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网文网 > 时尚阅读 > 梅朝荣品诸葛亮 >
四十六


  第 六 编

  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 

  ---孟子

  刘备并未以《隆中对》的方略为念,孜孜以求实现,当然也没有把诸葛亮放在运筹帷幄的地位,大事向他咨询。刘备死前,诸葛亮长时间内并不在刘备身边,戎机大政,并无诸葛亮参赞其间的事实,决计入蜀和叛攻刘璋,是法正、庞统之谋。他在荆不得预入蜀之谋,在蜀不得参出峡之仪,这些关键之事不论正确与否,都与他无干系。

  ---田余庆《隆中对再认识》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唐·温庭筠《经五丈原》

  葛氏假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

  ---章太炎在《书》

  观人观大节,略小节,略小故。亮初战,宜亲届街亭,致败,后战,亮必在军中。

  ---毛泽东读《三国志》失街亭旁批

  笑里藏刀

  《三国演义》中有两处写的有些夸张,一是诸葛亮三气周瑜,把周瑜给气死了;另一个是诸葛亮阵前骂死王朗。这两个地方的叙述总让人感觉有点不大自在。可能有人看到这两段文字时会感觉挺过瘾,一个活生生的人,经过诸葛亮三寸不烂之舌给说死了。激动之后静静心好好想一想,诸葛亮真有如此大的能力吗?

  口舌之辩本无过错,做为一个外交家,面对别人诘难,针锋相对给与还击,既能赢得外交上的主动权,又能不使国家和自己蒙灰。但是说辩之中要保持君子风范,应该是每个外交家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一点上周恩来总理就是一个典范。

  1960年周恩来出访印度总理舌战群儒征服千人,20世纪60年代初,印度军队不断侵占我国西藏的边境地区,挑起边界冲突。为了和平解决边境争端,周恩来总理冒着风险访问印度,与尼赫鲁总理进行会谈。

  1960年4月25日晚7时30分,周恩来将举行记者招待会。总理开始了45分钟的讲演,他的语音沉稳,略带沙哑,却极富魅力。"中国、印度,都有着5000年的古老文明……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和平相处,休养生息,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印之间从未发生过真正的战争。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即使遇到再大的问题,也应坐下来,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切不可对上辜负了列祖列宗的遗德,对下贻害后世子孙。"

  周恩来的演讲刚一结束,圆柱厅里便爆发出掌声的大潮。总理端起茶杯,侧身呷了一口茶,清了清喉咙,说:"有位朋友告诉我,在座的有不少是战神鸠摩罗的子孙,准备好了炮弹轰击我。我觉得,心里有火、有气,就应该发出来,我愿意承受。因为,我是你们的朋友。"……

  虽然周恩来的和平努力未能收效,两年后中国军队被迫对入侵的印军发起还击,但他在此次印度之行中显示出的儒雅的风度及雄辩的口才,依然征服了新德里新闻界。

  诸葛亮也有"超凡脱俗"的口才。但是诸葛亮对于语言地运用却远没有总理的水平。诸葛亮平时倾向于言语攻击,他借助敏捷思维和超群口才,以乘口舌之快。舌战群儒一段算是辉煌时期吧!诸葛亮本来是去东吴劝孙权联刘抗曹的,他到东吴之后,不去直接找孙权,而跟孙权手下谋士展开辩论,错误地认为只有说服了这些谋士联合抗曹就能成功,结果是这些谋士虽然一时语塞,最后还是纷纷阻挠孙权决策。

  "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事实上,放眼现实,骂人者以及被骂者都为数不少。有平民百姓的人身攻击,有政治上的恶言相斗,甚至封建帝王也要用骂人来出心头的怒气,只是皇帝不叫骂人,而叫申饬。骂人给自己带来的可能是舒心,给别人送去的则是伤害。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洪州法昌倚遇禅师》:"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消。"

  诸葛亮逞口舌之快而"舌战群儒"。把谈判变成争论,把争论变成了人身攻击。无怪乎黄盖厉声言曰:"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曹操大军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又对诸葛亮说:"愚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何不将金石之论为我主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

  诸葛亮三气周瑜大概是他人最引以为荣的事情吧,可是在他高兴之余应该想想这样做能给他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诸葛亮与周瑜真正见面是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为保刘备不被曹操所灭以及达到三分天下的目的联吴抗曹。赤壁之战曹操惨败,周瑜想乘机夺取南郡,刘备也想得到南郡,可是诸葛亮却让刘备对周瑜说:东吴先取南郡,若取不下,刘备再取。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