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得知毛泽东打炮,蒋介石连说了三个“好”/美国会不会为金门拔刀 相助,好大的一个谜/美国海军中将,在这里不仅仅是上宾,而且是 上帝/尽管蒋先生写了一本《苏俄在中国》,毛先生却从不写《美帝 在台湾》/“骑手”采取了“让马糊涂”的骑术 1 据说,前线战报传到北戴河,毛泽东阅后,莞尔一笑,便放到了一边。他的关注点兴奋点显然不在消灭了多少敌兵炸毁了多少敌炮敌舰使多少位名将之花凋谢上面,他知道把那么多的炮弹甩到一座小岛上,总会有收获的。他对王尚荣中将说:两位“大总统”那里有什么情况,请立即告我。在他的超远视聚焦镜里,金门一闪即逝,轮换出现的画面,一个是台北,一个是华盛顿。他下令开炮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这两座城市间如胶似漆情深意笃的“蜜月”经受一次战火的考验。 ※ ※ ※ ※ ※ 8月23日, 蒋介石正在位于日月潭畔的涵碧楼官邸小住,说明他对将要发生的重大事件已有了某种程度的预感。因为他到这里居住,大多是有重大事件需要考虑决策。每逢国民党召开中央全会,“行政院”和台湾“省政府”改组,以及党政军重要人事变动安排等,老先生都要事先前往涵碧楼往上十天八天,国际上发生重大事故而与台湾有关联的,有时也要到涵碧楼来考虑应对之策。 背山面水青砖绿瓦的官那里,幽静的花园开放着杜鹃花,这使他感到赏心悦目。“总统”的生活似乎是清苦和有规则的,他常常天亮即起,穿一种传统的中国式蓝色长袍,或穿一套不带军衔的军服。蒋夫人身穿晨衣陪他做晨祷。他的早餐仅稀粥、咸菜和白开水。 早饭后,他读报到上午9点。然后秘书抱来大摞文件,黄色文件代表例行公事,红色文件代表紧急问题。10点或11点,按照每一天的安排召集有关官员开会。 午饭后休息半小时,然后再开始工作。下午4点半,他常常带上一个助手去散步, 换换空气。归来,茶点已摆好,用罢,又继续工作到晚7点。然后再去做祷告和沉思。晚饭后,他往往继续工作。如果有人劝他,说看场电影并不是浪费时间的话,他也会同意去看。睡觉前洗一个含有硫化物的泉水浴,然后再写上一段日记,这是他一直保持着的良好习惯。 这一天的17时30分,毛泽东炮弹的冲击波,将老先生循规蹈矩的生活安排搅乱。晚膳刚刚摆好。“总统”收到了金门正在遭受猛烈炮轰的报告。 老先生突然一怔。有一会儿不说话。虽然在台湾海峡同中共早晚要大打一回是预料中事,但真的就这么打起来了仍不免会感觉突兀,萌生惊诧。 俄顷,眉头舒展,嘴角带笑,连说了三个“好”“好”“好”。 侍立左右的高级将领和幕僚们紧张不安的神情中又注入了惶惑与费解:要知道,共军大规模炮击之后,很可能紧接着就是大举渡海攻金呀,台湾安危系于一役。如此严重关头,究竟何“好”之有?“总统”又有何制敌妙策? “总统”两眼炯炯有神,短须、光头透着一股军人的威严,他的笑是令人最难以捉模的,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尽管他笑脸常开,但他古板、暴戾、神秘的性情常常变化无序,因此在他面前都养成了唯唯诺诺的习性。“总统”矜持地微笑着,显示出领袖才具备的处惊不乱的沉稳,他并不做什么解释,用语调急促的浙江方言吩咐道:赶快向斯穆特将军报告此事,我们急需盟邦的援助。沉思片刻,又道:立即以我个人名义起草一封给艾森豪威尔总统的信函,就说我们希望美国再一次显示出正义和力量,坚决制止毛泽东的挑衅和入侵,切勿让金门、台湾成为第一、第二块倒下去的多米诺骨牌,致使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和世界的反共防线被打开缺口,崩溃而难以收拾。 ※ ※ ※ ※ ※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布赖恩·克罗泽认为:蒋介石属于那种少见的、非同小可的人物。这个人的勇气、谋略、魄力、个人意志及其工作精力均足一般人所想象不到和难以相匹的。但历史的偶然使他不得不和另一个更为独特杰出的人物——毛泽东——在这个国家里决一雌雄,这是蒋介石的不幸。或者说,他缺少那些政治家和将军流芳百世的先决条件——运气。确实,他的运气糟糕透顶,这主要是由于他自己的失误所造成的,因为,他在决策方面的不明智及性格、思想上潜在的缺点常常是阻碍他取得成功的最大敌人。兵败大陆、撤退台湾,令蒋介石只能以一个“失去中国的人”的面目出现在历史中,尽管他在台湾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也无法弥补他在大陆惨败的灾难性屈辱,如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的悲剧基本上是他个性发展的必然归宿,困守台湾方使他开始意识到和愿意正视这个问题。 布赖恩·克罗泽的评价一点是不错的,到台湾的“总统”与过去在大陆的“总统”间一个明显的性格变化就是开始了对自己的挫折失败进行反思,对种种非议的心理承受力也增强了。这位公开场合好像仍很自负而顽固的老人。在晚年的日记中常常批评自己。每天,他还与夫人一起双膝长跪,向上帝忏悔,以此作为“三省吾身”的最佳方式。涵碧楼,那是他在秀雅清幽的风景区为自己建造的一处反思之所。 思考最多的是战略问题。 卧榻旁,常年摆放着一本书——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此文有千千万万的读者,他大概属于读的遍数最多且最有体会心得的一位,因为毛泽东此文所言正是如何将他打败的战略。最令他叹息不已的是老对头的这样一段话:“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此时此刻,已认识到自己在发动内战之初实行“速战速决”、“全面进攻”是犯了战略性的错误。 战略谋划上略逊一筹,先输给了毛泽东,焉有不败之理? 最近,他还耐着性子阅读了许多西方作家、政治家、记者关于中国问题的述评文章,这些崇拜斯巴达克式传奇英雄的洋鬼子们虽绝非共产主义者,但都以一种由衷钦佩的感受描绘了毛泽东及其助手战友们的睿智勇敢,并都以痛心遗憾甚至幸灾乐祸的心情提及他的失败,他们相当一致的看法是:作为一个政治领袖,他仅是一个爱搞权术诡计的战术家,绝非远见卓识的战略家,他们几乎普遍对他恢复在大陆统治权威的能力表示怀疑,认为他并没有一个详尽而可行的政治军事战略,甚至嘲讽他“周期性的反攻大陆的威胁听起来越来越像是宗教仪式的咒语”。 西方人的言辞固然尖刻,但也是从另一个方面提醒了他,如想率领国民党北伐中原,必须有胜敌一筹的高超战略。 现在,毛泽东的炮弹在他坚守不弃的领地上爆炸,说“无所畏惧”那是假的,但实实在在,多少年来苦盼久等的又正是这一时刻。历史可能正赐与他一次千载难逢的恢复大陆荡涤耻辱的机遇,金门,很可能会按照他的战略设计,变成一个巨大的泥淖,深陷进去的不光是毛泽东,还有美国人。美国人企图通过“条约”来控制他,这是妄想,通过金门爆发的热战,他将把“条约”变成一条牵着美国佬鼻子走的缰绳。若能实现让毛泽东与艾森豪威尔在台湾海峡直接见面,请毛泽东品尝一下第七舰队强大火力的战略构思,谁还敢讥讽他仅是一个焦躁盲动急功短视的战术家?他必将作为完成二次北伐的伟大战略家而名垂青史。 好!好!好! 毛泽东的炮弹轰轰烈烈地爆响。他在心底窃窃地笑了。 2 1954年12月2日,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和台湾“外交部长”叶公超在华盛顿签订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条约”,对于蒋介石最后的栖身之所不再陷落获得继续生存的保证至关重要;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那一部分。 但他强烈不满。只是在与美国长达年余的讨价还价之后,不得不违心地屈就美国。分歧有二: 其一,美国坚持此条约仅适用于“防御”,坚决不同意出现诸如“反攻大陆”一类字眼,同时,必须写上缔约国就条约实施应“随时会商”。意思是说,蒋介石先生若想实施反攻大陆的军事行动,事先须向美国请示征得美国的同意。或,没有美国的批准,他是不能自由实施反攻大陆的军事计划的。 如此“条约”对蒋,“总统”而言仅仅是一道避免台湾倾覆的“护身符”,而非追求反攻胜利的“讨逆檄”,等于在他头顶支起一顶保护伞的同时,又把他的手脚套上了绳索。叶公超坦白说:(条约)起到了吓阻中共不敢轻举犯台的作用,但也限制了我们反攻大陆。我们得到了安全,却失去了自由,虽然现阶段安全是比自由更重要更宝贵的东西。 这其实不过是杜鲁门时代“台湾中立化”的翻版。 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杜鲁门宣布“美国一方面使用海军力量遏阻中共在台湾海峡用武,但另一方面也要求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停止针对中国大陆的军火袭击”。为此,蒋介石不得不郑重向杜鲁门提出交涉:美国政府既然承认“中华民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而中共早已被国民政府定为“叛匪”,如今美国竟不许中国合法之政府讨伐“叛匪”,岂不是干涉中国内政耶?杜鲁门慨然答曰: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是为了保卫这片未定水域的安宁,也就是确保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的海上运输线,国共双方谁在这片水域上用武,都将破坏安宁,因此美国都反对。 当时,不得不吞下这颗苦果。 现在,仍不得将苦果吐出。 于是,也就明了:美国并不支持他用武力实现重返大陆。在台湾海峡维持不战不和的局面使中国长久分裂实际上最符合美国的利益,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他所能做的,唯有一方面忍气违心地在“条约”上签字, 一方面继续大声疾呼: “反攻大陆光复中兴”。他的策略是左手先获取了“美国之盾”再说他娘的,右手的矛何时投出,老子待机而定。 其二,美国在“条约”中坚持只写有协防的“领土”是“就中华民国而言,应指台湾与澎湖”。至于金门、马祖等大陆沿海岛屿是否也在协防之列则避而不提。 因此,就出来了一个问题,一旦金门、马祖这些岛屿上爆发激烈战斗,美国究竟是袖手作壁上观,还是会拔刀相助出兵干涉? 好大的一个谜。让毛泽东苦苦思索。使蒋介石忧心忡忡。其实,艾森豪威尔本人也并没有一个成形的定案。金门、马祖,绝对是他任内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二律背反。 ※ ※ ※ ※ ※ 六十年代,卸任后的艾森豪威尔在他舒适幽静的乡间别墅撰写回忆录,他用了整整两章来叙述他在那两座小岛上遇到的麻烦和经受的考验。 我把这两章翻来复去字斟句酌地阅读了10遍,对艾氏是否会出兵金、马的问题仍百思不得其解。我只是看到当有人劝阻他千万出兵不得时,他板起面孔说“不可”!当另外一部分人撺掇他坚决出兵时,他亦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而当人们欲问其底数究竟时,他却老奸巨滑地说“等着瞧吧”! 粗略归纳,艾氏解析他的“二律背反”的思维要点逻辑过程大体是: A.1894-1895中日战争的结果,中国割让了台湾、澎湖给日本。开罗 宣言公布,二次大战后,这些岛屿归还给“中华民国”。1951年的对日和 约结束了日本对这些岛屿的所有权,但并未正式让渡给“中国”。(因此, 它们的地位仍未确定) B.更小、更靠近中国海岸的金门、马祖岛,则一直是在中国大陆政府 的控制之下。(它们的地位是确定的) C.蒋介石现在仍控制着金门、马祖,并准备以其全力加以保卫。在他 看来,对金门、马祖的攻击,是对台、澎攻击的前奏。而且蒋认为,这两 个岛屿将成为重新打回祖国的踏脚石,丧失了它们,他的主力将丧失战斗 意志。但在这些岛屿上集聚太多的士兵是个军事上的错误。他们的力量应 放在武器、炮阵地、士气和补给品上,而不是人数上。 D.从美国对台、澎的防务上说,金、马在军事上并不重要;但如没有 支援,中国国民党人又不可能守住它们。 E.如果美国去干涉了这些岛屿上的冲突,实际上就是参与了中国的内 战。 F.美国对台、澎和金、马的防务政策一直是有区别的。任何对台湾的 进攻,必须越过第七舰队,而对纯属沿海冲突,美国仅限于物资援助。美 国应该维持这一政策,还是加以改变? G.如果美国参与这些岛屿的防务,我们就不可能局限于金门岛。而如 果我们进攻中国,我们将不会如同在朝鲜那样,限制我们的军事行动了。 那可能是在跨进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门槛。而如果我们要进行一场全面战争, 合乎逻辑的敌人将是俄国,我们需要在那里进攻,而不是在中国。苏联或 许会尽一切可能使美国陷入一场消耗实力的对中国战争的泥坑中去。 H.我们得到蒋介石的协议,除非我们同意,蒋不会从他的沿岸阵地向 大陆进行任何攻击行动。然而,我们的作为显然被中国共产党人解释为软 弱的迹象。现在到了经常退让只会鼓励他们更加好战的地步。中国共产党 真正感兴趣的是台湾。虽然为了自己,美国可以采取不管金、马这些岛屿 命运的态度,但这不能使问题平息,还会使它复杂化。 I.只要蒋介石认为占有金门、马祖对台湾的军民士气和精神状态是重 要的话,我们不想去讹诈蒋,压他从那里撤退。如果向蒋施加压力,迫使 其放弃金门、马祖,这将让中国共产党人从厦门和福州两港出击,并且诱 使中国共产党人去考验一下美国防卫台湾的决心。 J.不管任何代价,我们决不能抛弃蒋介石的部队,我们必须维持它的 力量、效能和士气。如果蒋能单独地防御金门、马祖,美国不必介入。如 果真的发生了对金门、马祖的进攻,关键就在于判断它确实是地区性战争, 还是大力进攻台湾的前奏。 K.于是,我在绥靖敌人和打全球战争之间狭窄而又危险的水面上闯出 一条路来,通过了变幻莫测、纵横交叉的河流。其中只有一条渠道导向体 面的和平,有一百条渠道导向战争或耻辱。 以上,基本就是艾森豪威尔开的既含混又明晰的答案。 到底是否出兵?仍然没有从正面给以回答。 当《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约瑟夫·哈希又一次向艾森豪威尔提出这一严肃问题时,艾氏干脆这样回答:“每一场战争都以它发生的方式并以它执行的方式,使你大吃一惊。因而,要一个人去预告,特别是一个负责行使决定权的人去预告,他将使用什么,如何进行,难道不认为这暴露了他对战争的无知吗?所以,我认为你等着就是,这也许是那天一个总统需要为之祈祷的一种决定。” 艾森豪威尔无疑是美国式聪明和狡猾的杰出代表,他的模棱两可的种种言词实际上是要在金门、马祖这些岛屿的命运问题上保持最大的灵活性和留有进退自如的余地。 面对来自各方没完没了的诘问,艾森豪威尔最后索性以不变应万变:“如果这类问题提出来了,我就把他们搞糊涂。” ※ ※ ※ ※ ※ 蒋介石可一点也不糊涂。美国说到底是要他知足认命永远蜗居孤岛终老异乡,而反对他实现反攻复国的宏图伟业。“条约”不仅没有为金门、马祖提供牢靠的安全保障,反而限制了他从这些岛屿实施对中共的军事打击。 他只能针锋相对, 在1955-1958年间,偏偏将金门、马祖的守军人数从5万加到10万,占其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他岂有不知,在中共日益强大的军事机器面前,此举很可能是将一块肥肉放到了老虎的嘴边。但他只能如是做,这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对付毛泽东的,也是针对美国佬的。试问,一旦金、马爆发战端,你美国救也不救?不救,等于任凭中共动武,美国的国际威望将一落千丈,自由世界盟主的脸面往哪搁? 救, 美国便正式陷进中国内战,那时,由不得你不鼎力相助吾之“反攻”矣。 无疑,蒋介石的战略风险度很高,颇有几分象赌的味道。赌注——戍守外岛十数万国军官兵的性命。 对蒋介石战略的“高明”缺乏透彻了解,是很难体味他在挨了炮弹之后还能叫出“好”来那种复杂微妙的心态的。 ※ ※ ※ ※ ※ 无论大陆还是台湾的史学专著,都已普遍认同了一个象征意义上的概念,即把1954年12月美蒋签订“共同防御条约”至1960年艾森豪威尔访台,称为美台关系史上的“蜜月”期。 “蜜月”的第一层含义:感情甚笃。 台湾政界一位老人回忆道:那个“蜜月”可是泡在咖啡壶里的,甜嘛甜得要命,苦又苦得要死。 还有人说,美国对蒋的感情始终是又怜又恼,蒋对美国的感情则始终是又爱又恨。“爱、怜、恼、恨”成了一部美蒋恋之曲的主旋。大概只有蒋介石本人才能说清楚这种苦甜相加的“蜜月”到底是何样滋味。 他同美国的第一次“蜜月”是在四十年代的上、中期。那时,他依然是脚踏半壁河山手握几百万军队的“君主”,这使得正在南洋同日军苦斗的美国人不能不对他大献殷勤。“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长官”的桂冠,源源而来的美援美械,夫人以她那高雅的气质及雄辩口才在美国掀起的“宋美龄旋风”,都向世界显示着他同美国“热恋”的坚不可摧性。也有一些小的磨擦龃龉,但最后总是美国人让步,例如,他同盟军参谋长史迪威的著名争执,最后还不是那个野心很大同情共党的“刺儿头”将军灰溜溜返回国去?最后,他同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一同出现在开罗,签署包括把台湾归还中国条文在内的“开罗宣言”,那是他毕生事业最辉煌的顶峰,他以“四巨头”国际重量级领袖人物的身份向罗斯福伸出了热情友好不卑不亢的手。 再后来,他才真正搞懂,美国的“爱情”是同他的实力与价值的大小成正比的。只有当他拥有对毛泽东的绝对军事优势时,美援才滚滚而来;到了败局已定翻盘无期的时刻,美援便也戛然枯竭。夫人再次访美遭到空前冷遇,司徒雷登大使拒随政府从南京迁都广州,美国国务院一本厚厚的《白皮书》,将他治下的中国描绘得无比黑暗、腐败、无能、不可救药,为美国政府“丢失中国”进行开脱。他离开大陆刚刚踏上台湾的土地,杜鲁门又迫不及待发表声明:“中国发生的事件是一场真正的革命,蒋并不是为军事优势所击败,而是为中国人所抛弃。美国目前无意在台湾获得特别权力,或建立军事基地,不拟使用武力干预中国现在的局势。”种种背叛行径令人胆虚齿冷。此刻他方知道,抛弃他的不光是中国人民,还有盟邦美国。 无意中, 在一本杂志中翻到一幅英国人画的漫画:一位戴有USA标志小帽的胖厨师, 正吹着口哨将手中面团揉搓成各种形状的面包, 每个面包上的英文都是“PRINCIPLE(原则)。” 他感受深刻地对家人说:美国是个最不讲原则的国家。 如果无美苏在全球范围的尖锐对抗和朝鲜战争,美国就不会也不可能重新和他站在同一条战壕。 在有了第一回“蜜月”并险被无情抛弃的经历之后,同“无原则之国”第二回度“蜜月”,怎能不多几分戒备多几个心眼。 第一回,他好歹还是一个“大国之君”,双方在人格国格上起码是平等的。第二回,自己已沦落为“孤岛酋长”,无形中,比对方矮了可不是一截两截。幽默的英国人又画一幅漫画:全别武装的山姆大叔巍然站立在台湾岛上,状如侏儒的他坐在巨人的脚面一手拽住巨人的裤角一手指着对岸发泼怒骂。对英国人的丑化审视良久,叹道:同美国人搞在一起,我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憎恶山姆大叔,又不能没有这个巨人。有了山姆大叔,还须时时提防这个巨人。漫画中的那条粗腿,既可以给你生存和力量,也可以再次把你踢到不需要的角落。除了紧紧拽牢它,又无别的选择。于不平等的“联姻”中继续保持人格与国格,难啊! ※ ※ ※ ※ ※ 1979年2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同时,废止五十年代同台湾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 这一次,美国是讲了原则,还是仍无原则? 此时,蒋介石先生已经作古,但他在世时,已经从尼克松总统到北京去拜会毛泽东预知了将第二次被美国抛弃的命运安排。 “蜜月”,本来就寓含了第二层含义:时间短暂。 3 台北宾馆灯红酒绿,笑语喧哗。“外交部”举办的欢迎斯穆特将军的聚餐晚宴已达到高潮,杯觥频频碰击,宾主极尽欢愉。 “国防部”联络局局长胡旭光少将带着满脸的愁云急匆匆走到主宾斯穆特身旁,附在他耳边低语:将军阁下,我要向您报告,共军正在向金门发起猛烈炮击,他们已发射了十多万发炮弹,这是一个紧急的事件,我们需要盟邦的援助。 胡旭光聪明地把落弹数扩大三倍,事件的严重性便也被夸张了三倍。 斯穆特的笑脸刹那间变得凝窒而肃然,端起的酒杯停滞在空中。 ※ ※ ※ ※ ※ 三个星期之前,曾任“新港新闻”号巡洋舰舰长的斯穆特海军中将,被任命为第四任美军协防台湾司令官。那一天,他的座机经关岛至日本,再换乘一架小型飞机抵达台湾。在机场上空盘旋时,他看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宏伟场面:台湾几乎所有党政军高级官员都早已在停机坪上列队恭候,还有那齐刷刷一大片站得笔挺的三军仪仗队、军乐队,甚是雄壮和好看。欢迎国宾的礼遇无疑满足了斯穆特小小的虚荣,他赞叹道:这是何等隆重的欢迎仪式呀! 斯穆特接受了十七响礼炮,又检阅了三军仪仗队,然后参加“国防部长”俞大维和“太子”蒋经国为他举行的盛大欢迎酒会。当斯穆特踏着红地毯步入宴会大厅时,嘉宾们整齐起立,掌声如潮。那一刻斯穆特真切地感受到,美国人在这个小岛上所享有的极特殊尊贵的地位。他,一位在国内并不十分显赫的海军中将,在这里,不仅仅是上宾,而且是“上帝”。 以后日子,每天例行公事似乎就是应酬和吃饭两项。一次邀请接着另一次邀请,一次宴会接着另一次宴会, 他从好客谦恭的中国人那里学到一句形象的玩笑话:“疲劳轰炸”。最高潮自然是“总统”及夫人的召见和款待,“总统”在天南海北闲聊并关切地询问他在台湾有否不适并叮嘱左右一定要给予最好的生活保障之后,重复了许多中国人都曾谈及的那个主题:请美国盟邦尽全力援助我们! 斯穆特真正被这种东方式的真诚和热情所感动了,他也十分真诚和热情地认为,自己确实应该给与这个小岛上为了生存而挣扎奋斗着的非常可怜的一些中国人以帮助,何况帮助台湾本质上也就是自助美国。所以,他对“总统”重复了对所有中国人许诺的慷慨大度:美国有句名言,患难是考验友情的试金石,为朋友献出一切者乃真朋友。对“总统”阁下及所有中国朋友的需求,本人一定尽全力而为之,我的使命和良知均要求我这样去做。 ※ ※ ※ ※ ※ “事情紧急。我们需要盟邦的援助!” 现在,胡旭光正用一种受了欺侮的小兄弟才有的哀乞的眼光望着他。 极短的一瞬间,斯穆特身不由主慌乱地把目光移向他处。他似乎于突然间醒悟和发觉,美军协防台湾司令官这个差事面对的不光是赞歌、鲜花、掌声和碰杯,还有像今天这样令人扫兴和棘手的难题哩。 是的,援助!援助:如果他仅仅代表自己,他是很想把那条上万吨的“新港新闻”号开过来助战的。但他还没有忘记,自己代表的是美国,没有忘记国务卿杜勒斯临行前的交代:将军的职责是既要保持我们中国盟友的信心士气,又要避免让美国陷入一场同赤色中国没有结果的战争中去,仅仅为了几个并不重要的岛屿的归属而冒引发世界大战的风险,并不符合我们美利坚的利益。 他是军人,曾率领世界无故的美国的舰队遨游五大洋,那时,整个地球都在他的脚下。而今天,一个小小的海岛压在他的肩上,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解开衣扣,松开领带:“噢,今天的天气实在太闷热了……是的,援助,胡局长,一定会援助的……请允许我把今天的事件先向华盛顿和总统报告……” ※ ※ ※ ※ ※ 在金门炮战的几十个昼夜,斯穆特几乎没有回过他在台北的豪华的家,睡眠不好与连续不断的神经紧张使他体重减轻了15磅。每天午夜12点以后,是他同(美)国内直接通信的时刻。时差关系,此时海军军令部长及其幕僚正在工作,可将金门最新战况直接报告给他们。 若干年之后,卸任赋闲的斯穆特以未辱使命的愉快心情回忆: 如果炮击期间,我们作了错误的决定——尤其是未经请示及咨询,误 用我们的空军去制压大陆上的火炮,则可能造成一场国际大战。 “条约”中说明:如果“外岛”遭受攻击而威胁到台湾本岛的安全, 则我们将协助防御。除此之外,我们的援助仅为顾问咨询及后勤支援,无 直接军事支援。我必须经常记住共同防御条约中的条款。而中国人的目的 则是使美国卷入直接对抗中共的军事行动中去,我只能向蒋总统说明,虽 然那是一件很难解释的事,我军不得直接涉入当前的事件。无疑,对他们 而言,此举是严重打击。 在台期间,斯穆特恪尽职守地做了他职权范围内应做的一切,并且,十分礼貌和技巧地回避了蒋“总统”给美国人备下的圈套。 欢送他的场面与迎接他的场面一般隆重。他走后,台北官场对他的评价是:此人是几任美军协队司令中最真诚、友善、热情和富于同情心的一位,但他同样表现出了美国人绝不会轻率上钩的精明与滑头。 ※ ※ ※ ※ ※ 斯穆特放下酒杯,适时向东道主建议:“鉴于金门那里正在发生激烈战斗,今天的晚宴是不是到此结束?” 他一边将餐巾整齐地折叠成三角形,一边说了句美国式的幽默:“哦,这是我生平第一回望着一桌丰盛的食品而饿肚子,那个可恶的毛泽东。” 消息公布,欢声笑语戛然而息,满堂失色。人们纷纷搁置刀叉酒杯,在瞬间的沉默静肃后,宾主尽散。 惊惶不安的议论和杂沓匆乱的脚步声,掩盖了海军中将的窘迫。 4 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甫一签订,周恩来即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中国人民对于蒋介石集团与美帝国主义签订的卖国条约,不予承认,坚决谴责。 不论蒋介石有多少堂皇的理由,都无法绕过一个严肃的命题:用“条约”方式请外国军事力量在中国领土和海域长期存在,以维持国家分裂状态,并期待其正式卷入中国内战,这确是与“卖国”二字很容易划上等号的的行径。 早已被大陆方面扣上“卖国贼”帽子的蒋介石,又多了一条相当过硬的“卖国罪状”。 ※ ※ ※ ※ ※ 纵览数千年中国史,中国人最容不得的一类丑行就数“卖国”了,帝王将相谋臣政客们一旦沾上“卖国”的边,便永远地被钉在了耻辱柱上,即便曾做过一二件好事也无人记得,注定了要遭世代唾骂遗臭万年。一位文学家说过:桧,本是一种美好有用的树木,只因了秦桧的缘故,沾了汉奸的干系,后世再无一人以“桧”为名。 “卖国”,是一顶沉重得任何政治家都戴不起却极愿奉送给敌手的大帽子。 ※ ※ ※ ※ ※ 到了台湾,蒋介石发表了大作《苏俄在中国》。阅题可知,作者的本意是将毛泽东们写进“汉奸列传” 。 因此,文章的立论不再围限于对传统的“共匪论”、“奸党论”的阐释,而是大谈苏联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因为共产党的一举一动均受莫斯科指使,所以共产党在大陆的胜利乃使中国沦为了苏联的“殖民地”。 美蒋共同防御条约为毛泽东提供了最好的把柄,他不失时机将“卖国”的帽子丢过海峡去。毕竟,中国大陆上没有苏联的一兵一卒,而台湾,却已越来越像美国海陆空三军的大本营。 甩过“帽子”,毛泽东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了一句发自肺腑的话:蒋介石虽然也卖国,但这个人与汪精卫还有一点点不同,我们对他既要打,也要拉。他怀着极大兴趣冷静地关注着台湾的客人与主人是如何相处的,换句话说,蒋介石的“卖国”究竟卖到了何等程度。 ※ ※ ※ ※ ※ 无风不起浪,闹剧顶好看。 1957年3月20日午夜11时, 从阳明山中正路1段6巷B1公寓内,传出两响沉闷的枪声,一桩震撼台湾乃至世界的凶杀案发生了。 杀人者,美军上士雷诺。 被杀者,台湾革命实践研究院少校学员刘自然。 雷诺编撰了一个漏洞百出不符常识的故事: 是日晚,我听到太太惊叫,有人正偷窥她沐浴。便回到卧室拿起手枪, 从后门出去。黑暗中,误以为刘持木棍为钢管,恐被刘伤害,故发二枪, 将刘击毙。 台湾报刊评论:雷的供词天方夜谭般荒诞离谱,充斥了好莱坞剧作家式的灵感。 台湾刑事专家现场勘察后, 获得疑点甚多。如:室外明明有60W电灯光,雷诺为何说看不清楚?雷诺讲距刘十四、五英尺开枪,为何伤口处有火药,发枪距离明显在十六英寸以内?死者伏尸地点与中枪地点相距一百多米,刘中弹负伤后怎会逃出如此之远,又为何一路上竟无一滴血迹?等等。 香港《新闻天地》大胆推测事实真相: 刘曾替雷转手卖过东西。因此,就有一项可能,雷经常将美军物品拿 出,托刘转售。刘知美军军纪严厉,曾以此讹诈雷。雷“被吃”,乃萌杀 机。这件事的可能性很大。 若按台湾刑警惯用的侦讯方法,一阵好打,再施以灌洋油坐老虎凳等叫人七魂出壳之酷刑,雷诺即便铁嘴钢牙,也得从实招来。但无奈驻台美军享有“治外法拉”,雷诺只受美国军事法庭审判而不受台湾法庭审判,台湾当局除了要求美国军事法庭必须在台湾公正审判凶犯以外,别无他法。 雷案遂成为台湾衔谈巷议最热门的话题。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杀人者偿命”为万古不争的律条,退一步讲,雷诺即使从轻发落免于一死,也得判个终身监禁或三十年苦役。谁也未曾料到,在美军教堂连演了三天审判戏后,法官菲尔德上校宣布:雷诺无罪开释。在法庭旁听的美军人员及眷属立即喜笑颜开报以热烈掌声。坐在第三排长椅上的刘妻奥特华,则“泣不成声,几至晕厥”。 整个台湾瞠目结舌,继而义愤填膺。一位记者写道:美国佬应该懂得,你把每一个台湾人当成没有脑子的木头时,这个岛上已布满了干柴。 第二天,5月24日上午9时30分,台湾“外长”叶公超约见美国驻台临时代办波尔契,对审判结果深表不满,要求重新审理。 同一时间,刘自然的未亡人奥持华举着一块中英文写的“杀人者无罪吗?我控诉,我抗议”的标语牌走到美国“大使馆”门前示威。中午12时,围观的人越聚越多,奥特华放声大哭,语不成句地说:“我今天在这儿,不光是为我无辜的丈夫作无言的抗议,我是为中国人抗议。除非美国人给我们中国人一个满意的答复,我是不会离开这儿的。”现场有一老妇,陪她一道涕泪纵横。女人的眼泪具有传染性魔力,全场气氛悲愤而哀凄。忽听有人大喊:雷诺这小子已经坐飞机走了!等于一根火柴丢在了炸药桶上,多年来,对于美国政府的颐指气使,对于美国佬的傲慢,对于美国大兵酗酒伤人抢砸饭店开车横行投机,倒把强奸妇女而每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愤怒,汇成熔岩,轰然喷发,终至酿成台湾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反美骚乱。 同所有的骚乱一样,攻击从丢石头扔瓦块开始,继而,有数百人冲进美国“大使馆”,翻箱倒柜,任意捣毁砸烂汽车、玻璃、桌椅,扯下星条旗。使馆四周墙头上站满了人,每打毁一件什么东西,外面便有人叫好,于是打的人,愈加奋勇无畏,索性连百叶窗和冷气机也乱砸,做彻底的破坏。东西打光,又在地下室发现躲藏的八名使馆官员,毫不客气,揪出来一顿痛殴,听着洋腔洋调的惨叫,好不痛快。只便宜了正在香港度假的美国“大使”兰金。 “五·二四”反美骚乱于傍晚被警方强加压制。尽管蒋“总统”解除了“防范不力”的卫戍司令黄珍吾、宪兵司令刘炜、警备处长乐干的职务。以图安抚惊魂未定的美国佬,但此种打一巴掌给一颗甜枣吃的作法并不能消除世人的种种疑惑,时至今日,史学家们仍在根据泄露出来的蛛丝马迹探微推测史实的真相: 为什么在事变发生之前, 已有一些住在台北的美国人从中国朋友那里得到了“呆在家里”的警告?为什么一向不吝使用暴力的军警“和平观看”骚乱达四、五个小时?为什么有官方背景的新闻媒介大用特用煽动性标题、文章激动群众推波助澜?为什么许多闹事者带有“中华民国”的国旗和事先准备好的标语?为什么国民党贵胄子弟学校成功中学的学生由军训教官率队前往声援,该校校长潘振球事后得以安然高升? 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此次骚乱就是“太子”经国先生一手导演的杰作,但大致可以认定事态的发生发展得到了当局直至高峰人物的同情、默许、支持、怂恿。这位对美国在台势力一直忐忑不安,下令三军官兵禁止私下和美军事顾问接近的“太子”先生,正在为美国拒绝他携苏联妻子访美而怒气冲天。处理此次事件的紧急会议上,他慷慨陈词,提出台北民众的吼声是正义的,不应追究,不能对美作出太大让步容忍其随意在脖项上屙屎屙尿,应该立即取消驻台美军的“治外法权”。意见虽未被采纳,但他的对美强硬立场顿使他个人威望在军政界和民众心目中陡升。 蒋介石何尝不赞成儿子的意见,但他城府毕竟深了一层。前几天,美国“大使”兰金接受记者采访竟说:“蒋介石是一个伟大人物,但是并不是不可缺少的。”把老先生气得半天背不过气来。这次,他借助民众的愤怒已经给了兰金一点颜色看,稍舒胸中积郁,没有必要再把事情推向极致。他在当面向兰金道歉之后,又发表文告,自称“德薄能鲜,领导无方”,又说:“我们固然希望朋友能谅解我们,同时我们更当反求诸己由我们先谅解朋友,才是我们中国人做人‘尽其在我’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宽恕了老美, 对国人的处置也极有分寸。此次事件先后逮捕111人,其中71人无罪获释, 被起诉者40人,只有7人被判刑,刑期最长1年,最短6个月。在台湾,军法审判一向从严从重,而此次却是例外。 在把事情做圆之后,父亲召见儿子密谈了一个多小时。老子告诫儿子:美国如削减援助或转向中共,都将置台湾于死地,对老美不可刺激太过,务必自我克制。尔后,蒋经国接见了美国合众社记者,主动谈到:“只有和美国合作,我们才能指望完成消灭共产党人的大业,因此只有两个理由我会是反美的——我疯了或者我是个叛徒。” 一场风波终于平静,由美军上士雷诺引起的不愉快表面上已被人遗忘,在台湾的中国人和美国人在互说了“SORRY” 和“OK”之后,又开始微笑、握手、拥抱、碰杯了。只有在私下场合,美国人才会吐露这次反美事件对他们心灵的打击和震撼,正如一位外交官所说:“我们在台湾的特殊地位,可能已为时无多。” ※ ※ ※ ※ ※ 遥远的北京,有一双深邃的眼睛饶有兴味地注视着闹剧的始终,剖析着曾经掩盖了一切的坚冰: 原来,“蜜月”谈不上美满,“共同条约”有懈可击,“美蒋反动派”并非铁板一块。 原来,包括蒋氏父子在内的绝大多数国民党人,还不想完全彻底的“卖国”,还具有起码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心,是可以争取的。 原来,美国的干涉、侵略在它所“保护”的领地也是极不得人心的,“美国佬从中国领土上滚回去”是完全有条件得以实现的。 很难考证“八·二三炮战”与“五·二四反美骚乱”两个历史事件间有何直接联系,但一年以后,毛泽东打出几十万发炮弹,确实是想在敌对阵营久已存在的裂隙中间,再着着实实钉进去一个楔子。 “卖国”的大帽子依然隔着海峡丢过来抛过去,免费赠送给对方,然而,尽管蒋先生写出了一本《苏俄在中国》,毛先生却从不写《美帝在台湾》。 5 1958年之夏,艾森豪威尔出现了与毛泽东相同的症状:失眠。 毛泽东是因为“要不要向金门打炮。” 艾森豪威尔是因为“毛泽东正在向金门打炮。” 毛泽东一旦决策,便泰然处之,天塌地陷任由它去,吃得香,睡得稳。 艾森豪威尔待到毛泽东释然安然了才开始茶饭无味冥思苦想。 据说,毛泽东炮击金门,艾森豪威尔连续几天睡不好觉。 ※ ※ ※ ※ ※ 8月24日, 艾森豪威尔正在北卡罗来纳山中地下深处的掩蔽指挥所里。参加一年一度的“行动”演习。他身着作战服。周围都是最先进的电子仪器,森然的军事环境强化渲染了“危机”所传达的世界不安全感。 国务卿杜勒斯以反共死硬派著称,但他的汇报却让人时时觉察到他似乎对在台湾的“中国总统”更为不满。他说到,蒋介石不顾美国的劝阻,一直不断增加金门、马祖岛上的驻军兵力,达到十万人之多,占国民党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中共多次抗议这种针对他们的挑衅行动,但不起作用,终于,他们在昨天开始炮轰这些岛屿,这并不使人感到特别的意外。接着,他谈到自己的判断:中共大炮射击所造成的有形损失是轻微的,尽管伤亡不小。他预料中共下一步的动作将是对这些岛屿实行封锁,企图使守军挨饿。他不认为中共会在目前发动全面攻击,因为他们还没有把他们的大部队和两栖登陆能力增强到能够这样做的水平。 杜勒斯反复强调自己的分析是想向总统说明,他很不理解蒋介石先生为何要把局势描绘得万分严重, 好像他居住的几个海岛明天早晨就会被海洋淹没, 美国的“诺亚方舟”如不及时送到,他和他的伙伴将葬身鱼腹似的。 杜勒斯向艾森豪威尔呈上蒋“总统”发来的十万火急心急如焚的信函。 ※ ※ ※ ※ ※ 蒋在信中用极其痛心、黯淡沮丧的措辞来形容毛泽东突然袭击所造成的惨重后果,他提到几分钟内便有三位国民党将官在共产党炮火下丧命,他担心台湾与沿海岛屿之间的交通联络随时会被彻底切断,并且令人惊讶地提出了美国第七舰队是否有能力控制住台湾海峡的问题。现在,金门东、西、北三面都在共军的炮火包围之中,他认为如果美国不允许国民党军采取大规模的出击行动,金、马将会由于饥饿而落入敌手。因此,他十分坚决地要求艾森豪威尔发表一个断然的声明,声明美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去保卫金门和马祖,为国民党舰船从台湾至金门、马祖海滩的全程提供护航,并授权斯穆特海军中将勿须禀报华盛顿即可以使用美国军队以击败共产党人的任何进攻。 读完了信,艾森豪威尔蹙紧了眉头,他仿佛看到了那个受到欺侮和侵略的岛国“总统”委屈和寻求庇护的眼睛。说心里话,作为军人,他一点也不喜欢甚至厌恶故意装扮出的可怜模样。那个一向刚愎自用从不服输很让人有几分钦佩的“总统”哪去了?与其说“奇怪”,勿宁说“怀疑”。 艾森豪威尔回忆道: 蒋介石把这个问题搞复杂化了。他不顾我们军方的忠告,许多个月来 一直在增加金门和马祖的守军,让他们向前移动,更加靠近大陆。1958年 夏天,有十万人,也就是他的地面部队总数的三分之一,驻在那两个岛屿 上。从合理的军事观点来看,应当把那些小岛只作为坚强的前哨来组织防 守,用尽可能少的人力。然而,蒋总统坚持说,丢失沿海岛屿不可避免地 将意味着丢失福摩萨本身。他在这些前沿阵地部署重兵,似乎是要我们相 信,他要像保卫福摩萨一样保卫沿海岛屿。 现在,蒋对于战争的可怕描述又比任何报告都严重得多,他的一开始的“逞强于前”和紧接着的“示弱于后”,反差过于强烈了,艾森豪威尔不能不对这种东方式的诡计多端和小伎俩提高警觉。 他这里有许多地方使我感到莫名其妙。他现在担心金门是经不住封锁 的,而这同他早先坚持要给沿海岛屿输送远远超过防御需要的军队的主张 似乎是完全矛盾的。自然我不同意他对第七舰队的能力缺乏信心,并且暗 示说,如果国民党人对赤色分子的炮兵阵地反击得更主动些,局面就会显 得好些。 我认为我们在军事上的安排是令人满意的。对金门的封锁还没有打破, 但我们是乐观的。此外,鉴于台北和华盛顿之间设有有效的通信设备,我 看不出有什么必要派任何下属作为总司令代行我的权力去指挥美国军队作 战。 艾森豪威尔岂是一条会轻率咬钩的鱼! 与巴顿、麦克阿瑟等美国陆军的“虎将”相比,艾森豪威尔与众不同的最大特性是“机智”。接近他的人士描绘,他的言词、举止、动作,尤其是他的眼睛,都能显示出他的聪敏。当他听他的副手讨论未来战役时,他的眼光带着询问的神情,很快从一张面孔移到另一张面孔;当他生气的时候,他的眼光是冷淡的;高兴时,眼光热烈;在思考时,眼光尖锐逼人;心烦时,眼光呆滞。但首先,他的眼光表示他的高度自信,和从不鲁莽行事。他一向极为审慎地把一切情况估计在内考虑到种种可能的后果,然后才采取行动。正是这些优点或优势,促使罗斯福总统在二次大战的关键时刻,挑选他担任盟军总司令,全权指挥开辟第二战场的“霸主”行动。这是战争史上最令人垂涎的指挥职务。如果没有这次绝好的机会,艾森豪威尔可能只不过是许多著名盟军将领之一,而不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统帅之一,和后来成为美国第34任总统。 艾森豪威尔反反复复阅读了蒋的告急信,他确信,对这位还未见过面的盟友已经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蒋的滑头在于:夸大危险性,拖美国在台湾海峡下水。 他是一个骄傲的、有时很固执的、有最高权力的统治者,而且又是我 们的盟友。虽然他的作战能力主要是从我们这里得到的,但他还有权在适 当的情况下期望我们随时的支援。要想抑制他反攻大陆的勃勃雄心是不那 么容易的。 艾森豪威尔年轻时酷爱骑马,他说,最大的心得就是对付脾性不同的烈马要用不同的骑术。触类旁通,处理不同的棘手问题亦应有不同的办法。现在,“骑手”采取了“让马糊涂”的骑术。 有一个使他慎重行事的办法,就是让他捉摸不透美国将在什么情况下支持他,通常他是合作的。 艾森豪威尔的“骑术”显示出他惯有的机智,并似乎渗入了“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这一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为了保证蒋介石按照美国曲谱舞蹈和歌唱。 ※ ※ ※ ※ ※ 自然。艾森豪威尔对毛泽东选择这样的时机发动大规模炮击仍然是认真看待的。他尤其怀疑这件事的背后有赫鲁晓夫的因素,运用他多米诺理论的想象力,他同意有危险的远不止金门和马祖两个并不重要的沿海岛屿,丢失它们,确有可能导致失去台湾,还将威胁日本、菲律宾、泰国、越南、南朝鲜未来的安全,因而会使美国根本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他认为危机虽然没有蒋介石所言那般严重,但美国显示一下力量,故意泄露一些加强兵力行动,这样的做法是可取的。 艾森豪威尔下令从中东的第六舰队调出两艘航空母舰驶过苏伊士运河,加入台湾海峡的第七舰队。 杜勒斯当即指出,这一举措可能对中国共产党产生吓阻影响,但也可能使蒋介石变得强硬,更富于攻击性和挑衅性,这同样的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艾森豪威尔诡谲地笑了,他用中指弹敲着坐椅扶手说道:是的,是的,你说得很对,东方人一向是非常狡猾的,无论毛还是蒋。因此,我在对付毛的时候,决不会给蒋以完全的支持。如果我们告诉蒋,他得到了美国的全力支持。蒋就可能变得疯狂而难以约束了。 他一向以为,东方人固然狡猾,但终究敌不过西方人的机智。 ※ ※ ※ ※ ※ 历史像一个大池塘,暴风雨来袭时,它变得混浊不堪。雨过天晴,它才能够渐浙清澈见底。 当1958年之夏的暴风雨终于过去之后,人们终于看清,艾森豪威尔几天睡不安稳,不光在思索如何答对毛泽东的炮弹,还在颇费心思地琢磨如何制约、统驭他那并不讨人喜爱的盟友——蒋介石。 毛泽东不可能了解“全部”,但他无疑已窥见了一些“端倪”。 “共同防御条约”缔结后的“蜜月”不如想象般幸福、美满,防范、猜忌加上相互利用的味道很足。 蒋的部属说的对:那味道像咖啡,甜中带着浓浓苦涩。 ------------------ 123456网文网 123456ww.com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