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网文网 > 时尚阅读 > 梅朝荣品诸葛亮 >


  尽管两汉时期这种阶层还不太盛行,只是刚刚露出锋芒,但在当时这种门阀士族制度正在逐渐形成和壮大,到了两晋时期达到鼎盛。这种社会大背景下,诸葛亮的仕途路就有些难走。为了扩大影响力,他找到了一条捷径---自我推销。

  诸葛亮自我推销第一步是要有个好的家庭出身背景,这一点上他确实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诸葛亮先祖本名并不是姓"诸葛",诸葛是他们后加的,那么诸葛亮放着好好姓名不用为什么要该姓呢?这还得从他出身说起。

  诸葛氏之姓氏来源,《诸葛亮传》并未记载,而裴松之注《诸葛瑾传》中却有记录:"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

  至于葛氏又从何而来?《元和姓纂》卷十也有叙述:"葛天氏之胤,子孙氏焉。夏时葛伯,嬴姓国也,亦为葛氏。汉有颍川太守葛兴。"也就是说,葛氏来源有二,一是远古帝王葛天氏的后裔,一是夏代诸侯国葛国君主的后代。

  当然也有其他说法,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有大将葛婴屡立战功,却被陈胜听信谗言杀害。西汉文帝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代遂以诸葛为姓,称诸葛氏。 

  不管是哪种说法,诸葛亮原来的祖先并不在襄阳,也不是本来的复姓诸葛。为了适应东汉后世族门阀们的价值标准,在如此社会背景下,诸葛亮为了寻找一个出身显贵家族改为复姓。诸葛氏在琅邪郡虽然不能算是什么名门望族,可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所以,诸葛亮为了增加自己的影响力,自称是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给自己找了一个来头很大的祖先。

  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见"不奉法度"者,即严惩不贷。他曾上书汉元帝,表达其"不待时而断奸臣之守,悬于都市,编书其罪"的决心,并痛斥"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的小人之举。诸葛丰的为人处世原则,为当时世人和后来人所推崇、所赞誉。当然如此清廉勇敢的清名,为诸葛亮出身加重了不少砝码。

  诸葛亮的祖先如此出名,他的身价也跟着倍增。于是就有了诸葛亮的籍贯上说的是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他的先世本姓"葛",后来才加上"诸"字,于是形成了复姓。诸葛亮的出身也就显贵了。

  诸葛亮运用这一套,解决了出身难的问题,同时还起到了扩大影响力的宣传作用。即使是在当今社会这种情况也随处可见,在文坛上、娱乐圈,最好的宣传媒介就是爹妈。所以,能攀上名家,也就遇着真龙真凤了。看看国内当今某些当红明星,哪个不是靠某位名导"慧眼识珠"才红了的。国人从来就迷信权威,只要名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至于演技到底如何,无人去较劲。再加上新闻媒体的一番吹嘘,于是一位明星就"新鲜出炉"了。

  诸葛亮的父亲是诸葛珪,字君贡,在东汉末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生母章氏和父亲诸葛珪于中平六年(189年)和初平三年(192年)先后去世。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初平二年(195年),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他及姐弟随叔父赴豫章。

  东汉甲子年时,爆发了黄巾军起义,当时诸葛亮才刚满四岁,在泰山脚下度过了童年。不幸运的是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在他十四岁时,叔父诸葛玄为躲避战乱,也为了赴当时扬州军阀袁术的任命,于是背井离乡带着诸葛亮等前往今江西南昌附近的豫章做郡守。好景不长,由于诸葛玄是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名不正言不顺",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替代诸葛玄,诸葛玄失掉官职。由于诸葛玄和荆州牧刘表是旧交,便去襄阳投奔刘表。

  建安二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诸葛亮虽然家道中落,可他为自己打造的依然是名门之后。同时诸葛亮也清楚,荫庇祖上光荣毕竟是一个虚数,真正要想抬高自己,还需要朋友的帮衬。

  翻开历史,古往今来的成功者,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大名鼎鼎,一出山就风光耀眼,一呼百应。他们大多总是先在某些大人物的后面,借他的面子来笼络各路豪杰,借他的声望来壮大自己的声势,一旦时机成熟,或者另起炉灶,或者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或者反客为主,把别人吃掉。在做到这一步之前,先把自己的狐狸尾巴藏起来,拉一面大旗作虎皮。

  不管具体动机如何,拉大旗拉的就是声望和面子。秦末农民起义,项梁不惜找到楚怀王的一个孙子,推为楚王,便是想借楚怀王的影响吸引百姓,因为这些人的影响比一般人要大得多,而且也差不多都有了明确的形象定位,顺手拈来是件事半功倍的事儿。刘备不也说是中山靖王之后吗,都是一丘之貉。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