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网文网 > 时尚阅读 > 夜宴 > |
毛锥子安足用——武夫任将相(1) |
|
1士族的衰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等级的国度,所谓门阀士族就是这种社会现象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集中体现。要想成为门阀士族,除了要求这些家族的祖先地位显赫,世代高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即在家学与礼法方面亦有特异之处,不同于其他家族,所以诗礼传家往往是这类家族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门阀士族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鼎盛于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已经衰落不堪,旧士族已经丧失了由制度所保证的政治、经济特权,然而其崇高社会地位仍程度不同地保持着,社会影响依然存在。一些旧士族赖其家学渊源和文化修养,或者与皇室联姻,继续保持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得以依附并挤入关中勋贵集团之中,还有一些旧士族则利用科举制度作为进身之阶。这些情况的存在,正好说明门阀制度的崩溃,因为在门阀制度下,高门大族获得政治地位的决定因素,主要是凭借门阀世资,这一条的丧失,就标志着门阀制度的没落。 隋唐两朝的皇室都出身于关陇士族,他们通常也都以门第而自高,而对山东旧士族采取了压抑的政策,唐太宗修《氏族志》就是这个政策的具体体现。隋唐两朝的统治者有意压抑山东旧士族,正好说明他们的社会影响仍然存在。在隋唐时期高门大族凭其门阀世资获取高位的制度虽然不存在了,但人们的门第观念仍然非常强烈,这就是那些旧士族得以继续维持很高社会地位的根本原因。由于门第观念的作祟,社会上婚姻尚阀阅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尽管有唐太宗禁令的存在,一些朝廷大员,如房玄龄、魏徵等,仍然乐于与山东士族联姻。直到唐朝后期,这种风气仍然不衰。唐文宗曾经针对这种现象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他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可见这些旧士族社会影响是多么根深蒂固。 正因为在唐代仍然存在着浓烈的门第观念,所以先有唐太宗修《氏族志》,后有武则天修《姓氏录》,规定:“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凡收入其中的家族则算是士族,否则就不再是士族。想通过官修谱牒的办法,以新士族代替旧士族,从而达到甄别士庶,压抑旧士族的目的。尽管唐朝统治者的这种努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士大夫们并不承认,甚至讥讽为“勋格”,但是从唐朝统治者的这些行为看,说明他们的思想中仍然存在浓厚的门第观念,也没有放下想成为高门大族的情结,尤其是出身于庶族的武氏家族,这一点表现得最为强烈。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将唐代的统治阶层称之为士族与庶族合流的势官地主阶层,具有较高的社会与经济地位。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唐末农民战争,所谓衣冠缙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韦庄诗所说的“天街踏尽公卿骨”,便是这一情况的真实写照。残馀的势官地主,在朱全忠篡夺唐朝政权的过程中,被彻底扫荡殆尽了。自天祐二年(905年)以来,对所谓门胄高华,以名检自处者,皆指为浮薄,“贬逐无虚日,缙绅为之一空”。剩下的为数不多的所谓“衣冠宿望”,在白马驿事件中,屠戮殆尽。因此,五代十国时期的统治阶层,主要是舞枪弄棒的武夫集团以及听其支配以幕僚为主的文士们,他们是新的一代势官地主,完全不同于唐代的情况,最突出的标志便是这个阶层多出身于社会下层,受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影响较浅,门第观念淡薄。 这个时期的帝王与藩镇完全是一体之人,并无根本的差别,全都出身于社会下层。除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出身于沙陀贵族外,后梁太祖朱全忠,出身农家,本人早年为流氓;唐明宗李嗣源、晋高祖石敬瑭、汉高祖刘知远,全都是地位卑下的沙陀军人,甚至连姓名都没有;周太祖郭威,早年穷得衣衫不周,作为黥面皇帝为历史所仅见。十国的统治者情况更是五花八门,吴国杨行密是走卒出身,吴越钱镠出身农家,本人为无赖,南唐李昪为流浪孤儿,荆南高季昌家奴出身,闽国王潮兄弟世为农家,南汉刘氏可能是岭南蛮族,也有学者说是波斯商人后裔,楚国的马殷则是木工出身。 至于其部下将相大臣的出身,与这些帝王们大致相同,虽然有少数进士出身的人物,但他们并非凭门第或科举而位居卿相,而是通过投靠藩镇,充当幕僚,随着藩帅升为天子,他们也就攀龙而跻身为卿相。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掌握权力的基本上都是这些出身于社会下层的赳赳武夫,而士大夫饱受骄兵悍将的凌辱,动辄罹祸,罗隐的《孟浩然墓》诗云:数步荒榛接旧蹊,寒郊漠漠草萋萋。 鹿门黄土无多少,恰到书生冢便低。深刻地描绘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社会地位低下、命运悲惨的真实状况。有人根据新、旧《五代史》列传统计,有传的士人约有一百九十一人,其中幕僚出身的或有过任幕职经历的有一百三十七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一点七,可见说他们是藩镇的附庸,并非虚言。这些文人或科举出身,或通过入幕而入仕,以门荫入仕者仅有六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即使门荫入仕者,也并非全是衣冠缙绅,不少人却是以其父祖的战功而得以恩荫入仕。如果说在唐代士族还多多少少有一些社会影响的话,至五代十国时期则荡然无存了。 学界通常都认为至宋代婚姻不再尚阀阅,其实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已经如此了。试举数例,即可见其一斑。 后唐庄宗为皇子李继岌娶定州节度使王都之女为妻。王都本姓刘,不知其父母为何人。幼年时被巫医李应之在村落得到,收养为子。定州节度使王处直患病,被李应之治愈,遂署其为幕职。当时王处直尚未有子,李应之便把其养子送给王处直为养子,并改名王都。就是这样一个不知来历,且出身下层的人物,庄宗非但没有嫌弃,反而主动提出与其结亲。 后晋出帝给皇子石延煦娶晋昌军节度使赵在礼之女为妻,关于后晋石氏的家庭出身前面已经论到了,这里只对赵在礼略述几句。赵在礼,河北涿县人,其曾祖、祖父皆为农户,其父早年在幽州节度使刘仁恭部下为军士,逐渐升至军使。赵在礼因其父的缘故,先从士卒干起,升至指挥使,通过发动兵变,才至节度使高位。据载,晋出帝之所以愿与赵在礼联姻,是因为赵在礼所到之处聚敛无度,家财巨万,出帝贪其财,才主动与其联姻。后来赵在礼对人说:“我为了此婚,花费已达十万缗。” 即使皇帝本人娶妻也不论阀阅,如后梁太祖朱全忠的皇后张氏,为砀山县渠亭里的乡间地主之女,算不上高门大族。关于唐庄宗的皇后刘氏的出身,前面已经论及,她早年被李克用部将袁建丰掠得,献到宫中,为李克用之妻曹氏所爱,教以歌舞技艺。成年后,因为色艺俱佳,为李存勖所喜爱,曹氏遂赐其为妻,李存勖称帝后立为皇后。 |
|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