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网文网 > 时尚阅读 > 哥哥不是吹牛皮 > |
五十九 |
|
大龄青年集体婚礼 我们这些回城的“老三届”知青,曾是新中国第一代“祖国的花朵”,在80年代初,被称作“失落的一代”。在国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时候,以前被称作“臭知识分子”的人们都重新安排了工作。我的知青同学自嘲地说:“咱们是没知识的,应该叫‘臭分子’。”可是我认为,就是这些“臭分子”们用另一种方式,间接促成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初期的三项重要的政策措施的出台。第一项就是由于云南西双版纳的知青的抗争,促成了国家决定安置上千万在“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回城的政策出台;第二项就是,由于广东的大批知青和边民早就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在与港澳交界的深圳和珠海一带形成了“偷渡潮”。有感于此,习仲勋等在“文革”后重新主持工作的老一辈革命家向中央建议,经中央批准后,在深圳、珠海等地建立了经济特区;第三项是,大批知青回城以后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尤其在广州,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因为这里在以前长期是“前线地区”,国家很少在这里投资建大型的国营企业,就更难安置回城知青就业,政府就允许回城知青和落实政策回城的市民自谋职业,作小生意,于是中国的城市里就有了“个体户”。按以前的说法叫“小资产阶级”。 高第街是广州市中心的一条老街,它就在我家后边。这条老街是最早向个体时装摊贩们开放的时装街。最初,只是允许这条街上的回城知青在自家门口摆摊档,卖的服装也大多是从香港带回来的便宜货。我当时去采访,见这些摊档的主人大多是上年纪的人,偶尔见到一个年轻女孩,我刚要拍照她就躲起来了,还露出几分羞怯,后来跟她慢慢聊熟了以后,她才告诉我:她是刚回城的知青,政府一时没法安排工作,便允许她在家里经营个体户。当时在人们眼里这个工作是很低下的,所以她在守摊档的时候是躲在档口下面的,见有顾客时她才站出来;如果见到熟人,她就赶快跑进家里去,生怕同学见到了会笑话她。没过几年,高第街就越来越兴旺了。到了80年代中后期,这里已成为全国最有名的时装批发市场,天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个体商贩在这里云集,到处摆满了大包小包,街上人来人往,从早到晚非常繁忙。它已算得上是广州的一道全国知名的风景线了,是外地人必逛的地方。就像90年代北京的秀水街,香港的庙街和女人街一样。 1998年12月19日,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的纪念日。《羊城晚报》的编辑颜长江帮我编了一组我在80年代拍的照片,在《羊城晚报》上登了一个整版,题目叫《眼神》。眼神确实是那个刚刚打开“南风窗”的时代特点。我90年代常去北方采访,那边的同行朋友对我说:“安哥你当年在广州拍的那些关于个体户、关于新时尚的新鲜事儿,等过了几年,传到我们这儿以后,就没有你当年拍出的那种新鲜感了。”1999年初的一天,中央电视台的《新中国》摄制组来到广州采访我。他们拿着登有我拍的《眼神》那组照片的《羊城晚报》,拉我一起去高第街找18年前拍过的那个含羞而胆怯的小贩。高第街上闻讯来了一群长得很富态,手戴金戒指,脖子上戴着金项链的中年大姐。她们高兴地传看着报纸上的照片,七嘴八舌地议论,但谁也认不出那是谁了。她们都说,我当年拍的照片上的小贩的年龄、样貌和心态与她们当年很相像,那时刚回城找不到工作,就当了服装小贩。当时她们很怕见到同学,还担心政策再变。 其实我的照片上那些人、环境、物件都是摄影的语言符号,它们在讲述咱们当年的故事。所以,我1988年办个人影展的时候,侯德健帮我起的主题词就是:“我看你看他看我……” 当回城知青们的就业问题解决了以后,他们渴求知识,想学一门技术的问题又很突出了。于是,广州市办起了各种各样的夜校。在这些中学校园里,每天晚上都灯火通明。 再后来,老知青们又有了一个新的名称,叫“大龄青年”。因为他们都已经是三十出头的人了,更因为,蹉跎岁月使其中的许多人还没有“对象”,没能成家,成了“老大难”问题。于是,广州市共青团市委成立了“婚姻介绍所”。 1983年春天,广州团市委组织了广州“首届大龄青年集体婚礼”,集体婚礼在广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的礼堂举行。那天晚上,礼堂里张灯结彩,舞台上挂着横幅,市里的领导也来了,几十对大龄新人排着队走进场,围坐成一圈。那时候,大家已经时兴穿西装了,有些新人显得很拘谨。我拍了一些热闹场面以后,还拍到了一对大龄新人拘谨的表情。那满脸沧桑的表情让我很感动,但受那年头的发稿“尺度”的限制,这张照片我只能自己留着,发稿的照片是集体婚礼的热闹场面。 3年以后,“中国现代摄影沙龙”的头儿杨绍明来广州为《十年一瞬间——1976—1986》影展组稿。他挑上我的作品当中就有这张《大龄婚礼》。后来《大众摄影》杂志在刊载南康宁写的介绍这次影展的文章时,将我这张《大龄婚礼》照片套题刊登出来。北京的朋友告诉我,这张照片在那次影展上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尤其是曾经当过知青的人们,看了这张照片以后,更加百味杂陈。听说中国摄影家协会还把这张照片拿去全国婚礼大奖赛中展出。 那年夏天,《十年一瞬间——1976—1986》影展巡展到广州,展场也在越秀公园的花厅。在开幕那天,香港著名摄影师简庆福先生指着这些纪实摄影作品很赞赏地对我们说:“这些作品放的时间越长越有价值,而风光照片却是越放越没有价值。”我们问他:“为什么呢?”他说:“这些照片时间一过就拍不到了;而那黄山千百万年都立在那里,后人还可以用更好的器材,更多的时间去等那更美的风霜雨雪……”那时候,全国的摄影界正掀起“黄山热”,可没过多久,日本著名摄影家久保田博二就雇了八个人挑着最高级的摄影器材去拍黄山了。后来他又租了波音707飞机在桂林和漓江上空盘旋,他腰上拴着绳子,端着相机,站在打开的机舱门口拍照。不久,他的这些照片刊登在摄影杂志上,非常壮观漂亮…… |
|
123456网文网(123456ww.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