一生所遵循的信条不过“人格至上”耳,为人作事强调坦言、坦白,追求坦诚、坦荡。
  郝将军喜记日记。一日事毕,便及时伏案追记梳理,慎独反省,抒发胸臆,评价公务,褒贬人事,自觉获益良多而乐此不疲,即便戎马倥偬战事燃眉也坚持不辕。久而久之,已然累积了厚厚一本大部头著作,述载可以为史佐证,论议可以鉴映人格。
  郝将军的《八二三炮战日记》二十年后在台首次发表。因涉及太多军事秘密,仍列为“机密”书籍,仅印行三百本,除分发至各军种典藏外,其余均放置在“史政局”内,非经局长以上官员同意,不得对外公开。又过去十数年,该书方完全解秘大白天下。通读,发现关于大、二担的内容占去相当篇幅,备述守军防戍之艰辛困苦。郝将军本意,在歌颂第九师官兵“坚忍沉着”,“奋战不懈之精神”,“淬励革命志节”、“弘扬国民革命军的必胜之道”。而在我看来,其珍贵处更在于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我对郝将军忆叙的真实性是毫无怀疑的,因为我从他的坦言中,似已看到了一般国民党将领鲜见的坦诚。他的日记,勿论政治立场,反映的确是作者本人对“真”的人格的追求。

          ※   ※   ※   ※   ※

  郝将军8月7日赴小金门就任新职,翌日即往大、二担巡视。战端尚未开启,所见一片阳光,心中也充盈着明媚和乐观。
    八月八日 星期五 晴 晨六时三十分由夏副师长陪同坐成功队快艇
  赴大担,首先见成功队员身体健壮,个个生龙活虎,内心至感快慰,快艇
  奔驰于静水海上,真所谓心旷神怕。越三十分抵大担,于听取简报后,即
  赴二担,见新建坑道工程,较前更为坚强。
  炮战打响,郝将军对大担的第一次不满是因为谎报战功。其实,报功“掺水”乃国民党从未医好的通病,劣根如此,不足为怪。心理学家指出,战场上对消灭敌人的数字故意加大,不仅仅是为了领赏和诱过,深层次还有自欺欺人的壮胆动因,以求对军心行虚假的激励。郝将军坚决反对此种卑劣行径。
    九月一日 星期一 阴 六○○群仍持续对浯屿行扰乱射击,该群坚
  欲大担观测员报告战果……观测员被迫乃向六○○群报出战果,谓击沉共
  军炮艇三艘及击伤共军炮艇五艘……甫晨张连络官由大担亲见共军炮艇返
  航厦门,六○○群获得此项虚伪战果后,即迳报金防部。余事先毫不知情,
  听说此战果已报国防部,并可能已发布新闻,余以为从革命军人之崇高人
  格上讲,长官可以欺骗,老百姓可以欺骗,而敌人终不能欺骗也。此种与
  事实出入太大,完全是谎报的战果,一经发布不仅为有识者所不信,更为
  敌人所讥笑也。何况身为革命军人只求完成任务,更不必作自我宣传,凡
  完成任务者其功绩不会被埋没的。
  大、二担的后勤补给依赖小金门。小金门依赖大金门。大金门依赖台湾。在大陆火力的严密封锁之下,大金门尚且吃了上顿没下顿,大、二担日子之难之苦可想而知。事实上,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因灶具被打光和水井被破坏,大、二担的守军吃不到熟食,喝水靠老天下雨,嗜烟者没得烟抽……郝将军曾将解困的希望寄托于美军护航,继而失望。心态与许多将领一样,对美国人的“火”不小,又不便直接了当发出来,只能私下里委婉地表示愤懑。
    九月十三日 星期六 晴 晚间听广播,英记者访问金门返台北后,
  评美舰队护航补给的成效如何,该记者说:如从军事上说,这个护航是完
  全失败的。所以欲评论此问题,必须问美护航的目的何在?是军事的,还
  是政治的?如果从政治目的说,护航的成败,现还不能说。就军事意义上
  说,实在是很可笑的一件事,除了招来大规模炮击,其运补的成效是微不
  足道的……
    我不抽烟,当然不知缺烟的痛苦,自炮战发生以来,香烟运补中断,
  有瘾者深以为苦,竟有一枝残烟,数人分抽一口者。余虽不知其中真味,
  但鉴于缺烟正如缺粮,故决心令成功队将香烟运来。而该队尽一夜冒敌炮
  火之劳,竟不负众望。嗜烟者倘能记及,一口烟雾,亦系同志同胞生命血
  汗之代价,而更知所奋勉矣。
  仗打月余,大、二担的境况日趋恶化,郝将军如坐热锅,忧心忡忡。
    九月 二十一日 星期日 晴 上午召见胡文斗上尉询问大二担状况。
  目前大小金门及大二担状况是同样艰苦,不过大二担为最。而目前炮兵、
  通信、兵工人员及运补人员之冒险犯难,其艰苦亦不较大二担将士为轻。
  胡上尉在大担期间,一般观察,士气似已趋低落,渠等曾写出若干问题及
  困难:
    一、究竟怎么办,还要守好久?
    二、目前最大困苦为行动困难,工事日见破坏,人员日有伤亡,只有
  挨打而无法还手。
    三、水井遭受封锁,对二担通信连络困难,状况不能详悉。
    四、炮兵火力制压敌炮不如理想,时常中断,任敌炮自由破坏工事。
    以上状况都是事实,但必须由干部之精神力以克服这些困难。从下述
  事实证明重要干部尚有不够坚强者,如连长见营长哭,而营长,以哭对之。
  又对于与烈屿(小金门)通话之副师长嘻嘻哈哈表示不满,甚至要求上级
  派船送彼等突击大陆,宁愿拼死而不愿挨打守死等心理。余派胡上尉赴大
  担之目的,在了解彼等确实处境,对于渠等因处境艰苦所表现之变态心理,
  自愿曲谅之。遂决定派胡上尉于今晚赴大金门,并携去工事被毁状况图,
  亲向司令官报告当前大二担状况。
    晚悉二担今日伤亡十八员,状况艰苦。
    九月二十三日 星期一 晴 余于奉读司令官信后,深觉鼓舞大二担
  士气之重要,特先召二十五团吕团长前来商讨。据吕团长报告该团已发起
  支援慰问大二担运动,并且对于应回大二担人员均急欲前往。吕团长判断
  该团第一营士气,绝不致有问题,惟对邹雅旭副营长,则认为是花花公子,
  平时遇事即好叫,当然经不起是项考验,当研究决定该团政治主任薛汉前
  往大担,该团四二炮连长林斌少校赴二担与大二担将士共同生活数日,转
  达全般状况及上级决策之旨意。余则分别写信给志家及邹雅旭。
    于此余深感在战况艰苦时,如何鼓舞士气,实为最高之指挥艺术。
    晚间因风大薛少校等不克赴大担,余至为焦急。夜间又接邹雅旭告急
  电,竟谓“工事全毁,各排分别避难,战力全无,全属无谓牺牲,速救速
  救”。但并未报伤亡,实际二担自炮战以来伤亡尚未及百分之十,邹员之
  告电,徒显其贪生怕死魂不附体,此实原先之派任不当也,余至为不悦。
  屋漏偏遇连阴雨,更今郝将军糟心的事是,终于发生了比贪生怕死还要严重的事件。
    九月二十六日 星期五 晴 昨晚十二时后接三十六营高营长电话,
  请速派反情报人员前往该营处理要案。当场蒋主任办理。经查系该营中尉
  观测员钟毓荣私藏敌方安全证,并托海军管制组蒋中士代买篮球二只,企
  图浮水叛逃,自承属实。当批交军法组从严从速法办,至检举之蒋中士则
  专案报请奖励。一个军官平时服务即无热忱,战时竟图苟生,此种经不起
  炮火考验之败类,除尽法以惩外,别无他途。
  面对不断降温冷却的士气,悉数换防,可能是维系大、二担军心斗志虽消极也是最积极的办法了。
    九月二十九日 星期一 晴 上午接见十五团第五连张麟书排长、江
  志凤班长及第九连于钦龙排长、甄玉才班长,他们预定是第一批换防北山
  及二担者,我看他们乐于受命的情形,心中至感安慰。我告诉他们换防的
  意义,及今日固守大二担的目的,在于诱起反攻复国的机运,并勉励他们
  成功成仁大义,如果死在大二担,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
    截至目前为止,金门之战,始终不是循着军事规律发展的战争,就纯
  军事观点说,这是一个奇怪的战争。我大二担守军五周来,承受近十万发
  炮弹之攻击于不足一方公里之土地,论者或以大二担为要塞目之,实际大
  二担之作战,亦不能以要塞作战之观念视之……战史上没有只有挨打而不
  还手的要塞,充其量大二担是在要塞环攻下的挨打、不还手的坚强阵地。
  但是任何坚强的工事,哪能承受得起敌人自由自在的破坏呢?而我大二担
  将士终能以血肉之躯,与敌之猛烈炮火相搏斗者,不能不归功于不屈不挠
  之精神力量,凡此岂非当事者所能思得其万一。
  换防如同换血,给萎靡瘫痪的大、二担暂时注入了振作与活力。一位名叫陈进宝的高雄籍预备军官,谈到了增援大、二担后的最初感受:“当我们全副武装向大、二担施行增援登陆时,心里并没有像刚到大金门料罗湾那样紧张,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超越的气概。人一旦觉悟着死,实在什么都不怕的,所谓‘死强于一切’,就是指这种场合。登陆艇的引擎声在黑夜的海上响个不停的时候,我怀疑是不是‘我’在这艇上,我更怀疑是不是将登陆大陆,况且登大陆和登大担有什么不同?……迎头一看,夜空的星星像钻石一样点缀着自然界,而有些人类就在这种美丽的景色下,进行着战争。”陈进宝说:“大担是一个一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它不但最靠近大陆,同时被视为最危险的地方,在整个炮战期间,遭受匪方炮击最激烈的地方。我们知道敌人不敢登陆大小金门后,仍相信大担恐怕要受奇袭,因此谁到大担,谁就得觉悟,一旦有事,必死在这个地方。”“大担没有一个老百姓,没有一家民房,我们从表面见不到一个士兵,树木草皮道路被打得找不出痕迹。可是哨子一吹,一群一群的士兵,像蚂蚁一样,会从地下窜出来。我们立即投入这样的生活。想不到,人还没有死,就先钻入地下学习方法了,不过这是战争,这里是前线,住在台湾的人实在是无法想象得到这种生活的。”
    十月三日 星期五 晴 大二担换防第一批于本晚实施,成功队以六
  舟次共运送二十人,分别至北山及二担。这种换防,吾人固不能预料何时
  可以完成,但既经开始换,总给大、二担守备将士以希望,他们终将会换
  下来休息的。
    十月九日 星期四 晴 据元珲报告,换防已于昨夜按计划全部完成,
  如释重负,当即致电金防部请予海军巡防处叙奖。
  “国防会议”蒋经国副秘书长几次欲赴大担慰问,因风浪所阻未能成行,于是,他改为给大、二担官兵写慰问信,称赞他们把“艰苦卓绝”的精神,发扬到了极致。蒋副秘书长还把自己用的收音机随信捎去, 供官兵们收听台北广播之用。 那年月“半导体”是稀罕物,可谓“礼重情更重”。
  换防完成翌日,适逢台湾“双十国庆”,郝将军亦在小金门收听台北广播,心境已然“别有洞天”。
    十月十日 星期五 晴 今日为双十国庆,烈屿以正忙于运补未举行
  任何庆祝仪式。本部已派代表(立功将士)赴台北,参加庆典。在收音机
  前恭听总统国庆日广播录音,对此金马作战的意义与价值,又作肯切说明,
  并谓已赢得第一回合的胜利,广播中并特别提及大二担,余恭听之下至感
  兴奋与光荣。
  但,维系和提升战争状态下的军心士气,仍始终是困扰郝将军的一个大问题。
    十一月十四日 星期五 晴 今日二十五团卫生连发生自杀案。由于
  半月来半打半停状况,特殊事件又连续发生,今后部队安全问题极堪注意。
    十一月十八日 星期二 晴 鉴于本月已连续发生两件特殊事件,决
  定利用晚餐,分别集合营以上人员餐叙。与彼等谈话一小时,指示今后中
  心工作,为加强战备及加强管教,特着重研讨加强管教问题。
    在炮战激烈期间,大家一心一意去作战,所以不会发生管教问题。而
  值此半打半停状态,既有作战时难以照顾周到管理严密之困难,又有停火
  时乘隙做坏事的机会,特别以赌博为然。战士们都有钱,现在无处用,军
  乐园没有了,康乐活动也没有,成天在坑道地洞,甚至少数偏僻家屋内,
  既可以避免炮击,又可从事赌博,而赌博尤为一切坏事之源,特以此意告
  知各级干部,今后除加强战备外,并须以大部精神加强管教。
  郝将军阵中日记拜读毕,我获得了一个基本的结论:郝将军虽未提及大担北山升起十八面“国旗”和升起白旗之事,但这两个故事恐怕都是存在过的。两种意义上截然悖忤的旗子曾在同一空域呼应竞舞,此一矛盾现象,又恰是炮战期间大、二担,扩而大之大、小金门的精神状态全面、真实的写照吧。

          ※   ※   ※   ※   ※

  1993年2月的一天, 郝柏村先生卸任台湾“行政院长”职务之前,意义深长地重访金门。遇到官兵,他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守着大担,守着金门,就是保卫中华民国的生存!”人们注意到了,他强调的是“保卫国号”,而非“保卫台湾”。此时,在“行政院”里,他正受着“台独”和“独台”两股势力的挑战和非难。
  望着蒋经国纪念馆黄色琉璃瓦顶、灰色四合院式的建筑,他说:“把经国先生纪念馆放在这里我最放心,不会有人来拆。”事态发展,故“总统”在台湾可能将无立锥之地,郝先生的预言并非危言耸听。但“有人”指的是谁?肯定不是共产党。
  郝先生任师长时代就是乡长的洪福田老人端着酒杯说:“八二三炮战时,你坚守小金门,我敬你,希望你继续维护中华民国的国号。”
  车行路上,他指着茂盛的木麻黄林无限感伤说:“炮战,树都打光了,只剩下树根。这里有形无形的设施,都有我的心血,以及过去们流血流汗的奋斗牺牲。”
  为着那面在炮火中倒下去十七次、又第十八次飘起来的“国旗”继续飘,他可以卸职,但是他不会停止“奋斗牺牲”的,因为他亲历过战争,最清楚两岸间重开战端将意味着什么:“国旗”一旦倒下,在隆隆炮声中矗立起来的决不可能是什么“台湾独立”的旗子,而只能是一面刺目锥心的“白旗”。
  “一个中国的政策与原则,是目前维持海峡军事安全最重要的基础。”——他到处大声呼吁着、阐释着。
  尽管我们与郝将军脚下的人生坐标位置依然相距遥遥,但我仍对郝先生追求中国人“至上人格”的努力深表尊敬和钦佩。

  ------------------
  123456网文网 123456ww.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