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网文网 > 时尚阅读 > 梅朝荣品诸葛亮 > |
九 |
|
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诸葛亮对自己很有自信,可别人不那么认为。管仲是什么人啊!"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治世之能臣;乐毅是什么人啊!一口气连攻七十二座城池,燕国之栋梁。谁人能比?诸葛亮什么人啊!大概没出山之前只有家里人知道他。诸葛亮虽然在隆中作了一些准备,但是他毕竟没有太多的表现他才华的机会,所以刘备也不知道诸葛亮是哪路"神仙"。对于一个不了解的人,能做出三顾请人,恐怕从常理上说不过去吧。 诸葛亮出名是因为他先给刘备出个好谋划了个好策,然后刘备才另眼相看。无论是谁都必须是表现了,才有可能出人头地。刘邦看见秦始皇的车队时说,大丈夫就应该是这样个排场;项羽看到秦始皇巡游威仪时候就说,我也能取代他。两个人随心发了句感慨,人们就惊异了,说他们很早的时候就有这高的志向,不然日后哪有那么高成绩。事实是那样吗?他们说了几句话就能成功,别人还活不活了。因为他们有能力,当时没有发挥出来,等他们后来真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人们前后一回忆,噢!他们果然不同凡响。如果他们后来不成功呢?可能对两人说的话只能当一句笑谈资料罢了。 陈胜说了句:"苟富贵,勿相忘",惹得大家一阵嘲笑,谁相信他说的啊!一个给别人锄草的打工仔,你有什么富贵呀!后来真富贵了,才想起他还说了那句"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感觉这个人不简单。 诸葛亮现在跟陈胜没富贵前的情况也差不多,他还没能表现出自己才华。现在他选择刘备,刘备也不清楚你诸葛亮啊!诸葛亮虽然为自己出山做了很多准备,毕竟只是个前期宣传,真正效果如何,没人知道。刘备坚持"不看广告,看疗效。"诸葛亮想有作为,就得自报家门。根据诸葛亮给刘备出的谋略,果然大见成效。诸葛亮的名字也在刘备心中有了很深的印象。 其实,诸葛亮投靠刘备绝不是偶然。诸葛亮躬耕南阳十余载,"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试君,谁有不平事?"他不去投靠曹操,他也不去投靠孙权,他更不去投靠刘表。为什么?他也在分析,这些人目前都占据一方,手下谋臣武将不少,他去了多半没有他表现的机会。就算依靠自己实力打拼,也是几年以后的事情了,到那时候具体是个什么样子还是个未知数,与其碌碌无为投靠他们,不如在家静观其变,相时而动。等这个"君",等他想要让他"出剑"的人。 诸葛亮选择刘备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潜心策划的。通过他一段话我们就能看出来。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东吴重臣张昭想推荐他侍奉吴主,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贤"、"尽"两字的寓意深长,必须参而悟之。所谓"贤",即把诸葛亮看成是"贤士",对待"贤士"的最高规格无非是以"国士"待之,而"尽亮"就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个中之意。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说过"大家都认为袁绍是绩优股时,郭嘉却看出那是垃圾股;而在大家都以为刘备是垃圾股时,诸葛亮却把他看作绩优股。" 诸葛亮终于等到他"真命天子"出现,买到他自己的"绩优股"。于是他亲自打头阵,三两句话为刘备解决了燃眉之急。从此在刘备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紧接着他有抛出第二个杀手锏---朋友相荐。徐元直说:"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司马徽说"以某比之,譬尤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第一人也"。诸葛亮毛遂自荐初战告捷。刘备求贤似渴。再有别人从中帮腔,刘备决定亲自拜访诸葛亮。 《三国志》中记载:"凡三往,乃见"。刘备到底是不是三顾茅庐,也值得商榷,书中记载是"凡三往,乃见"是觉得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的《出师表》也说是"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关键是这个数词"三","三"在古代运用上一般当作虚词来用,表示"多次"的意思。孔子曾说过"三思而后行",其中句子里面的"三思"是指思虑周全,意思是多次,并不是想三遍;诗圣杜甫写《蜀相》也有一句:"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周汝昌先生解释"频繁"二字就是多次。 因此推断:诸葛亮在给刘备出谋划策后,刘备认为诸葛亮还是个人才,于是决定亲自拜访求教一些治世问题,不一定有个确切数字是三次,有可能去了多次,每次去刘备都有收获,两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刘备决定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也决定跟随刘备打天下。诸葛亮是毛遂自荐在先,刘备恳请在后。 言语宣传 当人们高兴时喜欢唱欢快的曲调,当人们悲伤时容易想起低沉的歌曲,通过一个人所唱的歌曲能看出他心情好坏。以此类推,一首诗词也能看出一个人不同心胸。诸葛亮隐居隆中,口中时时吟唱《梁父吟》,他有什么目的呢?他想表达什么呢? 诸葛亮除了喜欢抱膝长啸,还有一个喜好,那就是"好为《梁父吟》"。"诗言志",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他想表达什么呢?《艺文类聚》卷十九引《陈武别传》后谓:"是《梁父吟》本为歌谣,诸葛吟之以遣兴耳。"认为诸葛亮的"好为《梁父吟》",不过是一般的吟唱遣兴,但果如此,则陈寿何以将此事郑重写入本传呢?裴松之注中指出:"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其始矣!"也确认诸葛高吟《梁父》,是有"志气"和深意隐含在其中。并且,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他的志趣和用心,预兆着他今后进入势力纷争中所要做的事,所要走的路。 那么,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寓意何在呢?让我们回到《梁父吟》中去,仔细推究一番: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荡阴里,地名,今山东临淄南。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点出三坟,指出相似:坟相似,人相似,死也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治子。"承上句,以设问引出三人的名字:田开疆,古治子,还有一个公孙接。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排南山,推倒南山;绝地理,穷尽山川地理之形势。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尽管勇力过人的武夫令人生畏,但是,一旦被文士在景公面前说了几句挑拨的话,仅仅两个桃子就把三个力能搏虎的壮汉全部除掉了。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有谁能够作出如此天衣无缝的计谋呢?唯有齐国宰相晏子。 此诗所咏,为春秋时期齐国国相晏婴设谋"二桃杀三士"事。事见《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景公养勇士三人无君臣之义晏子谏第二十四》: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个壮士以过人的勇力侍奉景公,当宰相晏子路过他们身边的时候"过而趋",小步快走表示敬意,而"三子者不起",三个人却没有起身,于是晏子认为他们并没有把他这个宰相放在眼里,恼羞成怒了,跑向景公那里去打了小报告,用了许许多多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往他们身上扣帽子,用现代的话也就是"上纲上线",说他们"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可以禁暴,外不可以威敌。"并且开始给他们定性为"危国之器",建议景公"不若去之",也就是不如把他们除掉的意思。 |
|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