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不要冀图假爱之名,改变对方本性 生命中最可怕的是,我们所爱的人,运用他们的“特权”指鹿为马、指狗为熊,以为你只要吃得饱就好了,他的志向就是你的目标,他的需要就是你的渴望,磨走了你的时光,使你像动物园里狭窄笼子里的马来熊,莫名其妙地兜圈子,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人常误以为,我与你订下爱情的盟约,我就有权利改变你。操控欲很强的人似乎从来不会想到,如果另一半受到压抑,自己也会相对地不快乐,不会赚到什么精神上的享受。 当然,你一时会有点快乐。我看过两个硕士班的同学,成为夫妇,因为孩子的出生,使得成绩比较优秀的太太必须暂时放弃学业。丈夫把全家带到美国念博士时,太太的硕士还没拿到,“期限”已经临头,几年的异乡生活把以前第一名的她训练成第一名的“煮妇”。先生每天规定她煮四菜一汤,并且向所有来家中做客的中国人夸耀:“看,我就是这样虐待她的!” 她幸福的笑容带着无奈,令敏感的客人胆战心惊,而丈夫浑然不觉地把太太的优秀愉快地吞进胃里。 假爱之名,改变对方本性,很难让你的情人在耗尽一生后感激你。 这些指鹿为马的故事在现代婚姻和爱情故事中,仍然借尸还魂地不断上演着。你不会觉得这些故事很有趣吧! 真宽恕与假原谅 真实的宽恕是一种智慧,但是虚伪的原谅却使自己和施虐者都陷入恶性循环。很多受虐妇女都会说“上辈子欠他的”,但却不能真正地无怨。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前生欠债今生得还钱,又何怨之有? 主持婚姻节目时,我常常听到“婚姻苦主”在叙述半生悲惨遭遇后话锋一转,说出一段感激“加害者”(常是婚姻暴力的加害者)的话: “他让我成长很多(因为他给我一对可爱的儿女),希望他找到幸福(在另一个女人身边过得很好)。在这里我要对他说声谢谢……” 很感人,是不是?但是,听在许多人天生会打抱不平的耳朵里,不免感觉有一丝牵强的意味。 奇妙的是,会这么说的都是女人,妻子有外遇或受到妻子暴力对待的男性,并不习惯在说话的末段加上类似的感谢辞。我常常怀疑,她们是真的原谅了糟蹋她们青春的人呢,或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是个有美德的传统妇女? 真实的宽恕是一种智慧 原谅是必须的,否则我们无法卸掉昨日沉重而无用的包袱往前走,犯不着再拿仅余的岁月来和他的幻影缠斗,可是,真正的原谅并不容易。我们如果用错了原谅,反而会辜负了自己的一片善意,对自己应有的人生权益欠缺正义感。用错的原谅会变成纵容,换来那个人的变本加厉——对很多婚姻暴力的受害者,在她们饱受折磨的一生中,不知已经原谅多少回了。 “劝合不劝离”被视为是旧社会的美德,她们周遭的人,包括她们自己,都在同一教条的熏陶下成长,缺乏任何理性思考的原谅,常把自己交到命运的屠夫手中,交换来精神上的剐刑。 我最近看的一本书《与神对话》,其中有一段话说明了沉浸在婚姻暴力中的妇女的状况: 在旧的观念影响之下,人们往往善意地为对方做了他们所认为最好的事,但令人悲伤的是,在大多数的例子里,它所造成的却只是被对方持续的虐待,关系持续地运作不良。 最后,那些试着对对方“做该做的事”——很快地原谅人、表示同情、继续忽略某些问题和行为——的人,会变得满怀怨恨、愤怒和不信任…… 以爱待人并不必然表示,允许他人随心所欲地去做。 真实的宽恕是一种智慧,但是虚伪的原谅却使自己和施虐者都陷人恶性循环。很多受虐妇女都会说“上辈子欠他的”,但却不能真正地无怨。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前生欠债今生得还钱,又何怨之有? 虚伪的原谅无助于提升我们的精神层次。 虚伪的原谅才是Happy Ending? 台湾电视和日本一样,有一些以温情为主旨的节目,要翻脸的情侣或夫妻复合。我相信,每个人都乐于见到人家破镜重圆,但是以短短的“电视时间”,要积怨已久或分明个性不合的两人在大众见证下重圆,我觉得,实在是强人所难,未免也温情得太过分,虚伪的原谅像是一场骗局。 有一年新年时在日本,打开电视看到一个类似《寻人启事》和《大合解》的节目,感觉就真实多了。一个目前还当红的笑星,请求借节目之便和离婚十年的妻子复合,掀起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原来他酗酒,不但常对妻子饱以老拳,还虐待自己的四名子女;已经长成青少年的孩子,甚至还记得父亲拿酒瓶敲他头的往事,也一起指责他收人甚丰但不养家的事实。 被家开除十年后,这个谐星第一次被工作人员带回家,请求妻子的原谅,却被妻子“轰”了出去。然后他用各式各样的方法证明他戒酒的决心,家人还是没有接纳他。 在漫长的努力之后,电视制作单位把他的一妻四子请到节目中来,他苦苦地拿着一张填好的“结婚证书”请妻子接过去。紧张的时刻到了,过了,妻子始终没接回那张纸,但脸上一直带着骄傲的神情,好像沉冤多年终得平反。她最后说,我可以再给你一个机会观察你,但你还不能回家,我还要好好看看你是否真的洗心革面。 两人并没有应观众要求抱在一块儿。我松了一口气,这算是个HappyEnding,但并不“狗血”。我们都知道,酗酒和婚姻暴力不是那么好改的,被害者也不是那么容易忘记伤痕。日本的这种节目,也并没有把喜欢看快乐结局的观众当白痴。是的,我们都喜欢HappyEnding,但没有人喜欢当白痴。 他打我,但不是对我不好 没有人喜欢被打,但有人安于被打。对于某些人而言,被打是比自己独立追求未来更没有风险性。是的,改变很困难。自欺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不是吗? 让我们来看看不久以前喧腾一时的影视新闻。 也许不该说是影视新闻,因为她已经是个圈外人,前名歌星的妻子,和丈夫曾是一对金童玉女,就在这一段银色婚姻还是一段佳话的时候,“狗崽队”抓出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她卷入与一位商人的三角恋情,商人罹患癌症的妻子去世了,她也轰轰烈烈地离了婚。最近风波未息,原来,离婚之后追求的感情也不怎么美好,搬离豪宅,被殴打了一年多的她,消息又再度见报。 就像很多情人一样,“床头吵,床尾和”的公式仍然适用,没多久,又有复合的趋势了。她应付记者询问的说法是很有“代表性”的。她说:“我是说他打我没错,但我可没说他对我不好!” 一个朋友说得很毒,但也很准,这两句话好像是在说:“我就是欠揍,你们管得着吗?”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为什么她要舍一个“人见人爱”的婚姻而变成破坏别人婚姻的第三者,我们无法揣测表象之下的内情。正常人不懂的是,一个女人,为什么会在被打得上骨科看医生后,还能够继续爱上动不动就打她的人呢? 自欺欺人于事无补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台湾的婚姻“惨案”里头,真的很多,多到难以想象。许多婚姻暴力的受害者,甚至和加害人维持着“相濡以沫”的依存和黏附关系,她们不断地投诉着自己的受害经过,当旁人或亲人已经同情到发火了,她们还是没有办法脱离被害者的圈圈。为了很多理由,或找了很多借口,她们都留下来了。我所听过的理由,依序为: “为了孩子……”(她们并没有想过,到底什么状况对孩子是比较好的,并没有一个孩子愿意苟且留在父母打打杀杀或母亲一直挨揍的环境中。) “还好啦,”也许她还会这么答辩,“他只会打我,对孩子还……还不错……” “离婚我没办法对父母家人交代……”(其实谁愿意自己的儿女不时被配偶打得“鼻青眼肿”呢?让他们了解状况,他们有朝一日总会体谅。) “我没有办法谋生……”(最近我还发现几个个案,一个妇女以多张验伤单成功地请法院判决离婚之后,还“赖”在夫家不走,和自己的前夫和护卫前夫的家人持续谩骂,所持的理由就是,她没有工作,如果前夫不照协议给她赡养费,她就不搬出去,没那么便宜!但是,出外赚钱再难,也不会比留在夫家继续当受气包更苦吧。) “再忍几年就会好了……”“不喝酒、不赌输的时候他还不错……”然后,年年在挣扎中度过。 她们多半感叹着命运不好。没错,运气是差了,但是她们忘了在这样的时代里,她们握有选择命运的权利。如果不肯为更好的明天而改变观念或行为,她们的处境虽然令人同情,但狡辩的心态则令人疲惫。除了自己,未来还能指望谁呢?有些人,甚至与想帮助她们的咨询团体或亲友开一场辩论会,坚持着自己的受难者情境,不知叫人何从帮起。 只能说,在长期压抑下产生的低自尊及低自信,使她们总有一大堆同样的借口,同样的怨尤,数不清的“可是……”“你不了解……”也许她们要的并不是改变,只是倾听。 这一位名人,她要的可能只是新闻媒体或社会大众的倾听吧。在爱情和婚姻的世界里,不管见过多少世面的女人,都可能在一时不察之下退化成一个楚楚可怜的小蛞蝓(没壳蜗牛),不要求有效的解决,只想要让自己的悲伤情绪泛滥一遍又一遍。 没有人喜欢被打,但有人安于被打。对于某些人而言,被打比自己独立追求未来更没有风险性。是的,改变很困难。自欺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不是吗? 她当然对她比较好 如果大家必定得相处下去,最好不要在比较性问题上较量太多,得过且过吧。婆媳妯娌的问题,必然与大家庭或折衷家庭的制度不朽而长在。 “我觉得我为这一家子做牛做马根本没有用,不管我为她做了多少事,多孝顺她,她对自己的女儿毕竟比较好,有好东西还是会留给她的女儿,根本没有想到是我要侍奉她到老。”一个与婆婆相处多年还算“和睦”的媳妇这样抱怨道。 这样的话,每个人都听得太多了,好像只要丈夫家有姐妹,或兄弟,媳妇多少会有这样的怨言出现,怨公婆偏心。 我在想,台湾不知道有多少婚姻是因为和妯娌相处不好、和婆婆无法沟通而离的。只要和男方家族中的一个人有了过节,又经年无法化解,就是种下了日后夫妻不睦的种子,如果其中有人蓄意让战事扩大的话,迟早会把一个人对婚姻的耐心全消耗尽。 西方人就比较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家庭“分化”得早,成年之后的儿女很少跟父母同住,彼此的感情关系比较独立,不需要朝夕相处,问题就没有那么繁复。西方人离婚,的确是因为个性不合,或者“性”不合,从没听过有人是因为和婆婆个性不合或跟小姑处不来而把婚姻送上断头台的。 再怎么好,也难敌血缘之亲 所以,西方婚姻专家对离婚的看法,实在很难以移植到台湾的社会来。因为我们对婚姻的期待、个人人格的尊重和家庭结构都不一样。 华人跟家庭之间一直连接着一条非常坚固的脐带。 欧美老人独居理所当然,这里若让老人独居,人人都会为之慨叹子女不孝,觉得他们的晚景必然凄凉。当然,我们的老人也并非独享利益,他们往往到了退休之后,还必须享受含饴弄孙之“乐”,很难真正体会人生责任已经尽完的轻松感。家中的长一代不愿意分享为下一代育婴的责任,下一代也难免有怨言。 上一代对下一代要求多,下一代对上一代要求也不少。 “我和小姑有什么争执,婆婆其实都在帮自己女儿说话……”听到这种对婆家的抱怨时,我多半沉默地倾听,不会为抱怨者打抱不平,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看事情的角度,也总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角度,去倾吐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当事人可能觉得受到很大的伤害,但旁人如非身处其中,会觉得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何足挂齿,却又不能说真话,显得不够朋友。又来了!我想。 “小姑想要看电影,把小孩托给我婆婆,她就马上答应。我要去看电影,把孩子托给她,她就给我脸色看,好像我没有克尽母职似的……她有没有想到是我们在养她,不是她女儿在养她……”这位媳妇这么述说着。我忍不住提醒她,喂,有一个简单的道理,你应该懂啊,毕竟她是她的女儿,你是她媳妇;有一天你当了婆婆,看你会不会对自己的女儿比较好,毕竟是血缘之亲啊。 不要在比较性问题上较量太多 我听过媳妇和小姑起冲突,媳妇认为自己有理,小姑无理,于是要求婆婆跟小姑断绝来往,让婆婆左右为难、丈夫也不知所措的例子。只能说,如果想维持婚姻,这媳妇未免天真得非常愚蠢。这么简单的道理,她竟然让自己受过高等教育的大脑疏忽掉。 大部分的婆婆,都还没有聪明到会很技巧地解决这种“天生不公平”的问题。很多好婆婆,固然会在口头说,把媳妇当女儿看,但那是你还没跟她的儿女发生致命冲突之前。如果你在她面前说她的女儿或儿子有多坏,她怎么会不护短?我一直觉得,最笨的就是到公公婆婆面前厉声告他们儿子的状,或是到岳父母家谴责他们没教好女儿。他们或许会为你出口气,但不可能一直为你把气出到底。古代的臣子都懂得“疏不间亲”的道理。不管皇帝再怎么察纳雅吉,离间皇帝和他常常接触的宠妃宠臣尚且不智,何况是父母儿女? 所以有许多实例都显示,儿子一有外遇,明理的公婆都站在媳妇这边,但若媳妇闹得凶。吵得辣,公婆的态度马上又往回倒。 那是人之常情,她当然会对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比较好。你,我,都一样。很多俗谚不是都这么说吗?——再怎么不像样也是自己的孩子。其他多是可以“取而代之”的。 可能是因为此类比较毫无建设性,且听了太多,我又明白此类芝麻绿豆之纠纷,若无人宽心让步,这争执永无休止之一日。老实说,我对人家投诉的婆媳争执或妯娌口角所造成的风波,跟她家中的“夹心饼男人”一样,并无耐心。我很能体会大多数男人遇到这种事情左右为难、干脆逃走的做法。固然,越逃越糟。 如果大家必定得相处下去,最好不要在比较性问题上较量太多,得过且过吧。婆媳娘娘的问题,必然与大家庭或折衷家庭的制度不朽而长在。 找错爱情专家 如果你一定要找亲朋好友诉苦,请牢记,你要先确定,他必须比你冷静,比你懂得沉默是金,最好还得比你聪明才行。 在某个中度台风过后,我回到乡下老家,争吵的声音,从早上吵到晚上十点,仿佛黄石公园的地热喷泉,间歇性地涌进我的耳朵里。我问我妈,是不是夫妻吵架?会不会闹出命案?要不要报警?最起码,我可以引用噪音防治法报警…… 我妈说,不是夫妻吵架,据她打听,是台风造成两家墙壁渗水,他们正打算吵个“冰落石出”,看应该怎么负责法。 “吵架有用吗?”我啼笑皆非。“当然没有用啊,”我妈说,“不然他们干吗吵这么久。刚开始是两家太太在吵,后来先生也加人战局,现在两家的亲戚也来助阵,所以越吵越大声……” 我想,他们还得吵上好几天呢。遇到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知识,或双方认知差距太大,我们常常忘了可以有效地谈一谈,而用很原始的本能,吵,吵到后来往往涉及各种与原本主题无关的东西,大家开始翻起旧账,为未来结下更多的旧怨,事情没有解决,反而扩大了。 找错了脑袋不清楚或意气用事的中间人,反而坏了事。也很容易从两人恩怨演变为两个家族或两个大团体的恩怨。我想,过去大多数死伤枕藉的战争,都是这样引起的。 感情的事,从牵手到变脸,最大的结怨原因,大家都推给“个性不合”,其实是不了解如何处理个性不合所引起的冲突。往往,在投诉无门的时候,我们找错了“爱情专家”。 因为想投诉对方的错,强调自己的对,我们常常很直觉地找到了最有可能讨厌对方,最有可能溺爱自己,也就是最会为自己讲话的人。 浪费时间,又扩大嫌隙 女儿和先生发生小争吵,会找到原先就反对他们结婚,但不得不同意他们结婚的母亲。母亲碰巧也会遇到不负责任的父亲,就会义正辞严地把“天下男人一般乌鸦”的概念投射在女婿身上,对女儿说:“我早说你们的婚姻拖不了六个月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看吧,为了你将来的幸福,你还是离婚搬回来跟妈妈住,我还可以帮你照顾孩子!” 小两口演出全武行,用枕头丢来丢去,被同住的能干婆婆发现了。婆婆本来就觉得媳妇洗碗洗不干净,实在配不上自己的儿子,于是就说了吵完架痛哭流涕的媳妇两句:“男人就是这样,你让他一点会死啊,我还不是这样忍过来的……”结果媳妇越发觉得这个家待不下去了,气得顶了婆婆两句,婆婆又跟儿子投诉媳妇没大没小,两家最后提议离婚。 还可能有下列情况,媳妇回娘家,找到了她有勇无谋的兄弟,气势汹汹地来把自己丈夫打一顿,这下子,也害她回夫家变得不是人了。 两个情人吵架,女孩问闺中密友,他爱不爱她,应该怎么办?闺中密友本来对女孩的男友就有好感,只恨他当初选择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只好悄然退出,此仇不报,更待何时,拼命为女孩出气,把她的情人说得一败涂地:“我早知道他是个坏男人,其实他当初也有来追我,只是你定力差,被他拐了。”取多人没想到,在倒霉的时候找错一个“咨询对象”,会造成一生的惨剧。台湾人在谈判和处理纠纷时,IQ和EQ都嫌不足,能够变成阿Q就很不错了。 找错“专家”,不如在脱离盛怒期之后,再平心想想问题出在哪里,吵了半天,也可以出气,但徒然浪费了时间,又扩大了仇隙。 如果你一定要找亲朋好友诉苦,请牢记,你要先确定,他必须比你冷静,比你懂得沉默是金,最好还得比你聪明才行。 小事真的会抓狂 在彼此相处之际,为小事抓狂,属理所当然,因为在爱人们眼中,它可能会变成疏忽爱情的罪名,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要留心它带来的后遗症,会使爱情退了步。 有一本美国的畅销书,在台湾出版时,书名翻得很好,叫做《别为小事抓狂》,果然大卖特卖。该书作者是理察·卡尔森,在台乘胜追击的第二本书,其实写得绝不比第一本差,书名翻为《别怕赚不到钱》,却没有继续掀起如是的阅读热潮,为什么?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确实常为小事抓狂,特别是那些在睡一觉之后就会觉得没什么的鸡毛蒜皮小事。 为小事抓狂,被一只或一些小蚂蚁整得大象发了疯,是感情中最常碰到的问题。有些人天生温文,或者心胸宽大,或可以不在乎这些小蚂蚁。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是那么容易想得开,有些人还属于作茧自缚的性格,把小蚂蚁想成了千年妖兽。 有了爱情这种不明物质的渗人,情人们特别容易为小事抓狂。对方一个眼神好像瞟向窗外那个身材惹火的辣妹,她就找他的碴;她不过是比平常晚归了一点点,没接到他的电话,他就怀疑她的忠贞;早上起床,看到被她挤得乱七八糟的牙膏,他觉得她妈妈一定没有把她教好;他看报纸看得人神,没有听见她在说些什么,她感到自己的存在是不重要的;下班回来,看到家里被孩子弄得零乱不堪,他立刻把今天受的气发在“你当家庭主妇是怎么当的”之上;交代他的事,他忘了,她就说“每次你都……”,引起他对她素来“小题大做”的不满。 小事真的会抓狂。 别把爱情偶像化 有一对小吵不断的夫妻,在我面前分析他们结婚十五年来最大的争吵,依稀记得是为了瓦斯的事情。太太炒菜炒到一半,没了瓦斯,要先生去叫瓦斯,先生正在看电视,看长腿美女唱歌看得出了神,因而忘了这档子事。过了十分钟,性子较急的太太砰的一声在厨房摔了炒菜锅,两人后来还大打出手。这场争吵的“始作确者”,他们忘得差不多了,靠两人记忆拼凑,和我的添油加醋,才能写得“依稀”完整。不过,两人都清楚记得,因此还一个月不讲话,最后由比夫妻俩还成熟的小孩循循善诱才和好。 我一直记得,根据心理学家统计,在我们所有烦恼的事情中,只有百分之八的事情是值得烦恼的,我们烦恼的事情中的一半,是根本不会发生的事,而琐琐碎碎的小事,也占三分之一强。遗憾的是,真正的生活就是由这些小事组成。你很难保证,自己完全不会为小事抓狂。 牛津大学教授、神学家,也是知名童话作者的C.S.LEWIS曾说,即使是“高尚而理智”的人,也会受到相处时小事的威胁。“会受到这种‘倒退’威胁,甚至摧毁的婚姻,是那种把爱情偶像化的婚姻。把爱情偶像化的婚姻,会以为爱情是个有力量而且诚信可靠的神,会为他们打点好该打点的一切。当这种预期落空,他们就会把责任归咎给爱情,更常见的,是归咎给另一方。” 在彼此相处之际,为小事抓狂,属理所当然,因为在爱人们眼中,它可能会变成疏忽爱情的罪名,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要留心它带来的后遗症,会使爱情退了步。 因为太重视爱情,而为小事抓狂,我们,何其矛盾。这是爱情的吊诡。一定要自己陷于这样的诡计之中吗? 应该可以在泥石流还没淹没爱情的房舍前,想想办法防水吧。 女人味与男人胃 也许你以一手的好菜和打理家庭的功夫自傲,但千万不要把自己搞得胜力全无。谈抓住男人的心,只懂得抓住他的胃是舍本而逐末。 如果你把下面这个问题拿来问四十岁和二十岁的女性,可能会得出比例相当悬殊的YES和NO。这个问题就是:你认为只要抓住男人的胃,就可以抓住男人的心吗? 上一代无疑地认可这个“古有明训”,但下一代聪明的眼神中流转着质疑的光晕,她们会说:“不一定吧,只会做巧妇,是不够的。” 四十岁的男人和二十岁的男人,说YES的比例也一定差很多。他们当然希望娶到一个善庖厨的巧妇,但也明白,只有那种“爱情的谋生技能”是不够的。有个十八岁的高三男生对我说:‘如果是这样,我干脆搬到餐厅楼上,或者认真地找个会煮菜的菲佣就算了,怎么可以为吃断送我一生的幸福呢?” 这是两代之间对婚姻和爱情价值认知的绝大不同。在一个为失婚者征婚征友的节目(女性平均年龄在四十岁以上)里,我不断地听到亲友们推荐,他们总是爱强调面前这个女子煮得一手好菜,理家有方,除此之外,好像说不出其他的致胜优点来。 很明显,她们上一次的婚姻,并不是因为“不理家务,对家庭没有责任感”而失败的。这是不少离婚男士对前妻的抱怨,但他们的年龄约四十五岁左右。她们一心向往美好的婚姻,也具有传统的贤妻良母美德,但使她们梦想破灭的原因很简单,也很传统,叫做“所托非人”,找错了男人。 在爱情中,味觉并非主要的元素 找错了男人,你抓住他的胃,也抓不住他的心。 如果他的心不在,你再烧得一手慈禧太后御厨的好菜,他吃久了也一样索然无味,糟蹋了你的食物,也磨光了你的苦心。 人人当然都希望有个很喜欢烧菜(前提是菜要烧得好,我也看过菜烧得很不好又苦苦逼得家人吞下去的“咸妻凉母”)的母亲、妻子,或者是邻居、朋友,这样子,我们可以有机会大打牙祭。味觉可能在生活的感觉中对某些人是很重要的,可是在爱情中,味觉并非主要的元素。 有一种味觉,常被日日在油烟中周旋的主妇所遗忘——女人味。有个朋友是高中老师,任教于第一志愿的高中。某天,她要男学生在作文簿上写有关“男女平等思想”的看法,有位男学生虽然有点毒,但确有卓见,他说:“你们女人,要的是女男平等,但并不希望以自己看起来像‘男人婆’而自豪吧……老师,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女人在找到一个男人之后,慢慢变得‘中性’起来,是不是不再散发着求偶信息之后,就可以没有任何女人味,有时真令人倒胃。” 先不管平不平等,若从生物的求偶本能来看,失去女人味,或许才是让人倒胃口的最大问题。 女人的魅力不是取决于烹饪技能 周末,我坐在一家咖啡厅里,隔着玻璃看外头熙来攘往的人群,我发现,大部分有“女人味”的女人,看来多是未婚的年轻单身女子。带着两个孩子出来的女人,不管丈夫在不在旁边,多半穿着松垮的运动服,有的还很像穿着陈年的睡衣出门,奇怪的配色组合在身上,说话不再轻声细语,看来确实比较粗里粗气。也许她们脱离少女期也只有两三年而已。 即使从女人的眼光,我也觉得她们缺乏了所谓的“魅力”。 一个有女人味的女人,不只让男人看了舒服,也同样吸引女人的目光。女人味指的不是装扮。撒娇或矫揉造作,而是一种使人感到悦目而自在的女性特质。 为什么大部分女人在婚后就自动慢慢失去女人味?就好像女人也希望新时代男人还是得有男人的样子,新时代的男人也必然渴望女人有跟男人不一样的样子。 也许你以一手的好菜和打理家庭的功夫自傲,但千万不要把自己搞得魅力全无。谈抓住男人的心,只懂得抓住他的胃是舍本而逐末。 现代的聪明男人当然还是希望女人在家庭中是全能运动员,不过他们绝对会把“沟通”放在一手好菜的前面。大鱼大肉,如果没有良好的佐餐气氛,就没有那么好吃了。 身为女人,也应该相信,你的魅力不是决定于你的烹好技能,你有自己的光彩和吸引力;就好像男人,也没有人希望女人只欣赏他的赚钱能力,而无所臣服于他的魅力。 ------------------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